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二百三十五章 獻策

火燭嗶嗶燃着,韓謙胡思亂想着,大殿內安靜得過分,靜得似能隱約聽到心跳聲,沈鶴心想他在陛下身邊這麼多年,如此沉抑的場面還真是沒有見到過幾次。

只是見韓謙能在陛下虎目注視下能沉得住氣,沈鶴也是暗暗震驚。

過了良久,楊密猶是不甘心的盯住韓謙問道:

“敘州在潭州西南,寡人視潭州爲心頭之患,你心裡就沒有一點驚慌?”

韓謙見楊密老兒將話題轉到敘州之上,頭皮暗暗發麻,心裡也頓時警惕起來,說道:“陛下所思,乃大楚萬年基業,而敘州在此番風浪中該何去何從,陛下自有考慮,微臣愚鈍,一切只知唯陛下、殿下馬首是瞻,心裡便無耍驚慌。”

“沈鶴,你說人家年紀輕輕,但做什麼事,說什麼話,滴水不漏,有你幾十年功力了啊!”楊密岔開來,瞥了沈鶴一眼說道。

“老奴跟着陛下身邊這些年,沒什麼本事,也就只會說些好聽的叫陛下舒心,陛下不要嘲笑老奴了。”沈鶴訕笑着應道。

楊密的話頭只在沈鶴身上岔開片晌,便又轉頭盯住韓謙問道:“敘州放開地禁之後,潭州便有兩千餘兵戶喬扮流民進入敘州圍田築寨,要說你父子二人如此精明,不可能毫無察覺,但要說你父子早已經察覺,此時又怎麼可能毫無驚惶?”

韓謙沒有擡頭,也能感覺到天佑老兒的眼神像刀子一般凌利,直覺一股寒意從尾椎骨直竄上來,叩頭說道:“潭州兵戶暗入敘州,我不僅早有察覺,我甚至還建議父親故意縱容,一是敘州財貨要入金陵,需走潭州,不能惡了潭州,二是敘州土強客弱,前任刺史王庾實爲地方豪族毒害,我父親不要說盡除之了,連立足都難,只能冒險行驅虎吞狼之策,但是,我父子與潭州虛與委蛇,實是一心爲殿下,爲大楚社稷着想,絕無與潭州勾結之心,望陛下明察。”

楊元溥還以爲韓謙會將這事推到他身上來,他坐在一旁正搜腸刮肚的編造說辭,沒想到韓謙竟然將這事都獨攬下來。

楊元溥暗暗心驚,不知道韓謙爲什麼會這麼說,難道私下與潭州勾結的罪名,是他三言兩語能在父皇面前解釋得清楚的?

沈鶴將三皇子的反應看在眼底,心裡一笑,三殿下到底年少了些,再年少有爲,也是最容易受矇蔽的年紀,又哪裡知道作臣子的全部心思?

沈鶴又將目光放到韓謙身上,心想這小子大概不會叩兩個頭,他父子二人與潭州勾結的事情,就這麼過去了吧?

“敘州那纔多大點的地盤,便是着你韓家世領敘州刺史也無不可,但你需知道敘州不能成爲朝廷解決潭州問題的牽肘!”楊密兜了半天圈子,也失去耐心,直接攤開底牌說道。

聽陛下如此說,沈鶴差一點又要將手裡的拂塵摔落到地上。

什麼?

有沒有聽錯,陛下不追究韓家父子與潭州勾結之事,還要將敘州賞給韓道勳、韓謙父子?

就算忌諱韓道勳在敘州,但韓道勳、韓謙父子何德何能,敢受敘州刺史世襲之賞?

“微臣絕不敢有此妄念。”韓謙心裡罵着買買匹,但擔心天佑老兒猜忌心燃燒起來真有可能會砍他的頭,“砰砰砰”的叩着頭表示忠心。

“敘州丁戶不過萬餘,四姓土籍大族又是世襲其職,不要說大楚初創這些年了,即便是前朝也都不能從敘州徵得一糧一谷。而敘州往西、往南皆是羈縻州,刺史等職皆是大姓世襲,只是名義上臣服於朝廷而已。倘若敘州永世能爲我大楚所信任之人執掌,又有何不可?”楊密說道,“敘州與潭州孰輕孰重,寡人還是能分得清楚的。”

沈鶴也忍不住詫異的看向陛下,他都聽不出陛下這話有試探韓謙的意思,心想難不成陛下真是失心瘋,要將敘州賜給韓家父子?

不過沈鶴想想陛下的話也是很有道理。

潭朗嶽三州佔據洞庭湖沿岸的精華地區,前朝末年就擁有人口逾二十萬戶,而隨着戰事對荊襄地區的破壞,大量民衆渡江南逃,潭州此時的人口只會多不會少。

敘州土客籍民衆加起來,也就一萬兩千餘戶,以人口計僅有潭朗嶽三州的二十分之一。

更爲關鍵的一點,長期以來,敘州,甚至敘州往北更靠近洞庭湖地區的辰州,都是由地方大族世襲控制;從敘州沿沅水往上游走,乃是黔中故郡,所設羈縻州縣,刺史知縣皆是地方豪族世襲,從來都沒有受中央政權真正控制過。

不要說黔中州縣了,馮昌裕等人,治下不過一兩萬番民,就敢毒殺前任刺史王瘐,甚至妄圖掀起州獄暴動殺害新任刺史以及大面積屠戮黔陽城內的客籍勢力,可見他們對大楚朝廷的敬畏之心,是何等之弱。

敘州窮山惡水,路途險阻,又是蠻地,要是以敘州爲代價,換取朝廷對潭朗嶽三州等洞庭湖地區的絕對控制權,自然是賺大的買賣。

只是將敘州交給韓家父子,真能順利解決掉潭州的問題嗎?沈鶴對此是深深懷疑的,這時候也搞不清楚陛下心裡到底是在打什麼主意了。

到這一步,韓謙卻是將天佑老兒的心思想通透了,叫着頭說道:

“微臣絕不敢有此妄想,倘若陛下認爲敘州能有牽制潭州之用,微臣抖膽請陛下將敘州封藩給殿下,微臣願前往敘州,爲殿下謀之!”

沈鶴這時候窺見陛下眼裡浮過一絲精芒,心裡一驚,難不成陛下的心思就是這個?

“將敘州都封給溥兒,也不現實,那些個土籍番戶就願意將土地、丁口都交出來?”楊密輕描淡寫的搖了搖頭,很是不屑的說道。

“請陛下許微臣爲殿下謀之!”韓謙摸清楚天佑老兒的脈絡,心思便輕鬆起來,稍稍跪直身子說道。

“你說吧。”楊密也沒有再賜座,而是叫韓謙跪在地上說。

“若有筆墨,微臣能說得更透徹。”韓謙說道。

楊密朝沈鶴瞥了一眼,沈鶴心領神會,從御案上拿了筆墨,又將一張雪白的宣紙鋪到韓謙身前的磚地上。

韓謙跪在地圖,寥寥數筆將敘州、辰州兩地以及雪峰山、武陵山及沅水流向簡明扼要的勾勒出來,又將沅水在敘州境內“之”字形的底部勾畫出來,說道:“敘州此時僅置黔陽、朗溪、潭陽三縣,其中以黔陽地勢最爲平易,夾沅水而立,沃土方圓百里,也是敘州最爲精華之所在,原爲土籍大族馮氏及奚氏控制。馮氏敗奚氏之後,畏洗向楊三姓忌憚,僅僅將奚氏族人驅逐,但未取奚氏之地,任其荒蕪,是以黔陽縣北部更顯荒涼、人丁稀寥。陛下要是覺得將敘州都封藩給殿下,略顯倉促,可將黔陽北部單獨劃出來,新置一縣作爲殿下的藩郡!”

“此地荒山野嶺,有何特殊之處?”楊密不置可否的問道。

韓謙說道:“此乃龍牙山,乃舊奚寨所在,龍牙山北接辰州辰陽縣,南接黔陽,實是辰敘二州的中心點。沅水在敘辰二州境內,受山勢所迫,幾多彎折,前朝曾開闢驛道穿過龍牙山,往南往北各五十里,便能抵押沅水江畔。龍牙山以北屬辰州辰陽縣,暫不去說,龍牙山以南,舊稱榆樹灣,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此時絕大多數都是無主荒灘,即便有十數小寨林立,但也絕對不敢逆抗陛下的御旨。而殿下取之,修渠築堤,疏導溪河,三五年之間,便能得兩三千頃肥沃良田,可以爲郡國之基業。到時候殿下統龍雀軍精銳,高屋建瓴以視潭朗,或不用興兵馬,便能馬氏父子束手就擒,獻於陛下案前!”

“崇山峻嶺逼迫之下,僅敘州一隅便能治兩三千頃糧田出來,那以往未必沒有人去開墾?”楊密饒有興趣的問道。

沈鶴也是微微一驚。

一頃百畝,兩三千頃便是二三十萬畝。

內府局目前派出的密探,是將敘州方方面面的情況都瞭解了一遍,但所蒐集的情況完全沒有提及龍牙山的南部,即沅水之字形的底部大灣,能開墾出這麼多的糧田來。

均州也是山多地少,但畢竟是一州之地,又位於南陽盆地的邊緣,計劃于丹江、漢水兩地開墾五六十萬畝的糧田,安置上萬兵戶是沒有什麼問題。

此時韓謙說在地勢要比均州更爲險闢的敘州一角,能開墾出二三十萬畝糧田,沈鶴就不大相信了,心裡想真要是這麼容易,前朝三四百年積極推進往敘州遷民,但一直都沒能將敘州徹底的納入治下,不是太愚蠢、太無能了?

“龍牙山乃奚氏舊寨,奚氏據之時,封閉自守之餘,又禁客籍流民聚居山下,此其一也;其於乃此地溪河特殊,除了沅水在夏秋時水漲極大,龍牙山兩翼各有兩條大溪往南匯入沅水,這兩條大溪實際是懸在灣地之上,特別在雪峰山與龍牙山相交的五柳河,相比灣地低窪處懸高三四十米,夏秋水勢稍漲,河水溢過河道,灣內四五十里荒灘皆受衝擊,致使榆樹灣洪水滔天、人畜難存——倘若能馴服五柳河,灣地盡爲糧田。”韓謙說道。

“你就去過一趟敘州,知道得倒不少啊!”楊密感慨道。

“微臣隨父往敘州赴任,得一女奴乃奚氏之女,韓謙將其收入麾下後,便暗中收攏被馮氏驅散的奚氏族人,以便能在敘州抵擋四姓豪強,遂對龍牙山的情形,知道得更多一些。”韓謙心想天佑老兒都知道潭州暗中派兵戶潛入敘州之事,那暗中收攏奚氏族人也應該瞞不過他,便索性一併承認了。 шшш ¸ttkan ¸co

“這麼看來,那個地方新墾二三十萬畝糧田,確實是有些可能了哦?”楊密問道,“只是朕等不得三五年的時間,而且凡事不能打草驚蛇,敘州又在潭州以南,朕若用你,當如何謀之?”

沈鶴看了韓謙一眼,心想敘州一角真要能新墾二三十萬畝糧田,就已經能勉強安置五六千戶兵戶,而敘州土籍番民加起來也就六千餘戶,以這樣的兵力不僅能震懾住敘辰兩州的土籍大姓從心忠心耿耿之外,等到真要對潭州用兵時,這一路兵馬從沅水上游夾擊潭州,將會令潭州異常的難受,從而大幅降低從北線進攻潭州的壓力。

不過,潭州又不是傻子,怎麼都不可能讓韓謙一下子帶着五六千戶、三四萬人從潭州借道,在敘州紮根下來的,特別是在敘州已經吸引三四萬流民的情形下。

“陛下可用瞞天過海之計,貶馮氏族人於敘州,只要敘州能在一年內暗聚兩三千精銳,微臣便能從敘州出兵助陛下牽制潭州……”韓謙心想死不死總要冒一下險,便大膽的說道。

零三百一十章 迎親使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四百一十八章 學堂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書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三百六十五章 過河拆橋第七百二十三章 河洛(二)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二十九章 家兵子弟(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議第七百六十七章 賀禮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營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宮第四百八十九章 新官第三百七十九章 歸鄉第一百八十四章 守禦山河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應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十章 與人鬥第六百九十章 求去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二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三百三十九章 與謀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三百八十章 離別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四百一十一章 疏散第七章 贈弓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計第四百零七章 殺俘第五百八十七章 閒時雨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四百四十九章 婚約(二)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七百八十三章 舊事(三)第五百二十七章 傳旨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見第二百零七章 王府氣勢第四百八十八章 秋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六百一十二章 潰敗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二百八十七章 聽信第四百零二章 側翼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六百五十章 新軍第七十三章 婚宴第一百七十五章 秘謀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役(四)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四百七十八章 逃獄第三百八十章 離別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三百六十三章 靈堂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第七百八十二章 舊事(二)第六百一十二章 潰敗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釋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三百八十一章 困惑第七十三章 婚宴第二十七章 水蠱疫第三百零八章 天涼好個秋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犬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
零三百一十章 迎親使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四百一十八章 學堂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書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三百六十五章 過河拆橋第七百二十三章 河洛(二)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二十九章 家兵子弟(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議第七百六十七章 賀禮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營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宮第四百八十九章 新官第三百七十九章 歸鄉第一百八十四章 守禦山河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應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十章 與人鬥第六百九十章 求去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二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三百三十九章 與謀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三百八十章 離別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四百一十一章 疏散第七章 贈弓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計第四百零七章 殺俘第五百八十七章 閒時雨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四百四十九章 婚約(二)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七百八十三章 舊事(三)第五百二十七章 傳旨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見第二百零七章 王府氣勢第四百八十八章 秋意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六百一十二章 潰敗第三百三十七章 秘令第二百八十七章 聽信第四百零二章 側翼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六百五十章 新軍第七十三章 婚宴第一百七十五章 秘謀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役(四)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四百七十八章 逃獄第三百八十章 離別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三百六十三章 靈堂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第七百八十二章 舊事(二)第六百一十二章 潰敗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釋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三百八十一章 困惑第七十三章 婚宴第二十七章 水蠱疫第三百零八章 天涼好個秋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犬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