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富的面前,擺着絕密兩個字。
翻開第一頁,寫着幾個小字:閱畢,請毀。
然後寫着三個大字:持久戰。
“持久戰,持續時間較長的作戰,這是相對於速戰速決而言。有戰略的持久戰和戰役、戰鬥的持久戰。戰爭中正義的一方,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通常在戰略上採用持久戰的方針,通過長期的作戰,逐步削弱敵人,轉劣勢爲優勢,變被動爲主動,最後贏得戰爭的勝利。
“戰役、戰鬥的持久戰,通常是在特定的情況和需要下進行。歷來兵家一般多忌曠日持久的戰爭,主張速戰速決。但也有的主張以持久戰疲憊、消耗對方,爾後擊敗之。持久戰是大宋帝國在反對蒙古帝國侵略者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指導方針。”
“在軍事戰役中持久戰的進行需要有充足的食物與堅固的防禦纔可保證持久戰的成功。如定軍山黃忠與夏侯淵一戰,黃忠與法正躲入山中,使夏侯淵認爲自己已將黃忠圍住,守在烈日下想以持久戰制勝,但黃忠與法正則躲在陰涼處坐着等待夏侯淵全軍疲倦。最後夏侯淵的將士疲勞不堪,黃忠一舉消滅夏侯淵。”
這一段寫得非常深奧,牛富約莫看了一個時辰,也看得不是很明白,只是感覺到很多知識,似乎在他面前打開了一個窗戶,牛富耐心繼續看下去。
“蒙古軍已經佔領了出南宋外的整個亞洲大陸,但在在北方,忽必烈遇到了強勁的對手,他需要南方,需要數不盡的漢人,需要更多的兵員,他要從海都身上搶回他應該要有的地位與尊嚴,所以,元朝絕對不會允許大宋議和。”
“雖然以襄樊爲首的沿江防線也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這些勝利相對而言卻是微不足道,身受戰爭災難、爲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鬥的每一個大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麼樣?”
“奸臣會說:大宋會亡,最後勝利不是宋朝的。忠臣卻咬定口齒:大宋很快就能戰勝,無需費大氣力。”
“在突入襄樊以前,很多大元朝的將士都認爲大宋將會很快滅亡。他們認爲大宋的士卒不若自己,將領不如自己,騎兵不如自己,君臣相交不如元朝,然而,從蒙哥汗到忽必烈汗,四十多年過去了,大宋還是那個大宋。”
“要戰勝蒙古軍,除了調動有訓練的士卒進行抵抗之外,還要統一指揮禁軍、廂軍、鄉兵、義勇。大宋百姓具有強大的戰爭潛力,漢人之間有很強的凝聚力,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就能夠使得蒙古軍一天忙碌,使之疲於奔命。”
“必須記住這個戰爭是在大宋上打,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只要是有漢人的地方,就應該有我們的將士,這就是說,只要蒙古軍還留在漢人的地方,就要完全被敵對的漢人所包圍。”
“在大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大元朝的經濟必然會混亂;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而大宋方面,只要我們去組織,去動員,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百姓義勇將會爲自由而戰爭。”
“事實上,經過襄樊五年來的抵抗,我們不得不承認元朝是一個強大的具有強烈侵略意思的國家,它的軍力無疑是鮮有敵手,這就是元朝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大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元朝擁有的強大軍力上。”
“在承認元朝軍力強勁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出大元朝經濟上的低能,戰爭打的是不單是人,還需要巨大的經濟支持,大宋人口衆多,地形複雜,經濟發達,氣候不同,這些都是大元朝之所以不能速戰速決的原因。”
“這看來,蒙古的軍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與經濟又不充足,而大宋雖然軍力不強,但經濟上佔有優勢,再加上人口衆人,歷史悠久,擁有強大的軍事潛力。”
“奸臣看到敵我強弱,從前就說‘抗元必亡’,現在又說‘再戰必亡’。如果我們僅僅說,蒙古雖強,但只是一個野蠻的國家,大宋雖弱,但卻是一個仁義的國家,這些是不足以折服他們的。”
牛富嘆了一口氣,這話已經是大逆不道了,怪不得讓自己看完之後馬上毀掉。
“那我們應該怎麼去說服這個問題呢?在蒙古方面,首先,它是一個瘋狂的野蠻的國度,他是一個倒退的落後的國度,這次戰爭只是大元朝崩潰的前夕的最後瘋狂,在遙遠的北方,有海都等無數的對手,虎視眈眈看着這個看起來巨大無比卻面臨崩潰的國家,大元朝之所以把一半兵力送到襄樊,把一半將領送到襄樊,正是爲了要最終打敗大宋帝國,然後奪取漢人巨大的戰爭潛力,才舉行這個帶最後掙扎性的冒險戰爭。所以,戰爭的結果,滅亡的不會是大宋而是大元朝,這是無可逃避的。”
“而大宋方面呢,經過幾年的襄樊相持戰役,在大多數有良知的將士用命抵抗下,將會喚醒越來越多的將士和義勇,前赴後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們堅持下來,就會等到勝利的那天到來。”
“對於大宋的長處和短處,誇大離開了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拿一時一地的強弱代替,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爲是更是不對。總之,很多人沒有勇氣承認敵強我弱這件事實,奸臣常常抹殺這一點,他們又沒有勇氣承認自己長處。”
“我們是否否認亡國危險呢?不否認的。我們承認在蒙古強大的軍力前我們面臨勝利和亡國兩個可能的前途,兩者在猛烈地鬥爭中。我們的任務在於實現勝利而避免亡國。實現勝利的條件,基本的是大宋的進步,同時,加上敵人的困難。我們和姦臣不同,我們能夠承認亡國和勝利兩個可能同時存在,同時也指出勝利的可能佔優勢及達到勝利的條件,併爲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
“奸臣則只承認亡國一個可能性,否認勝利的可能性,更不會指出勝利的條件和爲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
“我們也不是不喜歡速勝,誰也贊成明天一個早上就把韃子趕出去。我們應該估計到一切宋蒙的情況,指出只有戰略的持久戰纔是爭取最後勝利的唯一途徑,而排斥毫無根據的速勝論。我們主張爲爭取最後勝利所必要的一切條件而努力。”
“宋蒙戰爭既然是持久戰,這種持久戰,將具體地表現於三個階段之中。
“第一個階段,是蒙古進攻、大宋防禦的時期,第一階段,現在還未完結。元朝之企圖是攻佔大理、四川與襄樊三點,並把三點聯繫起來。元朝欲達此目的,至少出動一百五十萬兵員,時間五年到十年,蒙古軍如此深入,其困難是非常之大的,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是我們的作戰計劃,應把敵人可能佔領三點甚至三點以外之某些部分地區並可能互相聯繫起來作爲一種基礎,部署持久戰。蒙古軍雖已經採用過並且還將採用卑鄙無恥的勸降手段,企圖不費大力實現其速決計劃,整個地征服大宋,但是過去的已經失敗,今後的也難成功。此階段中,大宋雖有頗大的損失,但是同時卻有頗大的進步,這種進步就成爲第二階段繼續抗戰的主要基礎。蒙古方面,士氣已開始表現頹靡,蒙古軍進攻的銳氣,此階段的中期已不如初期,末期將更不如初期。蒙古的經濟已開始表現其竭蹶狀態,士兵與將領的厭戰情緒已開始發生,朝廷也產生戰爭的煩悶,生長着對於戰爭前途的悲觀。”
“第二階段,是宋蒙相持階段。第一階段之末尾,由於蒙古之兵力不足和我大宋堅強抵抗,蒙古軍將不得不決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戰略進攻終點,到達此終點以後,即停止其戰略進攻,轉入保守佔領地的階段。此階段內,蒙古軍企圖是保守佔領地,以組織僞朝廷據之爲己有,而從大宋百姓身上儘量蒐括東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着頑強的起義。”
“此時我們的任務,在於動員大宋百姓,齊心一致,絕不動搖地堅持戰爭,統一禁軍廂軍、鄉兵與義勇作戰,並且鞏固起來,排除一切悲觀和妥協論,提倡艱苦鬥爭,實行新的戰時政策,熬過這一段艱難的路程。”
“第三階段,是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收復失地,主要地依靠大宋自己在前階段中準備着的和在本階段中繼續地生長着的力量。然而單隻自己的力量還是不夠的,還須依靠元朝內部的變化,否則也是不容易勝利的,戰爭已不是防禦,而將變爲反攻了,直至打到幽雲十六州,纔算結束了這個戰爭。”
“第三階段是持久戰的最後階段,所謂堅持戰爭到底,就是要走完這個階段的全程。這個階段大宋所採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將是運動戰,追擊戰,攻城戰。”
牛富久久不能回神,他不知道張貴是怎麼想出來這些東西,但他知道,只要大宋每一個人都能認識到這個,或許勝利就已經來臨,他希望自己能夠看到那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