第555章 談心

我想了想道:“靈兒,這裡有巧合之際,也有必然之處。”

方靈不明所以,接着問道:“何意。”

正在這時,公孫小宸和田修顏入內稟道:“皇上,好在大雨及時,我軍將士只有一百二十一人在火中遇難,但卻有數千人受傷,具體的傷員人數還在統計中。”

“恩,小宸,修顏,你們也累了一晚,坐下來休息下吧。”

“是,皇上。”

看見公孫小宸坐下,方靈突地心念一動,說道:“小宸,你是帝王谷術士,頗有幾分道行,想必你該知道,凌晨時的這場大雨的原因何在吧。”

“當然知道。”

“啊。”方靈沒想到公孫小宸竟然回答得如此之快,忙道,“說來聽聽。”

公孫小宸呵呵一笑道:“靈妃娘娘,您還記得在打雷前,皇上對我說的話吧。”

“記得啊,皇上說,傳令,不過後面的話便被雷聲打斷了。”

公孫小宸“恩”了一聲道:“靈妃娘娘,皇上所言正是‘傳令’二字,只不過,當時末將也沒有明白,傳令誰,傳令什麼,後來,末將經過一番推算,才明白其中之原委。”

方靈有些着急,催道:“小宸,快說,別賣關子。”

“靈妃娘娘,根據末將所推算的天象顯示,皇上在第一聲巨雷前剛好和守護者大人取得了聯繫,而守護者大人立即將領路人,也就是皇上的指示傳遞給了和守護者大人同處一地,且主掌下雨、打雷的神靈那裡,得到消息的神靈瞬間便來到洺州城之上,於是,就有了那場突如其來的大雨。”

公孫小宸三言兩語就解釋了前因後果,又因爲和守護者結合在一起,直令方靈點頭稱是,對於我是領路人之說,軍中的高級將領人人皆知,也人人皆信,不然,那些威力巨大的火器從何而來,而對於守護者大人,則顯得頗爲陌生,公孫小宸和田修顏只得向這些不知情的將領又解釋了一番。

聽完後,衆將全都明白,守護者就是守護一個族羣的神,始自遠古的軒轅黃帝,領路人則是守護者在人間的使者,換而言之,也就是尊神在人間的代言人。

“造神也沒有什麼不好啊,至少可以快速地形成凝聚力。”我看了看興致盎然的公孫小宸和田修顏,又看了看眼神中充滿虔誠敬意的一衆將領,暗自想道。

當時,我是想命令呂文煥,如果無法撲滅火勢,就撤出洺州,只不過被雷聲給打斷了。

對於這場大雨,如果用我的科學概念去解釋,或許這些將領們還很難理解。

隨軍的大宋皇家報記者不知從哪裡知道了公孫小宸的[***],並誇張地在報上刊登出來,說是在元軍火燒洺州城時,騎在御馬上的皇帝陛下拔出長劍,嘴裡唸唸有詞,指着上天傳令道,“天神降雨。”果不其然,皇上剛一說完,洺州城上空便降下了一場大雨,頓時將大火撲滅,再往後,臨安城裡的說書人更將這段故事加以神話,成爲大宋北伐的亮點之一,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約莫中午時分,整個清理工作算是告一段落,經過清點,在大火中受傷的將士達到八千六百餘人,雖然絕大部分都沒有生命危險,但也暫時失去了戰鬥力。

收復了洺州,就使得元朝的都城失去了南方的一處屏障,儘管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甚至可以說是宋軍北伐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次戰役,但也徹底重創了元朝的中路大軍。

洺州之戰結束後,經過清點,宋軍的傷員人數總共達到了二萬八千人,如此高的受傷比例大大減弱了軍隊的戰力,看來怎麼都得休整一兩個月了。

雖然可參戰的將士急劇減少,但對於使用冷兵器的元軍而言,洺州城易守難攻,我倒是毫不擔心。

吃完中飯,方靈忙着去醫院看望傷員,我則帶着袁棘、張全一來到了離帥府不遠的一座讀力院落,一走進大門,就能感覺到裡面的守衛森嚴,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而且擔當守衛的衛士全都是精銳的黑炭團戰士,從表面上看,其防衛程度甚至超過了我的臨時行宮。

黑炭團指揮使呂文信親自帶着我走進了位於院落深處的一間廂房,進入屋內,只見這間房屋雖然不大,但擺設齊全,而且非常整潔,牀上正坐着一個身材高大,相貌不俗的元朝漢人將軍,此人一見我入內,便“噌”地一聲從牀上站了起來,直盯盯地看着我。

“郭侃。”我首先言道。

“南朝皇帝。”郭侃幾乎在同時說道,我身上的皇袍十分顯眼,自然讓郭侃一眼就認了出來。

我笑笑,坐在了一張椅子上道:“郭侃,字仲和,唐朝漢人名將郭子儀的後人,爺爺爲郭寶玉,父親名郭德海,幼年時被蒙古將領木華黎的部下史天澤將軍所收養,長大後加入蒙古軍,從宗王旭烈兀西征,近十年間,率軍攻陷了數百座異域城池,遠征西域以及更爲遙遠的黑衣大食(今巴格達)、天房(今沙特)等地,大破十字軍,並且百戰百勝,成就了一番傳奇,郭侃將軍治軍有方,所部軍紀森嚴,常常風餐露宿,就連暴風雨時也不入民宅,可謂仁義將軍也,後任蒙古徵南都指揮使,編入蒙古中路軍,隨元帥阿術南下。”

郭侃見我清清楚楚地說出了他的經歷,頗爲自豪道:“不錯,在下正是郭侃。”

“郭將軍,朕,正是大宋皇帝。”

郭侃抱拳行禮道:“郭侃見過宋朝皇帝陛下。”

“恩,郭將軍,你有傷在身,就坐下說話吧,先生、全一、呂將軍,你們三人也都坐下吧。”

“謝皇上。”包括郭侃在內的四人異口同聲地謝道,袁棘等人坐在了我的身邊,郭侃則依舊坐在了牀上。

我就像是在拉家常似地和郭侃說道:“郭將軍,你精通兵法,智勇雙全,那你知道你們元軍接連敗陣的原因嗎。”

郭侃道:“皇上,你們的火槍、火炮還有火彈,威力甚大,我軍無法抗衡也。”

“火彈。”我愣了下,但隨即明白,“哦,我軍的投擲彈被你們稱作火彈,倒也頗爲貼切,郭將軍,火器是我軍獲勝的直接表現形式,其威力遠遠大過你們所使用的長槍大刀,但,這並非根本,一百多年前,我大宋軍隊的武器也遠遠領先於當時的金國,但我軍還是敗了,可見,決定戰爭勝負的應當還是掌握武器的人,你覺得呢。”

郭侃想了想道:“不錯,在下認同。”

“這就是說,我軍的綜合戰鬥力超過了你們元軍,而不僅僅是在武器上。”我看着臉上寫着不服氣的郭侃道,“郭將軍,三十多年前的端平入洛拉開了宋蒙大戰的序幕,雖然我軍敗多勝少,但始終守住了自己的家園,你們一定會說,是因爲我朝城池堅固之故,那朕也可以說,你們蒙古軍的強大是因爲蒙古人的戰馬之故,戰爭嘛,就應當充分發揮自己一方的優勢,揚長避短,自可佔據上風,回頭再來說說火器,當初的金人在火器的研究方面頗有心得,但你們的大汗似乎根本看不上眼,一把大火,燒盡了金人的研究成果,可惜啊,如果三十多年前,你們能夠繼續金人的研究,說不定你們會先我朝一步,研製出火器。”

在元朝的將領中,郭侃算是比較容易接受新式武器之人,也善於琢磨一些新生事物,他曾經專門研究過金人的火器,但苦於資料不全,所以一直未有結果。

我繼續道:“朕剛剛所言,其實就是想告訴你,你們元軍失敗的主要根源不在於武器的落後,而是輸在了你們的大汗目光短淺,思想意識落後上,也就是說,不能做到洞察先機,郭將軍,你可能會認爲,朕之言語有些虛無,但這是事實,朕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世上有種,有種法術,可以將你送回到幾千年前的青銅器時代,你到了那個時代,是不是會打造鐵器,以取代落後的青銅器具。”

郭侃思索了一會道:“應當會的。”

我點點頭道:“對,朕就是這個意思,從表面上看,是你將鐵器技術帶到了青銅器時代,其實是你將你現在的見識,現在的思想,帶回到了那個時代。”

郭侃聽罷,又一次陷入沉思之中。

在洺州失守的第二天夜裡,消息便傳到了大都皇宮。

朝野震驚,不少蒙古族大臣請求忽必烈,將都城北移,忽必烈的心情也因此變得極爲沉重,在和才恩吉雅、兀良合臺等人詳細研究完戰事之後,忽必烈嘆道:“古人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當真不錯也,沒想到啊,竟然會在關鍵時候,突降大雨。”

才恩吉雅道:“皇上,事已至此,也無需再去探討得失,還是儘快商討對策。”

“至尊大人說得不錯,兀良合臺,召集軍務大臣,商議應對方案。”

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164章 上樑下樑第252章 高度白酒第397章 索無極第84章 謝氏數字第80章 是他殺非猝死第50章 願爲馬前卒第47章 沈括後人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441章 修書寬心第272章 三打一則戰第495章 風揚陣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370章 道法大師第180章 水火祭司442章 將門虎子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93章 傑瑞。波羅第332章 臨安提督第399章 忠靖王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33章 李庭芝的三個問題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466章 戰前動員第269章 十萬水軍第185章 狙擊手第234章 九九重陽第139章 使者烏力罕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344章 舍利畏第231章 數學天才第546章 沂州戰役(一)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20章 私人助理第558章 沁園春第45章 劫數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111章 道俗比武第13章 千秋霸業第179章 水師的重要性第311章 小七當官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491章 火器之威第177章 民族矛盾第163章 欽差大人第364章 第七軍區第176章 寶藏第483章 重建忠順軍第79章 滅寇第325章 無頭案第484章 大理城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455章 怯薛南下第470章 晴天霹靂第109章 人生沒有如果第549章 二珠金牌第378章 襄陽城第104章 雄才偉略442章 將門虎子第407章 出征前的講演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62章 再會賈似道第178章 珍妮織布機第228章 國營商行第389章 老大的決定第441章 修書寬心第311章 小七當官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70章 不拘一格第388章 未了之事第263章 顯文閣學士第78章 點火爲號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526章 書院山長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307章 視察第477章 行雲流水第253章 連過兩關第386章 失憶第206章 御駕親征?第55章 日有食之第210章 安南使節第554章 木馬計第549章 二珠金牌第215章 十六字訣第75章 瓊林宴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61章 蒙古帝師第411章 英烈紀念碑第529章 都城汴梁第469章 鬥將第370章 道法大師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285章 臨安府第150章 福建林家
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164章 上樑下樑第252章 高度白酒第397章 索無極第84章 謝氏數字第80章 是他殺非猝死第50章 願爲馬前卒第47章 沈括後人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441章 修書寬心第272章 三打一則戰第495章 風揚陣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370章 道法大師第180章 水火祭司442章 將門虎子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93章 傑瑞。波羅第332章 臨安提督第399章 忠靖王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33章 李庭芝的三個問題第421章 告大宋百姓書第466章 戰前動員第269章 十萬水軍第185章 狙擊手第234章 九九重陽第139章 使者烏力罕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344章 舍利畏第231章 數學天才第546章 沂州戰役(一)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20章 私人助理第558章 沁園春第45章 劫數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111章 道俗比武第13章 千秋霸業第179章 水師的重要性第311章 小七當官第119章 邊關急報第491章 火器之威第177章 民族矛盾第163章 欽差大人第364章 第七軍區第176章 寶藏第483章 重建忠順軍第79章 滅寇第325章 無頭案第484章 大理城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455章 怯薛南下第470章 晴天霹靂第109章 人生沒有如果第549章 二珠金牌第378章 襄陽城第104章 雄才偉略442章 將門虎子第407章 出征前的講演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62章 再會賈似道第178章 珍妮織布機第228章 國營商行第389章 老大的決定第441章 修書寬心第311章 小七當官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219章 老將之聲第70章 不拘一格第388章 未了之事第263章 顯文閣學士第78章 點火爲號第297章 璉真北迴第526章 書院山長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527章 鄧州縣令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307章 視察第477章 行雲流水第253章 連過兩關第386章 失憶第206章 御駕親征?第55章 日有食之第210章 安南使節第554章 木馬計第549章 二珠金牌第215章 十六字訣第75章 瓊林宴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61章 蒙古帝師第411章 英烈紀念碑第529章 都城汴梁第469章 鬥將第370章 道法大師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285章 臨安府第150章 福建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