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國門萬里

“高了一一高的擋住??三四天的工期,雖確是有些短,可派來的工匠幾乎都是老工。玄宮前神道地地面,雖是沒有那麼完全的平整,可也在地面上墊上了松木板,省得被靈駕壓壞了地面。

可又偏偏似乎是誰都沒注意到,玄宮門前的兩塊松木板之間的縫隙裡,居然有一塊尖銳的石頭沒有清理出去。這塊石頭不但拱高了兩塊木板之間的接頭,探出來的部分還露了出來。不偏不斜,恰恰擋在靈駕左邊車輪的輪子前。

太上皇的靈駕,並不用車馬,而是由六十四人推扛而行。這六十四人同時推車的活計,看起來只是體力活,可實際上也相當需要技巧。六十四個人的步伐和前進速度。必須完全一樣,如果有一個人快一些或者慢一些,整個隊伍都會亂了起來。

而原本由數十人同時推進的靈駕,在玄宮前的神道上平穩行走着,行走的速度本來就慢。突然被石頭一殲,頓時左邊的車輪前進之勢爲之一滯,右邊的人卻來不及慢了下來,靈駕行走的方向也就跟着偏了過來。《》

靈駕左邊的拉桿,禁不住跟着偏移,最前面的幾個人一時間也收止不住,一個踉蹌,最前面的人肩上的拉桿“碰”的一聲,撞到了玄宮門前的石牆上。

雖然聲音和碰撞都不大,可事情發生再這當口,不管是護送的匠人還是一邊的內侍,頓時都是驚得面如尖色。

“不知死活的東西。”司禮監掌印太監陳洪離的最近,一個卑步跨過去,如果不是太上皇靈駕在旁。只怕就要一個耳光甩了下去。陳洪也不敢高聲,只是橫眉輕喝。

旁邊的諸侯百官,也是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掌管陵寢工程的工部尚書張居正,眼睛裡更是滑過一絲讓人難以察覺的異樣。

“高……高的……探出來了

領頭的扛工,也知道是闖了大禍,雖然錯不在他,可卻免不了要擔負罪責。更不敢松下肩頭的拉桿去討饒。只是臉色蒼白,看上去連一絲血色都沒,幾乎像是個死人一般。

“且是還要巧言狡辯,還不快閉嘴。”陳洪眉頭緊鎖,咬牙切齒的瞪着眼睛。

靈駕碰撞到了玄宮的門牆,這樣的事情說起來也是可大可小。只是當着諸侯百官的面,誰也不敢隨便定下性來。

太上皇的奉安是大事兒,出了這樣的差錯,自然是極難開脫。可如果真的追究起來,怕是要問責的不只是這幾十個扛工。到時候從禮部到工部,還有司禮監,鴻驢寺,太常寺等等諸班官員,只怕誰都脫不了干係。

瞬間,整個空氣像是突然凝滯了一般,每一個人都覺得沉悶無比,卻又沒一個敢站出來說話,說要把這事大事化小,或者說要查究起來。

可靈駕入玄宮的時間小也是欽天監定下的吉時,如果耽誤了,只怕是今個都要停在這裡進退不的。到了那個時候,纔是真的出了大事兒。

“太子殿下!”蕭墨軒忽得低下頭去,對着身邊的皇太子朱翎鈞輕呼一聲。

“恭送教皇帝萬安!”還沒等朱朗鈞回過神來,蕭墨軒已是先跪下身去,高呼一聲。

太子朱翎鈞雖是年幼。可卻向來機靈,又和蕭大學士相處得久,見蕭墨軒呼出聲來,也不多想,也立玄跟着朝玄宮方向跪下。

“恭送皇祖父萬安!”

“皇太子恭送太上皇萬安!”

馮保也隨即反應過來,緊跟着也“啪”的一聲跪了下來。

“恭送教皇帝萬安!”

諸侯百官,也都是玲瓏,曉得見風使舵,這時候哪裡會再猶豫,心裡略鬆一口氣,嘩啦啦的一起朝着玄宮方向跪下身來。

靈駕終於再次啓動起來。順着漆黑的甭道,朝着玄宮的最深處走去。

菌道兩邊的油燈和最裡面盛滿黃蠟的萬年燈,微微的閃耀着,映射在靈駕鈉金的車身上,從甭道外面朝裡面看,有着一種詭秘的瑰麗。

甫道中轟鳴的車輪,在墊在地上的木板上碾過,發出嘎嘎的聲音,越傳越遠,逐漸的只能聽見幾聲沉悶的響動。

卯時中,肅州,大校瑰

當中的一杆明字金烏旗下。簇擁着衆多各色旌旗。

四月正是風起的日頭。肅州又是空曠之野,南風和北風在討賴河谷相遇,接着沿着谷口一路灌進長達三十多裡的河谷,直撲肅州。捲起一團團風沙,拍在飄揚的旌旗上面。

校場東邊的“線”字大旗下,排出了一列重裝的騎兵隊伍,約有三四百人,清一色的黃膘馬。黑馬鐙,腰間的苗刀雖是隔着刀鞘,仍然遮擋不住騰騰的殺氣。

在重騎兵營的對面,則是數約兩千人的輕裝騎兵隊伍,雖然未着重甲,可背後清一色的湘竹長弓。也是掩不住的英武。

只是這近三千人馬,皆着縞素,就連馬脖子上也裹上了一層薄薄的

紗。

陣翻盞般的馬蹄聲遠遠轉了過來,李成樑同樣一身縞素,單人單馬,躍到校場當中。

勒手中的繮繩,戰馬長嘶一聲,停下步來。

“這裡的弟兄,可有肅州本地老軍戶家的子弟?”李成樑朝衆人微掃一眼,大聲喝道。

“是本地老軍戶家的子弟。都站出來看看!”

隊伍裡的幾十名騎士互相看了一眼,各自縱馬上前一步。

“可認得那裡?”李成樑一揚手中的馬鞭,直指遠處的嘉峪關城樓。

“認得。”衆將士齊聲喝道。

“你們都是本地的老軍戶。說起淵源,要比我這個外來的遼東漢子要明瞭得多。”李成樑一挺腰桿。提高了聲音。

“洪武五年,馮勝馮國公在此掘土爲城,始有嘉峪關。此後馮國公出關七戰七勝,直取沙州。”

“洪武二十四隻,太祖皇帝又兵發西域,奪取哈密衛。”

“可如今,又有誰能告訴我’??人馬熙攘的肅州大校場上,頓時安靜的只能聽見風聲。數十面旌旗被風扯動,發出呼啦啦的響聲。像是抽打在每一個人的心頭上邊。

從嘉靖七年退出哈密衛,到隆慶四隻,數十今年頭並不算太遙遠。

哈密之地,漢屬伊吾盧。漢明帝時置宜禾都尉,唐爲伊州。

大明永樂,明廷封安真帖木兒爲忠順??永樂四隻三月,設哈密衛,以真帖木兒部下頭目爲衛指揮、千百戶

然自從天順四隻後,哈密衛屢次失陷。

弘治六年後。明廷曾經數次派兵出嘉峪關,意圖興復哈密衛,卻又屢次得而復失。

弘治後,又終正德一朝,明廷又數次派員派兵,意圖興復哈密衛,卻始終一無所獲。

嘉靖七年。明廷起大禮儀之爭,哈密衛之失成爲罪責之柄。甘肅巡撫陳九疇等四十餘人下獄,此後數十年,明軍再未兵出嘉峪關一步。

“匕酒,”李成樑不等衆人回過身來,忽得猛喝一聲。校場外幾十名雜役應聲而喝,將上百罈陳年的好酒搬上技場。

酒?校場上的上千號人,頓時都是瞪大了眼睛。以酒勞軍。雖是慣例,可太上皇駕崩的消息,昨個就傳到了肅州。今個出發的三營將士,也沒指望能在今個喝上壯行酒。猛然聽見一個酒字,頓時都是一個激楞。

“遊擊將軍線補襄所屬先鋒三營聽令!”李成樑從袖中抖出一份

“太上皇駕崩奉安,本當禁酒禁樂,豈念爾等將士行將征途勞苦,爲國盡瘁。內閣及兵部秉吾皇之意,準先鋒三營將士,各飲酒三碗,以壯行程。願諸軍將士,勿忘皇恩,軍行諮事。壯我國威。”

“開壇。”李成樑網一念完,立刻躍下馬來,當先提起一口酒罈,拍開壇口的封泥,一陣濃烈的酒香,在校場中間瀰漫開來。《》

“第一碗酒。末將李成樑率大明西征軍數萬將士,遙祭太上皇奉安萬福。”

數千精壯士卒。都跟着李成樑轉向東邊京城的方向跪下身來。李成粱先獻一碗,然後才接過另一碗酒,一飲而盡。三營將士也緊隨其後,將手中的烈酒一口喝乾。

“第二碗酒。”李成樑等衆將士起身轉了回來,才繼續說道。

“這第二碗酒。給諸位兄弟以壯行程,諸位兄弟先出關一步,我李成粱緊隨其後。”

“好秦酒。”連喝兩碗烈酒,李成樑也是禁不住輕呵一口氣,“大丈夫便就當如這秦酒一般,壯壯烈烈走上一回。

“這第三碗。”李成樑並不急着再斟滿酒,而是緩緩托起手上的瓷碗。

數千雙眼睛。都直直的盯着李成樑,李成樑卻是許久一言不發。

“咱和諸個兄弟都一樣,只是個粗壯的軍漢,既是入了軍,從前的時候,上頭叫咱打誰,咱就打誰,從來也沒想過究竟打的是什麼。”

“咱遼東老家那片兒,也和肅州這裡差不多。出了關就是勒子的地。勒子若是來了興頭,一年來打個三五次秋風也是常見。諸位兄弟都是從九邊諸軍裡挑出來的,想是也不會不知道。”

“那時候,咱也跟着總兵官出了不少次關,殺的勒子也不在少數,可這仗打來打去,靶子卻是眼見着越打越多。”’??“那時候,咱也想不明白,這長城修的好好的,這些勒子怎麼就還能來去自如,和插了翅膀的一般。”

“當年皇上和蕭大人拼了命一般的,要拿歸化。拿全寧,其實咱也不明白,那地方窮鄉僻壤的,大軍駐紮在那裡,還得空狂國常。”

“可自從全寧一戰之後,從遼東,到宣大,再到這肅州,咱突然是想明白了。”

“縮在這長城裡頭,永遠是要被打,被擄掠。這國門,光守是守不住的,耍想活得安寧些,惟只有打將出去,將這關外綿綿萬里之地,都變成國門的屏障。”

“當年”,其實咱也覺得勒子厲害。”

“咱當年跟着楊老總兵官,幾萬兄弟出關,能活着回來的只有三分之一。”

“蕭大人常和咱說,時候不同了,咱也一直想着。這時候到底咋不同了,又到底不同在哪。”

“全寧打圖門,其實咱出去的時候就沒準備回來,可偏偏誰也沒想到,咱就這麼勝了。兩千打一萬,偏偏就這麼的勝了。”

李成樑訕笑一聲,自嘲似的搖了搖腦袋,忽又猛得擡起了頭

“這麼些年了,也不知道啥時候開始,咱口袋裡的軍餉就這麼翻了好幾番。從前。咱是從來沒想過。”

“老軍戶沒了。咱軍戶家的子弟也能參加科舉了,那些從前不拿正眼看咱的舉子們。咱從前也不拿正眼看他們,只當他們手無縛雞之力。可眼下。也混成一團了,這時候才發現,原來一直是誰也離不了誰。”

“時候果然是不同了吶”李成樑深吸一口氣,大聲喝出,“東南僂患,打了上百年,勝的是誰?”

“大明!”

也不知道是隨先起的頭,數千將士,卻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呼出聲來。

“南洋海戰。打的西洋鬼子人仰馬翻,勝的是誰?”

“大明!”

“在歸化,在全寧,打的勒子俯首稱臣,勝的又是誰?”

“大明!”

“西洋鬼子也打敗了勒子,又是誰打敗了西洋鬼子?”

“大明!”

已經不需要誰先起頭,數千人的心頭都像是窩了一團熾熱的火焰,恨不得立刻放集去燃燒一切。

“太上皇奉安。皇上和內閣準咱喝酒壯行,已是皇恩浩蕩。”

“這第三碗酒。咱不喝,等先拿回了哈密衛,我李成樑再與諸位兄弟接着共飲此碗。到時候我們再繼續西進,讓北面來的西洋鬼子知道咱的厲害。”

“願聽將軍驅策。”校場上的數千將士,齊聲應道。

“遊擊將軍線補衰,及先鋒三營聽令。”李成樑轉身幾步大聲喝道。

“聽!”校場上的數千人,幾乎像是隻聽見一聲呼喊,卻讓人振聾發聵一般。

“令爾等先行出嘉峪關,至沙州,哈密衛,設立行營,迎接大軍西

數千人的騎兵隊伍,再一次啓動起來,大道的兩旁,擁滿了前來相送的肅州百姓。

而在他們的身後,是近萬人的步兵和商隊組成的隊伍,從肅州城到嘉峪關,一路連綿不絕!

向西,將西域萬里,盡變成國門所在。願嘉峪一關,永不再爲胡馬所度。國門。萬里!

第68章 人以羣分第11章 涼河心第19章 美人倚闌第11章 涼河心第29章 春江潮水第40章 天生陰陽第11章 孤男寡女第55章 精神崩潰第47章 流言第49章 黃雀在後第45章 虎焉羊焉第35章 標尺第10章 振武軍變第24章 關門打狗第17章 謀而後動第47章 花前月下第57章 請不要叫她媽港第1章 翰林新秀第29章 寒匕初現第43章 牛角尖第12章 止步第39章 盡忠報國第8章 學道理第56章 風俗?第55章 哦……上帝!第38章 太華之山第24章 夜叉第22章 二牛相角第10章 千帆競流第48章 朝罷歸來第23章 地震西北第61章 青天在上第51章 食中味第14章 萬壽帝君第40章 皇城劍影第10章 蕭天馭的決斷第11章 流行上辭呈第24章 南洋的紅毛鬼第29章 蒼天之下一章 狗急跳牆第33章 不信第2章 國手聚診第5章 馮保之託第7章 計定東南第29章 同生共死第17章 再日爲倭第46章 心虛第8章 學內羣毆第13章 國門萬里第53章 暗影潛行第1章 二王入京第27章 無賴哲學第18章 汪洋大海第56章 山外青山樓上樓第2章 軼事第48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50章 左右逢源第16章 治世惟中第9章 蕭家有女已長成第47章 花前月下第40章 天生陰陽第27章 裕王的厚禮第39章 萌芽第74章 撥動車輪第14章 莫傷仲永第4章 遠房表妹第15章 心生二意第7章 辛卯日朔第17章 又有喜事第24章 邊陲之患第58章 清晨的陽光下第59章 玉脂香粉第8章 學內羣毆第33章 談權論勢第25章 嚴府之邀第1章 誰有可爲第10章 混水相摸第23章 三才奇陣第24章 暗潮涌動第25章 送上門的人才第9章 少年中國第45章 虎焉羊焉第26章 探口風第8章 學道理第35章 優等縣令第4章 香浴第37章 險中求勝第15章 高拱的秘密第3章 蘄州來客第7章 桑中意第7章 到底誰的錯第43章 台州大捷第26章 大事第22章 另類的神機妙算第3章 湊一盤馬吊第20章 有客而來第2章 小香蘭的心思第28章 刀鋒初現第14章 萬壽帝君第25章 送上門的人才
第68章 人以羣分第11章 涼河心第19章 美人倚闌第11章 涼河心第29章 春江潮水第40章 天生陰陽第11章 孤男寡女第55章 精神崩潰第47章 流言第49章 黃雀在後第45章 虎焉羊焉第35章 標尺第10章 振武軍變第24章 關門打狗第17章 謀而後動第47章 花前月下第57章 請不要叫她媽港第1章 翰林新秀第29章 寒匕初現第43章 牛角尖第12章 止步第39章 盡忠報國第8章 學道理第56章 風俗?第55章 哦……上帝!第38章 太華之山第24章 夜叉第22章 二牛相角第10章 千帆競流第48章 朝罷歸來第23章 地震西北第61章 青天在上第51章 食中味第14章 萬壽帝君第40章 皇城劍影第10章 蕭天馭的決斷第11章 流行上辭呈第24章 南洋的紅毛鬼第29章 蒼天之下一章 狗急跳牆第33章 不信第2章 國手聚診第5章 馮保之託第7章 計定東南第29章 同生共死第17章 再日爲倭第46章 心虛第8章 學內羣毆第13章 國門萬里第53章 暗影潛行第1章 二王入京第27章 無賴哲學第18章 汪洋大海第56章 山外青山樓上樓第2章 軼事第48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50章 左右逢源第16章 治世惟中第9章 蕭家有女已長成第47章 花前月下第40章 天生陰陽第27章 裕王的厚禮第39章 萌芽第74章 撥動車輪第14章 莫傷仲永第4章 遠房表妹第15章 心生二意第7章 辛卯日朔第17章 又有喜事第24章 邊陲之患第58章 清晨的陽光下第59章 玉脂香粉第8章 學內羣毆第33章 談權論勢第25章 嚴府之邀第1章 誰有可爲第10章 混水相摸第23章 三才奇陣第24章 暗潮涌動第25章 送上門的人才第9章 少年中國第45章 虎焉羊焉第26章 探口風第8章 學道理第35章 優等縣令第4章 香浴第37章 險中求勝第15章 高拱的秘密第3章 蘄州來客第7章 桑中意第7章 到底誰的錯第43章 台州大捷第26章 大事第22章 另類的神機妙算第3章 湊一盤馬吊第20章 有客而來第2章 小香蘭的心思第28章 刀鋒初現第14章 萬壽帝君第25章 送上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