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半年的流傳,廩丘麻紙在魯城已不罕見,不過多是劣麻紙,被那些嬌貴的貴族女子所喜愛……
那種“公輸紙”當然也有,但孔丘卻從沒見過眼前這樣薄如絲絮還有韌度的紙。
他晃動紙張時發出脆生生的響動,手指摸在紙張表面冰如玉滑入絲緞,一時興起提筆在上面寫下幾行小字,卻見墨跡凝而不散,翻折過來對着光亮還能看到反面的字跡,的確比在竹簡上方便多了。
作爲一個搞教育起家的夫子,作爲一個學富五車的士人,孔丘自然清楚,書寫材料的進步將意味着什麼,他頓時眼前一亮。
“竹簡木牘太笨重遠不如絲帛輕便易用,絲帛卻又不如竹簡便宜,據說這種名爲紙的物件兼得兩者之妙處,不知若是大量製作,成本能不能承受的住?”
孔丘一眼就能明白紙的好處,但最擔心的是成本太高,又或者受到原材料限制達不到量產。那樣的話,即便新紙有千般好處也只不過是卿大夫貴人們的玩賞之物,無法普及開來,做到孔門提倡的“有教無類”。
公西赤則朝他行了一禮,將自己半年來所見所聞的紙張進化歷程徐徐道來,只是略過了具體的工序,那可是趙無恤勢力的秘密,凡是參與此事的家臣都被勒令決不能外傳。
他最初之所以堅持認爲紙不能取代竹簡,是因爲麻紙乃是用織造的邊角料製成,排除其先天脆弱的毛病不談,受限於織造業的規模,很難大批量生產。
反過來說,若是強行提高麻紙的產量,就必須犧牲葛麻織物的數量。萬一司寇沉迷於此,說不準會影響三邑的衣褐穿着,得不償失,因而公西赤不贊同大規模製造麻紙。
可現如今,非但滿山都是的楮皮可以做紙。以後也許還有竹子、檀皮、麥杆、稻杆等。它們原本就是沒多大用處的東西,現在卻能變廢爲寶,爲邑中創收的同時卻不會花費太多人力和財力,還能推廣孔門提倡的識字教化。何樂而不爲?
所以公西赤開始慢慢轉變爲紙張的支持者,出了三邑,捧着楮皮紙在衆人的驚歎聲中寫下一筆漂亮的墨字,他也覺得與有榮焉。
聽了公西赤的敘述後,孔丘十分高興。
“窺一斑而知全豹。看來廩丘的造紙術並非趙小司寇心血來潮擺弄的玩物,楮皮紙可以代替絹帛,用於官府貴胄們的公文信紙,美觀而又輕便,可惜此物價格還是比竹簡貴些,麻紙雖然廉價,但卻不夠好……”
公西赤道:“司寇也是這麼說的,以後或許還能做出竹紙,讓普通士人、國人也用得起。”
孔丘漸漸激動了起來,拊掌而讚道:“善哉。這可是有利於天下的功績啊!趙小司寇光憑這一點,就能做到三不朽中的立功,留名百世了!不知不覺間他竟做下了這等事業,實在是令丘慚愧。今日大禮議之後,我一定要上書國君和三卿,大大支持此業!”
細想下去,若庶民也用得起紙張、炭墨,豈不是全天下的民衆都可以讀書識字,人人都可以聞周禮聽天子命,知禮義廉恥曉仁孝忠恕。若世上每個人都以賢明君子爲榜樣。那麼天下大治萬事太平的目標就更進一步了!
孔子覺得紙張將是他重現周禮世界的利器,還還不及說更多的讚譽,卻聞報說魯侯和三卿已到。
……
孔丘扶冠、正襟,帶着弟子們出了毫社遙遙下拜迎接。正望見有百餘人從遠處迤邐行來,有高車大馬居中。
人尚未到,笙簫鍾罄之聲已隨風入耳。
主車乃是一輛四維轓車,正是魯侯的座駕,由四匹健壯白馬拉扯,車蓋是漆染的黑色。車兩側的屏障都被塗爲紅色,朱與黑,一向是先秦最爲尊貴肅穆的顏色。
這輛車的前後還各有十多名個扛棨戟的虎賁護衛,一衆步卒開道,斧車前驅以壯聲威,這便是國君出行的一整套儀仗。除此之外,又有童子、豎寺、隨從、其它吏員並及兵卒從行,旌旗招展,輜軺蔽日,好不氣派!只看得道路兩旁的魯人們嘖嘖稱奇,紛紛說好久沒見過這麼威風的國君了。
孔丘暗自點頭,正君名,復君威,儀容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正是他給國君的建議,雖然花費較多,但咬着牙也得堅持,好讓國人們知道,什麼叫赫赫周儀!
依照規定,諸侯的乘車是朱輪黑蓋,黑色屏障。卿的乘車是黑色的車蓋,車的兩邊屏障塗爲紅色。大夫的乘車則只有左側屏障塗爲紅色,白車蓋。魯侯的馬車後還有三桓、大宗伯、少正卯、柳下季等卿大夫的車駕,顏色涇渭分明,一眼看去便可知尊卑。
這也是孔丘升爲小宗伯後努力規範的禮儀規格,吃一口飯,走一步路,穿一件衣服都得講究。
此外,車隊裡還有許多未穿朝服、僅着深衣的士人,他們大多是孔丘死對頭少正卯的弟子。其中不少是曾在他門下聽講,其後“叛”到了少正卯那邊的,所以子路瞧着對面這些熟臉,恨得咬牙切齒,鬍鬚都直了起來。
魯侯下車後讓孔子等人平身,衆人按照地位高低依次進入毫社外的開闊場地,分兩邊坐在蒲席上,孔丘及其門徒爲右,少正卯及其弟子爲左,魯侯及三桓居中仲裁。
“小宗伯,少正大夫,二位可以開始了。”
隨着國君一聲令下,辯論正式開始,席間孔丘和少正卯,還有他們手下的弟子都脣槍舌劍,列出自己的理由,或堅持魯昭公之陵墓必須改制,或堅持絕不能改!
彷彿魯國未來的存亡興衰只繫於一個流亡君主的孤墳位置一般……
場面幾度跌宕起伏,期間,孔子勸季孫斯道:“大司徒,令尊以此羞辱國君卻彰顯了自己的罪行,這是破壞禮制的行爲。現在把陵墓合到一起,可以掩蓋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
但少正卯則用孔子曾說過的一句話反駁:“仲尼曾言,父爲子隱,子爲父隱,按照這個道理,大司徒不是應該爲先執政平子隱麼?”
對面的閔子騫立刻搶過話頭:“既然少正認爲這是隱。是否意味着承認當年平子爲了一己私慾做錯了?有過則改,方爲君子。”
顏回也優雅地勸慰道:“正是,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見之。更之,人皆仰之。”
於是少正卯的一幫弟子又起身反駁,局面十分劇烈。讓魯侯、三桓眼花繚亂。
到了後面,兩邊開始吵得煩躁起來,就將矛頭轉向了人身攻擊。
少正卯的弟子攻擊孔子這次更改昭公墓的建議,其實是儒者主持喪事玩上癮了,玩庶民、士大夫家的還嫌不夠。就想插足國君的,以博取虛名。說着說着,連當年孔子移墳葬母的黑歷史也翻了出來,質問此舉的合禮性,乃至於孔子本人“野合”而出的身份該不該算一個士。
孔子的弟子們氣得七竅生煙,也駁斥少正卯私德有虧,說他“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僞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兼具五種惡劣品性,是小人中的桀雄,一切思想都是罪惡的,是想要變尊卑之禮。蠱惑魯國民衆造反。
也難爲雙方了,都吵到這份上,禮還是得談下去,在魯侯三番五次打斷他們的相互攻擊後,話題終於回到了正軌,孔丘和少正卯關於禮的爭辯也議得越來越深入。
大禮議最開始是爭昭公陵之位置,繼而爭當年季平子以臣逐君的正確與否,最後爭魯國現在的君臣關係。孔子甚至提出了自己最終的目的:要求將魯國廟謁及樂舞統統重新排查,定一個標準,那便是“克己復禮”!
……
這場大禮議持續了整個早晨和下午。趙無恤提供的千餘張紙愣是用篆書密密麻麻寫了三分之二,公西華等記錄者疲憊不堪,事後揉着痠痛的手連呼慶幸:“幸好用的是紙張,若是竹簡。那我與筆吏們還不得活活累死!”
總之,筆吏們是徹底愛上這種書寫材料了,此事結束後紙張會被收入收藏室的文獻檔案中保存,就意味着官方正式接受了它。在孔丘的建議下,一筆來自各個官署的紙張訂單發向廩丘,並將廩丘紙定爲“貢物”。公宮也會出錢帛購買一批,這樣一來,闞止的使命也完成了一半。
若無意外,書寫用的紙張以後會在魯國漸漸流行開來,最開心的是守藏室的書筆吏,傷心難過的,恐怕只有竹簡工匠和做銅削的人……
而回到大禮議本身,這是一場空前的大論戰,結果算是不分勝負,誰也無法說服誰。
但究竟還是季氏理虧,國際上,還有魯國內部同情魯昭公的人是很多的。於是魯侯最後拍了板,他希望季孫斯能允了此事,讓自己的苦命哥哥的墳墓能與先君陵寢連到一起。
孟氏在一旁支持此事,叔孫氏也開始有所動搖,在嘴皮子上沒佔到優勢的季氏不得不從,只好允了此事。
事後,季孫斯也恍然發覺,從繼位開始就一直是個傀儡的魯侯宋,如今手下居然也聚集了柳下季,孔丘等一衆班底,連帶掌握部分軍權的陽關司馬子路也聽命於他,竟然有些脫離掌控的意思。
從此季氏對國君,乃至於孔丘加大了提防。按理說三桓應該聯合起來壓制之,但季氏與孟氏因爲禮議事件公開撕破了臉,加上趙無恤的離間計,兩家再無合作可能。
於是季氏轉而想拉攏叔孫,再次向趙無恤示好,希望能與國君、孟氏抗衡,不要失去執政之位。
但趙無恤雖然虛與委蛇,但實則卻打算保持中立的態度。他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利益,雖然想讓魯侯和孔子站到臺前,幫自己吸引季氏的注意力,讓三桓無法合力排外,卻並不想刻意偏向哪一方。比如事後孔丘親自帶人去闞城開挖溝渠,連接昭公墓,他還派了幾名數科學生前去幫忙規劃協助。
與此同時,趙無恤在收穫這場漁利之餘,卻幾乎同時收到了來自曹、晉、宋、吳四國的四條消息,這讓他不得不立刻啓程前往曹國陶丘,參與一場“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