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意外(上)

政和六年十二月初一,庚申。西元1117年1月5日

升龍府。

唐時的安南都護府駐地、現今的交趾王都。這座矗立於富良江畔的南天都會,自唐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立城以來,歷經多方之手,名號改換不定。從始建時的紫城,到唐末的羅城,又在五代南漢守將吳昌岌自立後改名爲大羅。

直至李朝太祖李公蘊代越黎朝立國,以大羅宅天地區域之中,得龍盤虎踞之勢,遂將交趾王都由華閭遷至此處。遷都之始,李公蘊率衆宿於城下江邊,有黃龍現於御舟注1,以其祥瑞,故改大羅爲升龍府,迄今已有一百零七年。

自李朝在此建都,百年以來,歷經太祖公蘊、太宗佛瑪、聖宗日尊三朝,國勢蒸蒸日上,南攻佔城、西壓真臘,北拒大宋,乃是南天第一強國。尤其是在日後廟號仁宗注2的李乾德即位,擊退了北朝名將郭逵、趙所率領的三十萬大軍之後,終於與宋國定下和約。升龍府自此不被戰火,已達四十年之久。

不過這半個月來,升龍府四周又重新響起了軍號戰鼓之聲。一支支軍隊從外州受命趕來,一座座軍營在城外拔地而起。千里江山厲兵秣馬,數萬大軍枕戈待旦。

“大戰將起啊!”看着兩隊額頭上刺着天子兵三個字的玉階軍步履匆匆的在前面交匯而過,內常侍注3牟俞都坐在涼轎之上,忍不住搖頭嘆道。

他剛剛探視過城外的諸軍軍營。除了沿邊各州寨,交趾轄下諸州府寨洞的兵馬都已陸續趕到。五萬大軍、八百戰象,已是交趾在保證北方防線的安全下,所能調集的最大兵力。而牟俞都的任務,就是代表李乾德對這些兵馬進行點驗和犒賞。

載着牟常侍地涼轎在宮城前停了下來。牟俞都下了轎,直趨側門。向監門官出示了自己的金魚符----交趾官吏本無魚符,但自從向大宋進貢白象之後,看到大宋官吏都配有魚符爲信。便有樣學樣,也頒下了魚符魚袋,不過爲了維護自尊心,交趾官員所佩戴的魚符都比大宋地要大上數倍,配在腰間如同挎了個包裹----牟俞都乃朝中重臣,監門官當然熟識,隨便把魚符看了兩眼。便躬身放其入宮。

入宮之後,牟俞都在一個早已在宮門內守候半日的宦官引領下,繞過紫宸殿,前往交趾君臣日常議事的守光殿。在殿外通傳了姓名。等殿中傳來回應,他低頭趨步入殿,依禮讚拜:“臣,牟俞都頓再拜。今奉旨犒賞諸軍已畢,特來繳旨!”

行禮畢,他直起腰,卻依然俯低頭。眼皮下垂,只用眼角餘光一掃殿中左右。守光殿中,以輔國太傅李崇福、內武衛黎伯玉爲等交趾國文武重臣。都在一旁侍立。

“牟卿免禮平身。”

牟俞都再拜謝過。方起身擡頭。正前方。一個鬚眉花白地老傢伙上着黃衫、下穿紫裙。盤膝高坐在一張軟塌上。此人看起來老態畢露。說話也有氣無力。但雙眼中偶爾透出地精芒卻犀利如刀。正是享國四十載地交趾國主----自號明王地李乾德。

李乾德這個李朝仁宗與大宋地仁宗有些相像。一是在位時間甚長。都在四十年以上。第二。就是他們都沒有兒子。趙禎認了命。最後收養了一個。但李乾德到現在爲止。卻依然在努力。就在去年。已近六旬地他一口氣又納了三個皇后----交趾嬪妃皆稱皇后----和三十六個宮人。日夜操勞。但一年過來。卻仍是屁都沒出一個。不過李乾德雖是子嗣艱難。但文治武功。在交趾歷代諸王中卻算得上是出色。

他年事已高。又困於房事。精力早已不及。饒是如此。今日卻仍是強打精神。一直等着牟俞都地回報。待其起身。李乾德問道:“牟卿。城外諸軍如何?”

牟俞都躬身答道:“臣奉旨犒賞城外諸營。將校士卒無不叩謝天恩。高呼萬歲!五萬將士。兵甲俱全。八百戰象。馴服聽命。各營衆將也願爲王前趨。皆曰只待聖旨一下。便去征伐占城。”

聽得回報。李乾德面現喜色。讚道:“牟卿辦事確是穩妥!甚好。甚好!”

這時一人閃出班來,衆人看去,正是執掌樞密的金吾太尉、內武衛黎伯玉。他躬身奏到:“陛下御宇四十餘年,聲威達於四海,王命到處,無人敢稍加拖延。敕令出不及一月,五萬大軍就已齊至王京。軍心如此,正是出兵之機。大王……士氣可用啊!”

得黎伯玉領頭,其餘大臣齊聲附和:“大王,士氣可用啊!”

唯有文臣之的輔國太傅李崇福挺立不動,他前日出巡北方的蘇、茂二州,沒能參加早前廷議,直到見了李乾德召集諸軍的敕令,才知道征伐占城一事。他急着往回趕。但到了升龍府,卻早已遲了一步。不過,雖然沒能阻止李乾德召兵,但兵之事,他是一定要阻止的。

待諸臣回班,李崇福上前奏道:“大王,軍國重事豈是兒戲,怎能因猜測妄起刀兵。占城一向恭順,僅是近年因細故起了齟齬,當厚加賚賞,安撫其心,化解舊怨。如此,天下幸甚,萬民幸甚。”

黎伯玉立刻反駁:“太傅此言謬矣!占城向爲我國心腹之患,只是自知難敵我國,方纔佯作恭順。但這兩年,占城軍力日漸強盛,其心愈不恭。貢賦已絕,我安南入其國的商隊又多遭殺戮。子曰:以德報德,以直抱怨。占城以刀兵向我,我自當以刀兵回敬,此正合聖人之義。”

“什麼商隊!”李崇福罵道:“根本就是燒殺搶掠的捕奴……”他話音突地一頓,連忙閉口。交趾捕奴隊的總後臺,可是坐在上面的那位。他這麼說,是在打李乾德地臉!

李崇福偷眼上望,只見李乾德端坐榻上。面色如常。但多年君臣,李崇福還是看出,他的主君已經很不高興了。

李崇福是科舉出身。熟讀經義,也有點讀書人的脾氣。但爲官以來,從不會正面與李乾德放對,若非如此,他哪會這麼順順當當地能當上一國宰相,交趾國王可沒有大宋皇帝那麼能容人。

他換了個口氣,斟酌着詞句。用着不刺激李乾德神經地說法:“我國與占城已相安無事數十年,近日之爭,全起於東海。東海賊寇,包藏禍心,奸詐無比。先從我處以絲綢瓷器換購奴隸,又拿着軍械賣給占城,兩邊做着買賣,卻讓我安南與占城結下的仇怨越深重。若不是占城有人來投,那東海商隊的領又酒後失言,還不知要給瞞上多久。不過既然現在已經知道這都是東海地陰謀。那何必再順其心,與占城再起紛爭?那豈不是讓東海賊酋笑我國中無人嗎?”

黎伯玉駁道:“若能平占城、拒東海,又何懼其笑?占城、東海皆我國心腹之患。若拖延坐守。待二賊合力一處,必然生亂。東海雖然兵力微薄,但精於兵甲,就算是商隊水手所用弓弩甲冑,亦遠過我國。現我已識破其陰謀,其必以重弩鐵甲襄助占城。先制人。後製於人,難道太傅想等到占城蠻子身着鐵甲,手持重弩來攻嗎?”

李崇福還想再說,李乾德卻出言打斷:“箭在弦上,不可不!此事朕計議已定,太傅勿再多言!太尉,且說說這一仗該如何打罷!”

李崇福臉色鐵青的退回班中,黎伯玉得意地瞥了他一眼,奏道:“五萬大軍往攻佔城。正如巨石壓卵。兵至即可得勝。只要糧草轉運無礙,此戰必勝無疑。不過兵貴神速。若拖延日久,待北朝驚覺,出兵相助占城,於我便會有些麻煩。且東海、真臘,一在東,一在西,皆是虎視眈眈,不可不防。不過,只要我軍儘速攻下占城,讓三方措手不及,就算他們有助占城之意,也只能徒喚奈何!”

李乾德微微點頭,似是滿意,他問道:“此戰事關國運,五萬大軍又是我國大半兵力。掌兵之人必得選取一兵法老成、且忠心耿耿之將。太尉心中可有人選?”

黎伯玉躊躇着,掌舉國之軍,伐不臣之國,立蓋世之功,此等留名青史之事,他當然想自己做。不過若是自己選自己,必被他人攻訐,但他也不想舉薦他人,只能把皮球踢還李乾德:“此事事關重大,豈是我等臣子可以妄言。主帥究竟選誰,還請大王示下!”

李乾德看向殿中諸臣。那些自問有資格擔當主帥的,都目光灼灼,一臉渴求。但李乾德卻沒在其中現一個合意的,默然良久,他嘆道:“要是越國公還在就好了!”

衆臣面面相覷。李乾德口裡的越國公,正是當年率軍北攻宋國,又在富良江畔逼和了三十萬宋軍的交趾名將李常傑。正是這個人,讓交趾徹底擺脫被滅國的陰影。因其功高蓋世,實在找不到更高地官爵,最後甚至把他封做天子義弟。只可惜他在十一年前就已去世,若是他還活着,此戰的主帥之位必然輪不到他人來爭。不過既然其人已死,再提他也是無益。只是李乾德這麼說,看起來應是對他們這些臣子並不滿意。

那該選誰?衆人交換着眼色。包含深意地眼神,如電波般在殿中穿梭。

這時,牟俞都出班:“大王,臣有一言奏上!”

“牟卿請講!”

“當年聖宗皇帝也曾伐占城,何不仿其故事?”

李乾德聞言,猛然坐直,當年他父皇可是自己帶兵地。他厲聲道:“難道要朕親征?!”

“正是!”

注1:翻看《大越史記》,每當李朝越王即位,又或是年節慶典,大約每隔三五年,這條黃龍就會出場一次,如同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必然會演奏的《藍色多瑙河》那樣,黃龍顯聖可以算是越李朝固定上演地保留曲目了。

注2:越李朝歷代國王的廟號十分有趣。先是太祖、太宗,然後是聖宗,仁宗。繼仁宗李乾德之後,有神宗陽煥。而神宗之後,則是英宗天祚,接下來就是高宗龍翰。基本上是大宋諸帝廟號的盜版,完全是照抄。畢竟沒有文化啊……呵呵

注3:交趾的內常侍與中國不同,並不是宦官,而是朝中重臣。這一點,倒與南漢相映成趣,對比鮮明。

PS:這兩天有事纏身,更新不穩,不過新的一月,會保證按時更新。

第3章 老種(下)第48章 道阻(二)第8章 敵至(下)第41章 帝位(中下)第40章 關山海(上)第25章 天子(上)第23章 萬馬(下)第3章 滅國(上)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17章 遭遇(下)第20章 衢山(下)第18章 軍器(上)第14章 父兄(下)第32章 輕取(下)第6章 戰前(下)第23章 清化(上)第31章 中秋(上)第13章 西行(下)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17章 遭遇(下)第42章 關山海(下)第46章 江山(上)第30章 西路(完)第10章 宣傳(上)第31章 跳牆(上)第54章 九五(上)第41章 後續(下)第25章 輿論(下)第60章 投奔(下)第16章 軒波(上)第46章 明教(下)第6章 未來(下)第11章 靖安(中)第47章 助守(上)第11章 夜談(上)第38章 土着(上)第15章 間奏(下)第44章 亂象(一)第33章 經濟(上)第21章 開局(下)第11章 宣傳(下)第30章 回航(上)第1章 奇襲(上)第40章 後續(上)第45章 明教(上)第3章 老種(下)第13章 硝煙(上)第22章 球賽第56章 九五(中二)第23章 萬馬(下)第24章 輿論(上)第18章 軍器(上)第37章 戰線(上)第45章 蔡攸(下)第27章 天子(下)第28章 帝國(下)第40章 帝位(中)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53章 杭州(下)第18章 軍器(上)第30章 人心(上)第37章 戰線(上)第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一)第31 回航(下)第17章 豐收(上)第23章 風雨(上)第1章 夜話(上)第8章 先鋒(下)第29章 星火(下)第21章 開局(下)第22章 萬馬(上)第24章 烈風(下)第6章 紛亂(上)第10章 宣傳(上)第3章 白山黑水(三)第25章 失算(上)第8章 未雨(下)第43章 餘波(中)第27章 帝國(中)第28章 雄心(上)第10章 靖安(上)第19章 陣線(上)第11章 夜談(上)第17章 豐收(上)第39章 帝位(上)第17章 變奏(下)第42章 大石(下)第29章 星火(下)第40章 關山海(上)第1章 奇襲(上)第4章 對手(上)第3章 白山黑水(三)第53章 道阻(完)第45章 明教(上)第4章 新港(下)第12章 靖安(下)第47章 江山(中)第11章 孤舟(上)第49章 聖公(上)
第3章 老種(下)第48章 道阻(二)第8章 敵至(下)第41章 帝位(中下)第40章 關山海(上)第25章 天子(上)第23章 萬馬(下)第3章 滅國(上)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17章 遭遇(下)第20章 衢山(下)第18章 軍器(上)第14章 父兄(下)第32章 輕取(下)第6章 戰前(下)第23章 清化(上)第31章 中秋(上)第13章 西行(下)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17章 遭遇(下)第42章 關山海(下)第46章 江山(上)第30章 西路(完)第10章 宣傳(上)第31章 跳牆(上)第54章 九五(上)第41章 後續(下)第25章 輿論(下)第60章 投奔(下)第16章 軒波(上)第46章 明教(下)第6章 未來(下)第11章 靖安(中)第47章 助守(上)第11章 夜談(上)第38章 土着(上)第15章 間奏(下)第44章 亂象(一)第33章 經濟(上)第21章 開局(下)第11章 宣傳(下)第30章 回航(上)第1章 奇襲(上)第40章 後續(上)第45章 明教(上)第3章 老種(下)第13章 硝煙(上)第22章 球賽第56章 九五(中二)第23章 萬馬(下)第24章 輿論(上)第18章 軍器(上)第37章 戰線(上)第45章 蔡攸(下)第27章 天子(下)第28章 帝國(下)第40章 帝位(中)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53章 杭州(下)第18章 軍器(上)第30章 人心(上)第37章 戰線(上)第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一)第31 回航(下)第17章 豐收(上)第23章 風雨(上)第1章 夜話(上)第8章 先鋒(下)第29章 星火(下)第21章 開局(下)第22章 萬馬(上)第24章 烈風(下)第6章 紛亂(上)第10章 宣傳(上)第3章 白山黑水(三)第25章 失算(上)第8章 未雨(下)第43章 餘波(中)第27章 帝國(中)第28章 雄心(上)第10章 靖安(上)第19章 陣線(上)第11章 夜談(上)第17章 豐收(上)第39章 帝位(上)第17章 變奏(下)第42章 大石(下)第29章 星火(下)第40章 關山海(上)第1章 奇襲(上)第4章 對手(上)第3章 白山黑水(三)第53章 道阻(完)第45章 明教(上)第4章 新港(下)第12章 靖安(下)第47章 江山(中)第11章 孤舟(上)第49章 聖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