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歷城傳藝

歷城縣在今山東省濟南市東部,與濟南歷下區和濟南章丘相鄰,因南對歷山而得名,故稱歷城。

西周時,屬譚國。春秋莊公十年屬齊國,稱濼邑。戰國時,稱歷下邑。秦統一中國後,屬濟北郡。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始設歷城縣,屬青州濟南郡。東漢初屬青州濟南郡,後屬濟南國。三國時,屬魏國青州安平郡,又屬青州濟南國。西晉時,屬青州濟南郡。永嘉之後,濟南郡治所從東平陵遷歷城。十六國後燕時,屬齊州濟南郡。劉宋時,屬青州濟南郡。北魏高齊時,屬齊州濟南郡。隋代屬齊州、齊郡。

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平原交接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20至975米。境內有黃河、小清河、海河流域徒駭河三大河系,共有大小河流、河溝32條,也是歷史古城,著名人物有鍾軍、秦瓊、辛棄疾等。

“少爺,我們來到這個小縣城來幹嘛呢?”伍天賜抱怨道,三人一路向東前行,到達齊郡歷城縣內,望着荒涼的小縣城,既無朝中大臣,有無戰事,身爲武將出身的伍天賜一直憋着不想說,無奈實在是憋不住了,他纔有此一問。

“二弟……”伍雲召大驚失色道,想要阻止伍天賜已經來不及了,他也非常的疑惑少主爲何到達這個貧瘠之地,雖然這裡有很多的名勝古蹟,可是身爲武將的他一心專研軍事,排兵佈陣都可以,又不是文人墨客遊山玩水。

“我知道你們二人有很多的疑惑,因爲這裡有我等待的人!你們兩人見到此人定會樂意非常,因爲此人不僅武藝超羣,且也是一員虎將!如今天下將亂,我不得不招攬一些將帥之才,收歸己有,日後定當發揮無盡的作用!”

李逍遙轉過身看着他們兩人,微笑道。他也知道作爲武將,兩人沒有上陣殺敵的機會,居然陪着自己遊山玩水,甚是費解。他早已猜到兩人必有一問,沒有藏着掖着,直接向他們道出了因由。

辭別李淵之後,三人一道前行沿着官道一路奔馳,直接抵達齊郡內來到了歷城中,他的用意便是在歷城中找到在《隋唐演義》中瀟灑的‘小孟常’。現如今他們在此地早已呆了一段時間,仍然沒有找到那個人。這件事,李逍遙也沒有說過,只是每天不停地遊山玩水。

作爲鬼谷門下傳人,他早已推算出大隋國勢衰弱,日薄西山。不久之後,隋煬帝便會死在龍舟之上,再說他乃是後世之人,對待歷史他從不輕易地下定結論。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於是,他纔會遍遊人間,準備結實還未出人頭地的英雄豪傑,日後李家揭竿而起,順勢而爲,定當成爲一方霸主,若想在混亂的時代裡成就豐功偉業必須有驍勇善戰的大將,‘千金易得,一將難求’。

“少爺,既然如此,爲何我到此地近一月了,就是沒有見到此人?再說,您即使想要去見他,爲何您到現在還是每天遊山玩水呢?”

伍雲召躬身低聲道,他真的很難理解既然想要收家將,爲何李逍遙每天只是在歷城縣內四處遊玩,看起來根本沒有一點像是在找人的意思,他望着巍峨的四門塔,心中更加疑惑,不知李逍遙爲何在此地轉了大半個月。

四門塔位於山東濟南歷城區柳埠鎮東北方4公里處,呈平面四方形,用當地出產的大青石砌成,非常堅硬,高15米,寬7。4米,四面各開闢一個拱門,故而俗稱‘四門塔’,建於隋朝大業七年,是目前中國現存唯一的隋代石塔。

石塔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寶頂組成,塔身上用石塊壘砌挑出五層作爲塔四角攢尖的錐狀屋頂,上置石刻塔剎。塔內正中央有一個四方平臺,平臺上有一座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以十六塊三角形石樑和塔身相聯繫住塔頂。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主佛像及左右二尊菩薩和弟子,目前剩下主佛。

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佛像皆螺發肉髻,顏面豐潤,細眉慈眼,隆鼻長耳,嘴角上揚,安詳恬靜。四佛各有名號,西邊佛像叫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南邊一尊稱歡喜世界寶生佛,東邊一尊爲阿佛,北邊的是蓮花莊嚴世界微妙聲佛。

四門塔建造時轟動一時,尤其被當地老百姓稱頌。可是伍氏兄弟卻是非常的疑惑不解,李逍遙出自道家門派,如今來到佛家寶地,這在當時非常的罕見。雖然隋唐時期佛道兩大宗派均是昌盛,可是並沒有表面上如此和睦,私下裡也在爭奪,基本上存於面和心不合。兩種不同的教派,道義殊途同歸,直指人心,可是從未見到過修道人士前去禮佛,又或是禮佛人士前去修道。

“伍二哥,你認爲我是在遊山玩水?那伍大哥的意思呢?”李逍遙笑眯眯地轉過頭看着身邊的伍雲召、伍天賜,見伍天賜認爲自己在遊山玩水,他連忙微笑地詢問起伍雲召,又見他尷尬地模樣,笑了一下,“你們不覺得四門塔很是壯觀嗎?呵呵!你們二人隨我前來,倒是苦了你們!因爲這個人將會在此地出現,而且還不止一位!”

“佛家講究看透生死和宇宙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解脫;道家講求的是超越生死,道法自然,萬物一體之理,它們原本就是殊途同歸。我雖爲道家人士,卻不排擠佛家真理,只要我認爲有用之理皆是大道!”

李逍遙仰視着四門塔,平淡如水的解釋道。畢竟穿着道袍出去行走江湖,雖然比較方便,可是影響確實有點大了,無奈他打從一開始便把自身的道袍換成一件素色長袍,伍氏兄弟的衣裳亦是換了,可是他們的武器仍然在身邊,行走江湖若無兵器到時候遇見危險拿什麼去跟人家拼。

伍雲召、伍天賜驚訝得看着自己得少主,聽着他說出的佛道乃是殊途同歸之路,這是他們從未聽到過的新概念。他們自出生便是大隋朝人士,華夏人民,在他們的意識裡傳統纔是王道。

道教乃是華夏自古流傳下去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佛教乃是傳自印度,在大隋王朝發揚光大,可是他們骨子裡固執的認爲崇拜道家比較好,他們也不曾去觀摩一下佛家真意,只是一味的認爲道家是本家的,佛家乃是外來客,不可信。

可是聽到李逍遙這番驚天動地的理論,使得他們真正的明白什麼是修道者,不追求名利,只追求超脫萬物,自在逍遙;他們的心中也不再牴觸佛家,反而一看佛家真意是否真如李逍遙所言。

李逍遙見他們兩人驚愕的看着自己,打趣道:“難道我的臉上有花嗎?再說我又不是美女,不用這麼看着我吧!雖然我長得是比較帥點,但是你們也不能這樣看着我,不然我會不好意思的!”

伍雲召、伍天賜兩兄弟從驚愕中醒過來,聽見自己少爺語出驚人之語,他們不得不甘拜下風,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段日子以來,他們總是會聽見少爺冒出幾個新鮮的詞語,有的他們甚至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你會不好意思?”伍雲召、伍天賜兩兄弟彼此看了一眼,均看出對方心中想的與自己是一樣的,他們在心中暗暗嘀咕一聲,然後又是一臉不相信的看着李逍遙,直接把頭瞥向了另一方。

“你們二人跟在我身邊已有一年之久,今日我便傳你們一種槍法,你們且看好了!”李逍遙大喝一聲,接過伍雲召丟過來的銀槍,在兩人目瞪口呆之際,舞出了一套驚世絕倫的槍法,使得他們兩人不得不全身貫注的仔細觀摩。

無論任何一路槍法首先要做到的是:持槍穩活,前管後鎖,兩手持槍,穩而不死,活而不滑;持槍之勢,貴爲四平,即頂平、肩平、腳平、槍平。根不離腰,三尖相對,所謂三尖相對即鼻尖、槍尖、腳尖。扎槍要直出直入,須平正靈活,迅速,腰腱勁直透槍尖,勢如潛龍出入。扎槍又分爲上平,中平和下平,以中槍爲法,並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

伍雲召乃是使槍高手,他能看見此槍法之高深,讓他情不自禁的仔細地觀摩;伍天賜使用的工具是一對短把鳳翅鎦金鏜,槍法與他無緣,可是這套槍法居然不僅能在長槍上運用,還能在鳳翅鎦金鏜上運用,使得他不得不認真地臨摹。

李逍遙演示一遍收功休息,伍氏兄弟仍然沉浸在槍法中,片刻後,伍氏兄弟方纔醒轉過來,躬身道:“少爺,此槍法到底是何種槍法?爲何有此威力?”

“對啊,對啊!不僅僅大哥的銀槍能用,就連我的兵器也能用!少爺,這是什麼槍法?”

伍天賜在伍雲召提出自己疑惑時,他也連忙說出自己的疑惑,畢竟這種槍法他們是真的沒有見過,無論是家傳的槍法,都沒有此槍法威力大,而且這種槍法讓他們感覺最深的便是征戰沙場最好的攻擊手段之一。

“此槍法乃是楚霸王項羽的霸王槍以及常勝將軍趙雲的趙家槍法不停地更改演變成爲的槍法,這個槍法的重點爲內三合,外三合,亦可稱之爲‘六合槍’,而且分爲大六合,小六合。”

李逍遙耍完一套槍法,尤其是最後一招直接把銀槍插入地底,他自己卻瀟灑地走到伍氏兄弟面前,向他們解釋此套槍法的重點以及來歷。

“何爲內三合,外三合?”伍雲召乃是使槍大家,他直指重點,詢問道。

“內三合:心、氣、膽;外三合:手、腳、眼;即眼與心合、氣與力合、步與招合。”李逍遙點點頭,驚訝地看着伍雲召,微笑地解釋道,“臨陣殺敵,一定要做到眼睛與心相合,心裡想到哪裡眼睛就能看到哪裡,與敵人對招時萬不可心裡有雜念;無論是與任何人對敵,都必須有過人的膽色,不懼任何的危險,敵方力量比自己強大,可是運用步法以及招式擾亂敵方的視野,打得他措手不及。”

伍雲召、伍天賜兩兄弟沉思片刻,在腦海中閃現自己與敵方將領對戰時的場景,隨即凝目而視大喊道:“此法甚好!”

“六合槍一共分爲十八式,每一式都有着無可匹敵的力量,且每一招每一式都是連接貫通的,無論是那一招亦可作爲殺招。你們一定要記好十八式,分爲:高吊四平槍式、中四平槍式、低四平槍式、青龍獻爪式、磨旗槍式、活對進槍式、活退腿槍式、死對槍式、勾槍式、抱琵琶槍式、地蛇槍式、鐵牛耕地槍式、提槍式、盡頭槍式、懸腿槍式、詐敗槍式、鷂子撲鵪鶉槍式。”

李逍遙每一說一個招式,必會在拿起長槍在他們面前演練一次,十八式演練結束又連貫的使了一遍。

“槍法以攔,拿,扎爲主、還有、挑、崩、滾、砸、抖、纏、架、挫、擋等,一定要再練習的時候身不離槍,槍不離中心。否則難以做到‘精氣神’,‘腰手眼’。”

此套槍法原是爲了李玄霸而學的,因爲先天條件便是要有雄厚的臂力、腰力、腿力和良好的身法與靈敏的步法才行,可是李玄霸除了前面幾條符合之外,其它的基本上沒有,而且李玄霸有那對鐵錘防身,當世無可匹敵。

伍雲召、伍天賜兩兄弟雖是李逍遙無意中收爲家將,但是在前期都擔心兩人有異心,仔細地觀察以及他們對待李逍遙的恭敬絕對不是演戲,於是李逍遙便決定把這套槍法傳授給他們,讓他們以後可以名震天下。

伍氏兄弟得到李逍遙傳授槍法後,他們的一顆心思全部都放在上面,每天日以繼夜的練習,十八式招式已經能夠熟練地掌握住,但是做到火候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還欠缺點實戰,只有在生死之戰中才能體會此槍法的強大。

第90章 邂逅(一)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258章 神秘人第167章 自立爲帝(二)第151章 太原起兵(一)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28章 傳國玉璽(四)第173章 瓦崗內亂(五)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250章 均田制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132章 團圓第275章 真相大白第128章 亂鬥第122章 心悅誠服(一)第98章 邂詬(二)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214章 困獸猶鬥(四)第270章 宣戰第258章 神秘人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244章 一統中原(四)第119章 虯髯客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61章 鐵匠借錢第171章 瓦崗內亂(三)第185章 夢魘第133章 曉之行動(一)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9章 途中救人第250章 均田制第126章 三星齊聚(一)第97章 少夫人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50章 均田制第112章 相見第276章 北伐結束第97章 少夫人第266章 開戰在即第64章 敬德從軍(一)第233章 班師回朝第75章 衆人齊聚(五)第12章 少年白髮第77章 衆人齊聚(七)第132章 團圓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72章 兵分六路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75章 衆人齊聚(五)第245章 出人意料第131章 各司其職第193章 獨戰羣雄(四)第219章 困獸猶鬥(八)第286章 詔回舊部第102章 過三關,得良婿(四)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19章 困獸猶鬥(八)第21章 救援洛陽第132章 團圓第115章 師出同門(二)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116章 藥王(一)第232章 活捉竇建德第200章 瓦崗破,李密亡(四)第196章 裡應外合第300章 皇后駕崩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221章 困獸猶鬥(十)第204章 當頭棒喝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280章 秦王李世民第120章 往事如煙第142章 大勢已去第211章 篡位自立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165章 鐵血柔情第40章 一戰成名(三)第124章 各奔東西(一)第205章 三問逍遙王第304章 玄武門之變(三)第57章 混世魔王第102章 進退兩難第126章 三星齊聚(一)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65章 敬德從軍(二)第17章 校場比武(二)第217章 困獸猶鬥(六)第129章 逍遙回府(一)第299章 師傅再現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240章 一戰決生死(二)第54章 未雨綢繆
第90章 邂逅(一)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258章 神秘人第167章 自立爲帝(二)第151章 太原起兵(一)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28章 傳國玉璽(四)第173章 瓦崗內亂(五)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105章 逍遙辭行第250章 均田制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132章 團圓第275章 真相大白第128章 亂鬥第122章 心悅誠服(一)第98章 邂詬(二)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214章 困獸猶鬥(四)第270章 宣戰第258章 神秘人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244章 一統中原(四)第119章 虯髯客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61章 鐵匠借錢第171章 瓦崗內亂(三)第185章 夢魘第133章 曉之行動(一)第236章 逍遙大婚(二)第9章 途中救人第250章 均田制第126章 三星齊聚(一)第97章 少夫人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50章 均田制第112章 相見第276章 北伐結束第97章 少夫人第266章 開戰在即第64章 敬德從軍(一)第233章 班師回朝第75章 衆人齊聚(五)第12章 少年白髮第77章 衆人齊聚(七)第132章 團圓第104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72章 兵分六路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75章 衆人齊聚(五)第245章 出人意料第131章 各司其職第193章 獨戰羣雄(四)第219章 困獸猶鬥(八)第286章 詔回舊部第102章 過三關,得良婿(四)第58章 八卦宣花斧第221章 殺我兄弟,殺無赦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219章 困獸猶鬥(八)第21章 救援洛陽第132章 團圓第115章 師出同門(二)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116章 藥王(一)第232章 活捉竇建德第200章 瓦崗破,李密亡(四)第196章 裡應外合第300章 皇后駕崩第73章 衆人齊聚(三)第221章 困獸猶鬥(十)第204章 當頭棒喝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1章 重生李府小公子第280章 秦王李世民第120章 往事如煙第142章 大勢已去第211章 篡位自立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165章 鐵血柔情第40章 一戰成名(三)第124章 各奔東西(一)第205章 三問逍遙王第304章 玄武門之變(三)第57章 混世魔王第102章 進退兩難第126章 三星齊聚(一)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65章 敬德從軍(二)第17章 校場比武(二)第217章 困獸猶鬥(六)第129章 逍遙回府(一)第299章 師傅再現第141章 棋差一招第240章 一戰決生死(二)第54章 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