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序章 亂世序曲誰奏響

華夏數千年曆史,有沒有出現過穿越者呢?

這個問題,無法得出確切的結論,只能說,有一些疑似的穿越人士。

這些疑似穿越人士中,疑似程度最高的當屬王莽,就是那個篡漢的王莽。

這位仁兄在西漢時的發展過程之精彩實在比很多穿越小說而有過之而無不及。

和很多穿越小說的套路一樣,主角王莽一開始是夾着尾巴做人,但暗地裡發展自己的勢力,禮賢下士、招募人才;

然後厚積薄發、一鳴驚人、直接造反,建立屬於自己的新王朝;

接着全面大改革,讓古老的國度脫胎換骨、展翅騰飛;

最後對外開戰,橫掃全球、一統世界。

可惜他只成功了兩步,到第三步,全面大改革的時候就因爲阻力太大,失敗了。

看看他改革的內容就能知道,這貨實在是太像一個穿越者了。

像廢除奴隸制度,理由是,人人生而平等;

像建立貸款體系,經商者可以向國家貸款,利息是百分之十;

像鼓勵發明創造,發明的遊標卡尺幾乎和現代沒有什麼區別,他甚至還研製出了木製飛機雛形!

當然,王莽和張斌除了都有可能被後世歸於疑似穿越者的行列,在其他方面並沒有任何關聯。

要說與張斌有關聯的疑似穿越者,當屬劉伯溫和李淳風、袁天罡師徒,因爲他們一個作了《燒餅歌》,另外兩個合作了《推背圖》,在這兩本預言性質的古書中,都提到了明末亂世的場景。

像劉伯溫的《燒餅歌》是這樣描述的:

老揀金精尤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

誰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而李淳風、袁天罡的《推背圖》是這樣描述的:

忠臣賢士盡沉淪,天啓其衷乩更紛。

縱有胸懷光坦白,乾坤不屬舊明君。

這《燒餅歌》和《推背圖》的八句詩,明初的人肯定是看不懂的,唐朝的人更看不懂,但明亡以後再來看,就比較容易看懂了。

例如《燒餅歌》這幾句。

老揀金精可不就是指後金嗎,後金強大起來,明朝就該完蛋了。

昆玉是應該是爲了應對金精的,同時也是隱喻,一塊玉自然是不可能繼龍堂的,應該理解爲昆仲,也就是兄終及弟。

誰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這兩句聯合到一起理解就是,你用誰來保社稷呢,瞎了眼啊,用那個叫八千女鬼的傢伙來禍亂朝綱!

這八千女鬼是誰呢?他爲什麼又有如此強大能量,能禍亂朝綱呢?

八千女鬼如果看字面意思來理解,是無法想象的,哪裡來的八千女鬼?

但是,如果把八千女鬼這幾個字組合在一起可不就是“魏”字嗎,再加上《推背圖》中第一句,名字都點出來了,這人就是天啓年間著名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東廠提督——魏忠賢!

總結起來,簡單的說就是:天啓朝到崇禎朝這段時間,後金會崛起,有個叫魏忠賢的會禍亂朝綱,等忠臣賢士都被他禍害光了,天下必然大亂,大明朝就完蛋了。

劉伯溫、李淳風、袁天罡爲什麼都不約而同的指出魏忠賢這個人呢?大明朝的滅亡和魏忠賢又有什麼關係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搞清楚魏忠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下面就結合史料分析一下。

首先是魏忠賢的身世。

魏忠賢,河北肅寧人,嘉靖三十七年生,萬曆十七年被選入宮,父親叫魏志敏,母親劉氏,兩人都是農民。

也就是說魏忠賢是貧苦農民出身,二十二歲才進宮的。

這就有點奇怪了,一般太監都是年幼時由大人做主淨身入宮,這魏忠賢怎麼二十二歲才進宮呢?

《明史.宦官錄》中記載:魏忠賢“與羣惡少博,不勝,爲所苦,恚而自宮。”。

這意思很簡單,魏忠賢愛賭博,結果賭輸了,被逼的沒辦法,只能把自己給閹了,進宮去謀個太監的差事。

也就是說,魏忠賢就一個遊手好閒的地痞流氓,愛賭博,而且特狠,二十二歲能揮刀自宮的人,不知道得多狠!

......

然後說說魏忠賢的晉升之路。

很多人都知道,魏忠賢是靠着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上位的,卻忽略了另外兩個重要的人物,一個是介紹魏忠賢入宮的人,一個是賞識和提拔魏忠賢的人。

按理說,一個遊手好閒的地痞流氓就算是自己把自己閹了,又怎麼能混進皇宮裡去呢?

這都是魏忠賢第一個恩人,魏朝的功勞。

魏朝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的下屬,同時也是魏忠賢的拜把子弟兄,正是他拉了兄弟一把,將魏忠賢弄進了皇宮,並把他推薦給了王安。

而魏忠賢是怎麼報答魏朝的呢?

他搶了魏朝對食的對象客氏,然後假託皇帝的命令,把魏朝發配到了鳳陽。

魏朝的結局還算是好的,魏忠賢的第二個恩人,也就是將他從小太監提拔到管事太監的王安才叫一個慘呢。

王安之所以結局悽慘,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爲他太正直了,總是管着魏忠賢,不讓他作惡,魏忠賢對他頗爲忌憚,於是便想除掉他。

魏忠賢對王安可謂極度之殘忍,他先是唆使給事中霍維華抨擊王安,把王安降職充當南海子淨軍,而後把親信劉朝提拔到南海子任提督,讓他殺死王安。

他給劉朝的命令是要活活餓死王安,所以,劉朝上任後便下令不準給王安送食物,沒想到王安還會用手刨取籬笆底下的蘿蔔吃,結果餓了三天三夜還沒餓死,劉朝沒了辦法,只能直接把他給殺了。

對恩人尚且如此,對其他人,可以想象,天啓敢重用這樣的人,只能說他膽子也真夠肥的。

......

然後說說魏忠賢的治國之道

一個目不識丁的地痞流氓怎麼治國呢,他的治國之道很簡單,那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什麼叫順我者昌呢,從閹黨骨幹的晉升之路就能看出來。

魏忠賢手下的閹黨可謂數不勝數,比較出名的就是五虎、五彪、十狗,這些都是他的乾兒子,閹黨的絕對核心。

比如魏忠賢的乾兒子,五虎之首,兵部尚書兼左督御史加太子太保崔呈秀,天啓二年他還只是都察院廣東道巡按御史,後因徇私舞弊,貪贓枉法,被當時的左督御史高攀龍給逮到了,被革職查辦。

他沒了辦法,只能投奔閹黨頭子魏忠賢,叩頭涕泣,乞爲養子,結果兩年之內就從一個待罪的正七品巡按御史提拔爲兵部尚書兼左督御史加太子太保。

又比如另一個乾兒子,五虎之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管太僕寺卿加太子太傅工部尚書吳敦夫,天啓二年的時候還只是正五品的陝西西安兵備僉事,後面京察不合格,被罷免了,閒賦在家。

他也是沒了辦法,只能投靠閹黨頭子魏忠賢,乞爲養子,結果,一年之內就從一個被罷免的兵備僉事提拔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管太僕寺卿加太子太傅工部尚書。

又比如,魏忠賢的乾兒子,五彪之首田爾耕,靠祖蔭積官得了個左都督的閒職,爲人狡黠陰毒,憑藉與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交往傍上了魏忠賢,結果直接被提拔爲錦衣衛指揮使。

再比如,十狗之首,左督御史加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周應秋,投奔魏忠賢之前,官至工部侍郎,京察得評“生平無操守!”,他只得含羞謝病去。

後依附魏忠賢,兩年之內便提拔爲左督御史加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他依附魏忠賢走的也是魏良卿的路子,因他家善烹飪,每邀魏良卿,進豚蹄留飲,良卿大歡,時號“煨蹄總憲”。

上任之後他立馬顯露出“生平無操守”的本色,與文選郎李夔龍鬻官分賄,將朝中清流盡逐。

總之魏忠賢提拔人,不看能力,不看品行,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加不加入閹黨,你認不認我當乾爹或者幹爺爺,如果加入閹黨,立馬加官進爵,如果認我當乾爹或者幹爺爺,立馬讓你平步青雲!

這就是魏忠賢的任人之道,順我者昌,以致到了天啓末年,滿朝文武基本上都是閹黨,而且大部分都是他的乾兒子或者幹孫子!

什麼叫逆我者亡呢,從他的對手東林黨的遭遇就能看出來。

比如東林黨六君子之一的楊漣,萬曆三十五年進士,初任常熟知縣,舉全國廉吏第一,入朝任給事中,後升兵科都給事中,左副都御史,因彈動魏忠賢24大罪,被誣陷,慘死獄中。

又比如東林黨七君子之一的高攀龍,時任左督御史,剛正不阿,因揭發崔呈秀受賄,被革職返鄉,後崔呈秀派錦衣衛緹騎前往逮捕,逼的他投池水自盡。

再比如,東林黨七君子之一,大文豪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天啓初擢御史,力陳時政十失,忤逆魏忠賢,被被奪俸一年。後又上疏論事,再次忤逆魏忠賢之意,被削籍歸,不久被逮入詔獄,受酷刑死。

總之,魏忠賢對於政敵,不分忠奸,不問善惡,誰違揹我的意願,全部去死,哪怕你被革職返鄉,也要把你逮回來,折磨至死。

要光是扳倒或者殺害政敵,這種做法,只是有點心狠手辣而已,倒不是太大的的罪孽,問題魏忠賢不光是扳倒,也不光是殺害,他對政敵可謂殘忍至極。

東林黨是政敵沒錯,是彈劾了他,要革職查辦,又或殺了,都不爲過,問題他不是簡單的殺了而已,而是折磨的人骨斷筋折、血肉俱脫,然後再用生鏽的鐵釘從耳朵裡面釘進去,活活把人釘死!

甚至,死了之後,他還令人將他們的喉骨剔削出來,燒成灰......,後面情節已經脫出人性範疇,無法詳述。

總之,被他慘害的忠良之士,屍體從詔獄中領出來的時候,基本都已經全部潰爛,慘不忍睹,有的甚至僅得破碎血衣數片,殘骨數根,手段之殘忍,曠絕古今!

他這樣做,不但導致滿朝文武皆是閹黨,所有官員都以逢迎拍馬爲晉升之階,還將大明朝幾乎所有剛正不阿的硬骨頭全部殺了個乾淨,剩下的基本全是軟骨頭,貪生怕死之輩。

到了崇禎朝,面對後金,屈膝投降,賣國求榮之輩比比皆是,爲何,因爲大明的脊樑骨都差不多被魏忠賢給抽空了!

楊漣、左光斗、周朝瑞等剛正不阿之輩,面對閹黨,不管你扒皮抽筋,不管你削肉剔骨,不管你鐵釘貫耳,仍然鐵骨錚錚,面對後金,他們會屈服嗎?他們會投降嗎?如果他們還在,錢謙益有臉說水太涼嗎?

......

再說說關於魏忠賢的一些傳聞。

傳聞一,魏公公對抗外敵還是比較積極的,那麼魏公公是怎麼對抗外敵的呢?

天啓二年,大明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爲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勳卓著。

但是,因爲他是東林黨,魏忠賢不問是非曲直,不管邊防大事,令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書連番詆譭孫承宗,孫承宗被迫罷官返鄉,魏忠賢於是換上了自己的親信高第。

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再率大軍西渡遼河,進攻寧遠,魏忠賢親信高第貪生怕死,擁重兵于山海關,不去救援寧遠。袁崇煥得知後,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相繼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

得到的結果又是什麼呢?魏忠賢令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錦州,論功行賞時,只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氣得袁崇煥辭官返鄉,而魏忠賢的侄子侄孫卻因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之功,加官進爵,位極人臣,可憐袁崇煥,論兩次大戰中的戰功,竟然沒有魏忠賢的侄孫,年僅一歲,還不會走路的魏鵬翼大!

說完遼東,說東南,右副都御使福建巡撫南居益,親率大軍,苦戰七個月,將荷蘭殖民者趕走,收復了澎湖,此等大功也足以載入史冊,結果呢?他歸朝後被魏忠賢排擠,直接削職返鄉!

這就是魏忠賢的對外之道,外敵,他不管,只管爭權奪利,打贏了功勞全是他的,出生入死的功臣,不入閹黨,全部滾蛋。

傳聞二,魏公公會收稅,大明朝全靠他收的稅在撐着。

這個傳聞,從來只有幾句話,沒有什麼具體的數據,那麼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萬曆四十六年,加徵遼餉,全年稅賦收入總計伍佰貳拾萬零六十二兩;

天啓年間,稅賦最高的一年爲天啓六年,加上遼餉,全年稅賦收入總計伍佰五十八萬七千四百二十兩;

崇禎四年,遼餉加至一分二釐,全年稅賦共計七百四十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

崇禎十年,再加剿餉,全年稅賦共計一千零八十一萬一千三百六十兩;

崇禎十二年,再加練餉,全年稅賦共計一千七百餘萬兩。

加剿餉、練餉,致天下民窮財盡,而建奴、反賊未盡,這纔是崇禎沒錢打仗的原因,不知道怎麼就傳成沒有魏忠賢,朝廷收不上稅了!

當然,這稅收不是魏忠賢的功勞,也不是東林黨的功勞,而是戶部的功勞,全國稅賦靠一個太監,實在是奇葩言論。

要是魏忠賢這麼無所不能,怎麼不見他去打後金,去打倭寇,天天躲在京城,憑藉天啓的寵信稱王稱霸,算是能耐?

還有一些更可笑傳聞

比如,曹化淳在崇禎借不到餉銀的時候說魏忠賢好話,說什麼“若魏公公在,當不至於此。”

這真是千古奇冤啊,曹化淳崇禎十二年二月就告老返鄉了,崇禎十七年他怎麼跑回皇宮跟崇禎皇帝說這話?

又比如,李自成快打進來的時候,崇禎後悔了,給魏忠賢重修墳墓,這也不知道那本小說上寫出來的,反正任何史書上都沒有記載。

那會兒李自CD要攻破京城了,崇禎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了,他會閒的蛋疼,出錢去給魏忠賢修墓?

只能說,捏造這個的人,腦洞夠大。

有一個傳聞,那就是天啓對魏忠賢得評價,這個倒有可能是真的。

因爲他一直信任魏忠賢,把魏忠賢當親信,所有國家大事都交給他處理,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倒也一點都不奇怪。

就算天啓要死的時候,醒悟了,不信任魏忠賢了,他敢說別的嗎?

那時候,整個皇宮,全是魏忠賢的爪牙,他敢對崇禎說:“老弟啊,哥是給魏忠賢害死的,你一定要給我報仇啊。”

他敢這樣說,那不是害崇禎嗎。

如果他這樣說,估計史書會這樣記載:天啓崩,其弟信王朱由檢憂傷過度,哭暈榻前,不治身亡!

總的來說,天啓用魏忠賢收拾東林黨,這個,沒錯,反正魏忠賢就是個痞子,不講道理,不要臉,秀才遇到兵,有理都說不清,進士遇到痞子,那更沒辦法講道理,魏忠賢收拾東林黨,那是妥妥的。

但是,用一個鬥字不識的痞子去治國,那就,只能,呵呵了。

當然,明朝究竟亡於誰手,這個不能妄下定論。

有天災的原因,也有人禍的原因;

有黨爭的原因,也有貪腐的原因;

有土地兼併的原因,也有羣臣無能的原因,等等等等。

如果硬要歸結於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些人,那就有失偏頗了。

這個鍋,崇禎表示不背,他至少是千古少有的勤勉皇帝,從不沉迷女色,也不貪圖享樂。

這個鍋,東林黨表示背不起,因爲他們並沒有禍亂朝綱,黨爭也不是他們一黨挑起的。

這個鍋,魏忠賢其實也背不起,他只是禍亂朝綱而已,至少他死的時候,明朝還沒有亡。

應該說,魏忠賢只是奏響了明末亂世的序曲,因爲他亂搞一通之後,黨爭就完全變質了。

當初東林黨和浙黨、楚黨、齊黨黨爭的時候,至少表面上大家還是比誰更正直,比誰更能幹,比誰更爲國爲民。

到了魏忠賢這裡,黨爭就變成了比誰更不擇手段,比誰更不要臉了!

當朝廷大臣都開始比誰更不擇手段,比誰更不要臉的時候,世道不亂,那就怪了。

第七十三章 奉旨抄家第二章 瘋狂的計劃第一五五章 誰收拾誰第二章 京城告急第十章 親人聚第九章 先裝個慫第二〇六章 我說你能行你就能行第五十八章 建奴與反賊第五十五章 妙計對奇謀第一二五章 大舉反攻第二九九章 崛起中的大明第十八章 太子出巡第三〇七章 永興改制第二二五章 東瀛被打到集體自閉第十一章 巧立名目三成稅賦第一六六章 終於熬到頭了第九十七章 胡亂攀咬第四十一章 匆忙撤退第三十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二一〇章 亂滅第一二〇章 重組關寧鐵騎第六十一章 見鬼了第十八章 策對崇禎第三十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二十章 巧周旋第一六九章 父子反目第六十三章 佔領第八十章 請移遼東平民第二二八章 狗急了也會跳牆的第二十三章 步子太大第二章 門生第二十六章 東盛堂第十七章 練字第十六章 戚家軍威武(下)第二十四章 推廣中成藥第十六章 總督之爭第四章 這下麻煩了第四十五章 蒸汽動力第十章 兒媳婦第二一九章 內禪第二一一章 另一個軍閥第九十三章 巴蜀驚變第二四四章 把城池修到你家門口第二章 教毛文龍做人(下)第六十一章 陰死你們第二八二章 計救國王第一一二章 皇太極的無奈(感謝可口不可樂i大大的打賞)第二十九章 醫藥產業化第十三章 至交第三十二章 保民方能蕩寇第四十四章 苦命鴛鴦第十一章 置府邸第二十二章 傷離別第七十六章 經撫不和內鬥起第十三章 囂張無比第六十章 自己人第六十五章 打撈第二六二章 海上漂泊很危險第八十一章 拉毛文龍入夥第四十七章 交換第九章 又玩海盜劫掠第八十七章 遼東危局第二十七章 相信自己第二七九章 自釀的苦果第三十五章 敗逃第三十一章 畢自嚴入獄第三十六章 收穫不小第六十九章 建奴之禍第五十七章 規模空前的大海戰第八十四章 有緣無分第十九章 一堆好苗子第五十六章 炮轟皇太極第五十章 首功第一〇六章 鼓舞士氣吹牛逼第二十八章 賜名成功第二十一章 未來帝師第九十七章 胡亂攀咬第二十六章 昏君奸臣第一八五章 鬧劇第十章 親人聚第三十一章 明朝那些太監第四十章 金州告急第三十五章 三妻四妾第三一五章 永興盛世第六十二章 意難平第二六三章 恐怖的水師艦隊第六十七章 奉旨驅倭寇第六十章 建奴求和第六章 縣衙有內奸第二十五章 又想玩詐降之計第三十九章 分割第六章 貪腐之道第十章 我們也有海盜第十一章 組織募捐第五十四章 亂世紜紛第四十四章 驚天逆轉第一七〇章 天意第六十四章 溫體仁慌了神第十九章 喬遷新居第十九章 助紂爲虐
第七十三章 奉旨抄家第二章 瘋狂的計劃第一五五章 誰收拾誰第二章 京城告急第十章 親人聚第九章 先裝個慫第二〇六章 我說你能行你就能行第五十八章 建奴與反賊第五十五章 妙計對奇謀第一二五章 大舉反攻第二九九章 崛起中的大明第十八章 太子出巡第三〇七章 永興改制第二二五章 東瀛被打到集體自閉第十一章 巧立名目三成稅賦第一六六章 終於熬到頭了第九十七章 胡亂攀咬第四十一章 匆忙撤退第三十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二一〇章 亂滅第一二〇章 重組關寧鐵騎第六十一章 見鬼了第十八章 策對崇禎第三十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二十章 巧周旋第一六九章 父子反目第六十三章 佔領第八十章 請移遼東平民第二二八章 狗急了也會跳牆的第二十三章 步子太大第二章 門生第二十六章 東盛堂第十七章 練字第十六章 戚家軍威武(下)第二十四章 推廣中成藥第十六章 總督之爭第四章 這下麻煩了第四十五章 蒸汽動力第十章 兒媳婦第二一九章 內禪第二一一章 另一個軍閥第九十三章 巴蜀驚變第二四四章 把城池修到你家門口第二章 教毛文龍做人(下)第六十一章 陰死你們第二八二章 計救國王第一一二章 皇太極的無奈(感謝可口不可樂i大大的打賞)第二十九章 醫藥產業化第十三章 至交第三十二章 保民方能蕩寇第四十四章 苦命鴛鴦第十一章 置府邸第二十二章 傷離別第七十六章 經撫不和內鬥起第十三章 囂張無比第六十章 自己人第六十五章 打撈第二六二章 海上漂泊很危險第八十一章 拉毛文龍入夥第四十七章 交換第九章 又玩海盜劫掠第八十七章 遼東危局第二十七章 相信自己第二七九章 自釀的苦果第三十五章 敗逃第三十一章 畢自嚴入獄第三十六章 收穫不小第六十九章 建奴之禍第五十七章 規模空前的大海戰第八十四章 有緣無分第十九章 一堆好苗子第五十六章 炮轟皇太極第五十章 首功第一〇六章 鼓舞士氣吹牛逼第二十八章 賜名成功第二十一章 未來帝師第九十七章 胡亂攀咬第二十六章 昏君奸臣第一八五章 鬧劇第十章 親人聚第三十一章 明朝那些太監第四十章 金州告急第三十五章 三妻四妾第三一五章 永興盛世第六十二章 意難平第二六三章 恐怖的水師艦隊第六十七章 奉旨驅倭寇第六十章 建奴求和第六章 縣衙有內奸第二十五章 又想玩詐降之計第三十九章 分割第六章 貪腐之道第十章 我們也有海盜第十一章 組織募捐第五十四章 亂世紜紛第四十四章 驚天逆轉第一七〇章 天意第六十四章 溫體仁慌了神第十九章 喬遷新居第十九章 助紂爲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