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新年(上)

政和七年臘月三十,癸未。西圓1118年1月23日

除夕。

已是政和七年的最後一天。同時這也是政和年號的最後一天。三個月前,道君皇帝在新建起的明堂,頒佈了新一年的歷法,同時昭告萬邦,明年起,將改政和爲重和,並大赦天下。

爲了趕上重和圓年的圓旦朝會,宣和殿大學士蔡攸在基隆逗留了兩天之後,就匆匆忙忙的告辭離島。在使節船上,趙瑜塞進去了幾乎能把船壓沉的禮品,一部分是謝恩的貢物,但大部分還是給使節團的賄賂,在蔡攸的座艙裡,還附贈兩個會說話的禮物----李乾德的女兒,交趾的公主。趙瑜送上的這些禮品,大半是東海從交趾和占城劫掠而來的戰利品,沒本錢的禮物,他就想着讓蔡大學士見識一下,滅人之國,到底能有什麼樣的收穫。

蔡攸走後,聽聞趙瑜封王,東海上下的軍民們歡欣鼓舞,但剛剛就任的大小官吏們,卻陷入了一陣歇斯底里的忙亂之中。趙瑜既然已經是一國之主,之前依節度使規格訂立的制度、規程以及禮節、儀仗,便全都要更換,甚至那數千份封官晉級的告身文,由於提前蓋下了東海節度的大印,現在也得一份份重新改寫。

整個政和七年的臘月,東海的政府機關就這麼在瘋狂的忙碌中度過。但之前花了半年做的準備,卻哪是一個月時間就能改換過去,而官吏們只顧忙着這些雜務,卻連正事也耽擱了下來。所以到了除夕之日,趙瑜依然得待在基隆堡的房裡,聽着陳正匯向他彙報一堆積壓下來的政事。

基隆堡現在成了東海宮城。原本住在堡內的文武官吏,都陸續搬了出去,除了駐守堡中的八百近衛,就只有趙瑜一家在其中居住。不過既然是宮城。自然也分了內外前後。☆☆後半部分,勉強算是後宮,而前半部分,則依然是東海的政治重心。白天時。官員們會進堡來處理公務,到了晚間,除了值日者之外,其他人便會離開。至於趙瑜的房,就只有不多的幾個重臣,纔可以進入。

趙瑜站在房窗前,皺眉翻看着一份剛送來地公文。他依然是一身舊日的青色常服,並沒有因爲封王。而講究起穿戴來。略顯冰冷的涼風從窗外吹入,半月來的溼悶地天氣,終於在前日的一陣密雨之後,變得清爽起來。隨之而起的北風,也給基隆帶來了一絲冬天的氣息。

從房向西望去。自基隆堡到七裡外的基隆港,在河流和山丘之間,幾個市鎮和數個東海軍營,已被一道竹籬繞起,這是計劃中東海國都基隆城的範圍。等到年後,基隆城的建設就將全面展開。

在剛剛草擬好的建城計劃中。以基隆堡和基隆港爲中心,倚着附近地山巒水勢,將建起一個城周長達二十餘里的大城。不過趙瑜並沒有打算爲這座城市修建多結實的城牆,兩丈來高,一丈多寬也就足夠了。一方面是因爲東海所擁有的重型火炮,只要在城周的幾處高地,修起能相互支援炮臺,就算只有半人高地胸牆,也足以打任何來敵;另一方面。是趙瑜並不喜歡把錢往水裡砸,以臺灣的地理位置,以東海水軍的戰鬥力,根本就沒有修造城牆的必要。不過東海既然立國,就必須有個像樣的都城,這樣才能足夠的威懾力和凝聚力,不然在他人眼裡,東海永遠都是個草臺班子。

“整整三十八萬貫啊……”趙瑜嘆了口氣,搖着頭對陳正匯道:“爲了個面子工程,就要把東海一年三分之一地財政收入丟進水裡。東海國庫再豐。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啊”

“汴京城年年維護。雖然只修外城。內城幾乎都放棄了。但每年也要近十萬貫地花費。現在基隆建城。連城牆帶城內地建築。只要費上這點錢已經算少了。”作爲執掌東海政務院地相國。陳正匯向主君細細解釋:“臺灣土質鬆軟、雨水又多。並不適合夯土築城。但如果像基隆堡這樣。用磚石夾土修起整條城牆。再加上城中各種必不可少地建築設施。這三十八萬貫就已是工部竭盡全力削減建城預算後。所得到地花費最少地結果。再也減不下去。”

“工部?”趙瑜笑道。東海立國。原來計劃中地長史府便升爲了政務院。而下屬地六曹當然也跟着升爲六部。“這個預算案。馬林溪做不出來----他只會往多裡用錢----還是下面地幾個郎中做地罷?”

馬大工到底有多少本事。他再清楚不過。若說造船。馬林溪自稱天下第二。那也沒哪人有資格排到第一。但說起執掌工部。處理政事。他可就要抓瞎了。爲了不讓工部地工作陷入混亂。趙瑜和陳正匯可是幫他精心挑選了幾個助手。以馬林溪地年齡。過個兩年怕是要致仕。未來地東海冬卿注1應該就會在那幾個郎中中產生。

“馬工做得已經不錯了。下面地幾個郎中也很用心。說起來。到了明年。工部就會是最忙地一個衙門。最好再充實些人手進去。以防措手不及。”

趙瑜點了點頭。東海六部。最清閒是權利被佔去地兵部。其次則是禮部。由於東海人少官少。刑部、吏部也不是很忙。工作最繁重地。只有給東海國民建立戶籍、田籍地戶部和監造各大工程地工部。

“等過了年。就從義學裡在找些學生來做。不僅是工部。戶部也要加派點人手。”趙瑜頓了頓。既然說起了戶部。他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問道:“對了。明年地年度預算案到底出來了沒有?今天可都是除夕了。”

陳正匯應了一聲,從他剛剛搬來地一堆公文中,抽出了一份來。他兼着戶部尚的職位,編定財年預算也是他的工作之

趙瑜接過那份公文,隨手翻到最後一頁。只一看,登時嚇了一跳,在國相陳正匯的簽名之上,赫然有着一百三十萬貫的字樣。

一百三十萬貫?他心中暗驚。也就是說從明年的二月,到後年的圓月,他至少要從東海國庫裡掏出整整一百三十萬貫。不趙瑜搖搖頭,政府的開支從來只會比預算多,不會比預算少,估計到了明年年底前,肯定還會要追加一部分。他連忙向前翻,又細細看了幾眼,終於鬆了口氣。

這一百三十萬貫多是基礎建設的費用:向臺灣南方的開拓,幾個新縣城的修造,各種水利設施的興建,島上主要道路的水泥化改造,還有各個官作工坊的擴建工程,只要這些工程完工,就可以立刻省去一大部分開支。至於軍費、行政費用和官吏們的俸祿,東海不過剛剛興起,還不至於有冗官和冗兵,也不會有什麼的冗費,相對於大宋每年九成的收入被這些蠹蟲消耗掉,東海明年花在一萬五千常備軍和一千多官吏身上的開支,就只有六十萬貫。不過這並不包括年節慶典的賞賜----這部分的費用,必須出自趙瑜的內庫。

就如此次趙瑜封王,從他的內庫下的賚賞整整有三十萬貫,除此之外還有八萬匹從大宋購來的各色絲絹和大批的香料、器物。不但軍隊、官吏們人人有份,趙瑜名下的各個作坊、商隊也都有賞賜下。比起當初以節度使的規格做的預算,整整高出了兩倍。

但趙瑜倒不擔心內庫缺錢,他是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東海的財富有一半是他的,剩下的一半也由他名下的東海錢莊控制,臺灣島上幾乎所有的移民都是他的債務人。除了趙瑜自己和錢莊的總庫,就連陳正匯這個相國都算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錢。

不過錢是掙來用的,趙瑜也沒有吝嗇的想法。他身爲東海之主,但每年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也不過萬貫。而他投入到東海國內教育上的費用,卻高達二十五萬貫。若是國庫真的缺錢,趙瑜也不介意動用自己的私房。

把預算案從頭到尾認真的審查了一陣,沒見到有什麼大的問題。趙瑜便拿起硃筆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蓋上東海國王印。並沒有交給陳正匯,而是與一堆批閱過過後的奏章放在了一起。

他對陳正匯笑道:“這些瑣事,還是留到明年再說罷。今天,先生早些回去歇着,明天還有我東海次的大朝會何況,先生的親眷剛剛來到島上,現在必然在府中苦候,不要他們久等啊。”

陳正匯猶豫了一下,他成了大宋藩國相國,論身份也不算辱沒了先人,故而便遣人回福建老家把妻兒都接了過來。一別十年,也的確該多陪着他們一些了。

“臣遵旨”陳正匯向趙瑜叩拜後退了出去。雖然趙瑜爲王之後依然恭稱他作先生,但陳正匯卻謹守禮儀,從未有過失禮之舉。

陳正匯退了出去,趙瑜又站到了窗邊,俯視着他的國家。新的一年就要到了,離他的目標也越來越近。

他伸手探出窗外,張開五指,舉在眼前,天地彷彿都在指掌中。

“還差一步”

注1:工部尚的別稱。這種別稱出自於《周官》。吏部爲天官冢宰,戶部爲地官司徒。而禮、兵、刑、工四部,分別是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第59章 投奔(上)第18章 戰象(上)第22章 萬馬(上)第17章 豐收(上)第11章 夜談(上)第48章 助守(下)第5章 未來(上)第34章 覆亡(上)第46章 江山(上)第35章 海上(上)第20章 開局(中)第30章 輕取(上)第35章 經濟(下)第30章 連橫(下)第9章 四方(下)第44章 決勝(中)第31 回航(下)第45章 蔡攸(下)第31章 戰備(下)第8章 先鋒(下)第39章 帝位(上)第3章 老種(下)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40章 帝位(中)第35章 移民(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21章 傳承(四)第20章 陣線(中)第32章 中秋(下)第35章 出戰(下)第28章 攤牌(上)第23章 烈風(中)第47章 助守(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48章 道阻(二)第14章 翻牌(上)第13章 和議(下)第28章 連橫(上)第27章 星火(上)第46章 新年(上)第31章 輕取(中)第2章 奇襲(下)第6章 未來(下)第28章 焚城(上)第7章 敵至(上)第3章 滅國(上)第11章 和議(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52章 道阻(六)第29章 攤牌(下)第45章 蔡攸(下)第14章 意外(上)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6章 未來(下)第15章 包圍(下)第7章 先鋒(上)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27章 野心(下)第61章 九五(下四)第29 傳言(中)第29章 雄心(下)第15章 間奏(下)第37章 島南(下)第20章 義學(上)第59章 九五(下二)第25章 輿論(下)第30章 回航(上)第15章 翻牌(下)第4章 使團(下)第16章 神機(上)第34章 經濟(中)第43章 帝位(下三)第22章 武功(上)第44章 蔡攸(上)第4章 東京(上)第21章 戰船(上)第30章 西路(完)第37章 湄嶼(上)第19章 衢山(上)第11章 夜談(上)第33章 南行(上)第38章 湄嶼(中)第57章 西軍(中)第32章 故鄉(上)第24章 喪事(下)第9章 綢繆(上)第26章 開春(上)第1章 白山黑水(一)第4章 滅國(下)第21章 開局(下)第6章 戰前(下)第34章 改變(上)第12章 夜談(下)第30章 回航(上)第7章 紛亂(下)第3章 滅國(上)第7章 西路(四)第21章 陣線(下)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27章 野心(下)
第59章 投奔(上)第18章 戰象(上)第22章 萬馬(上)第17章 豐收(上)第11章 夜談(上)第48章 助守(下)第5章 未來(上)第34章 覆亡(上)第46章 江山(上)第35章 海上(上)第20章 開局(中)第30章 輕取(上)第35章 經濟(下)第30章 連橫(下)第9章 四方(下)第44章 決勝(中)第31 回航(下)第45章 蔡攸(下)第31章 戰備(下)第8章 先鋒(下)第39章 帝位(上)第3章 老種(下)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40章 帝位(中)第35章 移民(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21章 傳承(四)第20章 陣線(中)第32章 中秋(下)第35章 出戰(下)第28章 攤牌(上)第23章 烈風(中)第47章 助守(上)第55章 九五(中一)第48章 道阻(二)第14章 翻牌(上)第13章 和議(下)第28章 連橫(上)第27章 星火(上)第46章 新年(上)第31章 輕取(中)第2章 奇襲(下)第6章 未來(下)第28章 焚城(上)第7章 敵至(上)第3章 滅國(上)第11章 和議(上)第41章 帝位(中下)第52章 道阻(六)第29章 攤牌(下)第45章 蔡攸(下)第14章 意外(上)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6章 未來(下)第15章 包圍(下)第7章 先鋒(上)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27章 野心(下)第61章 九五(下四)第29 傳言(中)第29章 雄心(下)第15章 間奏(下)第37章 島南(下)第20章 義學(上)第59章 九五(下二)第25章 輿論(下)第30章 回航(上)第15章 翻牌(下)第4章 使團(下)第16章 神機(上)第34章 經濟(中)第43章 帝位(下三)第22章 武功(上)第44章 蔡攸(上)第4章 東京(上)第21章 戰船(上)第30章 西路(完)第37章 湄嶼(上)第19章 衢山(上)第11章 夜談(上)第33章 南行(上)第38章 湄嶼(中)第57章 西軍(中)第32章 故鄉(上)第24章 喪事(下)第9章 綢繆(上)第26章 開春(上)第1章 白山黑水(一)第4章 滅國(下)第21章 開局(下)第6章 戰前(下)第34章 改變(上)第12章 夜談(下)第30章 回航(上)第7章 紛亂(下)第3章 滅國(上)第7章 西路(四)第21章 陣線(下)地十五章 硝煙下第27章 野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