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智困梟雄

但屈指,西風得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

林廣宇的目光在衆人的臉上一一掃過,眼神深邃而沉遠,獨不置一詞。

袁世凱坐得最遠,眼皮低垂,剛擡頭來就與林廣宇的目光相接,看着皇帝眼睛裡射出的寒光,便感覺如針扎般刺痛,一對視便立刻低下頭去。

氣氛凝重,時間在沉默中流逝,壓力在無形中襲來。雖只不過短短几秒,衆人卻像過了數年一般。

“各位大人,剛纔得到噩耗,皇太后鳳馭賓天……”

衆人心中已經有所明曉,此刻林廣宇這麼一說,他們便起身離座,發出“嗚……”的哀鳴聲。不論真哭假哭,哭喪卻是必修課,福昌殿裡哀聲一片……

“請皇上節哀順變……”張之洞哭完慈禧後,恭恭敬敬地對林廣宇說道。

“請皇上節哀順變!”衆人一起勸解。

“朕深夜召衆卿前來,主要是爲商議善後事宜……”林廣宇彷彿在不經意間說起,“本來詔書該用玉璽,情急之下一時拿不到,便請載灃用了攝政王印璽簽發。”

衆人還沒回過味來,只聽見“撲通”一聲,載灃跪倒在地不住地磕頭:“攝政王原爲先太后囑臣監國所設。今皇上龍體無恙、春秋鼎盛,自當親政,何用監國?臣請辭攝政王……”

政治就是政治,特別是皇權間的政治,那是什麼親情都難以抵擋的。林廣宇心裡明白,卻是不住嘆息。以身份論,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他都害怕到如此地步,可見皇權之腐蝕性。

“載灃,起來吧……”林廣宇親手扶起渾身發抖的攝政王,“朕自有計較,你先勉爲其難吧。”

“皇阿哥……”載灃哭哭啼啼,林廣宇慰勉地拍拍他的肩膀,“用不着這樣。”

彷彿想起什麼似的,世續突然插嘴道:“奴才恭祝皇上逢凶化吉、龍體康健。”

“臣等祝皇上否極泰來、龍體康健!”衆人領悟到了什麼,紛紛起座祝賀。

“坐下罷,坐下罷。”林廣宇似笑非笑地看着袁世凱,“朕自幼身子骨弱,用了不少藥,總算是挺過來了……”

前面說什麼袁世凱都是稀裡糊塗的,光顧着隨聲附和了,但一見皇帝話中提起了“藥”字,並且一雙眼睛還盯着自己,他就渾身冷汗直冒,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滲透出來,臉上白一陣青一陣,差點落腳不穩,從凳子上跌落下來。

東窗事發否?電光火石間,腦袋裡轉過無數個念頭,一個“藥”字,真當是振聾發聵。林廣宇雖對袁世凱並無多少惡意,但明顯能感覺到所繼承的光緒軀殼中那種鬱結的仇恨和怒火——那就再發泄些吧,也算是出口氣。

當下便戲謔道:“瀛臺十年,朕在裡面看書寫字,休養生息、調理生機,這才捱得到今天,原也是託了袁卿的福……”

什麼是誅心之語?這就是誅心之語!袁世凱一聽此言,猶如五雷轟頂,身體不由自主地從凳子上滑落下來,跪倒在地上磕頭,連稱“臣不敢!臣不敢!”

其實無所謂敢不敢,無非是價碼夠不夠大,籌碼夠不夠厚罷了。

張之洞咳嗽一聲,站起身子想爲袁世凱說兩句話,皇帝看見後襬擺手道:“往事如過眼煙雲,不提也罷。袁世凱,你起來吧,議正事要緊。”

這話一說,那桐臉上緊繃的神情很明顯地也開始鬆了下來。他雖然姓葉赫那拉,又是鑲黃旗的滿人,卻和袁世凱是兒女親家。剛纔皇帝的字字句句在他耳朵裡無異於雷霆風暴,聽得人心驚肉跳,現在總算能放下心來。他卻沒想到,他不經意間透露出來的情形,已經被林廣宇盡收眼底。

朋黨!

必須剷除!

那張之洞和鹿傳霖呢?這兩人卻是連襟,如何處置?

林廣宇沉思了片刻,想到張之洞年老體弱,按歷史進程明年就將過世,於國於民又有功績,何必爲難?鹿傳霖年老重聽,大喪之後,便致休吧,也讓他能多活兩年。

主意一定,他將目光投向了張之洞:“張卿爲先太后欽點探花,身受隆恩,兼之學問精深,朕便請卿替先太后擬一個諡號,如何?”

人死爲大,何況一個重要人物,更要蓋棺定論。諡號一節寓意深遠,更是馬虎不得,點了張之洞的名字一是擺明了他和慈禧的那層關係,另外也有借重他的國學功底之用——袁世凱連個正經功名也沒有,說他國學水平一般都已經是擡舉他;載灃、世續都是滿人,對國學的造詣也不深;鹿傳霖老糊塗,懶得和他計較;那桐雖然是大學士,號稱“晚清旗人三才子”但在林廣宇心目中也及不上正兒八經的欽點探花張之洞,張南皮。

張之洞卻推託:“先太后功德巍巍,臣不敢妄加臧否……”

“無妨,卿直言即可。”

即無妨,那張之洞便捻着白鬚,開始沉思起來,少頃便有了結果:“臣擬爲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請皇上訓示。”一共25個字,不僅大大超過了清代皇后一般只有19字諡號的傳統,而且還獲得了“配天興聖”這樣的溢美之詞。

端的是老謀深算!林廣宇心中暗暗感慨。這25字中,從“慈禧”開始的一共16字全是同治光緒兩朝給慈禧上的徽號,孝欽是清代皇后諡號的慣例,“顯皇后”則是因爲咸豐帝是“顯皇帝”,張南皮原封不動地就搬了過來,這老頭的記憶力咋就這麼好?唯一讓他加的就是“配天興聖”,雖然這個超常規諡號林廣宇認爲並不配慈禧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爲,不過既然作爲“孝子”,有些還是“自己”上的徽號,不便反駁,也不能反駁。張南皮說是請皇上訓示,其實只能接受,何能訓示呢?

“諸卿有何異議?”

“臣等附議。”

“那便依此議爲先太后上尊諡。”面對掌權合法性的第一個考驗,林廣宇心道:是非得失自在人心,諡號加得再好又有何補益?就按張南皮的意見辦。

“皇上英明!”衆人隨聲附和,總算又過了一個難關。

“現在除了慶王爺,軍機處的各位大臣都在了,諸位都是老臣,虛套話也不必說,這國喪大典,朕還得指望着諸位。”

“袁世凱、世續。”林廣宇開始點將。

“臣在。”

“先太后尊號已定,可儘快發喪,所有典禮儀式,由你們統籌,不得有誤!”聽到這個命令,袁世凱愣住了,他雖然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練就了一幅人精模樣,但自小玩世不恭,對於婚娶喪葬的各類風俗套路卻是一知半解,如何使得?世續統管內務,對於紅白喜事還算了解,但慈禧駕崩這麼大的國喪,他還沒有經手過,看袁世凱的模樣似乎也是不懂的,找誰去商量?兩人推託不能推託,說不會又不敢,唯唯諾諾後卻是面面相覷。

那桐有心幫袁世凱一把,便道:“先太后大喪可非同小可,臣願助一臂之力,以不負皇太后多年恩情。”

“難得你這份孝心,就幫襯着吧。”林廣宇想了想,你們不是搞朋黨麼?乾脆把奕劻也搭給你們算了,“這樣吧,爲鄭重起見,這事讓慶王爺負總責,你們先起草個章程,等他回來後好好商議商議……”

“皇上吩咐,臣自當盡力。”三人嘴上衆口一詞,但世續心裡卻急得跳腳。滿朝文武誰不知道慶親王是個貪財好寶之人,大典讓他經手,肯定上下其手,中飽私囊,豈不是和國庫過不去?皇上啊,你怎麼這般糊塗?說又不能說,只能埋在心底,急得七竅生煙。

“先太后大漸,遺誥自當準備得詳,孝達(張之洞的字),此事你是當仁不讓。”

“臣遵旨。”

“載灃,鹿大人年事已高,朕就不讓他爲大典費心,由你陪鹿大人在軍機處坐堂,萬一有緊急事務又不及報於朕,你們便先處置了吧。”

高明!張之洞暗暗翹起了大拇指,皇上這權收得高明——先是支開了軍機處的其餘幾個大臣,將軍機重權抓到了載灃和鹿傳霖的手中。誰不知道鹿傳霖年事已高,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載灃又頂着攝政王的名頭,這權還不都抓在載灃的手中?皇上雖然說兩人對緊急事務有臨機處置的全力,但一來載灃是皇上的親兄弟,他的意思多半就是皇上的意思,二來載灃性格懦弱,估計樣樣大事都得請示,也不會揹着皇上亂下什麼命令,這權溜了一圈又轉回到了皇上的手中,表面上還不偏不倚,高明,高明啊!

張之洞看的出來,其餘人當然也看得出來。袁世凱一看皇帝這安排,心裡直打鼓,偏生還找不到理由反駁,真是又氣又急還不能發作。

“稟皇上……”小德張跑了進來,“皇后主子已替老佛爺小殮。方纔欽天監前來回話,選定後天卯正(清晨六點)爲大殮吉時。”

“卯正時分,天色如何?”“天色已漸放晴亮。”

“移靈呢?”張之洞繼續問:“欽天監定在什麼時候?”

“此非限時,還請皇上、王爺跟各位中堂定奪。”

“依臣看提前一個時辰起靈即可,時間既已足夠,又不會驚擾宮禁”載灃插話道。

“可依此議。”林廣宇點頭認可。

……林林總總的大小雜務忙了一宿,衆人皆感身心俱疲,唯獨林廣宇精神振奮,神采奕奕,連個哈欠都不曾打。眼看這幫人昏昏欲睡的模樣,便道:“張卿和袁卿先留下,其餘便散了吧。”

衆人紛紛告辭,只剩下袁世凱和張之洞站在殿中,無助地相互對望,不知道皇帝想幹什麼。心中有鬼的袁世凱涌起一陣陣不祥的預感,臉上卻竭力裝出鎮定自若的神情。

“事急從權,張師傅留在宮中寫遺誥即可,至於袁卿,宮內宮外還有不少政務,你經驗豐富、年富力強,便協助朕處理如何?”

“啊!”袁世凱急了。張之洞無話可說,反正留不留都是寫遺誥,在哪裡動筆都一樣。但袁世凱如何敢在光緒身邊多待一分鐘,便推辭道:“皇上差遣,臣自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只是夜色正濃,臣留宿宮中恐不甚方便。要不臣先告退,待天放亮後再進宮見駕?”

想溜?沒門!袁世凱越是推託,林廣宇的疑心越是重。

“朕親政不過數個時辰,諸事繁雜,毫無頭緒,卿身爲朝廷重臣,又是先太后器重之人,難道也跟朕撂挑子?”

這番敲打更加沉重,袁世凱跪倒在地:“臣不敢。”“起來吧,世事艱難,你勉力爲之吧。”

“皇上,我……這……”袁世凱還想最後掙扎。“怎麼,朕就這麼留不住人麼?”袁世凱偷偷擡眼望去,嚇了一大跳,不知不覺當中福昌殿的窗戶紙上居然印出了人影,分明是那些荷槍實彈的御前侍衛,如果自己再不答應,恐怕得有性命之憂。好漢不吃眼前虧,先應承下來再說。袁世凱咬咬牙,說道:“既然皇上如此器重,那臣就勉爲其難……”

“好好……還是你公忠體國,先太后這幾日病重,遞送上來的摺子也不曾批閱,朕也剛剛痊癒,所奏何事亦不清楚前因後果,那堆摺子你就先替朕批了吧,有什麼處理意見一併附在旁邊,等朕閱後逐一簽發。”

袁世凱暗暗叫苦,原本替帝批折是了不得的恩寵,但現在到了自己這裡卻變成要命的桎梏——批得好也就罷了,若是有一個不慎,皇帝隨便找個藉口就可以發落自己。

“臣惶恐,不敢妄自揣度聖意。”

“行啦,就按自己的想法擬意見吧,採用與否是朕的事,不會找你茬的。”皇帝命人喚來伺候太監小六子,“給袁大人找個僻靜屋子辦公,小心伺候着,不可有半點差池,呆會把未處理完的摺子也一併拿過去。”

“喳!”小六子伸手做了個手勢,“袁中堂,請吧!”說罷,盯着袁世凱的眼光極是複雜。知道袁世凱要倒黴了,沒想到居然這麼快,小六子心頭涌起一陣快意——在慈禧身邊的太監羣中,他雖然也叨陪末梢,但並不見容於李蓮英,若不是抱緊了皇后這條粗腿,恐怕早就給排擠了。正因爲這樣,像袁世凱這等外臣雖然表面上也對他們客客氣氣,公公公公叫個不停,但終究不如對李蓮英來的巴結,這種落差和歧視讓他心裡大爲失衡,早就想給袁世凱一些顏色看看了。

按說皇上留臣子在宮中留宿並讓他代批摺子是高得不能再高的恩寵了,可這事放在袁世凱身上就不是那個味道。只要腦袋沒壞掉的人都知道皇帝對袁世凱的態度——瀛臺裡那些個紙王八背上還寫着袁世凱的大名呢,皇上哪裡是寵信,分明是不肯放袁世凱回去。還找個僻靜屋子小心伺候起來!?明明是皇上讓我將他嚴格看管起來的意思嘛……別說我小六子平素和你不對付,就是咱倆是過命的交情,這等大事也不敢含糊。得了,跟我走吧。

“那臣先行告退。”袁世凱耷拉着腦袋,焉了……

大殿裡空蕩蕩的,只剩下了張之洞。這也是老成精的人物,一看林廣宇將袁世凱扣留下來的全過程,就知道心狠手辣的袁世凱廢了,再聯想到自己因爲要寫遺誥也要被留在宮裡,頓時嚇得面無人色,害怕皇帝也拿出同樣的招數對付自己,一時間連話都說不出來。

“張師傅,這事兒難爲你了。”林廣宇用抱歉的語氣說道,“朕還有幾句貼心的話想對張師傅說,您就勉強在這住兩天吧。”

“皇上……皇上……您折殺老臣了。”張之洞老淚縱橫,自己從來沒教過光緒什麼,承蒙皇上執弟子禮叫他一聲“師傅”,明兒個就是死了也了無遺憾。

“張師傅忙了一宿也該累了,先歇歇吧……其餘事情,慢慢來好了。”

“老臣……老臣謝皇上恩典。”張之洞走到門邊,突然轉過頭,言語哽咽、泣不成聲地說道,“皇上,您也要多保重啊!”

夜色如水,沉沉中帶有霸氣……

第12章 千鈞一髮第27章 外交折衝第86章 猝然發動第20章 恩威並施第29章 高深莫測第38章 動之以情第40章 革故鼎新第22章 怒不可遏第6章 寧缺毋濫第25章 山窮水盡第8章 滿頭大汗第83章 煞費苦心第21章 另闢蹊徑第73章 明修棧道第10章 驚天鉅變第44章 顛撲不破第35章 額外插曲第85章 軍歌嘹亮第5章 錯綜複雜第39章 生死一線第34章 牽動心絃第79章 逃之夭夭第25章 煽風點火第52章 狗急跳牆第44章 各有所第12章 脣槍舌劍第6章 折戟炮戰第38章 不歡而散第55章 首日議程第4章 智困梟雄第95章 循序漸進第13章 僞託神蹟第76章 黑虎掏心第53章 不可收拾第20章 出人意料第11章 血戰武昌第14章 謀定後動第3章 勾心鬥角第70章 飯館說書第26章 徹底解決第46章 幕後操縱第21章 另闢蹊徑第11章 雷霆萬鈞第24章 怒不可遏第73章 革新兵器第69章 軍工事業第32章 新的方案第53章 帝國國會第31章 半推半就第17章 戰術轉型第29章 左右爲難第77章 暗雲飛舞第83章 箭在弦上第78章 借力打力第38章 鋒芒畢露第45章 若有所思第42章 五體投地第36章 當頭一棒第5章 錯綜複雜第5章 膠東風雲第14章 各懷鬼胎第24章 走出陰影第16章 內緊外鬆第7章 身陷雷區第28章 心亂如麻第95章 制度改良第4章 暗度陳倉第49章 同仇敵愾第17章 蓋棺論定第24章 走出陰影第76章 黑虎掏心第65章 財政預算第84章 利器準備第5章 建章立制第11章 綿綿不絕第10章 變亂紛呈第23章 人才薈萃第47章 華美篇章過渡內閣時期帝國主要中央機構及人員第11章 綿綿不絕第38章 刺客來臨第13章 僞託神蹟第47章 針鋒相對第90章 鐵的手腕第67章 紛至沓來第65章 心有靈犀第27章 暗度陳倉第3章 勾心鬥角第98章 國內建設第78章 步步爲營第1章 辯論之光第35章 以華制華第96章 皇位繼承第68章 彌留之際第3章 決不退讓第94章 趁勢改革第50章 衆矢之的第16章 離鄉情怯第53章 帝國國會
第12章 千鈞一髮第27章 外交折衝第86章 猝然發動第20章 恩威並施第29章 高深莫測第38章 動之以情第40章 革故鼎新第22章 怒不可遏第6章 寧缺毋濫第25章 山窮水盡第8章 滿頭大汗第83章 煞費苦心第21章 另闢蹊徑第73章 明修棧道第10章 驚天鉅變第44章 顛撲不破第35章 額外插曲第85章 軍歌嘹亮第5章 錯綜複雜第39章 生死一線第34章 牽動心絃第79章 逃之夭夭第25章 煽風點火第52章 狗急跳牆第44章 各有所第12章 脣槍舌劍第6章 折戟炮戰第38章 不歡而散第55章 首日議程第4章 智困梟雄第95章 循序漸進第13章 僞託神蹟第76章 黑虎掏心第53章 不可收拾第20章 出人意料第11章 血戰武昌第14章 謀定後動第3章 勾心鬥角第70章 飯館說書第26章 徹底解決第46章 幕後操縱第21章 另闢蹊徑第11章 雷霆萬鈞第24章 怒不可遏第73章 革新兵器第69章 軍工事業第32章 新的方案第53章 帝國國會第31章 半推半就第17章 戰術轉型第29章 左右爲難第77章 暗雲飛舞第83章 箭在弦上第78章 借力打力第38章 鋒芒畢露第45章 若有所思第42章 五體投地第36章 當頭一棒第5章 錯綜複雜第5章 膠東風雲第14章 各懷鬼胎第24章 走出陰影第16章 內緊外鬆第7章 身陷雷區第28章 心亂如麻第95章 制度改良第4章 暗度陳倉第49章 同仇敵愾第17章 蓋棺論定第24章 走出陰影第76章 黑虎掏心第65章 財政預算第84章 利器準備第5章 建章立制第11章 綿綿不絕第10章 變亂紛呈第23章 人才薈萃第47章 華美篇章過渡內閣時期帝國主要中央機構及人員第11章 綿綿不絕第38章 刺客來臨第13章 僞託神蹟第47章 針鋒相對第90章 鐵的手腕第67章 紛至沓來第65章 心有靈犀第27章 暗度陳倉第3章 勾心鬥角第98章 國內建設第78章 步步爲營第1章 辯論之光第35章 以華制華第96章 皇位繼承第68章 彌留之際第3章 決不退讓第94章 趁勢改革第50章 衆矢之的第16章 離鄉情怯第53章 帝國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