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不過而立之年,便已文名動天下,所着《南山集偶抄》一經問世,即風行江南各省,其發行量之大,流傳之廣,在當時同類的私家着作中都是極爲罕見的,發行十餘年來,更曾屢次被翻印。
現在《南山集偶抄》被定爲禁書,而且被康熙親自定爲大逆案,江南地方官員不知道有多少會遭受牽連,江南各省駐京耳目一得到這個消息,立刻紛紛快馬傳報江南各省。
廉貝勒府。
《南山集》大逆案一傳開,繼戴名世之後,被抓捕的就是禮部侍郎汪灝,聽聞此訊,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就匆匆趕到了廉貝勒府。
胤禟一進屋正準備開口,就瞥見八哥胤禩面沉如水的端坐在書桌後,立時就閉了口,胤誐卻是大大咧咧的說道:“八哥,汪灝可是咱們籠絡士子的一杆大旗,得想個法子撈他啊。”
胤禩見他二人進來,勉強擠出個笑容,“九弟、十弟來了,坐。”
一落座,胤禟就關心的道:“八哥,是否有些棘手?”
胤禩點了點頭,沙啞着道:“莊廷瓏《明史》案株連近兩千餘人,入獄者上千,因此案奪職罷官者不計其數。《南山集》一案,皇阿瑪親定大逆,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依附咱們的官員,附庸風雅者不在少數,這次怕是有不少要被牽連進去,汪灝不過是第一個落馬而已。”
胤誐聞言一驚,“八哥,有那麼嚴重?”
胤禟卻是問道,“會不會連累我們?”
“難說。”胤禩微微搖了搖頭,“現在還不知道這案子會牽連多大,不過,何焯跟戴名世關係極好,怕是會被牽連。”
話剛落音,門外就有下人稟報,“主子,何學士來了。”
胤禩才迎到門口,何焯已是步履匆匆的進了院子,見了胤禩三人忙要上前請安,胤禩卻道:“別鬧那些虛禮了。”幾人進屋,一落座,胤禩就開口問道:“丈夫可跟《南山集》一案有關?”
何焯沉吟着道:“沒直接關係,不過,我跟戴名世交往過密,相互詩書往來不少,《南山集偶抄》我亦有一冊,出來時已經燒了。”
胤禩點了點頭,“當此之時,謹慎爲上。”
何焯卻說道;“八爺,刑部這次動作出人意料的迅捷,昨日皇上才下旨嚴查,今日就將此案定爲大逆,此事頗爲耐人尋味。”
“齊世武。”胤禟脫口道,“難道是太子背後搗鬼?”
“現在傳聞紛紛,皆說趙申喬與戴名世有過節。”何焯緩緩說道:“不一定是太子授意,但太子在其中推波助瀾,這是肯定的,如此好的機會,他豈會放過?我現在擔心太子會把這起案子有意擴大。”
“那我們怎麼辦?眼睜睜看着?”胤誐大爲擔心的問道。
“坐以待斃豈是大丈夫所爲?”胤禩聲音沙啞的說道:“此番不出手,必將人心渙散,太子既然將我們逼到了牆角,咱們也不用在藏着掖着了。”
胤禟驚喜的道:“八哥手上捏有太子的把柄?”
胤禩點點頭,沉聲道:“太子現在聖眷正濃,原本我還準備找個好時機的,現在卻是顧不上了,要亂咱們就好好亂一亂。”
次日,康熙就接到鎮國公景熙密摺,彈劾九門提督託合齊在安郡王馬爾渾喪事期間,多次邀集一些滿族官員於都統鄂善家宴飲,參加宴飲者約有二十餘人,除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外,餘者也皆爲八旗都統、副都統等武職人員,都統鄂繕、都統牙圖、副都統悟禮皆在列。
康熙看完,半晌才起身在殿內疾走,大案竟然一個連着一個,江南科考案、南山集大逆案,現在又加了個託合齊會飲案,朕倒要看看你們還有些什麼牛黃狗寶。
轉了幾圈,康熙便停下腳步,吩咐道:“李德全,傳旨,步軍統領衙門責任重大,事務繁雜,步軍統領託合齊重病纏身,着以病解任。”
頓了一下,他又接着道:“着一等侍衛行走隆科多接任步軍統領一職。”
消息一傳出,原本還想乘此京城人心惶惶之機,策劃下一步行動的皇太子胤礽頓時就如當頭捱了一棒,半晌沒回過神來,託合齊的九門提督之職一離任,再想有所行動,難度可就不是一般的大。
再說康熙繼滿蒙八旗統領和護軍統領對調之後,又撤換了九門提督一職,其防範自己的意圖和心思已是相當明白,自己還能,還敢有何企圖?想到這裡,胤礽立時間就面如死灰,想不到兩來的辛苦煎熬,到頭來仍然是一場空。
隆科多一接到聖旨,差點沒喜暈過去,九門提督,那可是他做夢也不敢想的職位,不僅位高權重,那油水也是一等一的,十四爺說的可真準,這不,轉眼間就飛黃騰達了。
賦閒在家的佟國維聽到這一消息,立馬就想起了十四阿哥胤禎在康熙四十八年提點隆科多的事,微微思忖了下,便着人將隆科多叫了進來,瞅了滿臉興奮之色的兒子一眼,他才緩緩問道,“可還記得十四爺?”
隆科多一聽這話,忙收斂了笑容,肅然說道:“阿瑪,孩兒這幾年不得志,可謂是嚐盡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十四爺在孩兒最落魄的時候提點、指引之恩,孩兒豈敢稍忘?”
佟國維微微頜首道:“知恩圖報乃是人之常情,不過,十四爺當初的指點,今**即便任了九門提督,也要牢記,你切記一點,九門提督就是皇上的看門狗,否則便是禍不旋踵。另外,十四爺當年說的是三、五年,爲父據此預計,就在這一、二年內,朝廷必有大變,你得小心謹慎辦差,對十四爺的恩情放在心裡便是,平日裡不要跟他往來,到用你時,他自然會找你。”
隆科多聽到這番叮囑,不由心頭髮熱,一直以來,他都認爲父親不重視他,沒想到竟然爲他想的這麼長遠,他忙跪了下來,叩頭道:“孩兒謹記父親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