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西路(完)

bookmark

大宋洪武五十七年七月初一。己巳。

紅海港。

經過了爲期四個月的漫長航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終於抵達紅海港。隸屬於第四艦隊陸戰營的四千大軍從船上魚貫而下,陸續登上大食半島的土地。

一直在鼓吹遠征泰西的辛棄疾,如今已是遠征軍的副參謀長。爲了給遠征軍前敵總指揮部的順利組建做好準備,他也是與先頭部隊同期抵達。與他一起,還有他的幾十名正處在畢業實習期的學生。王大海、熊伯達還有唐輝等人,都是受到辛棄疾舉薦,擔任了走馬承受一職,參加這一場必然留名史冊的遠征戰爭——所謂走馬承受,就是擔任前線觀察的任務。他們要下到都或指揮之中,將前線的戰情送回,並上報所在部隊是否有違反軍法的行爲。

在紅海港城外,有着面積廣大佔據了十數裡地面的連串軍營。都是在最近剛剛動用大批奴工而修造而成。空空蕩蕩軍營中,現在迎來了第一批客人。經過了萬里航程,第四艦隊陸戰營雖然依然保持着水準以上的戰鬥力——海軍陸戰營本也比陸軍更能承受長距離的航行——但今次的戰略方案中,並不需要儘速展開攻勢,也不必讓陸戰營剛剛上岸便立刻投入戰鬥。他們要先進行爲期十天的休整,再進行一個月的適應性訓練,方按部就班的投入戰鬥。

四千陸戰軍進駐到營盤中,營地內一片嘈雜之聲。雖然一切都有軍事條令可以遵循,但軍隊進駐產生的雜事也是千頭萬緒。只不過這些瑣碎之事自有專人打理。辛棄疾作爲遠征軍的副參謀長、此地軍銜最高的將領,按照程序接手了最高指揮權,卻也無需事事親爲,等着彙報就可以。這裡還有更需要他去了解並處理的事務。

“節夫,再跟愚兄說一說泰西的基本情況。”

辛棄疾拒絕了紅海港中最爲富麗堂皇的西洋商業協會會所,將指揮部安置在離城最近的一個軍營中。此時在他的營室中,西洋商業協會紅海港的港監,同時也是軍部職方司派駐在遠西地區的主事,正在接受辛棄疾的聞訊。

韓侂冑,曾經赫赫有名的相州韓家的成員。此時他不過三十出頭,留八字鬍鬚,面容富態,言語帶笑,更像一個豪商。當年從軍學畢業後曾經與辛棄疾有過一段共事的經歷,兩人呼名道字,交流起來並不生疏。

在兩人之間的長桌上,鋪着一張三尺見方的大型地圖。地圖製作得很粗糙,但也將泰西地區的大略地形囊括在內。韓侂冑指着地圖,向辛棄疾述說歷年來蒐集得來的情報:

“泰西地域廣大,面積與大宋本土相當。其中政制,類似於封建。泰西皇帝居於深入地中海中央的半島內的梵蒂岡城,爲泰西諸國共主。同時也是十字教的教宗,自稱是天主在世上的代言人。”韓侂冑說到這裡,笑了一笑,這與中國皇帝自稱天子並沒有多少區別,“其傳承自漢時張騫通西域的大秦國。千年前,大秦國曾經一統泰西。不過好景不長,隨即分爲東西兩部。西方有皇帝,而東方也有皇帝,羅馬城的泰西皇帝便是西方之帝。

泰西皇帝有廢立君王之權。各國君王,不得其承認,便不得登基。若爲其命,更可。且皇帝之下,又有主教,派駐於各國之中,作爲皇帝耳目。不過泰西皇帝並非血脈傳承,若其駕崩,新任皇帝則由各大主教推舉而出,其制更近於上古之時……”

辛棄疾擺了擺手,他不是來聽人講古的,而且韓侂冑說的這些他早已知曉。他直接了當的問道:“如果泰西皇帝下詔聖戰,能不能將各國大軍盡數引出來?”

韓侂冑點了點頭,道:“泰西皇帝有發動聖戰的權利。如果他覺得有需要,便會敕令各地諸侯,命其起兵東來。耶穌撒冷是十字教聖地,天主聖子就是在此處昇天,並安葬於此城中。數百年前。回教崛起,耶穌撒冷淪陷於回教徒之手。所以在八十七年前,當時的泰西皇帝便召集諸侯,集結十萬十字軍,發動第一次聖戰,收復了耶穌撒冷。而在四十年前,回教捲土重來,爲了保護聖城,泰西皇帝便又召集諸侯,有了第二次聖戰。如果我大軍圍攻耶穌撒冷,只要消息傳到梵蒂岡,必然會有第三次聖戰。”

“如此就好!”辛棄疾放心道。此次遠征,整套戰略方案都是建築在泰西皇帝會發動第三次聖戰之上。爲了將泰西各國的主力軍隊都調動出來,必須將耶穌撒冷圍而不攻。這關係到日後征服泰西時,軍勢能否順利展開,戰爭能否按時結束。若是像對付回教,用了二十年還沒斷根,那就有違辛棄疾的初願。

辛棄疾對韓侂冑解釋着訂立此套方案的原因,“當年一戰攻下回教聖城之舉,實在是太過魯莽了。寧、陸二帥,爲了討官家歡心,爲了隆武太子的聲威,將滅國戰略弄得一塌糊塗。若是擺出攻打回教聖地的姿態,使得回衆盡數來援,便可將回回大軍聚而殲之,就根本就不必拖上二十年的時間,累得大軍數次西征,勞民傷財,虛耗國力。故而愚兄有鑑於舊時。今次便定下了圍而不攻的戰略。只要攻打耶穌撒冷之訊傳於泰西,順利的引蛇出洞,我們便是贏定了!”

耶穌撒冷周邊的地形大宋早已熟悉。在紅海港的軍營中,精細比例的軍用地圖和沙盤都已齊備。在地中海東岸,耶穌撒冷附近進行決戰,比起深入泰西之後,在不熟悉的地形中與不熟悉的敵人戰鬥,哪個更爲容易,並不需要多做思考。整個征服泰西的戰爭,在計劃中只安排了六年時間,爲了在後期順利進軍,必須要用上一年到兩年,等待敵軍的集結。

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辛棄疾想取得一個輝煌的勝利。僅僅是攻下耶穌撒冷,在眼界甚高的大宋軍民心中,根本算不了什麼,就算是不斷的併吞土地,也一樣不會放在宋人的眼裡。唯有高達十萬、乃至數十萬的殲滅戰,一次就將數以千百計的君王貴族的頭顱送回太廟,才能夠當得起輝煌二字。

“幼安兄果然是深思熟慮,思謀深遠。正該如此!正該如此!”韓侂冑連連點頭附和。

陸游、寧易是前太子趙伯銘的親信,而辛棄疾則是皇太孫趙師弘在軍中的得力干將。對於當年的戰略,辛棄疾當然不會有多少好話。對此。韓侂冑當然心知肚明,不過他也不去點破,又道:“幼安兄你可以放一百個心。小弟已經讓可靠之人將消息傳到耶穌撒冷城中了。想必現在他們已經收到我大宋意欲西征的消息。”

“那人有多可靠?!”辛棄疾追問道。此事關係到整個戰局的發展,不到他不緊張。能傳信於耶穌撒冷城中,決不可能是漢人。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辛棄疾並不是很放心。

韓侂冑笑道:“他的家族的大半身家都存在海事銀行中,足足有上百萬貫,幼安兄你說他可不可靠?!”

辛棄疾臉色沉重:“節夫,別忘了當年的沙里夫.伊德利斯!他的身家也足有幾十萬貫,在國中名望地位都是不缺。宰相門中坐上賓,最後他又做了什麼?落到什麼結果?你韓家因他受得累還少嗎?!”

二十多年前,曾經是皇家地理學會高級會員,爲大宋在隴右屢立功勳的歸化漢人伊德利斯叛國被捕,在當時也是惹起了一場軒然大*。尤其是伊德利斯被捕時,身邊還攜帶了數以百計的機械和火器的圖樣,連累了一大批與他交好的同道友人。引薦其入地理學會,並擔保他參加考試加入漢籍的韓仁胄,更是鋃鐺入獄。這一案讓五世公侯的相州韓家,因此而拖累得一蹶不振。韓家家主、三登相位的韓肖胄,最後竟只得到了一個成國大夫的封爵,連裂土分茅的資格都丟了。

韓侂冑也是韓家嫡脈,與韓肖胄、韓膺胄是遠方的堂兄弟,只是年紀相差極大。聽辛棄疾提起伊德利斯,韓侂冑臉色有些難看。這是他家的大恨,若不是伊德利斯一案,他一介公侯王孫,何至於成了職方司中的一名外派武官,僞裝加入西洋商業協會。

不過耶穌撒冷城中的那枚暗子如今是他主持,也輪不到辛棄疾這個外人來批評。韓侂冑爲自己辯駁道:“那一位既不是回教徒,也不是基督徒,而是千年來流離失所的猶太人。由於教義衝突,在泰西和遠西,被十字教統治的地域,猶太人跟賊沒兩樣。他對耶穌撒冷可不會有任何忠心可言。幼安兄久居國中,對此一無所知倒也並不出奇!”

辛棄疾皺眉道:“即是如此,耶穌撒冷城內的那個帶着銀面具的麻風小兒,又怎麼會信任於他?”

韓侂冑得意而笑,這是他的得意之舉:“爲了讓他受到信任,這幾年,我可是接連送了三個突厥千人隊給麻風王。”

辛棄疾搖頭失笑:“不是爲了賴掉僱傭軍的工錢罷?”

韓侂冑臉一板,正經無比:“西洋商業協會,童叟無欺。我們怎麼可能做這種事!”

只是他看了看辛棄疾投過來的懷疑眼神,乾笑了兩聲,又赧然輕聲道:“……一半一半……工錢皆是有數,要發給遺族,瞞不下來。但賞金和賜物。就都省下了。而且那些突厥人也不都是有遺族的……”

辛棄疾嘆了一口氣,無奈的搖了搖頭,畢竟是一羣奴販,仁義廉恥四個字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子的牌坊而已。

“既然節夫你這麼有把握,愚兄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如果真的能將泰西大軍一舉蕩清,第一個功勞,必然逃不出節夫你的雙手!”

一年!

辛棄疾有耐心等上一年!

……

按照漢歷,已是八月。而若是用着西曆,則已是九月。不過不論用着是哪一家的歷法,秋天已經降臨到地中海的東岸。

天氣漸漸涼爽起來,乾燥了一個夏天的土地,也迎來了珍貴的雨水。隨着進駐紅海港的遠征軍,一支接着一支的到來,派出在外遊弋邀戰的遊騎們,而也越來越活躍。

一支三十多人的遊騎,身着大宋騎兵特有的胸甲。他們都是軍學實習生,王大海、熊伯達、唐輝等人都在其中,準備在下部隊之前,先歷練一下。他們離開了西奈半島南端的據點,一路北上,深入耶穌撒冷王國的領土。在他們身後,是第四艦隊陸戰營的四千軍隊,他們已經攻下了耶穌撒冷王國的南端要塞希布倫城。

這是辛棄疾定下的作戰方案。一座城、一座城的去攻克,一座堡、一座堡的去拔出。不動耶穌撒冷,而是慢慢的蠶食,逼得耶穌撒冷向梵蒂岡去求援。要想讓大宋的軍隊剋制住自己的攻擊力,難度並不低。但在辛棄疾的控制下,戰爭正在順利的進行中。

三十多名騎兵提着繮繩在曠野中疾行,一衆騎兵之中,只有王大海一人,是袖着雙手,全憑腳力控制坐騎的行動。好幾個同學看着羨慕,也想學着一學,但不論他們怎麼做,胯下的戰馬總是不肯聽從使喚。左扭右扭,將隊列衝得一團亂。

熊伯達也是了試了好久,最後終於放棄了,嘆道:“若論騎術,果然還是王大哥最爲高明!”

三人的一位同學,搖頭晃腦的笑道:“此是家傳啊!家學淵源嘛……”

王大海微不可查的皺了皺眉頭,他最不喜歡的就是他人拿他的家世說話。放開雙手,跟周圍同學一樣,提着繮繩前進。

騎兵小隊行軍北上。正午時分,一座城市出現在他們的眼前。比起彩虹文學到其他城市,這座城池要大上許多。而擺在城頭之上,一具具反射着陽光的金屬物體,讓王大海等人覺得十分的眼熟。

“是火炮?!”熊伯達驚訝的叫起。

“是火炮!”王大海肯定道。

唐輝舉着望遠鏡,黝黑的炮身,相對於炮口過於寬厚的炮壁,讓他很容易辨認出火炮的質地。“是青銅火炮,而且是最老式的那一種。”

“青銅火炮?那不是與我們現在用的火炮差了有六十多年?!”

熊伯達笑道:“這可是值錢的古董啊!能聽個響都是難得。”

當世最早的兩門火炮,是當年鄧肯大工親自鑄造,是大宋國中如今數以萬計的火炮的祖先,並沒有在悠長的歲月中丟失。如今作爲紀念品,一門安置在軍學之中,另一門則安放在海軍學校內。在早年,這兩門火炮還作爲號炮使用過,每天兩間軍事學院的師生們,都是聽着青銅火炮的轟鳴聲上課下課。不過現在有了時鐘和鐘塔,爲了保護珍貴的紀念物,除了開學和畢業式上,就聽不到兩門火炮的開火聲了。

唐輝搖着頭:“聽個響算什麼,弄回家去不是更好?!”

“看起來城頭上有不少的樣子,我們一人一門炮,戰後拖回家做個紀念!成親時放上兩炮,這是多大的光彩!”

聽着有人這麼一說,學生們頓時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想着用什麼辦法,將這些火炮送回家去。

“別鬧了!”王大海提聲道,“城內的守軍出來了!”

正在幾個少年開玩笑的時候,伯利恆的南門已經悄然打開。兩百多名騎兵,從城門中衝殺出來。沒有一人裝備重型的全身甲冑,在多年與西洋商業協會僱傭軍的交戰中,耶穌撒冷的騎士們已經用鮮血繳足了學費。不同於阿拉伯人的軍隊,幾十個重裝騎士就能將敵陣一舉衝破。面對東方的惡魔,機動力纔是戰場上最爲重要的力量。

“真有膽色!”唐輝冷笑道。想不到就在大軍降臨的時候,耶穌撒冷的敵軍竟然還有膽子敢出城作戰。

“是聖殿騎士!”王大海確認了來敵的身份,領頭的十幾名騎兵披在身上的紅十字白袍,十分的顯眼。而跟在後面的騎手,則沒有聖殿騎士的標誌。“應該是騎士的扈從。”

三百多名耶穌撒冷騎兵,都高高舉着長長的木槍,槍尖上的小旗被迎面而來的烈風颳得貼住了槍身。百騎奔馳,煙塵滾滾而起。大地在震顫,在騰起的塵土中,彷彿有千軍萬馬在衝殺。

“打不打?”熊伯達問着唐輝。

唐輝是小隊的領導,戰鬥與否都取決於他。他看看左右,每一個同學的眼神中,都是躍躍欲試的神色。不過才三十人的小隊,正面抗衡十倍敵軍是沒有可能的。

“先退回去,將他們的隊列拖長,在路上一口口吃掉好了。”唐輝決定道,“我們是一人三馬,足夠將他們拖垮!”

“好!”

一聲呼哨過後,三十多人的騎兵小隊,在伯利恆城中騎士眼前,繞了一個小圈,調回頭向南逃去。三百多騎手緊追不捨,直直的跟了過來。

王大海急促的呼吸着,聽着身後急促的蹄聲,心中壯懷激烈,胸口一團熱血在沸騰!

這纔是他想要的生活,這纔是他所要享受的生活!

:明天就是大結局了。只剩最後一天,只剩最後一章,繼續徵集月票。

第32章 祭靈(上)第25章 野心(上)第17章 變奏(下)第35章 覆亡(中)第63章 九五(下六)第15章 包圍(下)第37章 島南(下)第26章 俘王(中)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45章 蔡攸(下)第16章 商戰(上)第1章 三年(上)第21章 義學(下)第37章 異變(中)第48章 助守(下)第63章 九五(下六)第42章 帝位(下一)第59章 投奔(上)第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一)第64章 等待(下)第14章 間奏(上)第50章 聖公(下)第14章 間奏(上)第36章 海上(下)第35章 改變(下)第7章 敵至(上)第19章 戰象(下)第15章 包圍(下)第13章 西行(下)第44章 餘波(下)第30章 人心(上)第16章 遭遇(上)第15章 包圍(下)第5章 對手(中)第18章 軍器(上)第61章 門戶(上)第12章 孤舟(下)第48章 道阻(二)第12章 和議(中)第11章 宣傳(下)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9章 綢繆(上)第43章 餘波(中)第63章 九五(下六)第30章 回航(上)第34章 出戰(上)第8章 投奔(下)第4章 東京(上)第28章 傳言(上)第15章 傳承(一)第19章 陣線(上)第36章 異變(上)第14章 西路(六)第17章 遭遇(下)第17章 變奏(下)第12章 靖安(下)第16章 商戰(上)第13章 和議(下)第37章 湄嶼(上)第47章 道阻(一)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21章 陣線(下)第23章 風雨(上)第9章 迎擊(上)第6章 戰前(下)第31章 局勢(上)第62章 九五第21章 文治(下)第53章 道阻(完)第37章 異變(中)第27章 帝國(中)第64章 九五(完)第2章 夜話(中)第5章 西路(二)第43章 帝位(下二)第43章 帝位(下二)第21章 開局(下)第62章 九五第7章 敵至(上)第9章 懲戒(下)第42章 大石(下)第39章 帝位(上)第20章 開局(中)第2章 三年(下)第34章 改變(上)第29章 連橫(中)第4章 滅國(下)第39章 帝位(上)第30章 祭靈(下)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10章 迎擊(下)第62章 門戶(下)第14章 西路(六)第14章 硝煙(中)第5章 對手(中)第21章 勇氣(中)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7章 先鋒(上)第26章 俘王(中)第17章 商戰(中)
第32章 祭靈(上)第25章 野心(上)第17章 變奏(下)第35章 覆亡(中)第63章 九五(下六)第15章 包圍(下)第37章 島南(下)第26章 俘王(中)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45章 蔡攸(下)第16章 商戰(上)第1章 三年(上)第21章 義學(下)第37章 異變(中)第48章 助守(下)第63章 九五(下六)第42章 帝位(下一)第59章 投奔(上)第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一)第64章 等待(下)第14章 間奏(上)第50章 聖公(下)第14章 間奏(上)第36章 海上(下)第35章 改變(下)第7章 敵至(上)第19章 戰象(下)第15章 包圍(下)第13章 西行(下)第44章 餘波(下)第30章 人心(上)第16章 遭遇(上)第15章 包圍(下)第5章 對手(中)第18章 軍器(上)第61章 門戶(上)第12章 孤舟(下)第48章 道阻(二)第12章 和議(中)第11章 宣傳(下)第10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三)第9章 綢繆(上)第43章 餘波(中)第63章 九五(下六)第30章 回航(上)第34章 出戰(上)第8章 投奔(下)第4章 東京(上)第28章 傳言(上)第15章 傳承(一)第19章 陣線(上)第36章 異變(上)第14章 西路(六)第17章 遭遇(下)第17章 變奏(下)第12章 靖安(下)第16章 商戰(上)第13章 和議(下)第37章 湄嶼(上)第47章 道阻(一)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21章 陣線(下)第23章 風雨(上)第9章 迎擊(上)第6章 戰前(下)第31章 局勢(上)第62章 九五第21章 文治(下)第53章 道阻(完)第37章 異變(中)第27章 帝國(中)第64章 九五(完)第2章 夜話(中)第5章 西路(二)第43章 帝位(下二)第43章 帝位(下二)第21章 開局(下)第62章 九五第7章 敵至(上)第9章 懲戒(下)第42章 大石(下)第39章 帝位(上)第20章 開局(中)第2章 三年(下)第34章 改變(上)第29章 連橫(中)第4章 滅國(下)第39章 帝位(上)第30章 祭靈(下)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10章 迎擊(下)第62章 門戶(下)第14章 西路(六)第14章 硝煙(中)第5章 對手(中)第21章 勇氣(中)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7章 先鋒(上)第26章 俘王(中)第17章 商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