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篇註釋與附錄

1、文天祥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爲第一。德祐初,詔天下勤王。天祥發郡中豪傑,有衆萬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盡以家貲爲軍費。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鎮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轉至高郵,泛海至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爲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崖山破,弘範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曰:“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爲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天祥臨刑殊從容。南鄉拜而死,年四十七。 (節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有改動。)

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在集英殿對答皇上的策問,被皇上親自選拔爲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詔號召天下幫助朝廷抗敵,文天祥召集郡中豪傑,有萬餘人。他的好友勸阻他,文天祥說:“既然國家撫養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國家遇到緊急情況,向天下徵集兵員,竟然沒有一人一馬響應入關,我對此非常遺憾,所以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動來對衆宣示,期望天下有一聽到消息就立刻行動的忠臣義士。”於是傾盡家財爲軍費。第二年正月授任臨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朝廷派他到元營請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顏在皋亭山談判時據理力爭。元丞相伯顏氣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隨元軍向北到了鎮江。後來趁夜色逃到真州,輾轉到了高郵,渡海到了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嶺。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範的軍隊突然抵達,文天祥倉皇出逃,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陽,帶去見張弘範,張弘範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張弘範用對待客人的禮節接待他,帶他一起到崖山,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護衛皇上,還教別人背叛皇上,能這樣做嗎?”張弘範堅持索要勸降信,文天祥就將他過零丁洋時所寫的詩寫出來交給張弘範。崖山被攻破之後,張弘範派人護送文天祥去京師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服,於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對他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文天祥受大宋恩澤,擔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願賜死就滿足了。”可是元世祖還是不忍心殺文天祥,就讓他退下了。有人進言,竭力贊成依從文天祥的請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臨刑時特別從容。向南方行了拜禮後死去,死的時候年僅四十七歲。

2、帝御集英殿策士,召應麟覆考。考第既上,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應麟讀之,乃頓首曰:“是卷古誼若龜鏡,忠肝如鐵石,臣敢爲得士賀。“遂以第七卷爲首選。及唱名,乃文天祥也。(節選自《宋史·王應麟傳》)

3、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也。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爲第一。鹹淳九年,起爲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里。萬里素奇天祥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贛州。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發郡中豪傑,有衆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盡以家貲爲軍費。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鎮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轉至高郵,泛海至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爲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書《過零丁洋》詩與之。崖山破,弘範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曰:“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爲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俄有詔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數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屍,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4、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仰起頭來看看覺得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去想想覺得自己不愧於別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君子坦蕩蕩。出自《孟子·盡心上》。

5、腹中貯書一萬卷:送陳章甫

【作者】李頎 【朝代】唐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陰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蕩,虯鬚虎眉仍大顙。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皆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6、據《新昌縣誌》載,姚勉“少穎悟,日誦數千言,居常作文有魁天下之志”。稍大,移居豐城龍鳳州海覺寺,從江西詩派著名詩人樂雷發習文。淳祐12年(1252)中舉,寶祐元年(1253)進士及第,廷對第一,點爲狀元。

7、據錢鍾書先生的《宋詩選注》記載:“文天祥的詩歌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元兵打破杭州,俘虜宋帝以前是一個時期。他在這個時期裡的作品可以說全部都草率平庸,爲相面、算命、卜卦等人所做的詩比例大的令我們吃驚。比他早三年中狀元的姚勉的《雪坡舍人集》裡面有同樣的情形,大約那些人都要找狀元來替他們做廣告。他從元兵的監禁裡逃出來,跋涉奔波,盡心竭力,要替宋朝保住一角山河、一寸土地,失敗了不肯屈服,拘囚兩年被殺。他在這一個時期裡的各種遭遇和情緒都記載在《指南錄》裡,大多是直抒胸臆,不講究修辭,然而又極其沉痛的好作品。”

8、祥興二年二月,崖山破,張弘範謂文天祥日:“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將不失爲宰相也。”天祥日:“國亡不能救,敢逃其死而貳其心乎!”弘範義之。

十月,丞相孛羅召見於樞密院,天祥入長揖,欲使跪,天祥日:“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禮!”孛羅日:“自古以來有以宗廟土地與人而復逃者乎?”天祥日:“

賣國者有所利而爲之/必不去/去者必非賣國者也/予前辭宰相不拜/奉使軍前/尋被拘執/國亡當死/所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東故耳/

”孛羅日:“棄德祐而立二王,忠乎?”天祥日:“吾別立君,爲宗廟社稷計也。從懷、愍而北者非忠,從元帝爲忠;從徽、欽而北者非忠,從高宗爲忠。”孛羅語塞,忽日:“晉元帝、宋高宗皆有所受命,二王立不以正,篡也。”天祥日:“景炎乃德祐長兄,不可謂不正,登極於德祐去位之後,不可謂篡。”孛羅怒曰:“爾立二王,竟成何功!”天祥日:“立君以存宗社,存一日則盡臣子一日之責,何功之有!”孛羅欲殺之,弘範病中表奏天祥忠於所事,欲釋勿殺。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積翁薦之。天祥日:“國亡,吾分一死耳。倘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積翁欲令宋官謝昌言等十人請釋爲道士,留夢炎不可,日:“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事遂寢。帝知其不可屈,議將釋之,天祥日:“願賜一死!”帝猶未忍,左右力贊從其請,遂詔殺之。其衣帶中有贊日:“孔日成仁,孟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史臣曰:“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文天祥奉兩孱主,兵敗身執,而從容伏鐨,可不謂之仁哉!” 許有壬日:“文天祥萬變不渝,事固不可以成敗論也。”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卷一百九)

祥興二年二月,崖山被攻破,張弘範對文天祥說:“你如果能改變心願,用對待宋朝的忠心對待當朝,還是會擔任宰相的。”文天祥說:“國家滅亡我卻不能拯救,哪敢逃避死亡心懷貳心呢!”張弘範認爲他是一個忠義的人。

十月,丞相孛羅在樞密院召見文天祥,文天祥入內行長揖之禮,孛羅卻想讓他下跪行跪禮,文天祥說:“南方,行揖禮,北方,行跪禮,我是南方人就要施行南方禮儀!”孛羅說:“從古至今,有把宗廟土地送給別人之後又逃跑的人嗎?”文天祥說:“賣國者有所貪圖的利益,一定不會離開,離開的人一定不是賣國的人,我先前推辭宰相的任命,奉命出使到大軍之前,不久被拘捕,國家滅亡我應當去赴死,沒有赴死的原因是度宗二子在浙東的緣故罷了。”孛羅曰:“拋棄德祐皇帝而擁立二王,是忠誠嗎?”文天祥說:“我重新擁立新君,是爲宗廟社稷考慮啊。跟從懷帝、愍帝去北方的人不是忠臣,而跟從元帝南渡恢復社稷的人是忠臣;跟從徽宗、欽宗去北方的人不是忠臣,跟從高宗南渡恢復社稷的人是忠臣。”孛羅說不出話來,忽然說:“晉元帝、宋高宗都是接受天命,而你擁立的二王即位不合正統,是篡位。”文天祥答道:“景炎帝是德祐帝的長兄,不可以說不合正統,並且是在德祐帝退位之後才即位的,不可以說是篡位。”孛羅怒氣衝衝地說:“你擁立二王,最終成就了什麼功業!”文天祥說:“擁立國君來使宗廟社稷得以保存,保存一日我就要竭盡臣子一日的責任,有什麼功勞呢!”孛羅想殺了文天祥,張弘範在病中上表進奏文天祥的忠誠,想讓元主放了他不要殺害他。

元帝非常着急地尋求有才華的南方人,王積翁推薦文天祥。文天祥說:“國家滅亡,從本分上說我只能以死報國。倘若因爲你們寬大爲懷,我能夠以道士身份回到故鄉,來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聊備顧問是可以的。”王積翁想讓降元的宋官謝昌言等十人上書請求釋放文天祥去做道士,留夢炎卻認爲不可以,他說:“一旦文天祥放出來,會在江南重新號召百姓,那麼我們十人會置於何種境地呢!”此事就擱置了。元帝知道文天祥不可屈服,商議將他釋放,文天祥說:“希望賜我一死!”元帝還是不忍心,但身邊人卻極力慫恿元帝聽從文天祥的請求,於是元帝下詔殺了文天祥。他的衣帶中有贊文,這樣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史臣說:“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的有志之士,是不會因爲事情的成敗或難易(或譯爲:失敗或困難)而使自己的心志動搖的(或譯爲:動搖自己的心志)。文天祥迎奉兩位弱主,兵敗之後被捕,從容就義,能不說是仁嗎!”許有壬說:“文天祥經歷各種變故卻不改變志向,事情本來是不可以簡單地用成敗而論的。” 帝昺祥興二年十月,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寢處,坐達旦,遂移兵馬司,設卒守之。既而丞相孛羅等召見於樞密院,天祥入長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禮,可贅跪乎?”孛羅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項,或扼其背,天祥不屈。仰首言曰:“天下事有興有廢,自古帝王以及將相,滅亡誅戮,何代無之。天祥今日忠於宋氏,以至於此,願早求死。”天祥留燕三年,坐臥一小樓,足不履地。有閩僧言土星犯帝座,疑有變。未幾,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衆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中山薛保住上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爲亂,丞相可無憂者。”朝廷疑之,遂撤蓑城葦。乃詔天祥入,諭之曰:“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當以汝爲相矣。”天祥曰:“天祥爲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帝猶未忍,遽麾之退,左右力贊從其請,遂詔殺之。天祥臨刑,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其妻歐陽氏收其戶,面如生。天祥爲人豐頤,兩目炯然,博學善論事,作文未嘗起草,尤長於詩,居獄四年,忠義之氣,一著於詩歌,累數十百篇。至是,兵馬司籍所存上之,觀者無不流淚悲慟。

史臣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耳。宋於德祐亡矣文天祥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兵敗身執終不可屈而從容伏頷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文謝之死》)

帝昺祥興二年十月,到達燕京。驛館人員供應很豐盛,文天祥不睡覺,一直坐到天明,隨後把他轉移。到兵馬司,專設士卒看守。不久,丞相李羅等在樞密院召見他,文天祥入,以長揖爲禮。欲使其跪拜,文天祥說:“南人之揖同於北人之跪,我是南人行南禮,豈可附加跪拜禮?”李羅命令左右將其拖倒於地,有人按住頸項,有人用力抓住背部,文天祥不肯屈服。仰起頭說:“天下之事有興有廢,自古以來帝王將相,在國家滅亡時遭受誅殺,哪一朝代沒有呢?文天祥今天盡忠於宋氏江山,以至到此地步,願求早死而已!”文天祥留在燕京三年,坐臥在一小樓中,腳不曾踩到地。有福建僧人說土星干犯帝座星,懷疑天下要有變故。不久之後,中山地方有位狂人,自稱爲宋之君主,有一千多人,想要搶奪文丞相。京城也有個中山人叫薛保住的,上匿名信說:“某一天要焚燒覆蓋城牆的葦草,率領兩翼之兵作亂,丞相可以不必擔憂。”朝廷對此很疑惑,就拋掉覆蓋城牆的葦草。下詔召文天祥入宮內,(皇帝)告諭他說:“你能轉移侍奉宋朝的忠心來侍奉我,當任你爲相。“文天祥說:“天祥爲宋朝的宰相,怎麼能事二姓?願賜給一死,就足夠了!“皇帝還不忍心,即揮之退去,左右極力贊成聽從其請求,於是下詔令處死他。文天祥臨刑時對官吏士卒說:“我的事完畢了!”向南方再拜而死,年四十七歲。其衣帶中有贊文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把道義踐行到了極點,仁德自然也就達到了最高境界。我們讀古代聖賢的著作,想學的是什麼呢?從今以後,差不多可以問心無愧!”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斂屍身,面如生人。文天祥這個人面頰豐厚,兩目炯然有神,博學而又善於論事,寫作文章未曾打過草稿,尤其擅長詩歌,在獄中居住四年,忠義的正氣,明顯地寫在詩歌中,累計有數十百篇。至此,兵馬司搜查所存詩文稿獻上,觀者無不爲之流淚悲痛。

史臣說:自古以來仁人志士,想伸張大義於天下的,不因成功失敗順利挫折動搖他的心志,君子稱這爲“仁”,以其合乎天理,也就是使人心得以安寧。宋朝至德祐已經滅亡,文天祥奉事兩懦弱之主,艱難地在嶺海間周旋,來謀求興復,兵敗被俘,終不可屈,而從容接受刑罰,就死如歸,這是因爲他的追求比高三答案活命更重要,能不說是“仁”麼?

9、六爻: 六爻八卦預測,是古人觀察大自然運行規律總結出來的一項法則。起源於西漢京房的納甲體系。起初是用50根蓍草,到宋朝時纔有了“以錢代蓍”。預測人將三枚銅錢放於手中,雙手緊扣,思其所測之事,讓所測信息融貫於銅錢之中,合掌搖晃後放入卦盤中,擲六次而成卦。配以卦爻,及動變以後。通過測卦當日的干支,配以六親及六獸,主要依靠用神的五行生旺,結合易經的爻辭,而判斷事物的發展過程和結果。六爻是民間流傳最廣的預測方法之一,其變化有梅花易數,以及文王六十四卦的斷法。相對於正宗的六爻斷法又要簡單許多。

10、宋理宗:宋理宗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初名趙與莒,後改名趙貴誠,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 [1-2]

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爲宋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爲寧宗皇子,賜名昀。 [3] 宋寧宗死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爲帝。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直到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死後,趙昀纔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端平元年(1234年),派兵聯蒙滅金。同年出兵收復三京,但以失敗告終,次年(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以宋朝背約爲由,全面侵宋,持續四十多年的宋蒙戰爭爆發。晚年趙昀又沉湎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

景定五年(1264年),趙昀在臨安去世,在位四十一年,僅次於仁宗,享年六十歲。諡號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葬於永穆陵。 [4-5]

11、餘玠: 餘玠(1199年1月6日-1253年),字義夫,號樵隱。金水芳山(今浙江開化村頭鎮)人,僑居蘄州(現湖北蘄春)。南宋名將。

餘玠少爲白鹿洞諸生,後投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嘉熙年間,餘玠任知招信軍,於汴城、河陰、安豐相繼戰敗蒙古軍。淳祐元年(1241年),以兵部侍郎銜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總領兼夔州路轉運使。在蜀時期,餘玠勵精圖治,構築了後世聞名的山城防禦體系(釣魚城防禦體系)。餘玠受任於南宋危難之際,竭力經營巴蜀,爲支撐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傑出貢獻。

寶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聽信讒言,召餘玠回朝。餘玠聞召不安,在四川猝逝。理宗爲其輟朝,特贈五官。

12、賈似道(公元1213年11月14日—1275年11月2日) [1] ,字師憲,一字允從, [2] 號悅生、秋壑 [3-4] ,台州天台縣(今浙江省天台縣平橋鎮王裡溪村)人,南宋晚期權相。他是京湖制置使賈涉之子,生母胡氏是賈涉的小妾。 [5]

端平元年(1234年),以父蔭爲嘉興司倉、籍田令。嘉熙二年(1238年),登科進士,並依靠其姐爲貴妃深受宋理宗所器重,官位一路平步青雲,歷任寶章閣直學士,沿江制置副使,江州知州,江陵知府,京湖安撫制置使等職。寶祐二年(1254年),賈似道開始進入南宋政權核心,加封同知樞密院事,臨海郡開國公,後又晉升爲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其後累官至太師、平章軍國重事。 [6]

德祐元年(1275年),賈似道率精兵13萬出師應戰元軍於丁家洲(今安徽銅陵東北江中),大敗,乘單舟逃奔揚州。羣臣請求誅殺賈似道,於是,賈似道被貶爲高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行至漳州木棉庵,爲監押使臣會稽縣尉鄭虎臣所殺,年六十三歲。 [5]

13、

朱門日日買朱娥。

出自宋代楊僉判的《一剪梅·襄樊四載弄乾戈》

襄樊四載弄乾戈,不見漁歌,不見樵歌。試問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不用舞婆娑,醜也能多,惡也能多!朱門日日買朱娥。軍事如何?民事如何?

14、【名句】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

語出《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交情果真不能堅如磐石,那麼僅有朋友的虛名又有什麼益處呢!慨嘆朋友不講情義,有其名無其實。

15、吳潛(1195年—1262年) [1] 字毅夫,號履齋,原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 [2] ,出生於浙江德清新市鎮。南宋官員,詩人。秘閣修撰吳柔勝第四子,參知政事吳淵之弟。 [3]

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吳潛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爲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爲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再度被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爲賈似道黨羽下毒害死,享年六十八歲。德祐元年(1275年),獲得平反,次年追贈少師。 [4]

吳潛爲南宋中晚期名臣,出任地方、朝廷要員時均頗有建樹。其亦工詞,詞風近於辛棄疾,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5]

16、魏徵是唐朝著名的諫諍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徵常常在朝堂上當衆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皇后聽了,連忙向太宗道喜說,魏徵之所以敢當面直言,是因爲陛下乃賢明之君啊!明君有賢臣,歡喜還來不及,怎能妄開殺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後更是“勵精政道”,虛心納諫,對魏徵倍加敬重。魏徵也進諫如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從不畏龍顏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終於開創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輝煌盛世。

魏徵死後,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嘆,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他還令公卿大臣們把魏徵遺表中的一段話寫在朝笏上,作爲座右銘,以魏徵爲榜樣,做到“知而即諫”。君臨天下的皇帝,對一個老臣竟倚重、傾心如此,這在歷史上的確並不多見。

17、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出自唐代李賀的《苦晝短》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爲服黃金、吞白玉?

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18、 宋度宗趙禥(1240年5月2日 - 1274年8月12日),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宋朝南渡後第六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宋理宗趙昀之侄,榮王趙與芮之子,初名趙孟啓,又名趙孜,字長源。

因宋理宗無子,趙禥被收爲養子,先後被封爲建安王、永嘉王、忠王。 [1] 景定元年(1260年),被立爲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繼位,改年號爲“鹹淳”。即位時,金朝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古帝國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

鹹淳十年(1274年)駕崩於臨安,終年35歲,諡號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2] 廟號度宗,葬永紹陵。

19、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意思就是說“常思慮自己的行爲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大雅·文王》是《詩經·大雅》的首篇,爲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全文: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於周服。

侯服於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於京。厥作祼將,常服黼冔。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鑑於殷,駿命不易。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20、賜蕭瑀

【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譯文

疾風猛烈才知道草韌利,時局動盪才知道何謂忠臣。徒有勇猛的人並不知道何謂真正的“忠義”,有志之士必懷仁義之心。

賞析

這首詩極富於哲理。詩的前兩句是歷來傳頌的名句。“疾風知勁草”一語,出自宋·范曄《後漢書·王霸傳》。此語原爲漢光武帝劉秀讚譽王霸之言。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後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經過危難或戰亂的嚴峻考驗,才能識別出誰的意志堅強,誰是忠誠可靠者。

21、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鍾虐先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

出自明代夏完淳的《獄中上母書》

22、沖齡,漢語詞語,拼音是chōng líng,意思是指帝王幼年即位。出自《野獲編·禨祥·白鹿》。踐祚,指的是登上皇位。

23、伯顏(1236年-1295年1月11日),一譯巴延 [56] ,蒙古八鄰部人 [1] 。大蒙古國至元朝初年名臣。

伯顏自少長於西域 [2] ,以深略善斷著稱。至元初年,奉伊兒汗旭烈兀命奉使入朝,受元世祖忽必烈賞識,拜中書左丞相,後升任同知樞密院事。至元十一年(1274年),統兵伐南宋,與阿術統中路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次年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於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尋進中書右丞相。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臨安,俘宋恭帝、謝太后等北還。南宋滅亡後,又出鎮和林,屢次討平昔裡吉、乃顏及海都等宗王叛亂。忽必烈駕崩後,受顧命擁戴元成宗鐵穆耳即位,拜太傅、錄軍國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1295年1月),伯顏病逝,年五十九。累贈宣忠佐命開濟翊戴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王,諡號“忠武”。

伯顏智略過人,深明大義,用兵籌謀,出神入化。統二十萬大軍伐宋,如統一人。還朝之後,口不言功,行囊僅有隨身衣被。又善作詩文,是蒙古族中較早學習運用漢文創作的詩人,有詩詞數首傳世 。

24、參考消息:《指南錄後序》是南宋文天祥爲《指南錄》所作的一篇序文。該文簡略概括地敘述了作者出使元營、面斥敵酋、被扣押冒死逃脫、顛沛流離、萬死南歸的冒險經歷,反映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堅定不移的戰鬥意志、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生死不渝的愛國激情。其文被收錄在蘇教版語文必修三專題三。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2],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3]。時北兵已迫修門外[4],戰,守,遷皆不及施。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5],莫知計所出。會使轍交馳[6],北邀當國者相見[7],衆謂予一行,爲可以紓禍[8]。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9],歸而求救國之策。於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10]。

初至北營,抗詞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11],賈餘慶獻諂於後[12],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13],數呂師孟叔侄爲逆[14],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此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15],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未幾,賈餘慶等以祈請使詣北[16],北驅予並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當引決[17],然而隱忍以行[18],昔人云:將以有爲也[19]。至京口[20],得間奔真州[21],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22],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23],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窮餓無聊,追購又急[24];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州[25],出北海[26],然後渡揚子江,入蘇州洋[27],展轉四明、天台[28],以至於永嘉[29]。

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30]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餘里[31],爲巡船所物色[32],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33],竟使遇哨[34],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35];坐桂公塘土圍中[36],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爲巡徼所陵迫死[37];夜趨高郵[38],迷失道,幾陷死;質明[39],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40];行城子河[41],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至海陵[42],如高沙[43],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44],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45],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46],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外[47],爲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毘陵[48],渡瓜洲,復還京口,爲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爲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49],爲一卷。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爲[50]?所求乎爲臣,主辱,臣死有餘僇[51];所求乎爲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餘責[52]。將請罪於君,君不許;請罪於母,母不許。請罪於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爲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於師,以爲前驅;雪九廟之恥[53],復高祖之業[54];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於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於君親[55],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56],重見日月[57],使旦夕得正丘首[58],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是年夏五[59],改元景炎[60]。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1]

註釋譯文編輯 播報

詞句註釋

[1]《指南錄》詩4卷,爲作者自編詩集,收集作者自出使元營。被扣押。脫險直至福建期間所作詩,其中並間有紀事。詩集取名於作者《渡揚子江》詩“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之意。因作者曾經爲《指南錄》寫過一篇序,故這篇稱爲《後序》。這篇《後序》追敘了作者抗辭犯敵,輾轉逃往,九死一生的歷險經歷,凸顯了作者歷經磨難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

[2]德祐二年:即公元1276年德祐:宋恭帝的年號。

[3]樞密使:宋朝所置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位與宰相等。

[4]北兵:即元兵。修門:《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入修門些。”本指楚國郢都城門,這裡代指南宋都城臨安的城門。

[5]左丞相:當時吳堅任左丞相。

[6]使轍:指使臣車輛。

[7]當國者:指宰相。

[8]紓(shū):解除。

[9]覘(chān):偵察,窺視。

[10]以資政殿學士行: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資政殿學士:宋朝給予離任宰相的榮譽官銜。

[11]呂師孟:時爲兵部尚書,叛將呂文煥之侄。構惡:結怨。

[12]賈餘慶:官同籤書樞密院事。知臨安府,後代文天祥爲右丞相,時與文天祥同出使元營。獻諂:《指南錄·紀事》:“予既縶維,賈餘慶以逢迎繼之”,“獻諂”之事當即指此。

[13]詬:責罵。失信:指元軍扣押使臣。

[14]數(shǔ):列舉罪責,加以譴責。

[15]館伴:接待外國使臣的人員。

[16]祈請使:奉表請降的使節。

[17]分:本分。引決:自殺。

[18]隱忍:屈志忍耐,忍辱而活。

[19]“昔人”二句:作者在這裡引用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之語,意謂自己暫時隱忍,保全性命,以圖有所作爲。

[20]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當時爲元軍佔領。

[21]真州:今江蘇省儀徵縣,當時仍爲宋軍把守。

[22]東西二閫:指宋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和淮西制置使夏貴。閫(kǔn):城郭門限,這裡代指在外統兵將帥。

[23]維揚帥:指淮東制置使李庭芝。維揚:揚州,當時爲淮東制置使所駐之地。下逐客之令:文天祥到真州後,與真州安撫使苗再成計議,約李庭芝共破元軍。李庭芝因聽信讒言,懷疑文天祥通敵,令苗再成將其殺死,苗再成不忍,放文天祥脫逃。

[24]追購:懸賞追緝。

[25]渚州:指長江中的沙州;時已被元軍佔領。

[26]北海:指淮海。

[27]蘇州洋:今上海市附近的海域。

[28]四明:今浙江省寧波市。天台:今浙江省天台縣。

[29]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

[30]詆:辱罵。大酋:指元軍統帥伯顏。

[31]北艦:指元軍艦隊。

[32]物色:按形貌搜尋。

[33]瓜洲:在揚州南長江中。揚子橋:在揚州南。

[34]竟使:倘使。

[35]殆:幾乎,差不多。例:等於。

[36]桂公塘:地名,在揚州城外。

[37]賈家莊:地名,在揚州城北。巡徼:這裡指在地方上巡邏之人。

[38]高郵:今江蘇省高郵縣。

[39]質明:黎明。

[40]制府:指淮東制置使官府。檄:原指曉喻或聲討的文書,這裡是指李庭芝追捕文天祥的文書。捕系:捉拿囚禁。

[41]城子河:在高郵縣境內。

[42]海陵:今江蘇省泰州市。

[43]高沙:即高郵。

[44]海安。如皋:縣名,今均屬江蘇省。

[45]通州:今江蘇省南通市。

[46]鯨波:指海中洶涌的大浪。涉鯨波:指出海。

[47]北關外:指臨安城北高亭山,文天祥出使元營於此。

[48]吳門:今江蘇省蘇州市。毘陵:今江蘇省常州市。

[49]三山: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因城中有閩山。越王山。九仙山,故名“三山”。

[50]“予之”二句:這兩句是說,我能活下來是幸運的,但僥倖生存是爲了做什麼呢?

[51]僇(lù):侮辱。

[52]“所求”二句:《禮記·祭義》:“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父母遺體:父母授予自己的身體。殆:危險。

[53]九廟:皇帝祭祀祖先共有九廟,這裡以九廟指代國家。

[54]高祖:指宋太祖趙匡胤。

[55]微以:無以。自文:自我表白。

[56]返吾衣冠:回到我的衣冠之鄉,即回到南宋。

[57]日月:這裡指指皇帝和皇后。

[58]“使旦夕得正丘首”句:《禮記·檀公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傳說狐狸死時,頭必朝向出生時的山丘。作者用這個典故來表明不忘故國的情懷。

[59]夏五:即夏五月。

[60]改元景炎:由於宋恭帝爲元兵擄去,德祐二年五月,文天祥等人在福州立趙昰爲帝,是爲端宗,改元景炎。 [2-3]

白話譯文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統率全國各路兵馬。當時元兵已經逼近都城北門外,交戰、防守、轉移都來不及做了。滿朝大小官員會集在左丞相吳堅家裡,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適逢雙方使者的車輛往來頻繁,元軍邀約宋朝主持國事的人前去相見,大家認爲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禍患。國事到了這種地步,我不能顧惜自己了;估計元方也許可以用言辭打動。當初,使者奉命往來,並沒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虛實,回來謀求救國的計策。於是,不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職。第二天,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

剛到元營時,陳辭不屈,意氣激昂,元軍上下都很驚慌震動,他們也未敢立即輕視我國。可不幸的是,呂師孟早就同我結怨,先在元人面前說我壞話,賈餘慶又緊跟着媚敵獻計,於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國,國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脫身,就徑直上前痛罵元軍統帥不守信用,列舉呂師孟叔侄的叛國行徑,只要求死,不再考慮個人的利害。元軍雖然表面尊敬,其實卻很憤怒,兩個重要頭目名義上是到賓館來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圍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國了。不久,賈餘慶等以祈請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軍驅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單。我按理應當自殺,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說:“將以此有所作爲啊!”

到了京口,得到機會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虛實情況全部告訴淮東、淮西兩位制置使,相約他們聯兵討元。復興宋朝的機會,差不多就在此一舉了。留住了兩天,駐守維揚的統帥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我只能改變姓名,隱蔽蹤跡,在荒草間行進,冒着露水住下,每天在淮河一帶時時與元軍相互遭遇。困窘飢餓,無依無靠,元軍懸賞追捕得又很緊急,天高地遠,叫天不靈,叫地不靈。後來得到一條船,避開元軍佔據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後渡過揚子江口,進入蘇州洋,輾轉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後到達永嘉。

唉!我到達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罵元軍統帥該當死;辱罵叛國賊該當死;與元軍頭目相處二十天,爭論是非曲直,多次該當死;離開京口,帶着匕首以防意外,幾次想要自殺死;經過元軍兵艦停泊的地方十多裡,被巡邏船隻搜尋,幾乎投江餵魚而死;真州守將把我逐出城門外,幾乎彷徨而死;到揚州,路過瓜洲揚子橋,假使遇上元軍哨兵,也不會不死;揚州城下,進退兩難,幾乎等於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圍中,元軍數千騎兵從門前經過,幾乎落到敵人手中而死;在賈家莊幾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郵,迷失道路,幾乎陷入沼澤而死;天剛亮時,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邏的騎兵有好幾十,幾乎無處逃避而死;到了高郵,制置使官署的通緝令下達,幾乎被捕而死;經過城子河,在亂屍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敵方哨船一前一後行進,幾乎不期而遇被殺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擔心無罪而死;經過海安、如皋,總計三百里,元兵與盜賊往來其間,沒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幾乎由於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條小船渡過驚濤駭浪,實在是沒有辦法,對於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過是早晚間的事罷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這樣境界險惡,危難層疊交錯地涌現,實在不是世間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過去以後,再去追思當時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難中,有時用詩記述個人的遭遇,現在還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廢棄,在逃亡路上親手抄錄。現在將出使元營,被扣留在北門外的,作爲一卷;從北門外出發,經過吳門、毗陵,渡過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爲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的,作爲一卷;從海路到永嘉、來三山的,作爲一卷。我將把這詩稿收藏在家中,使後來的人讀了它,爲我的志向而悲嘆。

唉!我能死裡逃生算是幸運了,可幸運地活下來要幹什麼呢?要求做一個忠臣,國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有罪過;要求做一個孝子,用父母賜予自己的身體去冒險,即使死了也有罪責。將向國君請罪,國君不答應;向母親請罪,母親不答應;我只好向祖先的墳墓請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國難,死後還要變成惡鬼去殺賊,這就是義;依靠上天的神靈、祖宗的福澤,修整武備,跟隨國君投身軍旅,做爲先鋒,洗雪國家社稷的恥辱,恢復開國皇帝的事業,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誓不與賊共存”,“恭敬謹慎地竭盡全力,直到死了方休”,這也是義。唉!像我這樣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的死地。以前,假使我把屍骨拋在荒野裡,我雖然正大光明問心無愧,但在君王和父母前無法文飾自己的過錯,國君和父母又將會怎麼講我呢?實在料不到我終於返回宋朝,又見到皇帝和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國的土地上,我還有什麼遺憾呢!還有什麼遺憾呢!

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號爲景炎,廬陵文天祥爲自己的詩集作序,詩集名《指南錄》。 [4]

25、成語“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wài yù qí wǔ),用來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 [1] 《詩經·小雅·棠棣》:“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26、滑鐵盧:拿破崙在這場戰役失敗後無力迴天,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並最終死在那裡。後來,滑鐵盧成爲失敗的代名詞。

27、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金陵驛二首》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28、采薇: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位王子。伯夷爲長子,叔齊是三子。孤竹君年老,欲立三子叔齊繼承王位,乃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不尊父命爲由,遂逃出孤竹國;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

出逃的路上,二人又巧遇碰到了一起。一路上,他們都聽說西伯昌有德、善養老人,所以二人決定一起過去考察一下。快到西岐邊境,聽說西伯已經逝去,武王正興兵伐商,二人就朝着周兵來臨的方向迎了上去。不久,夷齊就在孟津這個地方攔着周武王的馬頭、扣住他的馬繮繩大聲的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此時,武王手下欲對夷齊非禮動武,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2] 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29、荒草何茫茫⑱,白楊亦蕭蕭⑲。

嚴霜九月中⑳,送我出遠郊㉑。

四面無人居㉒,高墳正嶕嶢㉓。

馬爲仰天鳴㉔,風爲自蕭條㉕。

幽室一已閉㉖,千年不復朝㉗。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㉘。

向來相送人㉙,各自還其家㉚。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㉛。

死去何所道㉜,託體同山阿㉝。 [1]這是陶淵明的《擬輓歌辭》(其三)

30、原文:

天祥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爲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範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爲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爲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譯文:

文天祥到了潮陽, 見到了弘範, 弘範的手下讓文天祥跪下, 他不跪, 弘範馬上像客人一樣接待他, 和他一起去崖山, 並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 文天祥說:“ 我沒能國家, 教唆人家叛國,行嗎?” 管文天祥要了好幾次, 於是作<過零丁洋>給弘範. 詩裡最後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笑沒有管它. 攻破了崖山,軍營中聚在一起喝酒,弘範說:“國家亡了, 你忠孝已經盡到了, 如果能以爲宋朝做事那樣爲我們皇上做事,至少也能做宰相啊.” 文天祥悲哭,說到:“國家亡了不能去救, 作爲人臣死了還不夠抵罪,何況哪敢不死還生出二心?”

31、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生三歲,其父徙家鎮江。稍長,從其鄉二孟先生學,孟之徒恆百餘,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也。”景定元年,登進士第。李庭芝鎮淮南,聞其名,闢置幕中。

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靜,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閣,賓主交歡,秀夫獨斂焉無一語,或時宴集府中,坐尊俎間,矜莊終日,未嘗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鹹淳十年,庭芝制置淮東,擢參議官。德佑元年,邊事急,諸僚屬多亡者,惟秀夫數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農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權起居舍人。

二王走溫州,秀夫與蘇劉義追從之,使人召陳宜中、張世傑等皆至,遂相與立益王於福州。進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每事諮訪始行,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旋與議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罷之。張世傑讓宜中曰:“此何如時,動以臺諫論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還。

時君臣播越海濱,庶事疏略,楊太妃垂簾,與羣臣語猶自稱奴。每時節朝會秀夫儼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時在行中悽然泣下以朝衣拭淚衣盡浥左右無不悲動者。屬井澳風,王以驚疾殂,羣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爲國邪?”乃與衆共立衛王。以秀夫爲左丞相,與世傑共秉政。時世傑駐兵崖山,秀夫外籌軍旅,內調工役,凡有所述作,又盡出其手。雖匆遽流離中,猶日書《大學章句》以勸講。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衛王舟,而世傑、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選自《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有刪改》

譯文: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在他三歲時,他父親把家遷到鎮江。(陸秀夫)逐漸長大,跟隨其同鄉的二孟先生學習,二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二孟先生唯獨指着陸秀夫說:“這不是個平凡的孩子。”景定元年,陸秀夫考中進士。李庭芝鎮守淮南,聽說了他的名聲,徵召安置他在自己的幕府中。

陸秀夫才思清麗,當時的文人很少有趕得上他的。他性情沉穩安靜,不苟且求人瞭解自己,每當屬吏們來到官署(議事的地方),賓主歡聚一堂,陸秀夫獨自沉默不發一言。有時在府中宴飲,他坐在酒席間,整日姿態矜持莊重,不曾有一點希求苟合的意思。等到考察他的政務,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己調任也不讓他離開自己,陸秀夫在李庭芝的幕府中三次升遷至主管機宜文字。成淳十年,李庭芝管轄淮東地區,提拔陸秀夫爲參議官。德秸元年,邊境戰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的屬吏大多逃跑,只有陸秀夫等幾個人沒有離開李庭芝。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給朝廷,朝廷任命他爲司農寺丞,他多次升遷至宗正少卿兼任起居舍人。

二王逃到溫州,陸秀夫與蘇劉義追隨跟從他們,派人召陳宜中、張世傑等人來到溫州,於是共同在福州擁立益王爲帝。陸秀夫後升遷爲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陳宜中認爲陸秀夫長久地待在軍隊中,熟悉軍中事務,每次遇到大事都諮詢、訪問陸秀夫之後纔開始施行,陸秀夫也盡心輔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訴他。不久陸秀夫參與議事和陳宜中意見不合,陳宜中讓言官彈劾並罷免了他。張世傑責備陳宜中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動用臺諫大臣來彈劾別人?”陳宜中惶恐,急忙召陸秀夫回來了。

當時君臣流亡在海邊,許多事情疏忽了,楊太妃垂簾聽政,與羣臣說話時依然自稱奴。每到朝會時節,陸秀夫端正笏板莊重地立於一邊,到治朝上,或者有時在奔行路途中,陸秀夫悽然落淚,用官服擦淚,衣服都被沾溼了,身邊的人沒有不悲痛的。在井澳遭遇大風,益王因爲受驚生病去世,羣臣都想要離去。陸秀夫說:“度宗皇帝有一個兒子還活着,將把他置於何地?古人尚且有憑藉一支軍隊和方圓十里之地復興國家的,現在百官有司都具備,有士兵數萬人,上天如果不想滅絕宋朝,憑藉這些難道不可以建立國家嗎?”於是與衆人共同擁立衛王爲帝。皇帝於是任命陸秀夫爲左丞相,與張世傑一同掌管政事。當時張世傑的軍隊駐守在屋山,陸秀夫對外籌劃戰事,在內調度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屋山被攻破,陸秀夫跑向衛王的船,而張世傑、蘇劉義各自砍斷纜繩離去,陸秀夫揣測不可能逃脫,就拿着劍驅趕他的妻子兒女跳海,隨即揹着衛王投海而死,享年四十四歲。

32、從今四海永爲家,出自明代詩人高啓的《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

33、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出自秋瑾的《滿江紅》 。

34、崖山海戰 [1-2] ,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3]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4]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着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4]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 [5] 同時也意味着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6]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 [4]

35、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 [1] —1294年2月18日 [2] ),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 [3] 。大蒙古國第五任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Wωω⊕ttKan⊕¢ o

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爲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族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今洛陽)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臺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爲依託,出兵擊敗阿里不哥。

1271年(至元八年),建國號爲大元,確定以大都爲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統一全國後,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馬,後阿合馬獨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廟號世祖。

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上)王閏之,你是暖(老黃牛病了)王弗:你是愛夫妻二人的惠州生活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下)主聖臣直!主聖臣直?最忠誠考生——文天祥後記(下)拯救大臣蘇軾之關鍵拯救者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後記(下)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註釋與附錄)難!難!難!困惑?解惑!鼓勵。解讀《挽文山丞相》大宋的學渣和考霸(二)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三)王朝雲,你是希望(中)狀元袍:王拱辰的復仇準備張元到西夏王閏之,你是暖(續集)歡送會,散夥飯(下)以及註釋文天祥起兵勤王範先生在軍中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之逃出生天與拯救大宋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後記(上)目光轉向一節大宋課堂囚徒範先生在軍中(前言)王閏之,你是暖(續集)文天祥眼中的妖孽朝廷狀元袍續集王朝雲,你是希望(楔子)難!難!難!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之逃出生天與拯救大宋最有定力考生——范仲淹後記(上)柳永終於考中柳永終於考中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四)大宋賣餅人(上)歡送會,散夥飯前期提要(中)王弗,你是愛續集東坡先生的最後時光(再續)范仲淹發現狄青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下)狀元袍:王拱辰的機會來了黃州貶謫(下)傷逝拯救大臣蘇軾王閏之,你是暖(祈雨)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後記(下)趙佶,不僅僅只是宋徽宗挽文山丞相(上)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之逃出生天與拯救大宋大宋的學渣與考霸(九)最有定力考生——范仲淹(中)沉淪(上)愛情進行時最有定力考生——范仲淹後記(中)最大的誘惑——官家駕臨應天府書院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八)拯救大臣蘇軾之關鍵拯救者狀元袍,兩個人一輩子的傷從此之後,我不叫柳三變了,我叫柳永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三)獎學金背後的衆生相(下)沉淪(上)文天祥辭職之後大宋的學渣與考霸(九)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下)黃州貶謫(下)東坡先生的最後時光(大結局前情)拯救大臣蘇軾之關鍵拯救者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之逃出生天與拯救大宋正氣歌他們甜甜的愛情大宋的學渣和考霸(四)四大都城與臨安行在狀元袍,兩個人一輩子的傷歡送會,散夥飯(上)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下)狀元袍:王拱辰的復仇準備長夜難明赤縣天,多年魔怪舞翩遷南安軍,零丁洋(上)尾聲:王安石的拯救,蘇軾走出監獄王弗,你是愛(大結局)王閏之,你是暖(續集)王閏之,你是暖(黃州貶謫上)狀元袍之王拱辰的崛起王閏之:我的丈夫不懂浪漫南安軍,零丁洋(下)挽文山丞相(下)柳永終於考中城市的升格他們甜甜的愛情王弗,你是愛續集目光轉向一節大宋課堂呂昌燃爲何得到范仲淹青睞?拯救大臣蘇軾之開始拯救大宋的學渣與考霸(八)城市的升格最忠誠考生——文天祥後記(下)
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上)王閏之,你是暖(老黃牛病了)王弗:你是愛夫妻二人的惠州生活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下)主聖臣直!主聖臣直?最忠誠考生——文天祥後記(下)拯救大臣蘇軾之關鍵拯救者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後記(下)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註釋與附錄)難!難!難!困惑?解惑!鼓勵。解讀《挽文山丞相》大宋的學渣和考霸(二)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三)王朝雲,你是希望(中)狀元袍:王拱辰的復仇準備張元到西夏王閏之,你是暖(續集)歡送會,散夥飯(下)以及註釋文天祥起兵勤王範先生在軍中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之逃出生天與拯救大宋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後記(上)目光轉向一節大宋課堂囚徒範先生在軍中(前言)王閏之,你是暖(續集)文天祥眼中的妖孽朝廷狀元袍續集王朝雲,你是希望(楔子)難!難!難!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之逃出生天與拯救大宋最有定力考生——范仲淹後記(上)柳永終於考中柳永終於考中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四)大宋賣餅人(上)歡送會,散夥飯前期提要(中)王弗,你是愛續集東坡先生的最後時光(再續)范仲淹發現狄青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下)狀元袍:王拱辰的機會來了黃州貶謫(下)傷逝拯救大臣蘇軾王閏之,你是暖(祈雨)最自信且最無奈考生夏竦後記(下)趙佶,不僅僅只是宋徽宗挽文山丞相(上)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之逃出生天與拯救大宋大宋的學渣與考霸(九)最有定力考生——范仲淹(中)沉淪(上)愛情進行時最有定力考生——范仲淹後記(中)最大的誘惑——官家駕臨應天府書院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八)拯救大臣蘇軾之關鍵拯救者狀元袍,兩個人一輩子的傷從此之後,我不叫柳三變了,我叫柳永宋代文人筆下最美的那些花兒(三)獎學金背後的衆生相(下)沉淪(上)文天祥辭職之後大宋的學渣與考霸(九)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下)黃州貶謫(下)東坡先生的最後時光(大結局前情)拯救大臣蘇軾之關鍵拯救者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之逃出生天與拯救大宋正氣歌他們甜甜的愛情大宋的學渣和考霸(四)四大都城與臨安行在狀元袍,兩個人一輩子的傷歡送會,散夥飯(上)最忠誠考生——文天祥(下)狀元袍:王拱辰的復仇準備長夜難明赤縣天,多年魔怪舞翩遷南安軍,零丁洋(上)尾聲:王安石的拯救,蘇軾走出監獄王弗,你是愛(大結局)王閏之,你是暖(續集)王閏之,你是暖(黃州貶謫上)狀元袍之王拱辰的崛起王閏之:我的丈夫不懂浪漫南安軍,零丁洋(下)挽文山丞相(下)柳永終於考中城市的升格他們甜甜的愛情王弗,你是愛續集目光轉向一節大宋課堂呂昌燃爲何得到范仲淹青睞?拯救大臣蘇軾之開始拯救大宋的學渣與考霸(八)城市的升格最忠誠考生——文天祥後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