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推心置腹

觀應熟門熟路,不多時便和岑春煊在一家酒樓門口停 着門口那塊“晚風閣”的匾額,岑春煊笑問道:“此處有何典故?”

“江邊風大,夏日晚間如果來此次用膳,往往清風徐來,令人頓生心曠神怡之感,縱有焦躁煩熱,吹拂之下也可安神。同時,推窗放眼出去,…星星點點,用到精妙處其悠然自得又添奇 妙。”鄭觀應笑稱,“在招商局任事許久,凡有心浮氣躁之時,便來此處小斟,點一、二精緻小菜,不多時便可復歸恬靜。故此處雖不甚奢 華,氣魄亦非宏大,仍覺特別。”

“倒也不必一味求大求奢。”岑春煊大笑,“某今日也要見識一 番。”

鄭觀應看來和酒樓的老闆很熟,甫一照面,老闆便迎了出來,招呼道:“鄭先生今日來得倒早,日頭還未偏西呢……”

“呵呵。”鄭觀應一邊笑,一邊答道,“今日有個舊友抵滬,聽此處大名,非要來見識一番,倒是叨擾了。”

“先生如此說,倒是小店的榮幸了。”岑春煊雖也身着官服,但年紀比鄭觀應小上許多,模樣亦是隨和,老闆看不懂他身上一品大員的補服模樣,只道是個尋常官員,舉止言談頗爲隨意。

“鄭先生還坐老地方麼?”

“是。不過我這舊友喜歡清靜,上面最好不要再安排其他客人 了。”

“行!現在本不是用餐之際,來人甚少,先生儘管放心。”以往鄭觀應談大生意時同樣也是如此吩咐。老闆心領神會。言語也不囉嗦。

在面江的一間雅間坐了下來,果然如鄭觀應所說,不多時便感覺江風徐來。岑春 換上輕薄便裝後更覺神清氣爽,哈哈大笑:“果然名不虛傳。”

“方纔僭稱大人舊友,萬望恕罪。”

“客氣,客氣,若真是鄭先生舊友,倒是岑某有幸。”

“大人折殺……”

“不必多禮。稱呼我雲階或岑先生便可。”

雖然感覺彆扭,但鄭觀應還是嘗試着叫了一聲“岑先生”:“滬上小菜雖然出名,但味道偏甜,久處京城或初來乍到之人必不習慣,我讓他們準備淮揚風味。不過上海城] | 最是出名,卻可品嚐一二,此處雖不起眼。但所做點心頗爲地道,吃上去油而不膩、柔中帶溼、嫩滑可口……”

“甚好,甚好。”岑春 微笑,“我在滬亦有時日。深知這兩者妙處,在京之時每日燒餅油條已覺吃膩。今日正好換個口味。”

“江裡鮮貨衆多,又以白條最爲出名,足可品嚐一二。”

“是何做法?”

“先以生薑、火腿、開洋、鞭筍四味清蒸,待九分熟時取出,淋之以醬油、蔥花、鮮汁灼熱之湯,如此則香嫩無比,既無鮮魚固有之腥 味,又有醃魚缺失之鮮活,保留魚肉本味,不似紅燒、油炸、深煮等其他烹 之法將魚味破壞。此法原名 式蒸,但與粵式蒸以油湯澆灌又有不同,可保留魚之清淡……”

“一說之下,食指大動矣。”

又扯了兩句閒天,話題逐步轉到了正事之上:“公可知某來意如 何?”

“然!某雖年逾六十,幾經沉浮,但頭頂一個盛字卻無論如何也抹不掉。”鄭觀應苦笑,“盛杏 既在頤和園避暑,某亦時日無多。今日之事,無某未必無盛,無盛必然無某!”

岑春煊只笑,不置一詞,待對方長吁短嘆完畢,遞過來一物:“先看信再說。”

信卻是康有爲寫來地,除一通敘舊外,重點對鄭觀應當日義舉表示了感謝戌戌變法失敗後,康、樑避難國外,時間倉促,根本顧不得家眷。梁啓超還好,康有爲家眷全部淪落香港,衣食無着。鄭觀應當時正在廣州任職,便託人帶去100銀元以解燃眉之急;再後來,鄭觀應抵滬後利用自己地關係,保護了一批在滬康門弟子,或是勸其“速去,勿留滬賈禍”或是勸其“回鄉下讀書,將來國家總有用汝處”,現在 康、樑復起,聲勢更隆過10年前,此筆政治投資可謂獲益豐

鄭觀應並不贊成康有爲在維新變法時的所作所爲,但在當日恐怖中

義舉,尤讓人覺得難能可貴。但他粗粗掃了一眼後, 大變化,只道:“康南海有心爲我開脫,語多保全,他是好意,我心領了,可我着實是盛黨啊……”

“就知道你會如此說。”岑春 彷彿早已料到這種情況,又笑着遞過來一本書,“請先生再看。”

一掃封面,《盛世危言》四個字躍入眼簾,鄭觀應的手微微有些顫抖,在這本凝聚了他大半生學術思想地着作裡,他寄託了無數的理想,可惜時間愈久,愈覺得距離目標越來越遠。

猶豫了半天,終究沒有接過書,只道:“這卻是拙作,頗多狂悖之言、大逆之詞,今上仁慈,不以言辭加害,否則某死無葬身之地。”

“怎麼,不接過去看看?”

“不必再看,書中之語我幾乎倒背如流,今日回想,只覺白雲過 隙,世事如常,某已心疲神倦。”

“當真?”岑春煊拊掌大笑,“仔細看看,絕對大有所獲。”

鄭觀應將信將疑地翻開了書頁,果然是他熟悉的文字,唯一不同的是,在許多頁面上卻有圈圈點點的記號,很多頁上還夾雜着隻言片語的批註,如“此句甚妙!”、“用語精闢”,“此爲國家大害,當改 之……”等等。

“這是……”鄭觀應有些疑慮,難道是岑春煊看後地批註,否則又怎麼會?

“看書之人斷言,鄭觀應身是盛黨,所行亦是盛黨,但所思絕非盛黨!”

宛若一個晴天霹靂,鄭觀應怔在當場,仔細地思考這句話。

“評註人又言,盛宣懷所謂商辦,實是買辦,是名自立自爲之商辦而實爲仰人鼻息之商辦,無非挾商以要官;鄭觀應之商辦,是真商辦,是奮起抗爭、固我利權之商辦,是以商濟官;盛宣懷也嚷商戰,但其商戰,動輒以妥協、敗退、動搖爲能事,以搖尾乞憐爲常態,以妥協換個人地位、名聲昌隆;鄭觀應所主張之商戰,是真商戰,是爲着民族經 濟、國家民生而進行的真抗爭,雖也有妥協、退讓,卻是力有不逮之時的權宜之計、策略之計,是假妥協而真蓄力,他日仍有後招……”

鄭觀應老淚縱橫:“30年矣,三十年得一知己,某死而

“故此,鄭觀應雖是盛黨,但盛宣懷只能用其皮毛而不能用其精 髓,只能用其守成而不能用其開拓,只能用其維持而不能用其創新 如一尾仙鶴不幸成長於雞窩,小時不覺有異,但長大成熟之後,便覺鶴立雞羣,然雞卻以自己不能飛爲常態,拼命阻撓、破壞仙鶴之飛翔,久而久之,鶴愈發成雞矣……”

鄭觀應坐立不安,站起身來,對岑春煊深深一揖:“先生言辭精 妙,請受鄭某一拜,可惜年已老朽,時日無多,不然定執弟子禮以奉左右。”

“這話卻不是我所說。”

“哦?那敢問何人也?”

“此人名諱……”岑春煊咳嗽一聲,“公真要打聽?”

“是!所謂30年得一知己,夫復何求?《盛世危言》一 甚多,毀之、譽之皆有,然文章傳世,後世自有公論;唯老夫與盛杏 關係一節,從未有人如此評述,某肅然動容,極欲打聽。”

“那麼,我便說了。”岑春 清清嗓子,“不是別人,正是當今聖上,此書批註之詞,亦是皇上御筆……”

“啊!”鄭觀應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然後一撩長袍,面北而跪,行九叩大禮,口中喃喃自語,“聖君如此厚愛……”

“此次前來,衆皆以爲某南下只爲查辦盛杏 ,其實不然,盛所作所爲天理昭昭、證據確鑿,根本用不着本官去查。所慮者,無非是幾處產業。漢陽鐵廠是一家,雖是張南皮所管,但盛宣懷烙印頗深,自然要過問;招商局不必說,是盛之後院;中國通商銀行,是盛之前臺;其他如電報局、鐵路等等,皆在此列……”

鄭觀應猶豫了半天,才道:“某有一言,欽差大人願聽否?”

“請講。”

鄭觀應便說出一段話來……

第8章 改弦易轍第39章 生死一線第48章 沉着應戰第15章 兩相權衡第35章 虛虛實實第27章 外交折衝第98章 國內建設第2章 浴雷重生第14章 謀定後動第21章 出動新銳第19章 推心置腹第17章 弦外之音第13章 英魂不滅第10章 變亂紛呈第58章 帝國憲法第30章 既往不咎第15章 兵事興革第22章 方寸大亂第77章 暗雲飛舞第40章 雷霆震怒第30章 既往不咎第19章 推心置腹第75章 禁衛軍容第16章 內緊外鬆第22章 別出心裁第44章 強行貸款第19章 火從天降第64章 大驚失色第1章 獨闢蹊徑第12章 千鈞一髮第4章 暗度陳倉第50章 衆矢之的第28章 心亂如麻第5章 果斷決策第三十三章第46章 置身事外第22章 勢在必然第87章 神兵天將第61章 明察暗訪第47章 過於輕敵第22章 勢在必然第16章 離鄉情怯第12章 大張旗鼓第56章 弄巧成拙第5章 果斷決策第92章 善後處理第51章 積極穩妥第41章 廣而告之第18章 職官考試第84章 利器準備第11章 憲政精髓第52章 狗急跳牆第15章 步步進逼第31章 半推半就第26章 冠冕堂皇第14章 百感交集第15章 惴惴不安第40章 殊途同歸第55章 首日議程第41章 章程既定第21章 出動新銳第66章 羣策羣力第76章 校閱大典第10章 驚天鉅變第64章 大驚失色第24章 怒不可遏第61章 近代要素第94章 趁勢改革第45章 若有所思第37章 心心相印第35章 以華制華第36章 當頭一棒第15章 兩相權衡第18章 精兵強將第38章 刺客來臨第41章 革命前途第23章 深明大義第87章 神兵天將第55章 左右爲難第46章 晉封爵位第19章 考題買賣第3章 慈禧歸西第57章 推心置腹第50章 衆矢之的第34章 生離死別第82章 劍指廣州第61章 近代要素第14章 百感交集第40章 革故鼎新第4章 東亞角逐第25章 山窮水盡第58章 帝國憲法第85章 軍歌嘹亮第86章 特殊使命第98章 最後關頭第2章 試點湖北第40章 最後時刻
第8章 改弦易轍第39章 生死一線第48章 沉着應戰第15章 兩相權衡第35章 虛虛實實第27章 外交折衝第98章 國內建設第2章 浴雷重生第14章 謀定後動第21章 出動新銳第19章 推心置腹第17章 弦外之音第13章 英魂不滅第10章 變亂紛呈第58章 帝國憲法第30章 既往不咎第15章 兵事興革第22章 方寸大亂第77章 暗雲飛舞第40章 雷霆震怒第30章 既往不咎第19章 推心置腹第75章 禁衛軍容第16章 內緊外鬆第22章 別出心裁第44章 強行貸款第19章 火從天降第64章 大驚失色第1章 獨闢蹊徑第12章 千鈞一髮第4章 暗度陳倉第50章 衆矢之的第28章 心亂如麻第5章 果斷決策第三十三章第46章 置身事外第22章 勢在必然第87章 神兵天將第61章 明察暗訪第47章 過於輕敵第22章 勢在必然第16章 離鄉情怯第12章 大張旗鼓第56章 弄巧成拙第5章 果斷決策第92章 善後處理第51章 積極穩妥第41章 廣而告之第18章 職官考試第84章 利器準備第11章 憲政精髓第52章 狗急跳牆第15章 步步進逼第31章 半推半就第26章 冠冕堂皇第14章 百感交集第15章 惴惴不安第40章 殊途同歸第55章 首日議程第41章 章程既定第21章 出動新銳第66章 羣策羣力第76章 校閱大典第10章 驚天鉅變第64章 大驚失色第24章 怒不可遏第61章 近代要素第94章 趁勢改革第45章 若有所思第37章 心心相印第35章 以華制華第36章 當頭一棒第15章 兩相權衡第18章 精兵強將第38章 刺客來臨第41章 革命前途第23章 深明大義第87章 神兵天將第55章 左右爲難第46章 晉封爵位第19章 考題買賣第3章 慈禧歸西第57章 推心置腹第50章 衆矢之的第34章 生離死別第82章 劍指廣州第61章 近代要素第14章 百感交集第40章 革故鼎新第4章 東亞角逐第25章 山窮水盡第58章 帝國憲法第85章 軍歌嘹亮第86章 特殊使命第98章 最後關頭第2章 試點湖北第40章 最後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