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鄧州縣令

花洲書院的講學堂很大,和我讀大學時的階梯教室相比,也是相差無幾,儘管屋裡的桌椅等設施已經頗爲陳舊,但卻極爲整潔,這裡的每一張桌椅,每一扇門窗,似乎都在默默地講述着書院曾經的輝煌,

穿過講學堂,範直尚將我們帶到了後面一間類似會客室的房間裡,

“皇上,這是書院裡最好的一間房屋。”範直尚指着屋裡正面的一張古色古香的椅子道,“皇上,請上坐。”

宋朝以前,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百姓之家,都是憑几而坐,“幾”和“案”合稱“几案”,是一種很矮的傢俱,有些類似後世的茶几,唯其矮,所以用不着高的坐具,充其量在屁股下面放個蒲團或者茵褥之類的,

後世通行的高腳桌椅就是出現在宋朝,桌椅的面世,徹底改變了國人幾千年來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據後世考證,在北宋徽宗時期,高腳桌椅的使用就已經十分普及了,

“好。”我坐下後四處看了看,只見牆上盡是一幅幅山水素描或者是字跡墨寶,從紙張的色彩來看,顯然有些年頭了,我暗自想到,這裡隨便一幅作品,到了後世都絕對是無價之寶,

只一會工夫,我的目光便掃了一遍,笑笑讚道:“範先生,這裡很有情調啊,像是一間收藏珍貴文物作品的博物館。”

“博物館。”範直尚一下沒有反應過來,

“博物”作爲一個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裡,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爲“博物君子”,但博物館這個詞卻是舶來品,是以範直尚並沒有立即明白,

我也沒去解釋,問道:“範先生,這裡的字畫想必都有些年頭了吧。”

“回皇上,屋裡的字畫基本上都是先祖文正公創立花洲書院時所留。”

我點點頭道:“很好,一百多年來,鄧州城歷經戰火,而這些歷史文物能夠得以保存下來,你們範家功不可沒。”

“謝皇上誇獎。”

就在這時,屋外突然傳來一陣吵鬧聲,一個陌生的聲音大聲喝道:“何人擅闖我花洲書院。”

孟天涯的聲音更大:“放肆,皇上在此,還敢大聲喧譁,呀呀,還手持兵刃,衆侍衛,將此人拿下。”

“私闖民宅,還敢拿人。”那個陌生的聲音毫不畏懼,再次言道,隨即更是傳來了幾聲“當、當、當”的兵器碰撞聲,顯然已經動上了手,

範直尚臉色一變,忙道:“皇上,是草民之孫範良復,良復年幼無知,不知是皇上駕臨,還請皇上開恩恕罪。”

在皇帝駕前,手持兵刃,除非是經皇帝恩准,否則便是死罪,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如此,哪怕鄧州已被蒙古人統治了數十年之久,這種規矩還是人人皆知的,

“範先生,無妨,不知者不怪也,王將軍,王謙族長,你們去把範良復叫進來吧。”

“是,皇上。”

不一會,範良復跟隨王謙、王安節走了進來,

一見範良復,範直尚便發怒道:“胡鬧,皇上在此,還敢動手動腳,趕快跪下,給皇上賠罪。”

“皇上,宋朝皇帝,祖父,,,,,。”範良北愣了一下,看見身穿龍袍的我端坐在主位上,連忙跪下道,“草民範良復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到了這時,整個鄧州城的百姓都知道,大宋軍隊已經攻克了鄧州,那眼前的這位皇帝就只能是大宋朝的皇帝了,範直尚一向以宋人遺老自居,因此其孫範良復同樣也是心屬大宋,

範良復約莫二十出頭,身材高大,器宇軒昂,雖然此時手中已無兵刃,但眉宇間神態英武,頗有幾分俠士風範,我哈哈笑道:“起來吧。”

“謝皇上。”

“多謝皇上開恩。”範直尚緊跟着道,“草民膝下就只有這一個孫兒,其自幼喜歡舞槍弄棒,始終不肯多讀聖賢之書,因其父母早逝,草民便疏於管教,此乃草民之過,還望皇上見諒。”從範直尚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儘管身爲一介布衣,範直尚卻和宋朝的大多數官員一樣,認爲文重武輕,

我淡然道:“先生多慮,一國之本,唯文武並重方可,朕記得,當年文正公長子範純佑就是武藝高強的將軍也。”

“是,皇上,草民受教也。”

我當然聽出範直尚之言口是心非,也不點破,開門見山道:“言歸正傳,範先生,鄧州城已經光復,朕打算任命一位本地賢者擔任鄧州縣令,今得王謙老先生的舉薦,不知範先生有意否。”

範直尚沒有準備,愣了一下道:“皇上,草民只是一介布衣,一無功名在身,二無在朝爲官的經歷,加上草民年邁,哪裡能勘此大任。”

“範先生,此言差亦,大到帝王將相,小到官宦小吏,均由德者居之,能者居之,今我朝剛復鄧州,百廢待興,需要一位有聲望的長者賢士帶領鄧州的百姓走向新的未來,正如你們先祖文正公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方爲君子之道也,朕也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範先生試想下,如果這鄧州城的縣令一職落入小人或者庸人之手,豈不是害了滿城百姓。”

一旁的王謙也道:“範教授,皇上說得對,若論鄧州之賢、之能,除了你,還真的挑不出第二人,讓滿城之百姓心服口服的呢。”

範直尚略加思索,知道自己再不答應,怕是無法向上交待了,遂道:“皇上,那草民就恭敬不如從命,不過,不過呢,,,,,。”

我見其吞吞吐吐,笑道:“範先生,有話直言。”

“是,皇上,草民有一請求,還請皇上恩准。”

“請講。”

“皇上,草民知道,我朝官員三年一輪,今草民年歲已高,請皇上恩准,草民至多擔任三年的縣令,三年後,請皇上提拔他人擔任此職,草民更願意將餘生奉獻給這花洲書院。”

“好,這個毫無問題,朕答應你,範先生,在你出任鄧州縣令的三年裡,仍可兼任花洲書院的山長。”

範直尚喜道:“謝皇上。”

花洲書院可以說是範直尚畢生心血所在,從其祖父范仲淹開始創辦,到其父親範純粹(范仲淹第四子)整修,再到他本人於此四、五十年,範家三代人的心血自是讓其難以割捨,

“範愛卿,鄧州縣衙暫且歸屬於襄陽府之治下,等整個河南行省光復後,再重新劃分,至於府衙的其他官員,如縣尉、縣丞等,全部由你推薦,只需將名錄、檔案等資料報與襄陽城的政務院院士趙順孫趙愛卿,讓其備案即可,同時,朕會令襄陽府派人協助範愛卿你組建鄧州縣衙,和以往相比,唯有一點不同,我朝各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劃都有一個新的部門,叫做廉政公署,這個部門讀力於現有的官府體制,屬於監察機構,直屬朕的領導,朕會讓臨安的廉政總署直接委任鄧州縣的廉政公署署長。”

“是,皇上。”

“範愛卿,在如今的大宋朝爲官,需要記住三點,第一,朕作爲大宋朝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第二,爲官者必須心懷百姓,切忌不可和文正公所言相反,先天下之樂而樂;第三,嚴格按照我朝律法行事,在情與法難以取捨時,當以法爲先。”

“是,皇上,屬下謹記在心。”

“恩,範愛卿,這花洲書院延綿百年之久,自可發揚光大,你在爲官之時,不可讓其荒廢,今朝中的教育部尚書乃是江萬里江愛卿,他也是一位熱心於書院建設之人,曰後有關書院之事,你只管去找他就是了。”

範直尚當然知道江萬里的大名,面露笑容道:“是,皇上,屬下遵旨,江大人名聲卓著,屬下早就聞其大名,曰後有機會定當前去拜訪。”

“好了,範愛卿,隨朕一起,去縣衙看看。”

“是,皇上。”

“皇,皇上,稍等。”範良復見我們要走,鼓足勇氣道,“皇上,小的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

“哦,何事。”

“皇上,小的願意跟隨皇上收復我朝山河,請皇上恩准。”

“從軍。”

“是,皇上。”

範直尚暗自嘆了口氣,不過臉上依舊保持着笑容道:“皇上,屬下這孫兒讀書雖然不成,但卻一定能在戰場上爲皇上建立功勳的。”

我聽罷頗覺奇怪,這範直尚看上去並非託大之人,怎會如此肯定,隨即言道:“是嗎。”

“皇上,這可不是屬下所言。”範直尚解釋道,“皇上,說這句話之人是一位名叫‘無名’的僧人,這位無名大師落髮於城西的福勝寺,在鄧州一帶幾乎是人人皆知,其一生從不打誑語,他曾經說過兩次同樣的話,第一次還是在四十年前,所說的對象就是這位王安節將軍的父親,王堅將軍,這第一次算是已經應驗了。”

第557章 北進第368章 再出臨安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120章 私人助理第237章 游擊隊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502章 最後一陣第514章 兵發幫源村第129章 夢魘第428章 破虜戰刀第534章 參議院第149章 分別第116章 嫌疑人第173章 監察公署第184章 公和私的詮釋第280章 雄鷹折翅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506章 大會戰(一)第146章 黃道婆第112章 赤松秘籍第234章 九九重陽第290章 時鐘問世第257章 大處着墨第77章 金華剿匪第242章 四大制置使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197 又是蒙面人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239章 分權體制第275章 神曲神器第469章 鬥將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511章 大捷第161章 蒙古帝師第169章 強盜打劫?第557章 北進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525章 王家宗祠第30章 名將李庭芝第385章 神通第330章 萬萬不可第542章 九死一生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232章 楊輝三角第448章 南朝火器第162章 郝經十議第135章 蒸汽機第81章 新品發佈會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523章 雨夜籌謀第237章 游擊隊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437章 武聖第77章 金華剿匪第131章 賈似道的捷報第520章 戰俘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220章 軍務院第315章 競拍第289章 教育爲本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425章 錦囊第247章 生日獻歌第305章 美好願望第287章 第一場雪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192章 反腐總動員第273章 紅會會歌第76章 初出茅廬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157章 泉州浦家?第193章 三份奏摺第118章 同盟會?第142章 名臣趙順孫第385章 神通第431章 老外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212章 一掃而空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483章 重建忠順軍第77章 金華剿匪第230章 行省制第244章 逼宮成算第5章 太祖長拳第507章 大會戰(二)第292章 聖公洞第510章 戰鼓聲聲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229章 顯文閣第154章 破局第344章 舍利畏第12章 雙星輝耀第551章 領路人第103章 大宋銀莊第365章 安南朝賀第420章 戰爭債券
第557章 北進第368章 再出臨安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120章 私人助理第237章 游擊隊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502章 最後一陣第514章 兵發幫源村第129章 夢魘第428章 破虜戰刀第534章 參議院第149章 分別第116章 嫌疑人第173章 監察公署第184章 公和私的詮釋第280章 雄鷹折翅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506章 大會戰(一)第146章 黃道婆第112章 赤松秘籍第234章 九九重陽第290章 時鐘問世第257章 大處着墨第77章 金華剿匪第242章 四大制置使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197 又是蒙面人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239章 分權體制第275章 神曲神器第469章 鬥將第201章 出兵廬州第511章 大捷第161章 蒙古帝師第169章 強盜打劫?第557章 北進第291章 法律和慣例第525章 王家宗祠第30章 名將李庭芝第385章 神通第330章 萬萬不可第542章 九死一生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232章 楊輝三角第448章 南朝火器第162章 郝經十議第135章 蒸汽機第81章 新品發佈會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523章 雨夜籌謀第237章 游擊隊第195章 任重道遠第437章 武聖第77章 金華剿匪第131章 賈似道的捷報第520章 戰俘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220章 軍務院第315章 競拍第289章 教育爲本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423章 下江南檄第425章 錦囊第247章 生日獻歌第305章 美好願望第287章 第一場雪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192章 反腐總動員第273章 紅會會歌第76章 初出茅廬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157章 泉州浦家?第193章 三份奏摺第118章 同盟會?第142章 名臣趙順孫第385章 神通第431章 老外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212章 一掃而空第335章 苗族酸湯魚第483章 重建忠順軍第77章 金華剿匪第230章 行省制第244章 逼宮成算第5章 太祖長拳第507章 大會戰(二)第292章 聖公洞第510章 戰鼓聲聲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229章 顯文閣第154章 破局第344章 舍利畏第12章 雙星輝耀第551章 領路人第103章 大宋銀莊第365章 安南朝賀第420章 戰爭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