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

“那發現佛難劫氣的天竺僧人,無奈之下隻身回到天竺,他心知這佛難重生應期難料,而又有劫後重生的力量,便吩咐門下弟子,若非佛難有損大法真經的情況下,就順應天意……讓它怨氣消去而終。

唉,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北周武帝之時,佛劫入世,自是有毀寺滅經之事發生,那一代消劫人但知大法真經得傳不易,終是唯恐佛難惡化真經無存……而倘若佛家弟子無有真經可參,佛門自是會真正消亡,那消劫人便是出手殺了護道人,佛難也暫時消失。”

趙杜氏也是信佛之人,聽到此處不禁合什念道:“南無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可這劫力何以有重生之力?”趙匡義疑道。

趙杜氏搖頭苦笑道:“應是太武帝佛難之後,依有佛門弟子屈解真法之故吧……”

“阿彌陀佛。”智苦接言道:“正是如此,佛難發生本是可使這劫道煙消雲散,被阻之後,餘氣潛入地脈……後來佛門弟子誤釋真法造成了怨氣又積累其中,有的力量,待到與之契合的龍脈出現,便又入世降劫。”

“又或是契合的龍脈早已出現,只是那時它的怨氣未滿……當怨氣一滿便是尋去依附,降在能承載其力的帝王身上。

到了大唐武宗年間,那一代的消劫人雖是將護道人殺了,阻止佛難發生,但他自己卻是受了重傷,幾乎喪命……隱在中土閉關五年才使修爲恢復七成。

那時他在中土收了一個悟力不凡的佛家弟子爲徒……這佛家弟子便是老僧的師祖。而老僧有幸參悟了窺探天機的神通大法,便是要擔起這消劫的承任。”

“那……”趙匡義欲言又止。

“小公子但說無妨。”

“何以不直接殺了應劫帝王,而要先殺護道人呢?難道護道人不死……這應劫帝王就死不了?”

“嘿嘿,世間無有死不了之人。只是倘使這應劫帝王先亡,這怨氣劫道是不會潛去,依是會轉附另一個帝王身上……”

趙匡義一時驚疑,“哦,爲何?大師不是說過能同時承載這兩道氣運之人少之又少嗎?”

“話是如此,但也非定數。”智苦轉着念珠言道:“就如尋常之人無法挑起兩百斤的重量,當重量只有一百斤時,他就會挑動了。”

“大師是說當佛難發生之後,消去了一部分怨氣,使劫道力量減小,那時……”趙匡義似有所悟,頓了一下,又道:“可這與龍脈、劫道氣運同時契合之人也是難有呀!”

“譬如一座木橋,這護道人是爲橋樑,而應劫帝王是爲橋面鋪板,橋面雖毀,再䃼卻是容易,縱如板材有差,卻依是可以鋪之成道,或是有更好的板材,反是愈發牢固了。”

趙杜氏接言道:“如若這般,屆時佛難或是更惡了。”

“那何以不對應劫帝王言明……勸他放下屠刀?”趙匡義又道。

“這恰恰又是另一關鍵所在。這應劫帝王之氣運、壽元皆與佛難有關……”智苦唸了一聲佛號,又道:“怨道是爲平息民恨而生,它之入世,也是天意使然。這應劫帝王行滅佛之舉,對他而言……是爲功德,可增其壽命,倘若身在其位不謀其政,反是損了他的福緣,衰了他的氣象,當怨劫應起,三年之內他未應劫而動,卻是會有意外使他自己殞命。”

“啊?!”趙杜氏母子相顧駭然。

“阿彌陀佛,天心難測,天意難違便是如此。而劫道起應無應,若練武之人蓄力暴發……到時佛難立見其兇。”

趙杜氏聽到此處,遲疑片刻,言道:“那大師尋到了方法是爲……?”

“夫人到了這龍脈之地,也聽老僧說明了緣由,也知關鍵之處。”智苦頓了一下,言道:“夫人且看這寶地少了什麼……”

趙杜氏一愣,旋即舉目望向四周,突有所悟,“龍氣顯象在此,那怨氣當也應如此……”

“善哉,善哉。夫人明見。”智苦點了點頭,言語一頓,站起身子,行到那連向綠樹的水團邊上,又道:“它就在這龍脈祥氣之下。”

“哦?!”在趙杜氏母子二人驚訝之中,智苦接着道:“這怨氣是在這離地三尺渠溝般的通道之中,是流向這龍脈的靈穴……就是這棵綠樹,亦是應劫帝王氣運之處。

當應劫帝王行滅佛之舉時,這怨氣每流去去一寸,潭中的地水靈氣就會隨着它這讓出的一寸之高,流向這綠樹。這就是剛剛老僧所說應劫帝王的氣運、壽元與他是否行滅彿之舉的相關所在。”

趙杜氏二人頓然明白,倘若應劫帝王不行滅佛之舉,潭中地水靈氣就無法流通到與他氣運休慼相關的綠樹之處,屆時綠樹無有靈氣澤及,必會枯萎凋謝,他亦因此殞命。

“在應劫帝王龍顯大位之時,這怨道本是與地水靈氣一般,肉眼可見……不意卻是因爲傳位與其之人歸天之後,餘澤迴歸將其遮住。”

趙杜氏與趙匡義心中已隱猜應劫帝王是爲當今皇帝郭榮,此下聽得智苦言語,心頭便是一震,立時明白是太祖皇帝郭威死後,祥氣迴歸地脈將怨道遮住,不禁互視一眼,臉顯驚色。

智苦視若未見,接着又道:“餘澤從靈穴迴歸本是正常,餘澤當是迴流潭中蓄入,豈知它頓然間卻是停在怨道之上將其遮住,使老僧在應劫帝王受命登基之日,無法窺見……”

“哦?”趙杜氏又是一驚,“老身雖不知大師神通之妙,但想大師天機可探,何以無法使這餘澤退去?”

“阿彌陀佛。但論世間望氣大法,老僧的‘漏盡通’當算是無上神通,但也非無所不能,其是可無缺不補,無漏不侵,卻終不能做到無氣不窺。”

“啊?難道世間有比天機更爲難窺的術法?”趙杜氏頓然大驚失色。

“即有偷天換日之術,當然也是有遮天敝地之法。”

“那大師是想通過這怨道去尋找……護道人?”

“正是,這護道人身上有一運道,是爲這怨道源頭。就如方纔所喻,是橋樑的基石,老僧要使這橋坍塌……必須要先毀了這基石,而他身上的護道之氣與怨氣相連,倘若這怨氣不被遮蔽,老僧可以用神通窺探他所在之處,從而尋到這護道人。”

“那……那大師要殺了他嗎?”趙匡義一驚。

趙杜氏聞言望了他一眼,搖了搖頭,嘆了一口氣,卻也未作言。

智苦微微一笑,“但若如此,老僧也不用費去七年時光研究易氣之法了,亦不必費心與夫人、小公子結緣了。”

趙匡義頓是臉色一紅,“晚輩失言了。”

“那大師如何易氣……可否告知?”趙杜氏言道。

“阿彌陀佛,老僧將夫人帶來此處,自是要與夫人解惑……”智苦雙眼精光一閃,“一入此劫,同進同退,老僧或是有累夫人,但亦會使夫人子孫福澤綿長。”

“所謂偷天換日,自是大有難處。然天道不盈,卻是有了變數,這雙龍池的出現,恰使這變數可定、龍氣易脈可行。若是尋到了這護道人,老僧可用神通大法剝離他的地魂,使之與地脈感應進入陰陽不分。”

趙家母子二人對佛門、道家術法雖是不通,但知人有三魂,缺一不可,智苦言稱不殺護道之人,想是剝離地魂不會傷了他的性命,但不知與龍氣易脈有何干系,趙匡義好奇之下不禁問道:“晚輩斗膽請教……”

智苦想是猜出趙匡義想問何事,未待他將話講出,便道:“這護道人亦是天命所定之人,倘若傷了他性命,卻是違了天意,屆時怨道必會潛隱,他日重生。

但若他天魂、人魂未失,天意卻是感應怨道猶在世上,自也不會使它隱去,而老僧可借易氣大法將怨氣引入地脈……”

“這……那它豈不是又會重生?”趙匡義一時驚疑。

“嘿嘿,這怨氣之所以謂之爲道,是它如煙氣聚成一團雲朵,而護道人消亡之時,它的餘氣亦是整體潛入地脈,是爲他日重生的重要基礎,也容易吸收另生的怨氣成團再以入世。

而老僧屆時將它細化,引入世間各處不同地脈之中,再使匯聚成道,恐是千年萬年之後了,即使一些怨氣契合了某個顯靈地脈入世,也是不成氣候,卻是無法使我佛真經大量受毀、流失。

甚至於說,老僧更爲希望如此……這些被分化的怨氣其力不足,所依附顯世降劫之人至多是一些官貴,其危害當是不大,時日一長,應會消失貽盡,或永無再生之力。”

“那怨氣隱去……這地水靈氣豈不是流向靈穴,澤及應劫帝王氣運所在的綠樹……?”趙匡義更爲驚疑。

“當老僧剝離護道人地魂之時,自會用易氣之術將地水靈氣引到雙龍池中。”

“但這綠樹無有地水靈氣澤及,必定會枯萎謝去,應劫帝王也會因此殞命……而他畢竟是天命使然應劫之人,難道天道會能不察,感應不到?”

智苦但聽趙杜氏所問,笑了一笑,“夫人灼見,是爲一言中地。但此中講究,老僧想是未言明白。

這綠樹所在之處是這龍脈靈穴。尋常龍脈之靈穴,若是福澤之人將祖輩遺骸安葬此穴,龍脈顯化之時,其人是爲帝王登位。

但此地不同,只因怨道佔了先機,它亦是爲平民心之恨的運道,天道至公,才使綠樹佔了靈穴。即使有福緣加身之人尋到此處,卻也無法取代綠樹……只因他們的氣運絕無可能與怨道陰陽之氣契合。

待與怨道契合的應劫帝王顯世,這綠樹就成了他的祖靈一般,但並非認了應劫帝王爲主……倘若此下護道人先亡,應劫帝王也隨之而去,天命只需尋找與這龍脈氣象相合之人便可。”

趙匡義心有所感,舉目望向那發光的潭水,又看了看自己的手指,一臉希翼之色。

智苦想是看出他的心思,淡淡一笑,“小公子若非借雙龍池靈運,絕無可能與這龍脈有緣。”

趙匡義臉色一紅之中,又聽智苦言道:“此下這綠樹根莖未深,倘若這應劫帝王行滅佛之舉,功德圓滿,此龍脈方認應劫帝王爲主,此樹方會根深蒂固,其子孫方可世代承澤這地水靈氣,至龍脈祚年期滿。”

“根莖未深?”趙匡義望向綠樹,但見它樹葉及地,卻是不明白智苦所言根莖未深之意,一時臉顯狐疑。

智苦知他所疑,順着趙匡義目光望向綠樹,淡淡一笑,“此樹是爲尚未撐開之傘。”

趙匡義頓然明白,及地的綠葉是根枝下垂的原因,想是待應劫帝王滅佛之後,有了功德,根枝立起,樹幹立顯,而隨着功德見大,這綠樹亦會成長,屆時纔算根深蒂固。

“老僧能使護道人不亡,亦可在除去應劫帝王之後使這綠樹不謝。而只要這綠樹不枯,帝星就不滅,紫微帝位有在……天道也是不察,這就算是偷天換日之法吧。”

智苦唱諾一聲佛號,接着又道:“屆時老僧用術法朔出一條地脈,接入這綠樹根部,便使這龍脈的地水靈氣傳到雙龍池之中了。”

“那先祖的遺骸是安於這綠樹之下?”臉顯喜色的趙杜氏問道,她雖不知智苦用何神通即除去應劫帝王又使綠樹存活,但想以風水術法來講,要承澤龍脈靈氣應是將祖輩遺骸安葬在靈穴之中。

“非也。”智苦一笑,“倘若如此可行,老僧何必要借用雙龍池呢?”

“那是安於雙龍池靈穴之處?它此下未到顯化之時,又是借用空池之故,如何能使地脈感應認主?”

“使它認主?”智苦啞然失笑,“因火風靈氣與地水靈氣相濟,老僧才生了借用之心。但也因如此之故,老僧又要設法將引入的地水靈氣與雙龍池地脈靈穴隔開。

火風靈運此下靈氣但缺,而這地水靈氣與它相濟若不隔開,定然爲它吸收,屆時此處龍脈年祚驟失,雙龍池加快顯化,那時倒真得亂了天道序輪,必是驚天動地,嘿嘿……一千個老僧都擔不了這天譴,反是讓佛門從此萬劫不復了。”

“那安於何處?”

“夫人當記得雙龍池中間的那道靈氣吧?屆時老僧用神通將趙家先祖遺骸安於其中,便可受靈承澤了。”

趙杜氏點了點頭,沉言片刻,言道:“那何時可以起應?”

“尋到護道人之時。”

“啊?”未等趙杜氏言答,趙匡義已是吃驚道:“倘若無法尋到護道人?那所謀……那如何是好?”

他本想說“那所謀豈不是成空”,但覺袖子被趙杜氏一扯,便自改口。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小公子實誠,所慮有理……”智苦自也看在眼裡,笑了一笑言道。頓言片刻,望向趙杜氏,“此事若得夫人盡力,當是可尋到護道人……”

“我……”趙杜氏一怔,呆愣片刻,望着智苦精光閃閃的雙眼,苦笑道:“以大師神通都無法窺得,老身怎生可以做到?”

“大周太祖皇帝在世之時,必定受了高人指點,在殯天之後,布了陣法,才使這回歸的餘澤遮住怨道不去。”

但聽智苦此下將話言明,趙杜氏臉色一紅乍白,頓然垂首望着地面,目光卻是不敢與智苦直視。

智苦狀若未見,緩緩言道:“令公子那時是爲神虎營指揮使,參與皇宮大內禁衛,老僧但想……關於太祖皇帝寢陵置造事宜,他應知道一二。”

趙杜氏定了定心神,應道:“大師認爲……遮掩怨道的術法與太……寢陵有關?”

“不錯。唯有太祖皇帝的寢陵佈局纔會使他迴歸龍脈的餘澤產生變化。”

趙杜氏沉言片刻,望了望趙匡義,嘆了一口氣,“大師是要犬子暗中查探寢陵置造所有的細節?”

“阿彌陀佛,正是如此。老僧以爲定然還有衣冠冢……唯有設了衣冠冢才能使地氣呼應,使迴歸之氣遮住怨道不散。”

“唉,老身已入此緣,當得其禍,但使我兒福澤,老身也自無憾……待我歸宅,定會安排行事。”

“善哉,善哉。”智苦合什言道:“老僧還有一事相求,望夫人成全。”

“大師請講……”

“此下護道人不明,大周朝堂亦不凡有武學高手,爲使便宜行事,老僧讓師弟隱於貴府……不知可否?”

趙杜氏心頭一震,但知智苦安排智光住在府中,雖說是有便於行事之理,實也有威脅之意,心中又是一嘆,“老身求之不得……”

智苦見她應允,略是一笑,從衣袖兜中掏出一個半個巴掌大小的錦盒,“有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裡面裝有一塊玉佩,設法送與當今皇帝……這一點當是不難吧?”

趙杜氏接過錦盒,打開一看,但見盒裡放着一塊鮮黃色雞心玉佩,左龍右鳳,其潤如脂,鮮而不豔,確是少有的上等玉佩。

但猜此玉應與郭榮生死有關,心中卻是不敢、也不願去打聽,略一思索,言道:“老身盡力爲之……”

“善哉,善哉。那就有勞夫人,從雲,師弟送夫人……”

“且慢。”未待智苦將話講完,趙杜氏截言道:“老身亦有一二事……望大師指點。”

“哦?夫人請講。”

“倘若尋到護道人,待散去怨氣……其人如何處置?其生死會對未來帝王有何影響?”

“罪過,罪過,夫人、小公子問得急,老僧也答得急,此事倒是未與夫人言知……那怨氣雖是散去,但其基石報源是在護道人身上,以老僧神通測算,這劫難本是二十四年之數。

從太武帝開始至大唐武宗佛難時間雖說已是去了一大半,但幾經波折,加上期間復是積累的怨氣之數……此下算來,應保二十四年內不傷護道人性命爲妥。”

“啊?那倘若他中途爲人所殺……那豈不是斷了這相引的龍脈靈氣?”趙杜氏大爲吃驚。

“此人天命所向,自有其壽元長短,若非消劫人出手,很難生有災難相害於他……若是自然壽終正寢,應不用少於佛難期年。”

“但此下佛難有改,若是也生出變數,萬一二十四年內有人將他殺了……”趙匡義此下但覺變數之難料,卻是心中不安。

“阿彌陀佛。”智苦合什道:“小公子所慮亦是可能……但只要他十二年之內不失,這龍脈國運就不會大爲受損。”

“不會大爲受損?此話怎講……”趙杜氏疑道。

“此龍脈國運有六甲子之數,十二年之後護道人有失,那時這運道猶如有了裂縫的水缸,地水靈氣會流失些許,會對國運年祚時長有了影響,但亦不會很多……”

“那有多少時日?”

“老僧但知帝王若行暴政一年,其害猶勝於這流失的靈氣……夫人當可明白,澤及子孫,禍及子孫之理,就如這太祖皇帝迴歸的餘澤,其可爲這龍脈添上三年之數的年祚。”

趙杜氏望着滿滿的一潭靈水,但有所感,默然點了點頭,沉言片刻,言道:“那十二年內呢?”

“老僧日後自會使人護他十二年……”

趙杜氏心中大爲疑惑。只聽智苦接着道:“方纔老僧有言,這護道人身上的運道是爲怨氣源頭……謂之爲源頭,並非說它會自動生成怨氣,而是說它有聚攏怨氣成道的能力。

如陰陽相吸之故,倘若他十二年內有失,他的運道入了地脈,那些散去的怨氣會有大部分被運道吸回,終又會成大患之日。

十二年後,他體內的運道吸力至少消去七成,而散去的怨氣或已有了所附,兩消之下,已不足爲慮……而最多再與他十二年時間,那運道吸力就會化爲烏有。”

趙杜氏已是明白他所言二十四年內,不能傷害護道人的原因,聞言點了點頭。

“夫人可是還有疑惑?”

趙杜氏掃了一眼趙匡義等人,“大師可否借步一談……”

這山洞空曠,稍一大聲,便有迴音,且唯有一個入道,卻是無處借步言談,智苦聞言一愕,旋而言道:“師弟、從雲,帶小公子到洞口等候……”

“弟子遵命。”龍從雲行禮應道,與智光帶着一臉狐疑的趙匡義離去。

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三三章 誅殺卓青蓮(二)第一四四章 涼州行(一)第四十一章 拂水龍吟鳳梧揚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戰(六)第一百章 高平之戰(二)第一零九章 趙杜氏第一零四章 降龍掌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十章 百蟲毒經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七章 刺殺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八六章   官家第一三七章 誅殺卓青蓮(六)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十二章 救人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九十一章 錦囊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六十五章 惡訊第一五七章 尋策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六十五章 惡訊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四十六 言親第一六一章 護冢之戰(二)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一零五章 高平郡主第一八二章   大愛無情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一零三章 高平之戰(五)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三十章 天雷音第一八二章   大愛無情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九十二章 北上第二十九章 浮生入夢劫第九十三章 智苦僧人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一三六章 誅殺卓青蓮(五)第六章 敵襲第七十三章 渡口驚變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三十八章 劉繼業第一一六章 清風驛刺殺(一)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一一一章 殺豬秀才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八十八章 以彼之道反施其身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一一二章 笑看風雨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一三四章 誅殺卓青蓮(三)第七十三章 渡口驚變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一八八章      立誓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九章 破敵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一一一章 殺豬秀才
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三三章 誅殺卓青蓮(二)第一四四章 涼州行(一)第四十一章 拂水龍吟鳳梧揚第九十五章 十朝元老(下)第一八四章   兵變(中)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一五九章 天市人和陣第一五四章 紫金山之戰(六)第一百章 高平之戰(二)第一零九章 趙杜氏第一零四章 降龍掌第二十五章 龍脈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十章 百蟲毒經第一四六章 涼州行(三)第二十八章 洛明珠第七章 刺殺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八六章   官家第一三七章 誅殺卓青蓮(六)第一四二章 解惑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八十一章 毒書生第十二章 救人第五十三章 仙姑庵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十四 千機散〈上〉第九十一章 錦囊第九十八章 劫傷(下)第六十五章 惡訊第一五七章 尋策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一七六    報仇雪恨(二)第一二九章 蒙面人第六十五章 惡訊第七十四章 龍從雲第四十六 言親第一六一章 護冢之戰(二)第七十章 身陷韶州第一二一章 龍氣易脈(下)第一二五章 殺豬刀法(二)第一零五章 高平郡主第一八二章   大愛無情第四十章 折家英豪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一零三章 高平之戰(五)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七十七章 心靜悔遺害第三十章 天雷音第一八二章   大愛無情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七五章   報仇雪恨(一)第三十五章 歸順第六十章 元嬰境〈下〉第九十二章 北上第二十九章 浮生入夢劫第九十三章 智苦僧人第三十四章 郡主第一三六章 誅殺卓青蓮(五)第六章 敵襲第七十三章 渡口驚變第九十四章 十朝元老(上)第三十八章 劉繼業第一一六章 清風驛刺殺(一)第五十五章 天眼通第一四零章 離島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一一一章 殺豬秀才第一三一章 魂失悟命通(下)第四十四章 平叛〈上〉第六十九章 卓青蓮第二十七 慕雲三式第九十七章 劫傷(上)第八十八章 以彼之道反施其身第五十章 父愛無疆第六十六章 蕭雁北之死第一一二章 笑看風雨第八十五章 譚道人第一三四章 誅殺卓青蓮(三)第七十三章 渡口驚變第一五六章 謀劃第一一四章 履約(上)第一八八章      立誓第四十二章 神僧無跡第九章 破敵第一三五章 誅殺卓青蓮(四)第一四九章 紫金山之戰(一)第一二七章 破蠱入境第四十五章 平叛〈下〉第一零六章 氣運之分第一一一章 殺豬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