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北結突厥

李淵率領太原軍誓師後,便聽從劉文靜等人的建議,制定了“乘虛入關,號令天下”的戰略。既然,目標確定了就是成爲人間的帝王,將天下河山納入自己的麾下,李淵責無旁貸地勇往直前。縱然這條路是一條不歸路,李淵都必須硬着頭皮向前走。

畢竟,身爲統帥的李淵放棄了自己的責任,跟隨着他身後的三萬餘士兵,以及李府中的數百口人員他們的生命安全就會岌岌可危。迫不得已,李淵踏上了這條起兵之路,就必須一往無前的走過去。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太原郡守李淵早有起兵謀反之心,只不過是那個時候時機尚未成熟,一直等待着。李逍遙等待着隋煬帝楊廣被宇文化及殺死的東風,李淵則是等待着天下大亂之時,有人趁勢而起真正的成爲第一人,到時候在太原起兵,天下百姓就不會責罵他了。

當初,李淵被任命爲留守太原後,又舉家搬遷至太原,滿心歡喜卻不曾表露出來,使得衆人李淵自己心不甘情願的來到太原成爲當地的郡守,以及晉陽軍的元帥之職。李淵聽到隋煬帝楊廣的任命留守後,心裡一陣大喜。

山西太原自大隋王朝建國以來,朝廷對晉陽城軍需物資的儲備一直十分重視,囤積着大量的糧餉就是爲了防範未然,抵禦突厥國的進攻。一次醉酒,李淵向李世民袒露心聲道:“唐國公府固然是我承襲先祖的封賞,根本就不爲父自己真正努力得來的。既然太原成爲吾的封地,楊廣想要爲父吐出來,沒有那麼容易。既然我李淵因緣際會來到太原城,成爲郡守,這就是天命難違。煬帝將爲父留在太原,那就是到嘴邊的肉哪有不吃的道理,福禍相依!”

李淵作爲太原郡守,每次都是親自領兵鎮壓農民起義,在征討過程中,他招降納叛,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又廣結豪傑之士,網羅各種人才,凡是擁有一技之長、一藝可取,無論身份地位皆是結交。史稱李淵“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年不忘”。

當初,李逍遙也建議李淵請辭前往邊陲之地,遠離朝廷的核心,首選之地便是太原。沒想到,事情真的按照預期的方向走去,李淵因社會流傳的流言蜚語被迫離開京師大興,遠赴山西太原。經過隋煬帝遊幸太原郡,使得李淵想要起兵謀反。

李淵深深地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於是他心中早有盤算,想要真正地鞏固自己在太原郡守的地位,不得不放下自己得國公得姿態,平易近人且對麾下大將推心置腹,同吃同睡,使得晉陽軍人人欽佩不已。

隋煬帝自刎於江都寢殿內,天下早已大亂。當時,天下雖然羣雄並起,起義軍應接不暇猶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隋軍面前,一次次的打擊使得隋煬帝銳氣全無,儼然成爲一位整日飲酒作樂的暴君。可是,許多人並無大的志向,只圖據地自保;或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李淵的起兵戰略,以入關奪取長安爲軍事目標,以開創帝業,最終取代隋爲政治目標。

劉文靜爲李淵定鼎天下出謀劃策,強調奪取長安之後,絕對不能着急輕率行事,必須穩住腳跟,控制住局勢,將一切不穩定因素全部清除,到時候就可以像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機恰當地時候號令天下,取而代之。

李淵起事後,擔心晉陽城等地的百姓心有怨言,認爲他想奪取天下,將江山收入囊中。爲了安撫當地百姓的情緒,恰逢整個山西境內鬧饑荒,百姓食不果腹。李淵就讓自己的部下開倉賑濟貧民,親自說服米商將價格放低,使得貧民有飯可吃,保住性命。

當地百姓見李淵親力親爲,開倉賑濟貧民,又遊說商賈打開糧倉,用縣衙的銀兩去購買。他們見李淵真心實意的爲了百姓利益着想,不僅沒有像之前的官員剝削壓榨自己,而且還提供幫助,心生感激。於是,他們將李淵的德行大肆宣揚出去,而且紛紛響應李淵起事。

李淵見當地百姓的情緒得到安撫,漸漸地舒了一口氣。此時,軍中將領提議招募士兵,補充太原軍的實力。他率領的三萬餘士兵中大部分是晉陽城的士兵,可是真正的精兵強將實在是太少了,而且各路勢力兵力少說十餘萬人,如果只是憑藉這三萬想要入主關中,簡直是癡人說夢。

李逍遙見父親李淵鬱鬱寡歡,疑惑地問道:“父親,何事煩憂?”

李淵擡起頭,用他那雙渾濁的眼睛瞥了一眼,發現是幼子,他唉聲嘆氣道:“衆多自立的勢力中唯有我方兵力最少,他們最差的也有十餘萬兵力。若是兩軍交戰,我方必敗無疑。他們都勸我公開招募士兵,可是爲父認爲城內百姓情緒剛剛安撫。如果此時招募士兵,恐怕無法招募太多,搞不好會適得其反!唉!……”

李逍遙微微一笑,道:“父親不必爲此事煩憂,其實公開招募士兵或許還是一件幸事!”

“哦,此話何解?”李淵皺着眉頭,驚訝地望着李逍遙。

“公開招募士兵,明面上暴露了我軍兵力不足的缺點,而且之間的饑荒使得山西百姓死傷慘重,若是此事招募士兵恐則生變。可是孩兒以爲,天下大勢已定,煬帝楊廣殘暴不仁,百姓對他怨聲載道。此時,父親在太原起兵共舉大事,實則是推翻隋朝的統治,這些時日以來父親所作所爲,對當地百姓都是一種鼓舞,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只要穩定且衣食無憂的生活就可以了。”

⊕ttκá n ⊕c○

“如果父親公開招募士兵,孩兒認爲此事利大於弊。不僅能夠試探出當地百姓對隋朝的統治的怨恨,又能試探出百姓對於父親的愛戴到底如何,而且招募士兵並非強制徵募,一切由他們自願。若是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的人員前來報名,大多數站在我方這邊,那對於我方士兵也是一種鼓舞!”

李逍遙意氣風發地笑道,李淵經過李逍遙的點撥以及開導,仔細地思考了許久,終於決定在山西境內公開招募兵士,擴充自己的地盤。募集士兵如火如荼地展開着,事情真的跟李逍遙所預料的那樣,每天有千餘人來投軍,大大地提升了李淵起兵的底氣,又使得李淵的兵力迅速擴大,募集點由原來的三個變成十幾個,仍然每天有大量的人員前來報名,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就募集了數萬餘士兵,一下子太原軍的兵力增加十餘萬。

他熱淚盈眶地望着眼前絡繹不絕、排成長龍的隊伍,之前還在擔心公開招募士兵,太原百姓又遭遇饑荒根本就無人應徵入伍。不曾想到眼前的場景與自己所想差距太大了,李淵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

即使投軍之人多數是飢寒交迫、貧困之人,有的甚至是棄筆從戎前來只爲了從軍得到三兩銀子的賞銀。可是,李淵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人經過磨練,一定能夠成爲軍中的佼佼者。當初,李淵認爲不同意招募士兵,就是害怕時機尚未成熟,不曾想不到兩個月兵力就猛增到十萬大軍,他的心裡一陣激動。

太原百姓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李淵爲他們所做之事的感激之情,紛紛讓自己的兒子、相公等人棄筆從戎,前來投軍。有的甚至是被強壓前來的。但是,那些不願意看到人聲鼎沸,絡繹不絕的人一同前來也就變得主動起來。

李淵望着淳樸地百姓,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暗暗地發誓道:“今日你們用行動來回饋我的付出,他日我李淵必定爲大家帶來一個強大而繁榮的國家,讓每一位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讓四海臣服!”

經歷了太原軍兵力不足的危機,李淵通過公開招募士兵解決了。可是,接踵而來的危機不是眼前的兵力能夠解決的。於是,李淵再次將衆人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議。唐公府內氣氛壓抑低沉,此時沒有一人敢說話,靜靜地等待着李淵發話。

“此次將諸位召集在一起實則是沒有辦法,我們將面臨着一次巨大的危機!”李淵面色凝重地望着疑惑不解的衆人,沉聲道:“此前,我軍不傷一兵一卒,不會摧毀之力,僅僅憑藉着空城計就將突厥大決嚇退。如今,鷹揚府校尉劉武周殺了王仁恭後又自封太守,他早已依附於突厥,定會將我軍的情報告知於他們。”

“突厥王始畢可汗一旦得知我軍情況,必定會派大軍前來攻佔晉陽城。他早年對晉陽城虎視眈眈,一旦被晉陽城被突厥得到,到時候我軍危矣!晉陽城內的百姓恐怕也遭到株連,就連整個華夏大地難道厄運!”

李淵憂心忡忡地望着衆人,唉聲嘆氣道:“衆人有何良策能夠消除突厥的危機?”

衆人一陣沉默,面露凝重誰,此時鴉雀無聲。李淵一眼望去誰也不敢擡起頭,又將目光看向了幼子李逍遙,李逍遙微笑地站起身來,恭敬地走到劉文靜面前,躬身問道:“劉大人,逍遙有一事相詢,不知劉大人可否爲在下解惑?”

劉文靜見李淵五公子如此禮待自己,急忙恭敬地回道:“逍遙公子請說?若是在下知道的,絕對不會有所隱瞞!”

“不知劉大人對突厥的風土人情是否有所瞭解?”李逍遙微笑地問道。

劉文靜沉思片刻道:“突厥遠在北塞,擁有精兵強將,民風強悍,可是人口較少,而且部落衆多。即使,始畢可汗一統*,仍然有些部落不願歸順!人口稀少,生存的環境比較惡劣,之所以突厥屢犯華夏實際上是看中了地大物博,嚮往着生活更好的環境中!”

李逍遙見劉文靜分析的頭頭是道,微微頷首道:“沒想到劉大人對突厥如此瞭解,既然這樣的話我想劉大人接下來應該有謀略了吧!”

劉文靜目瞪口呆地望着李逍遙,無奈地嘆息一聲:“沒想到今日居然中了公子的圈套,實在是大意啊!”

李淵見劉文靜唉聲嘆氣,又無可奈何地模樣,急忙問道:“劉大人心中早有安排了嗎?快快說來聽聽?”

劉文靜沉聲道:“其實在下是有計策,只不過這件事還需要看元帥是否能夠做到,並非上上之選。畢竟,若是他人得知,對唐公有較大的影響!”

“但說無妨!”李淵迫切地想要知道劉文靜到底有何良策,和顏悅色道。

“其實,在下建議與突厥結盟!”劉文靜話音剛落,一片譁然,然後又聽見他繼續說道:“隋朝末年,*汗國崛起,手中掌控着四十萬餘兵力。北方豪強武裝都以突厥爲後援,向其稱臣。若是以我方現在的兵力想要與他們一戰,簡直是自尋死路!”

“始畢可汗早有南下入侵大隋之心,卻無任何人對其俯首稱臣,大隋與突厥兩國交戰數百次,皆是輸多勝少。可是,突厥國卻無法南下繼續進攻,被阻擋在邊陲等地。若是我們不處理好突厥關係,我們起兵南下,一旦突厥包抄後路,後果不堪設想!”

“再說,唐公之前一舉嚇退突厥軍隊。以在下的猜測,突厥汗國應該得到了消息。此時,若是元帥親筆修書一封送往突厥交給始畢可汗,表達自己願意與他結盟之意,始畢可汗必定同意。只不過有一個風險,若是始畢可汗想要唐公俯首稱臣,唐公切不可反駁,暫時壓下心中的忿恨,必須答應始畢可汗的任何要求。或許,始畢可汗那時候還會派遣軍隊前來相助!”

李淵若有所思地想了又想,與突厥結盟並非沒有想過,可是真的要做到那一步對於現在的他來說有些困難。畢竟,與突厥結盟,就是與虎謀皮,最壞的打算就是突厥鐵騎南下入侵華夏國,到時候就要面臨天下百姓的唾罵之聲。

再說,李淵將王威、高俊雅斬首就是以“勾結突厥,通敵賣國”的罪名將之繩之以法。李淵自己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走上這條路。

李淵猛地擡起頭,堅定地回答道:“好,就依劉大人的建議,我親自寫信送給始畢可汗!只要能爲天下百姓謀求福祉,使得太原百姓安居樂業不受突厥的騷擾,老夫的個人榮辱又算的了什麼,我們與突厥結盟!”

於是,李淵爲了處理好突厥的關係,保證自己的後援不被突厥偷襲,制定了北結突厥的策略!

第303章 玄武門之變(二)第100章 再次相遇第260章 齊聚長安第19章 半路截殺第132章 團圓第204章 當頭棒喝第226章 傳國玉璽(二)第262章 二師兄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270章 宣戰第16章 校場比武(一)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蓋第10章 歸家救母第187章 遊說屈突蓋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122章 心悅誠服(一)第16章 校場比武(一)第29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246章 解甲歸田第149章 黃雀在後第294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264章 窮追不捨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168章 逍遙王府第274章 以死謝罪第4章 指點明津第306章 玄武門之變(五)第139章 夜襲敵營第111章 義結金蘭第175章 鴻門宴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14章 商議對策第250章 均田制第202章 瓦崗破,李密亡(六)第18章 大隋第一勇士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24章 大殺四方第177章 東征第286章 詔回舊部第9章 途中救人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217章 困獸猶鬥(六)第266章 北伐起,唐刀現第297章 東窗事發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233章 班師回朝第278章 護犢之心第252章 科舉制第83章 衆人齊聚(十三)第173章 瓦崗內亂(五)第145章 弒君(一)第86章 衆人齊聚(十五)第37章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第93章 長孫秀敏第276章 北伐結束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221章 困獸猶鬥(十)第187章 遊說屈突蓋第57章 混世魔王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40章 一戰成名(三)第273章 兵敗如山倒第268章 進犯河西第37章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第145章 弒君(一)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蓋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78章 衆人齊聚(八)第89章 洛陽花會第126章 三星齊聚(一)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14章 商議對策第40章 一戰成名(三)第265章 甦醒第269章 援軍抵達第305章 玄武門之變(四)第130章 逍遙回府(二)第78章 衆人齊聚(八)第173章 瓦崗內亂(五)第136章 坦白從寬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230章 收復大涼第120章 往事如煙第81章 衆人齊聚(十一)第283章 龍鳳呈祥第122章 心悅誠服(一)第279章 太子府密謀第266章 開戰在即第117章 藥王(二)第301章 暗潮涌動第208章 淺水原之戰(二)第5章 拜入名門第25章 平定叛亂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274章 以死謝罪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176章 李密稱帝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5章 拜入名門
第303章 玄武門之變(二)第100章 再次相遇第260章 齊聚長安第19章 半路截殺第132章 團圓第204章 當頭棒喝第226章 傳國玉璽(二)第262章 二師兄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270章 宣戰第16章 校場比武(一)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蓋第10章 歸家救母第187章 遊說屈突蓋第163章 收復河東第122章 心悅誠服(一)第16章 校場比武(一)第291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246章 解甲歸田第149章 黃雀在後第294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264章 窮追不捨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168章 逍遙王府第274章 以死謝罪第4章 指點明津第306章 玄武門之變(五)第139章 夜襲敵營第111章 義結金蘭第175章 鴻門宴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14章 商議對策第250章 均田制第202章 瓦崗破,李密亡(六)第18章 大隋第一勇士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24章 大殺四方第177章 東征第286章 詔回舊部第9章 途中救人第59章 天罡三十六斧第217章 困獸猶鬥(六)第266章 北伐起,唐刀現第297章 東窗事發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233章 班師回朝第278章 護犢之心第252章 科舉制第83章 衆人齊聚(十三)第173章 瓦崗內亂(五)第145章 弒君(一)第86章 衆人齊聚(十五)第37章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第93章 長孫秀敏第276章 北伐結束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221章 困獸猶鬥(十)第187章 遊說屈突蓋第57章 混世魔王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40章 一戰成名(三)第273章 兵敗如山倒第268章 進犯河西第37章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第145章 弒君(一)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蓋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78章 衆人齊聚(八)第89章 洛陽花會第126章 三星齊聚(一)第27章 龍門之亂(一)第14章 商議對策第40章 一戰成名(三)第265章 甦醒第269章 援軍抵達第305章 玄武門之變(四)第130章 逍遙回府(二)第78章 衆人齊聚(八)第173章 瓦崗內亂(五)第136章 坦白從寬第118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230章 收復大涼第120章 往事如煙第81章 衆人齊聚(十一)第283章 龍鳳呈祥第122章 心悅誠服(一)第279章 太子府密謀第266章 開戰在即第117章 藥王(二)第301章 暗潮涌動第208章 淺水原之戰(二)第5章 拜入名門第25章 平定叛亂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274章 以死謝罪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176章 李密稱帝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5章 拜入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