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其命維新(下)

冉求和公西赤的對話剛結束,就被趙無恤召去問對了。

聽說公西赤寫的一手好字,還會齊、衛篆書,於是趙無恤讓他和成摶分別兼任文吏,負責記錄。

趙無恤要在自己的地盤上完成從春秋到戰國秦漢的轉變,將老舊不適應大爭時代的封建領邑制變爲更高效的集權官僚制。

首先,就是讓領地統一在同一種制度下,這是立政的第一要務。

侍候在旁,隨時接受問答的冉求好奇地問過:“大夫準備用趙氏之政,還是魯國之政?”

若是用魯制,他覺得自己也能幫襯一二,而晉國趙制,冉求記得夫子曾一度詬病過趙鞅鑄刑鼎之舉。

但趙無恤的想法卻不一樣,魯制從目前來看,依然是十分保守的,比起已經化邑爲縣的晉制大爲不如。但晉國的基層地方制度,乃至於趙氏的制度,他也不打算全然照搬。

無恤目前雖然名爲魯臣,但實際上卻自成體系,和晉國國內六卿各行其政一樣,魯國卿大夫在自己的領邑里也是愛怎麼玩怎麼玩,別激起國人憤慨將你驅逐就行。

於是他說道:“我將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混合之後,或許就是一種全新的體制。”

“全新的體制?”

“然也!”

那些在趙無恤心中醞釀已久,身處晉國時卻礙於諸卿和宗族束縛無法實施的更制,一條接一條從他口中說出,又在公西赤和成摶等人筆下變成了鮮活的文字。

他每說一句,冉求挺直的身形就微微震動一次。

“從世祿到官僚!”

“從尊尊到尊法!”

“從采邑到鄉亭什伍!”

……

八月末,清涼的秋氣已至,作爲全邑氏族之首的甄仲勳坐着馬車回到了甄邑。這還是趙無恤破邑以來他第一次被獲准外出,所爲的還是“公事”。甄邑到廩丘的來回幾十裡地景色依舊,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河水開始乾涸。甄仲勳看着這番秋景,心裡也一片淒涼。

等他風塵僕僕地回到甄氏聚居的里閭中,那些殘餘的長老和鄰近族長們紛紛圍了過來。

“族長,如何了?”

“新政究竟是怎樣的?”

他們最關心的,自然是趙氏大夫那所謂的“新政”的具體情況了,但至於這新政究竟是什麼,各氏族間流傳着各種各樣的說法,大多數認爲是要效仿晉國那邊的制度。作爰田、州兵什麼的。

只有被邀請前往廩丘聆聽趙氏大夫宣政的甄仲勳能第一時間得知真相。

“無法一一細說,但總之,我甄邑的體制已經被打散重塑了,部分職位被取消,又有一些新職位出現。”

衆人的眼睛亮了起來:“族長可被授予重任?”

既然在形式化的“公議”中衆人無力抗拒,便只能屈服,但卻也指望自己的宗族能在新政中佔據一個有力的位置。

甄仲勳向衆人展示了腰間新佩上的綬帶和小銅印:“大夫命我爲甄邑長老。”

“長老?這職守是做什麼的?”

“負責祭祀之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一職守,當然要德高望重之人擔當。甄族長足以勝任,勉之。”當時,趙無恤是這麼對甄仲勳說的。

乍一聽很有道理。但甄仲勳覺得,這個職位很可能是一個虛職,用來安置撫慰各氏族的,凡事都得唯趙無恤和邑長吏的馬首是瞻。

看着自家族人們面露喜色,他微微嘆了口氣,要是趙無恤全然將各宗族排斥在新政之外,必然會引發巨大的反彈和不滿。但此人何其聰明,先是給予了不少看似不錯的職務,關鍵屬吏卻任用親信。如此一來。各氏族安於現狀,若想要更進一步。躋身要職,就得全心全意效忠於他才行。

甄仲勳如今只能在這個“甄邑長老”的職位上戰戰兢兢地奉迎趙氏大夫的種種要求。同時儘量維護宗族利益。

又有人湊過來問道:“趙大夫的意思是不是,只要趙氏在甄邑一日,我甄氏便能世襲這長老之職?”

目前的衛、魯兩國,家臣常常是世代沿襲的,於是過上幾代,家臣就變成了地方權利的代言人,形同邑大夫了。魯國的情況便是如此,季氏的費宰曾長期由南氏父子相傳,三桓的家臣反倒在領邑坐大,凌駕於主君之上,最後造成了陪臣專權的悲催局面。

甄仲勳冷笑一聲:“趙大夫何等精明之人,怎會如此大方?這邑長老之職我也是暫時擔當,每年都要受大夫的親信監督考校,若是爲政不合大夫心意,隨時可以撤銷!且也沒有食田賜予,而是發放粟米作爲俸祿,每年200石而已!”

……

“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主持政事而不能取信於民者,就不可以爲長吏。甄邑和廩丘的職守完全是選賢任能,即便暫時上任,也隨時可以更改撤換,這便是本大夫的用人原則!”

這也是趙無恤在宣政時提出的“從世祿到官僚”!

他將甄邑和廩丘不盡相同的官職打散重建,一邑的長吏名爲邑宰,管理政事民生,財政賦稅,一年俸祿300石。

此外還有輔吏三人,邑司馬管徵召守備,秩250石;邑長老管祭祀、鄉射聚會,邑士師管刑獄緝盜,秩200石。

兩邑正吏的名單逐漸公之於衆,趙無恤稱之爲“公示”,其中甄邑宰的人選早在衆人預料之中,那便是張孟談。

張孟談可以說是趙無恤勢力中的二號人物,也是唯一可以獨當一面,在無恤不在時統轄兩邑軍政的人。

他是無恤好友,在無恤出奔宋國後不遠千里前來投奔,獻上了謀濮北、入魯之計,被趙無恤譽爲首功之臣。其爲人謙虛鞠讓。在德義、功勞、爲政取信於民方面都十分出衆,他出任甄地長吏,可謂衆望所歸。

而廩丘的長吏。則被授予了新近從晉國趕來的計僑。

計僑本來是個只對數科感興趣,其餘公事能推則推的懶人。趙無恤還在國內時,他就沒有實際任職,而是專心鑽研數科,培養接班的人才。

但在無恤被逐後,計僑卻激流勇進,主動擔任了成鄉宰的職位,他和羊舌戎一起,將這個因爲無恤離去而人心惶惶的鄉邑維持了下來。過去一年裡成鄉富庶依舊。大車大車的錢帛和瓷器紛紛往宋城商丘送,幫趙無恤維持住了開銷,在商丘打開了局面。

在濮北之地落入無恤之手後,計僑便和羊舌戎一起卸任,將成鄉交給了趙鞅的家臣,帶着數科弟子們和部分陶匠跑到了廩丘來爲無恤效力。

這位年近四旬的計吏名聲在晉國內部已經漸漸起來了,甚至還傳到了國外,許多人都知道,成鄉宰是位會周髀數字的數科高手,正在鑽研“經天緯地”之術。

計僑有名、有功、又有勞。手裡十多名年輕的數科弟子也解了趙無恤乏才之急,所以任命爲廩丘邑宰無可厚非,既然治理成鄉井井有條。更進一步的千戶邑應該也能勝任。

比去年冬至時消瘦了不少的計僑卻有自己的擔心:“下臣生怕政務繁忙,沒有功夫鑽研數科和教導弟子,主君莫不如另擇賢才,僑拾遺補漏即可……

但趙無恤讓他安心,沒有意外的話,他本人會常駐廩丘,把這個昔日的要塞作爲行政中心,平日的政務也會參與。這個任命一是獎勵計僑的功勞苦勞,二來也是爲漸漸成型的“數家”壯大鋪路。

計僑推脫不能。只得應允。

接下來,就是邑司馬了。無論是俸祿還是權力上,司馬都是僅此於宰臣的職務。趙無恤手下能勝任的人不少。

但冉求初來乍到不好驟然提拔到如此要職上,穆夏、虞喜、伍井威望不足,這四人也更適合呆在武卒裡做軍吏。所以原先地位較高的原成鄉司馬羊舌戎,和趙氏家臣虎會便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羊舌戎在得到甄邑司馬的任命後有些激動,這纔跟着趙無恤兩年,期間還一度君臣分離。誰想卻從一個區區的下宮兩司馬升到了千戶邑司馬之職,爵比上士,期間至少跳了兩級,這可以說是飛一般的速度了。他怎麼也不曾想過自己居然還能有這麼一天,只覺得位列大夫,復興羊舌氏的夢想漸漸有了希望,頓時幹勁十足。

虎會還是喜歡倚着城牆唱歌,他除了廩丘邑司馬外,還負責教悍卒擲矛,訓練那一百趙氏家臣子弟“庶子卒”,如今這批人已經習慣了武卒的訓練和作戰方式,可以加以使用了。

邑長老雖然主管祭祀,放在上古時還兼顧神權,權勢極大,但進入春秋後已經漸漸被邊緣化。只要趙無恤把好關,這個職位僅僅是個空銜。出於安撫當地人的考慮,甄長老給了甄仲勳,廩丘長老也給了一個當地的七旬老者,但僅僅是個傀儡,主要權職還是由嫺熟禮儀的孔門之徒公西赤擔當。

最後,是掌管法律、刑獄的士師一職……

從上古皋陶做刑律以來,律法都藏於府庫,不輕易示人,讓國人摸不清違法與否,造成一種未知的恐懼,也好讓地位尊貴的卿大夫對國人庶民生殺予奪予取。

但春秋的趨勢是,成文法漸漸將成爲主流,鄭、晉兩國已經先行一步,尤其晉國趙氏和鄭國,走在時代的最前沿。

趙無恤統治濮北兩邑,也想把這裡變爲自他之下,人人都得以法爲尊的律令制政權,這便是“從尊尊到尊法”。

不過事到臨頭,他才發現自己麾下法律人才的極度缺乏,到最後,竟然只能讓背熟了《趙宣子之法》的成摶擔任廩丘的臨時士師,甄邑士師卻只能由張孟談兼任。

此外,律法的建設也十分滯後,軍法倒是暫時夠用,但民法卻只能由晉國的趙氏刑鼎立起一個架子。想要進一步建立起合乎濮北“國情”的律法,還需要一個提綱挈領者,以及源源不斷的基層人才。

時窮思賢士,趙無恤不由想起了新絳泮宮教授刑律的鄧飛,還有他在宋國時多次聽聞大名的鄧飛同族兄弟,鄭國著名的“訴訟律師”鄧析先生。

第1174章 法理人心第925章 《用間篇》第24章 周髀數字第242章 成人禮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第681章 孔子在宋第1138章 徵蓬出漢塞第320章 無間道(上)第560章 十九歲的卿(下)第709章 越王勾踐第1108章 齊桓晉文之事第220章 內憂外患第100章 不了了之第737章 曲終人散第473章發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1071章 徐州相王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207章 聞戰不懼第207章 聞戰不懼第340章 巫頌(下)第1151章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番外11《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上)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678章 三線第358章 世子之位第911章 沸鼎(上)第219章 秋日之陽(終)第303章 陪臣執國命第154章 亡羊補牢第690章 再下一城第650章 大風(7)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963章 得國之正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738章 禮賢下士第276章 料敵於先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617章 一筆寫不出兩個趙字第306章 孔仲尼第674章 合衆弱以攻一強第143章 欲言又止第854章 五十弦翻塞外聲第705章 試探第475章 舟師第1149章 身騎白馬第1026章 邗溝、菏水第707章 南國金鼓第516章 訪賢第505章 桐宮之囚(上)第119章 可爲良配第607章 妻、子、媵、妾第1015章 西岐有鳳,鳴於昆崗第567章 列爲正卿第863章 魏韓第1211章 軍政決於一人第1012章 雖行無道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813章 大國上卿(下)第268章 金蟬脫殼第663章 六卿的平衡(上)第466章6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295章 尼父之丘(下)第434章 傷寒(下)第449章 陽虎之死第1061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717章 陳恆的救衛計第951章 連橫(上)第917章 眼看他樓塌了 中第1027章 虢鄶之間第1164章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322章 亂(上)第975章 殺人盈野第693章 哀其不幸第789章 太陽照常升起(下)第524章 誰執牛耳?第435章 青丘九尾第493章 郈邑殺人事件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326章 一山不容二虎(下)第600章 阿姊(上)第1217章 獲麟第799章 趙魏第371章 言偃與伯魚第589章 將神權交予你手第1045章 怒海爭鋒(下)第826章 困於陳蔡第446章 折衝樽俎第705章 試探第1043章 元年(第四卷完)第1067章 可勝者,攻也第406章 爭渡,爭渡!第473章發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1181章 近而示之以遠第101章 嘉禾重潁第1099章 東方未明第37章 我的成邑第983章 荀伯之後第3章 沒車的男人傷不起第242章 成人禮
第1174章 法理人心第925章 《用間篇》第24章 周髀數字第242章 成人禮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第681章 孔子在宋第1138章 徵蓬出漢塞第320章 無間道(上)第560章 十九歲的卿(下)第709章 越王勾踐第1108章 齊桓晉文之事第220章 內憂外患第100章 不了了之第737章 曲終人散第473章發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1071章 徐州相王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207章 聞戰不懼第207章 聞戰不懼第340章 巫頌(下)第1151章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番外11《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上)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678章 三線第358章 世子之位第911章 沸鼎(上)第219章 秋日之陽(終)第303章 陪臣執國命第154章 亡羊補牢第690章 再下一城第650章 大風(7)第199章 山陽遇盜(下)第963章 得國之正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738章 禮賢下士第276章 料敵於先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617章 一筆寫不出兩個趙字第306章 孔仲尼第674章 合衆弱以攻一強第143章 欲言又止第854章 五十弦翻塞外聲第705章 試探第475章 舟師第1149章 身騎白馬第1026章 邗溝、菏水第707章 南國金鼓第516章 訪賢第505章 桐宮之囚(上)第119章 可爲良配第607章 妻、子、媵、妾第1015章 西岐有鳳,鳴於昆崗第567章 列爲正卿第863章 魏韓第1211章 軍政決於一人第1012章 雖行無道第1132章 東郭先生與狼第813章 大國上卿(下)第268章 金蟬脫殼第663章 六卿的平衡(上)第466章6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295章 尼父之丘(下)第434章 傷寒(下)第449章 陽虎之死第1061章 鄉音無改鬢毛衰第717章 陳恆的救衛計第951章 連橫(上)第917章 眼看他樓塌了 中第1027章 虢鄶之間第1164章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322章 亂(上)第975章 殺人盈野第693章 哀其不幸第789章 太陽照常升起(下)第524章 誰執牛耳?第435章 青丘九尾第493章 郈邑殺人事件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326章 一山不容二虎(下)第600章 阿姊(上)第1217章 獲麟第799章 趙魏第371章 言偃與伯魚第589章 將神權交予你手第1045章 怒海爭鋒(下)第826章 困於陳蔡第446章 折衝樽俎第705章 試探第1043章 元年(第四卷完)第1067章 可勝者,攻也第406章 爭渡,爭渡!第473章發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1181章 近而示之以遠第101章 嘉禾重潁第1099章 東方未明第37章 我的成邑第983章 荀伯之後第3章 沒車的男人傷不起第242章 成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