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兄弟齊心(二)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率領着大軍一路回撤,大軍四散逃跑。由於齊王李元吉私自調動一萬大軍夜襲敵軍,導致中了定陽王劉武周、宋金剛兩人的奸計,帶去的萬人大軍被他們兩人全部消滅,無一例外地全部被殲滅,使得李建成的計劃被打亂,大軍回撤又被劉武周、宋金剛追殺了不少人,一路回撤一路防守,仍然難以抵擋住定陽軍的進攻。

同年五月,劉武周攻陷平遙;六月,又佔領介州。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退守在晉陽城內,李元吉私自調動兵馬導致兵敗如山倒,一路上劉武周勢如破竹,接連佔領兩座城池。位於長安城皇宮內,唐高祖李淵接到前方將領傳回來的戰報,怒氣衝衝地大罵一聲:“這個忤逆子,居然敢私自調動兵馬,致使我軍大敗而歸,真是該死!來人,傳朕的旨意,齊王貪功冒進,幷州失守,不思進取,接連戰敗,斬首示衆!”

唐高祖李淵怒氣衝衝地拿起書案前的奏章,大力一扔直接甩在一邊,難言心中的怒火。失去城池事小,丟失的臉面卻是至關重要,李唐大軍七萬餘人居然抵不過劉武周的兩萬大軍,這要是被天下百姓知道,他李淵顏面何在,而且戰死的士兵全部都是精兵強將,就是因爲李元吉貪功冒進,不聽太子李建成的號令,居然敢私自出兵應戰,直接導致此戰大敗的導火索,關鍵是被劉武周追擊退回到晉陽城。

朝中文武大臣一聽唐高祖李淵要將李元吉處死,頓時,他們所有人都愣住了。前方的戰事直接由地方傳到中央,李淵親自批閱,因此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長孫無忌低下頭看了一眼腳下的奏章,他躬下身子撿了起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他呆若木雞地傻愣着站在原地,奏章是裴寂寫的,他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大敗的消息一五一十的全部上奏給李淵,現在他才知道爲何李淵會動怒,實在是罪不可赦,按律當斬。

長孫無忌急忙躬身道:“聖上,臣以爲齊王不當斬!”

唐高祖李淵將自己的命令說完,就聽聞有人反對,轉身望去是長孫無忌,強忍着心中的怒火,詫異道:“長孫愛卿,你有話要說?”

“臣以爲齊王雖有過錯,卻不至死。”長孫無忌躬下身子,微微頷首道:“兩軍交戰,戰場上瞬息萬變,齊王好勝心切,乃是平常之事。戰場上原本就是講究智謀,統帥的能力。齊王年紀尚幼,缺乏磨練。再說,戰場上斬殺我方元帥,於我軍士氣不利,若是齊王能夠將功折罪也不失爲一件幸事,或許代價有些過大,但是仍然不能將所有的罪責怪罪於齊王,而且他是皇子,決不可輕易斬殺。”

唐高祖李淵沉默不語,想了許久。其實,他之前所言也只不過是憤怒之詞,根本就不可能真的要斬殺李元吉,畢竟他就算再不好,仍然是自己的兒子。金口玉言,說出的話又不能收回來,長孫無忌適時地出面,爲李淵找到臺階下來,不過齊王貪功冒進按律當斬,如果不斬的話,李淵也會擔心將領不服氣,就順着長孫無忌的話,嘆息一聲道:“既然長孫愛卿求情,暫免他死罪,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革去齊王幷州總管以及大將之位,擢升太常少卿李仲文爲行營總管,與左衛大將軍姜寶誼率兵救援幷州,即日起出發!”

長孫無忌頷首,他知道李淵借他下臺,他心領神會的默默退了下去。於是,唐高祖李淵派遣李仲文、姜寶誼發兵救援幷州。只不過,大軍抵達雀鼠谷時,被劉武周的麾下大將黃子英擊敗,出師未捷身先死,直接被黃子英全部斬殺,無一倖免。

唐高祖李淵見敵軍如此勇猛無敵,又派遣右僕射裴寂爲晉州道行軍總管,督軍抗擊劉武周。同年八月,裴寂率領大軍抵達介休,宋金剛見裴寂率領大軍前來攻城,率領大軍以介休城爲據點,利用天然的地理優勢抗拒着裴寂,雙方率領大軍戰於索原度,唐軍全軍潰敗,裴寂隻身逃回晉州。

裴寂率領大軍被宋金剛消滅的一乾二淨,殺得他片甲不留,於是劉武周乘勝追擊,勢如破竹,直接進逼晉陽;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見劉武周如此勇猛無敵,急忙撇下城池逃回長安城,裴寂也隨之一同返回,接下來,劉武周又攻佔了唐高祖李淵起兵的地方——晉陽。

同年十月,劉武周又派遣宋金剛南下攻陷晉州,進逼絳州,佔據龍門,攻佔澮州。與此同時,夏縣呂崇茂自號魏王,與劉武周相呼應;隋朝舊將王行本據蒲阪,與宋金剛相聯合。至此,山西大部分盡歸劉武周統轄,唐在黃河東岸只剩晉西南一隅之地,關中受到極大震動,甚至唐高祖都驚慌失措,頒發了“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的手敕。

一時之間朝野震盪,就連李淵都驚慌失措。劉武周聲勢浩大,而且將山西大部分地區全部收歸於自己的管轄之地,唐高祖李淵都無法想象。沒想到事情的結果出乎預料,自從齊王李元吉棄城不顧,夜襲敵營,被劉武周、宋金剛擺了一刀之後,李唐大軍幾乎都是敗績累累,根本就沒有一次取得勝利。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面露懼色地低下頭,跪在大殿之上,裴寂也無一例外的跪在地上,正前方就是面色陰沉的唐高祖李淵,他一動不動的坐在龍椅上,一言不發,目光不停地掃視着他們三人。如今,太子李建成等三人已經跪了半個時辰,可是,李淵根本就打算讓他們起來的意思,大殿之內鴉雀無聲,誰也不敢輕易地站出來,實在是此仗對於大唐王朝的政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劉武周已經將整個山西省佔據着大半江山,李唐帝國岌岌可危。

此時,逍遙王率領大軍正在進攻着洛陽,根本就無暇顧及長安的局勢,分身乏術,遠水也救不了近火。唐高祖李淵也沒有打算讓李逍遙率領大軍回來救援,爲今之計只能將秦王李世民調遣回來。現在,所有的人全部都焦急地等待着秦王李世民能夠回來,首先他必須處理這件事情,跪倒在地的是他的兩個兒子,還有跟他南征北戰的生死與共的兄弟,李淵根本就下不了手,將他們三人全部斬殺,無奈之下,唐高祖李淵只能一言不發的望着李建成等人,派遣而去的十萬大軍回來的只有十分之一不到,李淵的心在滴血,那些英雄善戰的精兵強將,居然被李元吉這個忤逆子間接地害死了。

秦王李世民接到李淵的聖旨後,快馬加鞭的趕回長安城,大軍仍然駐紮在原地,隻身回到了長安。由於唐高祖李淵的聖旨中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他直接將大軍交給了劉文靜等人帶領,朝着晉陽的方向走去,而他自己則前往長安,他知道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戰敗了,不過他沒有料到事情會是這樣的發展,如果李元吉不是自己的兄弟的話,他相信李淵絕對會將李元吉推出午門斬首,柿子暗示這件事鬧得太大,影響力太深了,一路上,秦王李世民都思考着如何能夠將他們所犯的罪過,戴罪立功,就此揭過。

“世民,你回來了!”唐高祖李淵聽聞傳喚官的喊聲,擡起頭就遠遠地望見神采奕奕的李世民,昂首闊步地來到了大殿內,李淵微微一笑道:“事情的經過,朕相信你心中有個大概,朕決定將此事的大權交給你處置,想聽聽你的建議!”

秦王李世民風風火火的趕回長安城,一路上馬不停蹄,更換了四五匹戰馬才趕回了長安。前腳踏入殿門口,後腳還未踏入,李世民就聽聞唐高祖李淵所言,他沉聲道:“兒臣以爲,大哥跟三弟決不可斬首,至於裴將軍那是不用說了。只不過,兒臣以爲可以讓大哥、三弟建功立業,將功補過,不知父皇以爲如何?”

“將功補過?功過相抵?”唐高祖李淵聽聞好奇地問道,“世民,你的言下之意是什麼?”

秦王李世民躬身跪地,誠摯地懇求道:“父皇,兒臣請求帶兵前去剿滅劉武周、宋金剛等人,將山西等地盡皆收復回來,還望父皇准予!”

唐高祖李淵沉思片刻,暗想道:“世民做事沉穩,又懂得靈活應變,此次作戰,又有裴寂等人輔佐應該可以取得勝利。再說,世民數月前大勝,取得輝煌成就。不如就讓他帶領大軍前去剿滅劉武周、宋金剛等人,且試試他的手段到底如何!”

於是,唐高祖李淵微微頷首,道:“朕允了!”然後,他又將目光看向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裴寂三人,冷厲地說道:“你們三人跟隨在秦王的身後,一切大事不得擅自行動,必須由世民同意方可,若是再犯,朕決不輕饒!”

同年十一月,唐高祖李淵任命秦王李世民率領着大軍征討劉武周,就連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都受到李世民的節制,並且李淵擔心太子、齊王李元吉不聽號令,就將他們幾人貶爲一般的士兵,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兵權,李淵這麼做也是良苦用心,一來能夠將失去的山西等地收復回來,二來還能讓李建成、李元吉將功折罪,到時候也不賞賜,更加不會責罰了。

秦王李世民率領大軍,屯於柏壁,與劉武周率領的大軍彼此呼應,兩軍相持很久。趁着劉武周的大軍被秦王李世民壓制着,不敢輕舉妄動,於是唐高祖李淵又命永安王孝基、陝州總管於筠、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內史侍郎唐儉側面的掩護秦王李世民,目的就是能夠將失地收復回來。

唐高祖李淵派遣支援部隊從敵軍身後發動突襲,準備攻打夏縣,經過多番努力仍然不能取勝,於是將大軍囤積於城南之地。接着,劉武周率領着麾下大將崇茂趁着夜色偷襲破孝基營,秦王李世民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趁着劉武周夜襲李唐大軍時,秦王李世民率領大軍將他們團團圍住,因此劉武周率領的各路兵馬全部都被秦王殺死。

崇茂率領殘餘的兵力殺了回來,抵達澮州;秦王李世民不可能放過他,於是就主動約他在美良川,一對一的單挑。崇茂瞥了一眼弱不禁風、文質彬彬的秦王李世民,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反而是被李世民將其擊敗,被李世民一劍斬了。

崇茂和尋相又在蒲州向王行本求救,王行本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於是派遣大軍前去救援。半路上,秦王李世民突襲而來,直接將王行本斬殺;然而,劉武周在浩州進攻李仲文,也每戰皆敗,士氣大跌,彷彿他被天上的諸神拋棄了一樣,萬事不順。

秦王李世民又在雀鼠谷擊敗宋金剛,斬殺俘擄數萬人,獲輜重千餘輛。一直將宋金剛逼得輕騎遁走。其驍將崇茂、尋相、張萬歲收其精兵,將介州及永安城門打開,獻城投降於秦王李世民;劉武周於是甚爲恐懼,獨自率五百騎也棄幷州向北逃竄。

無奈之下,劉武周的大軍被秦王李世民剿滅,劉武周親自率領着殘軍經過燭谷逃亡突厥;此時的宋金剛,就是想利用劉武周聲望收攏人心,只不過無人響應,只得帶百餘騎也逃往突厥。無奈之下,宋金剛只得帶百餘騎也逃往突厥。秦王李世民再次出發攻打併州,盡收故地,後來宋金剛背棄突厥想要逃回上谷,被追趕的騎兵擒獲,而被腰斬。

公元622年,劉武周想過再次東山再起,不過突厥可汗根本就不可劉武周任何面子,在他的眼裡只有利用價值的人才能獲得最好。現在劉武周只不過是孤家寡人,根本就不值得突厥冒險。劉武周被李世民擊敗,心不甘情不願的他想要再次東山再起,既然突厥不同意,就決定自己逃回馬邑,事情意外泄露,被突厥大軍殺死,因此定陽王劉武周起兵後被突厥殺死,天下震驚,一代梟雄就這麼白白的送命,世人惋惜、可嘆,卻無法改變什麼,一切都已註定了。

第114章 師出同門(一)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34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5章 蒞臨太原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237章 征戰四方(一)第102章 過三關,得良婿(四)第279章 太子府密謀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245章 出人意料第13章 聖旨到第91章 邂詬(二)第151章 太原起兵(一)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55章 打劫第147章 技驚四座第134章 曉之行動(二)第128章 亂鬥第104章 貪狼歸位第134章 曉之行動(二)第154章 太原起兵(四)第307章 逍遙登基第25章 平定叛亂第157章 北結突厥第56章 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266章 開戰在即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41章 單氏雙雄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130章 逍遙回府(二)第305章 玄武門之變(四)第235章 逍遙大婚(一)第273章 兵敗如山倒第2章 取名李曉第147章 技驚四座第107章 過三關,得良婿(一)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268章 進犯河西第138章 十大罪狀第89章 洛陽花會第256章 王府遇刺第170章 瓦崗內亂(二)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90章 邂逅(一)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301章 暗潮涌動第101章 過三關,得良婿(三)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288章 三足鼎立第93章 再次相遇第88章 逍遙扇第123章 心悅誠服(二)第257章 一怒爲紅顏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119章 虯髯客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168章 逍遙王府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301章 暗潮涌動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300章 皇后駕崩第105章 少夫人第136章 坦白從寬第225章 傳國玉璽(一)第264章 窮追不捨第204章 當頭棒喝第154章 太原起兵(四)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28章 亂鬥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180章 桀驁不馴第112章 相見第170章 瓦崗內亂(二)第147章 技驚四座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45章 弒君(一)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93章 再次相遇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50章 謀劃天下(二)第105章 少夫人第179章 兵臨城下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182章 夜襲瓦崗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章 取名李曉第140章 援軍抵達第75章 衆人齊聚(五)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162章 被迫歸降第145章 弒君(一)第114章 師出同門(一)
第114章 師出同門(一)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34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5章 蒞臨太原第66章 泰山比武(一)第237章 征戰四方(一)第102章 過三關,得良婿(四)第279章 太子府密謀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242章 一統中原(二)第245章 出人意料第13章 聖旨到第91章 邂詬(二)第151章 太原起兵(一)第96章 非君不嫁,非卿不娶第150章 楊廣之死第55章 打劫第147章 技驚四座第134章 曉之行動(二)第128章 亂鬥第104章 貪狼歸位第134章 曉之行動(二)第154章 太原起兵(四)第307章 逍遙登基第25章 平定叛亂第157章 北結突厥第56章 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266章 開戰在即第214章 困獸猶鬥(三)第41章 單氏雙雄第198章 瓦崗破,李密亡(二)第130章 逍遙回府(二)第305章 玄武門之變(四)第235章 逍遙大婚(一)第273章 兵敗如山倒第2章 取名李曉第147章 技驚四座第107章 過三關,得良婿(一)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268章 進犯河西第138章 十大罪狀第89章 洛陽花會第256章 王府遇刺第170章 瓦崗內亂(二)第203章 瓦崗破,李密亡(七)第103章 李代桃僵第90章 邂逅(一)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301章 暗潮涌動第101章 過三關,得良婿(三)第49章 謀劃天下(一)第288章 三足鼎立第93章 再次相遇第88章 逍遙扇第123章 心悅誠服(二)第257章 一怒爲紅顏第243章 一統中原(三)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00章 過三關,得良婿(二)第119章 虯髯客第76章 衆人齊聚(六)第168章 逍遙王府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301章 暗潮涌動第184章 玄霸秒勝第300章 皇后駕崩第105章 少夫人第136章 坦白從寬第225章 傳國玉璽(一)第264章 窮追不捨第204章 當頭棒喝第154章 太原起兵(四)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128章 亂鬥第106章 與君同行第180章 桀驁不馴第112章 相見第170章 瓦崗內亂(二)第147章 技驚四座第63章 逍遙之怒第145章 弒君(一)第296章 太子被廢第93章 再次相遇第253章 朝堂之爭第50章 謀劃天下(二)第105章 少夫人第179章 兵臨城下第216章 困獸猶鬥(五)第182章 夜襲瓦崗第249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章 取名李曉第140章 援軍抵達第75章 衆人齊聚(五)第148章 深藏不露第162章 被迫歸降第145章 弒君(一)第114章 師出同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