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外長會晤

“美歐俄四方外長級代表在馬德里會晤,力即在倉球輿腦勺起悍然大波。

雖然四方商討的主要話題與當前正在進行的戰爭沒有多大笑系,所以沒有將巴基斯坦等參戰國牽扯進來,但是世界上四個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地區撇開當事國,決定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國家的未來,至少在道義上說不過去。

進行相關報道的時候,西方新聞媒體無一例外的引用了“慕尼黑談判。”

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談判”中。爲了自身利益,滿足納粹德國的野心,英法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雖然今非昔比,印度不可與當年的捷克斯洛伐克相提並論,畢竟印度有兩個政權,而且兩個政權都沒有得到所有國家承認。更重要的是,談判的主要內容不是割地,而是解決印度的戰後問題,但是在衆多西方評論家看來,四方撇開當事國與國際組織,私下決定印度的未來,本身就出賣了印度。

西方新聞媒體的評論肯定是別有用心。

以刪爲代表的美國新聞媒體表面上在給參加談判的薩利文製造壓力,通過輿論影響美國國會,希望通過國會限制美國聯邦政府的行爲,實際上卻在向共和國施壓,如果談判不能實現美國的利益,美國就不會承認談判結果,也不會在印度問題上妥協。說白了,就是通過輿論讓共和國明白,必須在印度問題上做出讓步,與美國分享印度利益,美國纔會在談判中做出讓步。

聯繫正在秘密進行的中美商貿界談判,就不難理解美國新聞媒體的意圖了。

根據軍情局提供給共和國工商聯和會談判小組的相關情報,早在戰爭爆前。美國企業就開始從印度撤資,並且做好了在戰爭期間撤離人員的準備工作。戰爭爆後,絕大部分在印美籍人員均在兩天內離開印度。當時。以美國財團爲的美國企業組織制訂了一份在戰後從印度全面撤資的計劃。雖然該計戈打手?中沒有提到以何種方式撤離印度。但是幾乎所有在印有業務的美國企業都認爲,戰後的印度不再適合美國企業投資,確保美國企業的利益,除了儘快掇資之外,還得藉助政府的力量。正是如此,戰爭期間。美國各大企業行會的遊說團體就進駐華盛頓,在國會兩院展開了遊說工作,要求國會敦促政府。必要的時候,以政府出面的方式維護美國企業的利益。

布蘭迪諾讓薩利文與共和國外長閻尚隆秘密接觸的原因就在這裡。

對在印美國企業來說,結果只有兩種,一是被印度政府沒收所有資產,二是將資產變賣給第三方。

雖然美國政府可以通過凍結印度在美資產,爲受損的企業提供補助,但是印度在美資產不到美國在印投資的百分之十。也就是說,即便凍結了所有印度在美資產,也補償不了美國企業的損失。

最理想的辦法剿,是把資產變賣給第三方。閥讀展新章節就選徊書吧“?舊?小凝芹全

真正有能力,又有願望購買在印美國企業的只有共和國的財團與企業。

站在美國企業的立場上,他們想得到的無非就是更多的利益,能夠把那些受到戰爭破壞,已經一文不值的資產賣個好一點的價錢。

美國新聞媒體在這個時候造勢,拿印度的戰後問題做文章,無非就是想讓共和國的財團與企業知道,美國不會在政治上輕易做出讓步,共和國要想控制印度,先就得收購美國企業在印資產。當然,這麼做也能讓共和國政府相信,收購美國企業在印資產。能夠使馬德里談判變得更簡單一點。

歐洲新聞媒體跟着起鬨,目的也差不多。

雖然歐洲企業也在印度有不少投資,但是相對而言,歐州企業在印度沒有獲得壘斷地位。所以受到的影響小得多。

站在歐州的立場上,就能看出歐洲新聞媒體大肆宣揚馬德里談判的目的了。

誰都知道,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先對付的就是美國。因爲魯拉賈帕尼已經在戰爭期間沒收了大量企業,所以共和國、準確的說是新德里政權根本不需要做什麼,只要將魯拉賈帕尼的行動進行到底,就能讓美國企業灰溜溜的離開印度。

問題是,共和國能夠獨霸印度嗎?

美國的強硬表現讓續洲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共和國不可能獨霸印度。

既然共和國沒有能力獨霸印度,就得找幾個盟友吧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幾個參戰國的分量太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加什麼他們與共和國的同盟關係,也很難在談判中爲共和國提供幫助。也就是說,共和國至少需要一個有分量的盟友,通過分享印度戰後重建帶來的利益。將美國徹底趕出印度。

有這個能力的國家與地區並不多,選就是歐盟。

從國家博弈的角度講,歐盟不能立即倒向共和國,不然就會任由共和國擺佈。歐盟先要做的就是跟着美國向共和國施壓,而且不能當冤大頭,只能跟在美國後面。迫使共和國做出讓步之後,歐盟再改變陣營,先承認共和國在印度的戰後政策。暗中與共和國一道打壓美國,從而最大限度的確保歐盟的利益。

正是如此,歐洲新聞媒體纔跟眉泄“藉機向共和國施加壓?????????????????當然。在四方談判中,地個最尷尬的就是俄羅斯。

作爲“準世界大國。”俄羅斯的國力最弱,根本支撐不起全球爭霸,也就不具備與共和國、美國爭奪全球利益的基本條件。可是俄羅斯並不甘心充當地區性大再,特別是在全球經濟走出大蕭條的陰影,原材料價格迅回升國力再次增強的時候。俄羅斯更希望以世界大國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舞臺上扮演一個更加重要的角色。

從現實角度講。俄羅斯沒有別的選擇。

隨着共和國成爲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地個已經大受影響,除了蒙古已經在政策上偏向共和國、甚至一度出現打手?“迴歸”呼聲之外,作爲俄羅斯與共和國緩衝區的中亞地區也正在轉向,與共和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加上共和國在伊朗的影響力,如果俄羅斯不能在國際舞臺上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就將被壓縮在一塊極小的空間內。結果可想而知,當東南西三個戰略方向被共和國與歐盟包圍之後,俄羅斯再也別想成爲世界大國,最多也就是個地區大國。

從民族性格來看。這絕不是俄羅斯願意見到的結果。

正是如此,俄羅斯將印度的戰後問題當成了充分揮其大國影響力的舞臺。如果俄羅斯能夠在印度戰後問題上有所作爲。其國際地位肯定能夠得到提升,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也將大大增強。

從現實利益看。俄羅斯也不想丟掉印度戰後重建的大蛋糕。

要知道,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出口國,而印度戰後重建肯定需要大量原料,印度本身又沒有足夠的資源,肯定需要大量進口。僅此一項。就足夠讓俄羅斯半數以上的企業過上十多年的好日子。

受國家基本政策的影響,俄羅斯新聞媒體大放厥詞也就不足爲奇了。

密集轟炸般的新聞報道很快就吸引了全球觀衆的目光。

這到底是一場能夠給口億印度人帶來美好未來的談判,還是第二個“慕尼黑談判”?

所有人心裡都有這樣的疑問,也就格外關注談判進程。

在爲期打手?周的第一輪會晤中。四方並沒達成實質性的協議。

按照薩利文提出的要求,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必須開放印度市場,任何國家的企業在印度擁有同等的地位,享受同等的待遇,並且擁有參與戰後重建的權利。閻尚隆沒有對薩利文的提議做出正面回答,而是以“印度的事情由印度人決定”爲冉,並不承認共和國會在戰後操控印度政府。也就不會爲印度政府的行爲負責。

當然,兩人都沒有落到重點上。

薩利文只提出了要求,卻沒有提到義務。從根本上講,戰後重建是公益性質,以修復社會公共基礎設施,恢復社會正常活動能力爲主要目的,絕大部分項目都是基礎投資,而不是資本投資。

般情況下,這類建設工作都由政府承擔,以招標的方式,由企業負責具體工作。因爲印度的戰後重建不是正常情況。所以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承擔,必須由社會承擔。也就是說,參與戰後重建的企業必須承擔社會義務。如此一來,義務肯定比利益更重要。薩利文沒有提到義務,自然不肯承擔義務。如果美國企業不肯承擔應有的社會義務。憑什麼向美國企業開放市場呢?

實際上,這也反映出了薩利文的擔憂。

承擔義務是肯定的事情,可是在承擔了義務之後。誰能保證美國企業的利益?重建工作肯定冉政府負責,企業只是合作方。而不是主導方。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企業承諾承擔重建義務,印度政府又不能切實保證美國企業的利益,結果不但是竹籃打水,還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最終什麼也得不到。

當然,閻尚隆的觀點就更值得懷疑了。

共和國作爲戰爭獲勝方。就算王元慶親自做出保證,不會干預印度內政,恐怕也沒有任何人會相信。要知道,王元慶在囚年初就要離任,而此時印度的戰後重建纔開始,下一任共和國元會繼續履行承諾嗎?就算會,又有誰相信?問題的本質就是。共和國干預印度內政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且不會留下多少把柄,至少不會給別的國家任何證據。只要沒有辦法證明共和國干預了印度內政,西方國家最多隻能指責印度政府,不可能把矛頭對準共和國。

受此影響,歐盟代表,法國外長諾蘭基提出。應該就印度戰後重建工作擬定一份詳細的進程表與分工表,並且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和約的方式得到四方承認,從而確保所有國家都能積極參與印度的戰後重建工作並且在重建工作中承擔社會義務。當然,法國外長沒有忘記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共和國必須以和約的方式。承諾不干預印度內政,而唯一能夠採取的辦法就是在國際社會的監督下,進行民主大選。在此之前,共和國必須做好三件事,一是從印度全面撤軍,二是維護印度社會穩定。三是爲大選提供基本條件。

根據法國外長的提議,俄羅斯外長也提出了建議。即儘快結束戰爭。確定印度戰後政治重建的時舊衣六儘快恢復印度在聯合國的地位。從而確保印度的獨飛生一地位。爲此,俄羅斯外長先保證,只要印度政權的合法性得到確認,俄羅斯將先在聯合國起提議,恢復印度在聯合國的席位。

雖然歐盟與俄羅斯的建議很有建設性,但是主要問題還是在共和國與美國。

只要共和國與美國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會晤就無法取得進展。

舊月7日,第二輪會晤開始。

這次,薩利文做了更多準備。提出按照“世界貿易原則”處理印度戰後重建問題。

簡單的說,“世界貿易原則”就是根據瀕臨破產的“世貿組織”的條款修訂的貿易基本原則。因爲打手?“世貿組織”已經名存實亡,所以“世界貿易原則”本身就沒有多少約束力。用西方新聞媒體的話來說。在幾乎所有國家都不遵守多變貿易原則,貿易重回雙邊時代的大背景下,薩利文的提議沒有任何意義。

事實上,薩利文的提議確實沒有多少意義。

從一開始,閻尚隆就堅決反對用“普適原則。解決印度戰後問題,因爲印度戰後問題歸根結底是戰爭遺留問題,而不是貿易衝突問題。用解決貿易紛爭的方法解決印度戰後問題等於亂下藥。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按照閻尚隆的提議,印度戰後重建問題涉及的範圍過於廣泛,而且主體是印度,而不是中美歐俄,所以應該等到印度恢復了正常政治秩序,社會趨於穩定之後。在印度政府參與的情況下進行談判。當前的主要問題是確定印度的戰後地位、確定印度的政治體制、建立得到廣泛認同的中央政府、恢復社會政治秩序、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等。

到此,歐盟先改變態度。

根據閻尚隆的提議,法國夕、長提出,共和國必須承諾儘快結束軍事行動,由戰爭的最終結果決定印度的臨時中央政權,隨後各國爲印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幫助印度社會恢復正常秩序。解除戰爭狀態之後,在半年之內進行全民大選,並且通過大選確定新憲法。由憲法決定印度的政治體制。法國外長還做出承諾,法國將承認通過大選成立的印度新政權,並且在大選期間提供援助。

歐盟改變態度之後,俄羅斯也立即改變態度,承諾將爲印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談到這,會晤的主要話題生了轉變。

美歐俄最關心的只有一件事。即戰爭將在什麼時候結束。

閻尚隆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含糊其詞,明確表示大規模軍事行動將在年內結束,然後用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剿滅海得巴拉政權的殘餘勢力,最遲在幼年底從印度撤軍,並且在印度舉行全民大選。

做出承諾的同時,閻尚隆也明確表示,美歐俄必須承諾不收容印度流亡政權。

因爲歐盟與俄羅斯都表示將承認印度民選政府,所以薩利文沒有在流亡政權問題上過分糾纏。

當然,在人道主義援助問題上,四方都先後做出承諾。

在閻尚隆保證共和國將爲印度提供數千萬噸糧食,並且爲印度提供恢復農業生產的關鍵技術與資源之後,美歐俄都做出了相應承諾,表示將在戰爭結束之後。爲印度提供數百萬噸到數千萬噸不等的糧食援助,以及恢復農業生產所需的工具與物資。因爲人道主義援助關係到國際糧價,所以四方外長簽署了保密協議。並且承諾動用國家的戰略儲備糧。而不是從市場上來購糧食。

可以說,這是四方會談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之一。

可惜的是,受保密協議約束,該消息並沒有對外公開。

談到最後,四方外長做了最後一件事情。舊月匹日,四方腦將在莫斯科舉行正式會晤,更加深入的探討印度戰後重建問題。

該消息一經公佈。立即成爲了國際輿論的新焦點。

確定舉行腦會晤,表明四方外長會晤已經取得了實質性成果,不然用不着勞煩國家元與政府腦去莫斯科會面。

在已經取得實質性成果的情況下。腦會晤無非就是宣佈成果。

舊月舊日,共和國、美國、歐盟法國、俄羅斯政府先後以新聞佈會或者記者招待會的形式布了四方外長會晤的主要成果。

時之間,全世界都認爲戰爭即將結束。

問題是。戰爭會馬上結束嗎?

毫無疑冉,這種情緒太樂觀了。

四方布的消息中均明確提到。四方外長會晤主要討論了印度的戰後問題。既然是戰後問題,就應該是戰爭結束之後的事情。也就是說,只有等到戰爭結束之後,四方外長會晤的成果才能實現。

由此,的際輿論迅轉向。

戰爭將在什麼時候結束?

隨着半島電視臺率先布“可靠消息”宣稱共和國某高級官員已經在非正式場合中表示,共和國有能力在年內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全球新聞媒體都把鏡頭對準了印度戰場。

共和國有能力在年內打完這場“閃電戰”嗎?

第44章 閉門決策第37章 暗度陳倉第93章 政治進程第11章 全面打擊第35章 軍售交易第87章 拼盡全力第75章 全面化第82章 大好機會第56章 最後的機會第181章 戰略博弈第24章 衆矢之的第92章 揀便宜第142章 特種炸彈第25章 權力交接第31章 干擾第32章 超級間諜第65章 歷史的轉折點第39章 主權宣言第25章 變臉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146章 攻堅戰第29章 開打第75章 坐等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2章 分水嶺第59章 特別行動第39章 笑傲長空第90章 未來第69章 轉移重點第77章 增兵第100章 僵局第94章 喘口氣第45章 雷霆一擊第86章 戰前動員第29章 心態第120章 空降兵出動第1章 激活第78章 少壯派第49章 因循守舊第121章 天軍登場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19章 處處被動第81章 壁壘第58章 空中化第78章 以假亂真第26章 新班子第124章 和平契機第20章 修憲第10章 理想海軍怨第123章 全面考慮第115章 花小錢辦大事第35章 發展方向第126章 倒下的民族第13章 煙霧彈第28章 新思維第28章 戰術調整第36章 雷霆一擊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123章 暗中角力第14章 兩手準備第9章 不可告人第49章 核戰爭陰雲第92章 裝甲比拼第30章 棋子第82章 堅持路線第33章 雄辯第6章 喧賓奪主第154章 另外一個角度第8章 緊急歸隊第130章 搶先攻擊第49章 風雲再起第35章 軍售交易第165章 擴大化第130章 登陸美國第44章 緊鑼密鼓第51章 步步逼近第10章 生存法則第5章 線索第44章 死對頭第4章 拉幫結派第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29章 別無選擇第61章 總體戰略第4章 秘密顛覆行動第38章 自主決策第33章 亮底牌第120章 槍決生死第85章 正規戰術第15章 有理有據第6章 戰爭策劃者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56章 領頭羊第82章 靠山與替罪羊第22章 風向轉變第51章 步步逼近第22章 風向轉變第27章 致命的誤傷第67章 關鍵時刻第37章 戰術規劃
第44章 閉門決策第37章 暗度陳倉第93章 政治進程第11章 全面打擊第35章 軍售交易第87章 拼盡全力第75章 全面化第82章 大好機會第56章 最後的機會第181章 戰略博弈第24章 衆矢之的第92章 揀便宜第142章 特種炸彈第25章 權力交接第31章 干擾第32章 超級間諜第65章 歷史的轉折點第39章 主權宣言第25章 變臉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146章 攻堅戰第29章 開打第75章 坐等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2章 分水嶺第59章 特別行動第39章 笑傲長空第90章 未來第69章 轉移重點第77章 增兵第100章 僵局第94章 喘口氣第45章 雷霆一擊第86章 戰前動員第29章 心態第120章 空降兵出動第1章 激活第78章 少壯派第49章 因循守舊第121章 天軍登場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19章 處處被動第81章 壁壘第58章 空中化第78章 以假亂真第26章 新班子第124章 和平契機第20章 修憲第10章 理想海軍怨第123章 全面考慮第115章 花小錢辦大事第35章 發展方向第126章 倒下的民族第13章 煙霧彈第28章 新思維第28章 戰術調整第36章 雷霆一擊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123章 暗中角力第14章 兩手準備第9章 不可告人第49章 核戰爭陰雲第92章 裝甲比拼第30章 棋子第82章 堅持路線第33章 雄辯第6章 喧賓奪主第154章 另外一個角度第8章 緊急歸隊第130章 搶先攻擊第49章 風雲再起第35章 軍售交易第165章 擴大化第130章 登陸美國第44章 緊鑼密鼓第51章 步步逼近第10章 生存法則第5章 線索第44章 死對頭第4章 拉幫結派第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29章 別無選擇第61章 總體戰略第4章 秘密顛覆行動第38章 自主決策第33章 亮底牌第120章 槍決生死第85章 正規戰術第15章 有理有據第6章 戰爭策劃者第64章 一錘子買賣第56章 領頭羊第82章 靠山與替罪羊第22章 風向轉變第51章 步步逼近第22章 風向轉變第27章 致命的誤傷第67章 關鍵時刻第37章 戰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