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蓋棺論定

寶琛知道他的意思,忙將修繕後的遺疏遞給王商,“是張中堂的交代……”

“是,是。”王商恭恭敬敬地收好,“咱家回去後一定立即呈給皇上。”

第二天,禁衛軍開道,林廣宇坐着轎子,帶着在京的軍機大臣一同到了張府。這一次探視大臣病情,自然不是彰顯威風之際,全套天子儀仗根本沒用,便連隨從也是極少。若不是王商等人以治安爲由,林廣宇恐怕連禁衛軍開道都省了。

林廣宇還是第一次到大臣府邸,張家親屬早就預備好了,齊齊跪地迎接,張權在衆人之首,三跪九叩請安。望着鑲嵌有由張之洞親自做句之“朝廷有道青春好,門館無私白日閒”聯的大門,林廣宇嘆息不已,原本轎子可以一直擡到大廳的,但他爲示鄭重,執意步行,其餘大臣魚貫而入,直至張之洞病榻前。

鹿傳霖一直堅守在此,少不得將情況與張之洞敘述,說一句便難過一次,還是張之洞豁達,勸他:“這份恩典,出自君上,今天子聖明,某永世難忘。”

“張師傅……”林廣宇走上前來,緊緊握住張之洞的老手,語意真摯,龍目含淚。

“皇上……”見皇帝后,張之洞彷彿被注了一針強心針,精神也好了許多,哆哆嗦嗦要掙扎着起來,林廣宇連忙攔住。

“張師傅公忠體國,操勞國事數十年如一日,以至積勞成疾。朕早該前來看望。今日纔來,太晚了。”

“皇上……病情臣自己心裡清楚,大限近矣。蒙聖上親臨。已是萬分恩寵,安敢奢望其他?故漢昭烈帝劉備稱‘人年五十,不稱夭壽’,臣今年七十有三,已足夠了。”

“張師傅休要如此說,天下多事。民生凋敝,朕還指望着張師傅這尊擎天柱。”林廣宇雖對張之洞的執政能力評價一般,但穿越後張南皮替他寫了好幾道重要詔書。尤其是詭稱神蹟那一段,宮內宮外頗多懷疑,全靠張之洞憑藉多年的名聲硬頂下來。袁世凱燒死地當夜,張之洞全程在場,但他從不透露懷疑皇帝地隻言片語。林廣宇想起來,便覺欠這位老臣頗多。

望着父親平順清晰的思路和語調。張權等人面露喜色,以爲大有好轉,只有鹿傳霖等久經世面的人才清楚,這不過是病人迴光返照地表現罷了。張南皮現在表現得愈好,離撒手歸西的日子也便越近。

“皇上。臣之所以捱着不死,實是還有些關乎天下至計的話要對皇上說,古人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張師傅的言語,朕一貫重視,不知道還有什麼放心不下的話語,一併說吧。”

“臣有兩樁心事。第一樣便是漢、川漢兩路利權歸屬。老夫一生理想,便是中體西用,希望借洋債用於興辦實業、富國豐民。回顧3年來,洋債借了不少,財政虧空累累,上不能富國,下不能豐民,只不過便宜了一班經手貪官,盛宣懷之爲惡,老夫實有責任……”

這還是張南皮的舊賬,他號稱“屠錢”,靡費不知凡幾,在封疆中是數得着地,翁同龢在世時曾當面斥爲“恣意揮霍”,現在借最後時機來陳述,用意自然昭然若揭。

“……粵漢鐵路、鄂境川漢鐵路籌款辦法,迄今來定,四國銀行團辦事亦非可靠,請皇上飭旨由郵傳部接辦,以期早日竣工。樑士頗有實幹,還望皇上倚重。”

那桐這回也一起來了,聽了心裡卻不痛快,張南皮口口聲聲說要由郵傳部接手,但又說路事非樑士不可,豈不是無視他這個尚書?但探病之時,如何發作,再不痛快也只能忍耐。

林廣宇心裡清楚,只說:“張師傅放心,樑士之才朕心中有數,現爲郵傳部侍郎,統管天下鐵路修建之事,將來定有重用。”

“那便好!便好!”張之洞吸口氣又道,“鐵路股本構成臣向持官民各半之議,川漢、粵漢兩路修建,任務繁重,工程浩大,須得官爲主持,已有主心骨,必可早日建成,請準本省商民永遠附股一半。”

“朕詔書中原有鐵路准予商辦字眼,自然無所不允。”

“第二樣便是漢陽鐵廠。老臣爲這鐵廠,窮盡湖廣之財,贏得罵

,幾經蹉跎,眼下雖有起色,仍踉踉蹌蹌、腳步不穩京後曾面訴詳情,直言湖北財政凌亂,與鐵廠干係甚大。是非曲直,縱有辯解之處,亦是無用,倒不如老臣坦然承擔……”

言下之意便是願將所有過失一併攬在身上,讓林廣宇不要追究繼任湖廣總督陳夔龍的虧空責任。

林廣宇寬慰他:“鐵廠內情,朕已知曉,財政清理原是正本清源之舉,並非直接針對何人之意。張師傅行事,開風氣之先,行他人未敢行之事,朕極欽佩,縱有過失,也是瑕不掩瑜。何況一心爲公,不摻雜任何私利,尤爲難得。有人原先講‘張師傅是做學問的,他是辦實事的’,但朕以爲張師傅非但學問精深,辦事亦大有成就。雖是清流出身,但絕不像某些人幹了一輩子清流,只知道譏諷、攔路,卻不曾幹成任何一樣實務。”

這“有人”便指袁世凱,張南皮最恨他人說他不幹實事,聽這番評價,真算得上死也瞑目。某些人明指羣體、暗卻指摘翁同龢,翁平素慣以清高自譽,對李鴻章行事每多掣肘,結果未成一事。林廣宇親政後,大臣隱隱約約便形成了如此印象:其一,皇帝對翁同龢的評價在降低,雖因師生之道不能多言,但對翁同龢的褒獎是少之又少;其二,是對康有爲的疏遠,年號改成了維新,要求九年立憲,但康有爲的地位和作用早已不像戌戌年那樣突出,所謂“憲政旗手”更是名義上地標榜,隱約其上的反倒是梁啓超、楊度等人。

聽皇帝這麼說,張之洞終於放下心來,直道:“皇上如此說,臣當含笑九泉,餘無他念,惟願皇上立憲功成、國家早日中興。”

按慣例,林廣宇最後問道:“軍機大臣之職,張師傅可有人才保薦?”

“兩個。”張之洞伸出兩個手指頭,“一是戴少懷,一是陸鳳石。”戴少懷即法部尚書戴鴻慈,陸鳳石則是吏部尚書陸潤。

衆人與張之洞一一告別,所有人都在猜測,這是不是見張南皮的最後一面了?

果然,當夜十時許,張之洞撒手歸西,最後遺言是:“某生平學術、治術,所行只十之四五,心術則大中至正!”

天明後軍機覲見,第一件事便是談論張之洞遺留下來的空缺。

陸潤是老官僚,與維新理念並不契合,對重用留學人才與舉辦新政都持批評態度,立場較張之洞更爲保守,林廣宇評價很低,實在是因爲騰不出手去動他,便道:“陸鳳石年事已高(時年68歲)成,朕屬意戴少懷,慶叔你看怎樣?”

皇帝既已明確表態,奕劻自然不便阻撓,無論是陸還是戴,與他都無干系,便贊成說:“皇上言之有理,奴才也這麼想,而且戴少懷出洋考察過,辦理外交也方便些。”

其餘幾人紛紛附和,接下來便談卹典。

“張師傅經年老臣,應該格外從優,朕決意追贈其爲太子太保,賞陀羅經被,入祀賢良寺,賞銀三千兩治喪,由載灃替朕主祭,規格不能低於袁世凱當日喪典。”

既然規格不能低於袁世凱,那麼又是三親王前往,載灃代天祭奠,但既已有過一次經驗,這次當然熟門熟路。

最後便是諡號。按理應由大學士提出,但原本四個大學士中張之洞自己身故,孫家病重,眼看就要步張南皮後塵,那桐因張之洞臨終之語不痛快,也不願意多說,剩下地世續已靠邊站,久不在權力中樞,更不曾言語。好在徐世昌已提前知悉知道了張家希望能諡“文恭”的願望,當場說了出來。

按張之洞地功績,原本可諡文忠,但李鴻章與榮祿都諡文忠,張之洞對此兩人並不服膺,故在諡號一節決不願一致。袁世凱已諡文襄,他與張之洞又格格不入,自然也不能與其一致,唯“文恭”地位尊隆,諡之者又少,便被鹿傳霖所看上了。

“那麼,便諡文恭吧。”天子一言而決,張之洞蓋棺論定,而其原本該“文襄”的。穿越後的歷史又偏離了真實的軌道……

第71章 國造機槍第27章 暗度陳倉第40章 殊途同歸第41章 廣而告之第60章 五權制衡第1章 獨闢蹊徑第72章 惡有惡報第94章 虛晃一槍第86章 特殊使命第5章 果斷決策第68章 彌留之際第56章 中外同理第36章 當頭一棒第55章 首日議程第27章 外交折衝第91章 強力彈壓第93章 步步緊逼第64章 痛下決心第17章 弦外之音第20章 咬牙堅持第95章 循序漸進第88章 控制局面第86章 特殊使命第93章 真相大白第16章 緊鑼密鼓第13章 僞託神蹟第58章 回心轉意第29章 左右爲難第75章 禁衛軍容第89章 最後攤牌第32章 海闊天空第12章 脣槍舌劍第23章 商討對策第29章 左右爲難第7章 多事之秋第22章 方寸大亂第20章 出人意料第91章 禍水旁引第10章 縱橫捭闔第5章 果斷決策第31章 中日博弈第12章 快速炮擊第90章 鐵的手腕第8章 海雷神威第10章 進攻方向第64章 痛下決心第24章 怒不可遏第35章 以華制華第97章 圖窮匕見第95章 制度改良第8章 滿頭大汗第93章 真相大白第86章 特殊使命第20章 誘之以利第4章 東亞角逐第17章 鞠躬盡瘁第63章 親王鬧事第11章 綿綿不絕第1章 全面推進第8章 改弦易轍第70章 飯館說書第17章 弦外之音第46章 晉封爵位第27章 外交折衝第23章 內外有別第26章 應對之策第16章 離鄉情怯第67章 紛至沓來第98章 最後關頭第36章 多方觸談第79章 逃之夭夭第84章 利器準備第14章 否極泰來第2章 鏈鎖效應第33章 現成題目第13章 英魂不滅第13章 暗藏殺機第73章 革新兵器第40章 雷霆震怒第55章 首日議程第11章 憲政精髓第62章 另有用意第95章 循序漸進第50章 廢兩改元第9章 先易後難第3章 勾心鬥角第2章 鏈鎖效應第79章 逃之夭夭第36章 多方觸談第6章 寧缺毋濫第96章 皇位繼承第57章 御案九件第71章 國造機槍第53章 帝國國會第17章 弦外之音第67章 紛至沓來第67章 紛至沓來第78章 借力打力第71章 利益交換第53章 不可收拾
第71章 國造機槍第27章 暗度陳倉第40章 殊途同歸第41章 廣而告之第60章 五權制衡第1章 獨闢蹊徑第72章 惡有惡報第94章 虛晃一槍第86章 特殊使命第5章 果斷決策第68章 彌留之際第56章 中外同理第36章 當頭一棒第55章 首日議程第27章 外交折衝第91章 強力彈壓第93章 步步緊逼第64章 痛下決心第17章 弦外之音第20章 咬牙堅持第95章 循序漸進第88章 控制局面第86章 特殊使命第93章 真相大白第16章 緊鑼密鼓第13章 僞託神蹟第58章 回心轉意第29章 左右爲難第75章 禁衛軍容第89章 最後攤牌第32章 海闊天空第12章 脣槍舌劍第23章 商討對策第29章 左右爲難第7章 多事之秋第22章 方寸大亂第20章 出人意料第91章 禍水旁引第10章 縱橫捭闔第5章 果斷決策第31章 中日博弈第12章 快速炮擊第90章 鐵的手腕第8章 海雷神威第10章 進攻方向第64章 痛下決心第24章 怒不可遏第35章 以華制華第97章 圖窮匕見第95章 制度改良第8章 滿頭大汗第93章 真相大白第86章 特殊使命第20章 誘之以利第4章 東亞角逐第17章 鞠躬盡瘁第63章 親王鬧事第11章 綿綿不絕第1章 全面推進第8章 改弦易轍第70章 飯館說書第17章 弦外之音第46章 晉封爵位第27章 外交折衝第23章 內外有別第26章 應對之策第16章 離鄉情怯第67章 紛至沓來第98章 最後關頭第36章 多方觸談第79章 逃之夭夭第84章 利器準備第14章 否極泰來第2章 鏈鎖效應第33章 現成題目第13章 英魂不滅第13章 暗藏殺機第73章 革新兵器第40章 雷霆震怒第55章 首日議程第11章 憲政精髓第62章 另有用意第95章 循序漸進第50章 廢兩改元第9章 先易後難第3章 勾心鬥角第2章 鏈鎖效應第79章 逃之夭夭第36章 多方觸談第6章 寧缺毋濫第96章 皇位繼承第57章 御案九件第71章 國造機槍第53章 帝國國會第17章 弦外之音第67章 紛至沓來第67章 紛至沓來第78章 借力打力第71章 利益交換第53章 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