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平安(下)

宋宣和四年十月十四,己亥。西元1122年11月14

又是一天清晨。

亮的起牀號把張大牛從睡夢中驚醒,掀開蓋在身上的毛氈,一個翻身便從稻草鋪就的牀鋪上爬了起來。幾乎與他同時,與他同屬一對的帳中其他九名士兵也都挺身跳起。

身處前線,所有人都是和衣而臥,省下了穿衣的時間,用最快的套上盔甲,跨上刀,拿起長槍和弩弓,便從帳中魚貫而出。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三十息,如果不能在都頭數完手指之前排好隊列,接下來的一天,全隊十人都別想過得舒坦。

伴隨着衣甲碰撞產生的奏鳴,急促的腳步聲在營地中響起,一條條人流從數以百計的帳幕裡奔出,匯入一座座整齊的陣列之中。這是野戰三營第一副營的營盤。

這支剛剛組建的新營頭,擁有四個步兵指揮,一個輜重工兵指揮,和擁有炮隊和騎隊的營部指揮。

除了炮隊和騎隊之外,所有的六個指揮都是由剛剛徵起的兩千餘名預備役士兵,配合着從正營中調出軍官士官所組成。而張大牛,就是其中的一名普通士兵。

今天張大牛所屬的這一都的集合速度比前幾日要快上許多,而都頭的臉色也比前兩日好上不少。指揮使就站在前面,他每天都在比較着手下的五個都集合的速度。張大牛的這一都前幾日都是排了倒數第一,因此全都的官兵頗吃了點苦頭。

百人組成方陣如同用矩尺量出,每一個士兵都挺胸收腹,持槍而立。張大牛站在隊尾,雙眼平視向前,用眼角餘光標定身旁的隊友。他是這一隊的隊副,而站在隊頭的隊正,則是從主營中調來——不僅是張大牛這一隊,副營中的所有隊正以上的軍官原本都來自正營。

雖然東海自開國以來,所有的資源、財富都是向軍隊傾斜,但常備軍至今仍只有不到十萬。去除三萬海軍,兩萬五千鎮戍軍,剩下的野戰兵就只有十個營總共三萬七千人——分別是四個野戰營,宣翼、虎翼各兩個營,以及兩個全火器化的近衛營——這麼點兵力,莫說與宋遼金夏相比,就算是比起高麗、日本也遜色不少。

不過,一旦東海王下達動員令,轉眼他便能擁有一支多達三十萬人的大軍。東海國中,有近四十萬十六到四十五歲的壯丁,按照兩丁抽一的極限動員比例,選出二十萬人充入軍中並非難事。而且這些籤的壯丁絕不是充數的農兵,若論起他們所受過的軍事訓練,就算是大宋的禁軍,也只有聊聊幾支能比得上。當他們在職業化的軍官軍士的指揮下,揮出來的戰鬥力,絕對能算得上是天下有數的精兵。

現在東海軍中。除近衛營之外地八支常備營現在都已達到滿編。皆爲四千人地大營。只要調出超編地軍官軍士。充實進預備役士兵。組建起兩個副營之後。以一正帶兩副。便是八支各達萬人、能執行戰略作戰任務地方面軍——至於直屬東海王家地近衛營。由於其中官兵都是從各支部隊挑選有功將士充任。類似於輪訓地教導隊。並不會補充預備役士兵。

此次東海伐倭。趙瑜下達地是二級動員令。徵地預備役是在二十到三十五歲之間。人數僅有五萬。所以給出戰地七個正營所組建兩支地副營都沒有滿編。不過單單這些副營。就已經在十天內把平安京周圍地軍事力量全數肅清。

聽過指揮使每日慣例地訓示。各都陣列便解散去洗漱和用餐。張大牛回到帳中。沒有如往日那樣卸下了盔甲武器。而是直接拿起鐵皮飯盒和洗漱用具。依然是排着隊出去解決個人內務——今天。他所屬指揮地任務是出外巡視。甲冑和兵器都得隨身。

在平安京外已經駐紮了半月。張大牛所在地指揮。每日都是慣例集合操演。然後按着輪值班表出外巡查。期間只有一次奉命攻打一間供奉着倭人神靈地寺廟。斬殺了不少巫婆神漢。

第一次殺人。張大牛並沒有傳說中地嘔吐反胃地感覺。早前在臺灣軍訓時。他多次見識過處決犯法奴工地場面。更有幾次爲了訓練急救技術。被安排去參觀了醫學中解剖屍體。對於一點血腥。只是覺得心頭有些不舒服。

不過當聽說隔壁地幾個指揮。還有去攻打佛家寺院。解決了不少僧侶尼姑地時候。他卻着實唸了許多次阿彌陀佛。雖然他並非虔信佛家。也並不在乎冒犯倭族地神靈。但殺戮佛門子弟。卻是讓他忍不住心驚肉跳。排在隊中。依次拿過作爲早餐地兩塊炊餅。張大牛隻祈禱着今天地任務不是要殺和尚。

擡眼越過營盤,數裡之外便是平安京的正南門羅城門。高聳的城頭上是一座飛檐斗拱的敵樓,形制精美,但城門兩側卻沒連着城牆,只有一圈籬笆,外面抹了泥,大約有一人高。在平安京外圍,除了十幾座建得像模像樣的城門,這圈籬笆牆就是日本都城僅有的一點防衛【注1。

據說現在平安京中並沒有多少軍隊,張大牛曾不經意聽到營中的幾個指揮使聚在一起吹噓,都說只要大王下令,憑手上的五百人就能輕而易舉攻進城中。敵情如此虛弱,張大牛想不通爲何大王要把八萬大軍留在城外,而且是連續駐

個月之久,這根本就不符合他以前在軍訓時被教導過\|的說法嘛!

‘到底還要等多久!?’張大牛在低頭啃着炊餅時,仍在想着。

“到底還要等多久?”主帳中,朱聰皺眉問道。

“快了!”一個少年恭聲回道,不過十七八歲的樣子,但身上軍牌上已經有了一顆銀色的彎月,卻是剛剛被調回中樞的丁濤,“倭王的勤王令出有半個月之久。近畿各地已把軍隊召集完成,約有三萬五千人,現在就在一百二十里外。關東一帶也在開始徵召士兵,大概半個月後就會沿東海道來攻。另外,從這裡往西,被稱爲中國的地方,也有消息說當地倭人正在編組隊伍。不過那裡人口不多,地力貧瘠,應該召集不到多少兵力。但在日本東北,稱爲奧羽的地方,由於是對抗蝦夷人的前線,駐紮有近萬人。除此之外,九州島的太宰府那裡也能召集起兩三萬士兵,不過,有第二艦隊和派駐在對馬島總兵站的駐軍,他們恐怕不敢渡海上本島。

“難道參謀部的戰略是準備等倭人勤王軍趕來平安京,好以逸待勞,乘勢將其一舉蕩清?”朱聰又問道,這幾天,他都在帳中忙着寫在遼東半年多的述職報告,對於今次作戰的計劃卻是懵然不知。

“不!”丁濤搖頭,“我們的目的僅僅在等倭人把軍隊召集起來,方便我軍把他們全殲罷了。雖然倭人軍隊的主力絕大多數是徵起來的農民,多是用的竹槍,身上的盔甲也是用竹片打造。但也有少部分是平氏和源氏的武士,其人多有武勇,是日本的中堅力量,要想征服倭國,就先得把他們連根拔起。”

“平氏?源氏?”

“這兩家都是下放臣籍的宗室。源氏是皇子下放後給予的賜姓,而平氏則是皇孫或血緣更遠一點的宗室所得到的賜姓。”

“把宗室下放臣籍?這是什麼意思?”朱聰捉摸不透,大宋可從沒有這種做法。

“好了!好了!”趙瑜在一邊不耐煩道,“沒有必要知道那麼清楚,管他是皇族還是貴族,很快就都是鬼族了。只要知道倭人的軍隊開始召集就夠了。已經到了我們出動的時候了!”

“大王,要出兵了?”

“當然。我給了倭王五天的最後期限。明天就是最後一天,諒他們也交不出人來,只會想着拖延時間。不過我可不會再等了。”趙瑜冷笑道,用商人失蹤作爲開戰理由的確很爛,但已經足夠了。這個時代,所有戰爭都是爲了利益,只是爲了名正言順的出兵,不得不找個藉口罷了。

當初女真起兵叛遼,其中一條便是遼國收留了其部族逃人完顏阿疏。幾次遼金和談,女真人也有提出交還阿疏的條款。不過由於礙於上國的臉面,遼主天祚始終不肯把其交還。而完顏阿骨打便以此爲藉口,從混同江畔一直打到了西京大同府。而到了半年前,金人攻破西京,俘獲了阿疏,卻僅僅是打了他几杖便把他放了。有些金人不認識他,或問爲誰,阿疏便說:“我,破遼鬼也。”

趙瑜與女真人一樣,並沒有多少心思放在尋找藉口上,隨便挑出一條敷衍下面的士兵就行了。在軍中高層,無人不知今次作戰是即將來臨的天下的總演習。在出兵前,趙瑜也明確對軍政兩班說這是大戰前的最後一次大考。

而到現在爲止,所有人的表現都很不錯。從動員令下達開始,東海國中的文官們檢索名簿,安撫民衆,同時安排奴工去幫助軍屬,爲大軍出動解決後顧之憂。參謀部也很出色,只用了十天,便把所有新增編制都安排妥當,八萬大軍渡海登陸、後勤運輸——雖然只是沿着琉球羣島穩步北上——也始終按照計劃中順利進行。

如果讓趙瑜來打分,此前的表現絕對是及格了。剩下來他要做得,就是另外一個任務——將日本滅族!

“日本國中,除了公卿王侯,下面庶民都沒有姓氏。而即無姓氏,便不知其先祖由來,只如無知禽獸,其人不足慮。只要把識字知禮的上層都清理掉,倭國也就亡了。”丁濤心平氣和的說着今次的計劃,朱聰聽得卻汗流浹背——這些年他一直看着趙瑜仁心愛民,都忘了他當初是如何的心狠手辣。

趙瑜接下去解釋道:“無意義的殺戮非我所喜,但讓全軍見一見血是必不可少的。不過南洋已定,三佛齊覆亡、真臘也在芶延殘喘,能動手的也只剩日本和高麗了。不過高麗緊鄰女真,消息容易散佈,太狠辣的手段也不適合使出來。不比日本,孤懸海外,又多年不知兵事,是再好不過的目標。”

“東海既要崛起,腳下的路少不了用屍山血海來鋪墊,交趾如是,遼南如是,南洋如是,當然,今天的日本也如是。就讓倭人成爲我們的踏腳石罷,接下去的路需要他們的屍體來修建!”

注1:由於日本偏處海外,幾乎沒有外敵侵擾。所以歷代京城,包括平安京都沒有城牆。不過因爲模仿長安築城,所以城門卻是完備。這種城池,僅僅是建着好看,並沒有實用價值。(,如欲知後事如何,支持作,

第36章 覆亡(下)第2章 老種(中)第62章 九五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2章 三年(下)第41章 後續(下)第46章 新年(上)第16章 神機(上)第60章 九五(下三)第9章 守城(上)第22章 戰船(下)第33章 跳牆(下)第6章 未來(下)第30章 回航(上)第7章 敵至(上)第33章 故鄉(下)第18章 豐收(下)第21章 勇氣(中)第27章 天子(下)第27章 野心(下)第23章 烈風(中)第45章 決勝(下)第9章 綢繆(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32章 輕取(下)第29章 攤牌(下)第8章 敵至(下)第29 傳言(中)第42章 改制(上)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63章 九五(下六)第4章 使團(下)第26章 俘王(中)第8章 投奔(下)第21章 勇氣(中)第12章 西行(上)第9章 迎擊(上)第13章 和議(下)第35章 移民(下)第3章 滅國(上)第42章 帝位(下一)第27章 帝國(中)第5章 東京(下)第43章 交涉(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8章 未雨(下)第31章 跳牆(上)第60章 九五(下三)第48章 道阻(二)第40章 故人(下)第23章 傳承(五)第28章 雄心(上)第12章 靖安(下)第32章 輕取(下)第20章 文治(上)第25章 野心(上)第37章 湄嶼(上)第21章 義學(下)第22章 武功(上)第35章 移民(下)第2章 夜話(中)第23章 傳承(五)第43章 改制(下)第7章 紛亂(下)第12章 西行(上)第60章 投奔(下)第42章 大石(下)第8章 四方(中)第42章 大石(下)第28章 傳言(上)第10章 宣傳(上)第39章 故人第40章 故人(下)第46章 江山(上)第6章 紛亂(上)第6章 戰前(下)第4章 西路(一)第43章 帝位(下二)第11章 宣傳(下)第4章 奪城(下)第15章 意外(下)第42章 帝位(下一)第8章 投奔(下)第12章 西行(上)第35章 經濟(下)第48章 道阻(二)第45章 決勝(下)第5章 西路(二)第34章 覆亡(上)第27章 俘王(下)第30章 回航(上)第48章 江山(下)第46章 江山(上)第26章 傳承(完)第34章 經濟(中)第3章 白山黑水(三)第28章 焚城(上)第9章 四方(下)第20章 義學(上)
第36章 覆亡(下)第2章 老種(中)第62章 九五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2章 三年(下)第41章 後續(下)第46章 新年(上)第16章 神機(上)第60章 九五(下三)第9章 守城(上)第22章 戰船(下)第33章 跳牆(下)第6章 未來(下)第30章 回航(上)第7章 敵至(上)第33章 故鄉(下)第18章 豐收(下)第21章 勇氣(中)第27章 天子(下)第27章 野心(下)第23章 烈風(中)第45章 決勝(下)第9章 綢繆(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32章 輕取(下)第29章 攤牌(下)第8章 敵至(下)第29 傳言(中)第42章 改制(上)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63章 九五(下六)第4章 使團(下)第26章 俘王(中)第8章 投奔(下)第21章 勇氣(中)第12章 西行(上)第9章 迎擊(上)第13章 和議(下)第35章 移民(下)第3章 滅國(上)第42章 帝位(下一)第27章 帝國(中)第5章 東京(下)第43章 交涉(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8章 未雨(下)第31章 跳牆(上)第60章 九五(下三)第48章 道阻(二)第40章 故人(下)第23章 傳承(五)第28章 雄心(上)第12章 靖安(下)第32章 輕取(下)第20章 文治(上)第25章 野心(上)第37章 湄嶼(上)第21章 義學(下)第22章 武功(上)第35章 移民(下)第2章 夜話(中)第23章 傳承(五)第43章 改制(下)第7章 紛亂(下)第12章 西行(上)第60章 投奔(下)第42章 大石(下)第8章 四方(中)第42章 大石(下)第28章 傳言(上)第10章 宣傳(上)第39章 故人第40章 故人(下)第46章 江山(上)第6章 紛亂(上)第6章 戰前(下)第4章 西路(一)第43章 帝位(下二)第11章 宣傳(下)第4章 奪城(下)第15章 意外(下)第42章 帝位(下一)第8章 投奔(下)第12章 西行(上)第35章 經濟(下)第48章 道阻(二)第45章 決勝(下)第5章 西路(二)第34章 覆亡(上)第27章 俘王(下)第30章 回航(上)第48章 江山(下)第46章 江山(上)第26章 傳承(完)第34章 經濟(中)第3章 白山黑水(三)第28章 焚城(上)第9章 四方(下)第20章 義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