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交涉(下)

大宋宣和二年三月十七,丁巳。西元1120年4月16日

兩道突出海中的山崖,包圍了方圓約一里的海面。山崖之上,怪石嶙峋,翠綠如染,時不時的,便有幾聲清脆的山雀啼叫回蕩在水面之上。

海灣中的海水,藍得透徹,海底的白沙,沙上的游魚,皆是清晰可辨。不過雖是一眼能看穿海底,卻是似淺實深。一艘獨桅的小船,靜靜的停在這個不大的海灣中,小船上的錨鏈放了有六七丈,方纔垂到底部。

兩根魚竿從小船的甲板上探出。竹竿細細彎彎,泛着紫黑,是極上等的紫竹,最宜作釣竿之用。深色的釣線從竿頂垂下,這種通常用作神臂弓弓弦的材料,雖然略細,卻足夠結實,就算是十幾斤重的大魚也難以掙斷。魚漂浮在水面,隨着輕輕的波浪起伏盪漾。

小船亦是起伏盪漾。甲板上的兩人頭戴遮陽斗笠穩穩地坐着,修長的魚竿握在手中,並沒有因爲魚兒久不上鉤,而顯得心浮氣躁。兩人釣的水光山色,而非口腹之慾。

靜靜的坐了不知多久,一人終於打破了沉默。

“已經不知有多少年沒有試過在海上釣魚了。自從入了京後,雖然也回過幾次仙遊,但都沒機會上船,更別說出海垂釣。多虧了大王相邀,下官才能重溫舊夢,”

“難怪小王看少保拋竿的手法純熟,原來早就是行家裡手。”

“幾十年沒再練過,手早生了。哪比得上大王浸淫日久。”

“手法再熟,也要釣到魚纔有用。小王可是和少保一樣,都是一條都沒上鉤呢”

“東海富庶,連海里的魚只都不缺吃食,當然對鉤子上的魚食不屑一顧。”

正說間。兩人地魚竿這時突然一動。竟然同時沉了下去。趙瑜和蔡攸對視一眼。一齊放聲大笑。

這裡是離基隆港二十里地一處小海灣。由於灣口狹窄。不受風浪。是一處上佳地垂釣地點。自從這海灣被現之後。便成了趙瑜私人地釣場。平日閒來無事。他便會到這裡放鬆一下。中國地帝王向來都有用於皇家狩獵地苑囿。而趙瑜。作爲東海王。給自己弄個釣囿也在情理之中。

前幾天。一場突然而至地暴雨。把籠罩臺灣一個多月地莫名熱浪衝得煙消雲散。島上地旱情緩解。趙瑜也終於可以鬆下一口氣來。他早前敷衍大宋冊封使團。把蔡攸晾了十天地藉口並非是信口胡謅。自從二月初起。臺灣島上便滴雨未下。河道縮減了一般。幾十個小水庫地也只剩了一點底水。若是旱情在繼續下去。今年早稻地收成肯定要大打折扣了。

幸好這一場大雨。解決了趙瑜地心病。他地精力又可以放到大宋使團這一邊來。等持續兩日地暴雨一停。他便邀請蔡攸出海垂釣。

前日冊封之後。蔡攸明面上地任務便已完成。但他真正地任務去還沒有開始。前日宴上。蔡攸向趙瑜提過要擇日面談地要求。趙瑜也很乾脆地答應下來。正如爲了能安心北伐幽燕。蔡攸必須安撫好趙瑜一樣。其實趙瑜也有許多地方要借重蔡攸地力量。早前磨了蔡攸十天。又用耶律大石把他地那點小心思給打了回去。一切地鋪墊都做好。自然順理成章地要好好談一談。交涉一番。

所以今日一早。兩人便各帶了幾個隨從。登上了東海船坊爲趙瑜特製地遊船。遊船泊在灣中。作爲護衛地兩艘車船。則遠遠在灣口下錨。此處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從官都避在後部甲板處。正是用來密議地最佳地點。

各自把剛剛釣上來的兩條魚丟入一旁地水桶中,給魚鉤重新上餌,用力拋了出去,趙瑜和蔡攸便又坐下來等候下一條收穫。不過前面已經開了話頭,兩人也不必再裝着啞巴。

“大王”蔡攸晃了晃釣竿,裝作漫不經心的問道:“不知大王聽沒聽說過海事錢莊這個名字?”

趙瑜一笑,“當然聽過海事錢莊這名字還是我起地,又怎會沒聽過。”他直截了當的把底揭開,不給蔡攸玩弄嘴皮子地機會。

蔡攸微微一滯,他沒想到趙瑜會承認得這麼坦率,讓他早前準備的一番話都落了空。

不待蔡攸再尋話頭,趙瑜接着說道:“想不到少保也聽說過我家的這個小商號。我這錢莊開張不過兩月,名號便傳入了少保耳中,看來日後是不用擔心沒有名氣,招攬不到生意了。”

蔡攸不習慣趙瑜的商賈口吻,眉頭皺了一皺,方纔輕笑道:“有着上千萬貫的股本,又在南方海邊的幾大港口同日開張,這樣的大錢莊再說是小商號,東京界身巷的那些家恐怕就只能稱爲貨攤了。”

頓了一下,見趙瑜沒有接口的意思,蔡攸又道:“當日下官一行自明州上船,還沒開張的海事錢莊的名號便已是在城中相傳。而後封舟又遇港即入,台州、溫州、泉州都一地地走來。每到一處,海事錢莊之名就又聽到一次,真真是如雷貫耳。名聲響亮如此,大王大可不必擔心貴號的生意”

“那還要多謝各方朋友的擡愛”趙瑜徹底拉下了臉皮,一副市儈的嘴臉:“我東海以行商立國,靠的就是商旅的財稅。不過海上風險大,出海的商旅都是把腦袋拴在褲腰上做活。我辦這個錢莊,不過讓他們少些後顧之憂罷了。而風險小了,海商也會多起來,這對我東海好處多多……這便叫與人方便,於己方便”

趙瑜說得爽快至極,蔡攸放下魚竿,鼓掌讚道:“大王果然是善心。既然大王都顧念着大宋的商人,下官又怎能視若無睹。待下官回到朝中,必奏明天子,下旨命沿海各州爲大王的善舉助一臂之力”

“如此多謝少保”趙瑜面色大喜,也放下魚竿,拱手道謝,對蔡攸話中的威脅之意恍若未覺。彷彿只聽明白了字面上的意思:“若有各州官府助力,海事錢莊必然穩如泰山。”

“大王何必多禮下官只是與大王共襄義舉”蔡攸側身避過趙瑜的行禮,謙讓道。

“共襄義舉?”趙瑜半邊的濃眉一挑,登時哈哈笑道:“說得好。的確是共襄義舉的確是共襄義舉”笑聲停歇,趙瑜又重新起魚竿,盯着一沉一浮的魚漂,輕聲說道:“其實說起來。少保家中早已參與此項義舉海事錢莊地股份可是有半成是少保家的。”

趙瑜的話音雖小,落在蔡攸耳中猶如驚雷,“大王何出此言?”轉念一想,難道是想送禮不成?五十萬貫的股份作禮物,當真捨得他這麼想着。看着趙瑜地眼神不禁有些熱切起來。

趙瑜沒去看蔡攸的表情變換,只問道:“少保的族人中可是有個單名一個倬字的?”

“是有這麼一個人……”聽到趙瑜提起族弟地名字,蔡攸愣愣的回答,但立刻醒悟。驚聲問道:“他做了什麼?”

“沒做什麼”趙瑜說得輕描淡寫:“只是一氣掏出六十萬貫,溢價買下了海事錢莊半成的股權”

蔡攸的臉黑了下來:“……此人是我家中逆子。自幼只好商賈。不學無術。早被逐出家門了”

“竟有此事?”趙瑜睜大眼睛,故作驚訝道:“我看那蔡倬。談吐舉止皆是不俗,卻沒想到會是家族逆子。當真是人不可貌相啊”搖着頭感嘆了兩句。又道:“不過我看他雖是被趕出家門,卻好像還掛心家中。上島買股份時。還有狡兔三窟之語。”

蔡攸的臉色徹底變了:“大王此言何意?”

“無他,轉述而已。”趙瑜隨意回了一句,先看了看水桶中,兩條巴掌大地小魚,搖了搖頭,對蔡攸道:“這點大,看起來吃不了鮮魚膾了還先用點酒飯,等午後,換個地方再試試”

說着,不等蔡攸回答,趙瑜便向桅杆後的隨從打了個手勢。不一會兒,食案軟榻便在甲板上擺定。趙瑜攜起蔡攸,起身入席,兩人各自的食案上,琳琅滿目擺着各色菜餚,魚肉時蔬俱全,還有一壺酒和一顆碩大的圓形果實。

趙瑜用手轉了轉圓形果實,笑問道:“不知少保在東京城中有沒有吃過這椰子?”

蔡攸點了點頭:“當然吃過。連荔枝都有,何況更耐儲存地椰子。”他倒想聽聽趙瑜能從椰子身上扯出什麼話來。

“鸚鵡巢時椰結子,鷓鴣啼處竹生孫。我東海的禮部尚平日裡便最喜歡唸叨這一句,也是最喜吃椰子,喝椰子酒。”趙瑜拿起酒壺,站起身,親手給蔡攸斟滿:“少保可以嚐嚐這椰子酒。比起平常地水酒,是別有一番風味。”

蔡攸舉起酒杯淺嘗即止,“鸚鵡巢時椰結子,鷓鴣啼處竹生孫?雖不算工整,卻是深有野趣。可是貴國的禮部尚所寫?”

“不是他。”趙瑜搖搖頭:“是他地先祖,太宗時被遠竄瓊崖的宰相盧多遜所做,而孤地禮部尚便是盧相公留在朱崖水南村的那一支出身。”

趙瑜說着,如願以償地看見蔡攸的眼神再次變得冰冷。前面蔡攸拿着開辦在大宋商港中的海事錢莊來要挾趙瑜,現在趙瑜卻用蔡家的安危來反將回去。他不信以蔡京、蔡攸之智會看不出他蔡家日後會有什麼樣的結局

蔡攸緊緊握着酒杯。他當然知道,以他家的名聲,將來會有什麼結局在前面等着。蔡京爲了滿足徽宗的享樂,倡導豐亨豫大之說,盡力搜刮民財。天下因此苦蔡氏久矣。東京的孩童要麼唱着: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要麼唱的就是殺了,割了菜,吃了羔兒荷葉在。

名聲敗壞如此,日後想有個好結局幾乎是奢望。蔡攸千方百計推動聯金滅遼,一開始還是因爲一點野心,但現在漸漸變成已經自保的手段。但就算掙得下軍功,就真的能避免家破人亡的局面?也許人亡不至於,但流放嶺南卻是實打實的威脅。當年力保大宋江山不失的寇準寇平仲,有救亡之功,最後還不是流放嶺南,老死雷州。

狡兔三窟嗎?不自覺中,價值千金的黑色雨點釉酒杯被蔡攸捏的粉碎。紅血、白酒和黑瓷撒了一地。

趙瑜一切看在眼中。

第9章 迎擊(上)第25章 突遇(下)第9章 四方(下)第22章 戰船(下)第12章 夜談(下)第31 回航(下)第37章 異變(中)第5章 西路(二)第6章 戰前(下)第26章 野心(中)第25章 俘王(上)第46章 亂象(三)第40章 內附(上)第24章 西路(七)第5章 戰前(上)第25章 突遇(下)第2章 平安(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28章 連橫(上)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18章 豐收(下)第46章 江山(上)第10章 三國(下)第46章 亂象(三)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24章 西路(七)第26章 開春(上)第4章 西路(一)第33章 故鄉(下)第33章 跳牆(下)第7章 四方(上)第38章 異變(下)第27章 開春(下)第39章 帝位(上)第14章 硝煙(中)第25章 帝國(上)第55章 涌金(下)第18章 軍器(上)第48章 江山(下)第21章 陣線(下)第8章 交趾(上)第26章 旅順(上)第14章 翻牌(上)第3章 新港(上)第33章 故鄉(下)第25章 失算(上)第33章 故鄉(下)第18章 戰象(上)第26章 野心(中)第27章 俘王(下)第33章 局勢(下)第47章 助守(上)第23章 烈風(中)第24章 突遇(上)第1章 白山黑水(一)第30章 回航(上)第19章 戰象(下)第5章 東京(下)第4章 對手(上)第4章 滅國(下)第53章 杭州(下)第13章 父兄(上)第60章 九五(下三)第49章 道阻(三)第2章 三年(下)第13章 父兄(上)第29章 西路(八)第12章 西行(上)第26章 旅順(上)第5章 天津(上)第17章 豐收(上)第41章 內附(下)第48章 江山(下)第30章 傳言(下)第44章 交涉(下)第28章 連橫(上)第32章 祭靈(上)第27章 帝國(中)第31章 中秋(上)第14章 父兄(下)第24章 喪事(下)第46章 江山(上)第29章 連橫(中)第2章 三年(下)第59章 九五(下二)第15章 船場(上)第9章 四方(下)第63章 等待(上)第26章 野心(中)第27章 俘王(下)第50章 道阻(四)第22章 烈風(上)第35章 出戰(下)第9章 綢繆(上)第28章 焚城(上)第9章 四方(下)第6章 未來(下)第32章 祭靈(上)第35章 出戰(下)
第9章 迎擊(上)第25章 突遇(下)第9章 四方(下)第22章 戰船(下)第12章 夜談(下)第31 回航(下)第37章 異變(中)第5章 西路(二)第6章 戰前(下)第26章 野心(中)第25章 俘王(上)第46章 亂象(三)第40章 內附(上)第24章 西路(七)第5章 戰前(上)第25章 突遇(下)第2章 平安(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28章 連橫(上)第18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完)第18章 豐收(下)第46章 江山(上)第10章 三國(下)第46章 亂象(三)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24章 西路(七)第26章 開春(上)第4章 西路(一)第33章 故鄉(下)第33章 跳牆(下)第7章 四方(上)第38章 異變(下)第27章 開春(下)第39章 帝位(上)第14章 硝煙(中)第25章 帝國(上)第55章 涌金(下)第18章 軍器(上)第48章 江山(下)第21章 陣線(下)第8章 交趾(上)第26章 旅順(上)第14章 翻牌(上)第3章 新港(上)第33章 故鄉(下)第25章 失算(上)第33章 故鄉(下)第18章 戰象(上)第26章 野心(中)第27章 俘王(下)第33章 局勢(下)第47章 助守(上)第23章 烈風(中)第24章 突遇(上)第1章 白山黑水(一)第30章 回航(上)第19章 戰象(下)第5章 東京(下)第4章 對手(上)第4章 滅國(下)第53章 杭州(下)第13章 父兄(上)第60章 九五(下三)第49章 道阻(三)第2章 三年(下)第13章 父兄(上)第29章 西路(八)第12章 西行(上)第26章 旅順(上)第5章 天津(上)第17章 豐收(上)第41章 內附(下)第48章 江山(下)第30章 傳言(下)第44章 交涉(下)第28章 連橫(上)第32章 祭靈(上)第27章 帝國(中)第31章 中秋(上)第14章 父兄(下)第24章 喪事(下)第46章 江山(上)第29章 連橫(中)第2章 三年(下)第59章 九五(下二)第15章 船場(上)第9章 四方(下)第63章 等待(上)第26章 野心(中)第27章 俘王(下)第50章 道阻(四)第22章 烈風(上)第35章 出戰(下)第9章 綢繆(上)第28章 焚城(上)第9章 四方(下)第6章 未來(下)第32章 祭靈(上)第35章 出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