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金蓮川逃兵

當年李陵向漢武帝請願,率五千善**銳步卒,孤軍出居延海,向北深入至單于王庭,並且之後李陵部隊與匈奴八萬鐵騎相遇於浚稽山,後來因無援軍,困守突圍,最終兵敗投降。

這等境地,與如今的伏泉率領孤軍出塞,簡直是出奇的相似,袁紹所送的密信提起“李陵”二字,自然就是以此類比而已。至於爲何只寫兩字,並且不署任何人的名字,自然是爲了保密,不給其他人看到而已,他們可不信何進這個一路爬到如今位置的屠戶子,能看不出這二字之中的深意。

而袁紹將伏泉比喻李陵,並且發信給何進,自然是希望如今手握幷州軍權的何進,想辦法使得漢軍援軍支援伏泉支援得慢一些,甚至最好能在伏泉與鮮卑人交火,決出勝負以後再帶兵趕去救援。

這樣的話,如果伏泉的漢軍獲勝,何進就可以跟着搶功勞,起碼一個救援伏泉的軍功跑不掉,當然這是最差的,而最好的就是,伏泉帶兵和鮮卑死戰,最終伏泉兵敗身亡,鮮卑損失慘重,被何進帶着兵強馬壯的幷州軍直接摘桃子撿便宜,一舉滅了鮮卑餘部。

想來到時候,漢與鮮卑兩軍的勝負結果定然早已分出,在何進和袁紹看來,最終除非出現奇蹟,否則伏泉也就只能繼續模仿李陵的結局而已。當然,以伏泉殺了鮮卑雄主檀石槐的仇怨來看,伏泉一旦兵敗除了身死再無它途,畢竟鮮卑人可不和當時的匈奴人一樣,他們死的不是普通的匈奴騎兵,死的是自己的連忙首領,顯然繼承檀石槐鮮卑聯盟首領的人,如果連檀石槐的死亡都不去報仇,並且招降伏泉的話,恐怕會引起鮮卑部民不滿,甚至最終失去自己的首領位置。

至於伏泉所率兵馬能夠戰勝鮮卑人,這卻是何進和袁紹都沒想過的事情,畢竟就算伏泉再能打,手下的兵馬也都是漢軍精銳,可是他們面對的可是剛剛被他們攻破王庭的鮮卑人騎兵。

那些與伏泉所部有着血海深仇的鮮卑人,自然不會留有餘力,怕犧牲人口從而畏懼伏泉避戰,他們一定會發了瘋了的進攻漢軍,而一旦沒有了後期供應的漢軍,遇到哪些願意用人命去填的鮮卑人的話,這情景不和當年李陵以少擊衆的情況一樣?

如果說兩者之間不同的話,那就是他們兩人率領的軍隊數量不一樣,不過據說伏泉所部現在可戰之兵只有一萬五千餘的漢胡聯軍,並且後勤之中所剩的箭矢,謹慎節約使用也只夠數日之需,急需補充。

這樣看來,鮮卑人的勝算還不少,畢竟鮮卑縱然就算內耗,但明顯國力猶存,湊齊數萬兵馬合攻伏泉的話,倒是勝算希望很大。如果成功讓鮮卑人在漢軍三邊援軍救援趕到前,徹底消滅伏泉的話,那無疑是消除了何進心中的心頭大患。

傳聞袁紹麾下謀臣如雲,如今所言非虛,這般不需自己出面,便可置敵於死路的險計,明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得出來的。看來自己前番和袁紹密謀,達成合作的想法,卻是正確無比。

伏流川,這塞外苦寒之地,便是爾葬身之所也……與某鬥,必叫爾死無葬身之路,宦官、士人皆在某側,某就不信,此番就算爾大難不死,這天子之位還能落不到“史侯”身上……

心中莫名一陣暢快,何進彷彿看到,自己那外甥登上皇位,而自己妹妹卻是在皇帝廢了宋後以後,登上了皇后位置,甚至是他,也因爲漢室一向恩待外戚的原因,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寶座,而他們何家,也將會在自己這一代後,徹底成爲南陽本地的大世家門閥,至於宋氏、伏氏外戚,則在宋後被廢后,徹底被他趕出了朝堂……

如果伏泉知道,就因爲他毫不猶豫拒絕了袁紹等黨人的邀請,就被他們在背後,爲了幫助何進,設計如此針對的話,也不知會作何感想……

帳外,腳步聲密集,接着隨着“呼”的一聲,便見淳于瓊正引領着此刻受命前來陰館縣,合兵於此準備出塞遠征的幷州諸郡將領,以及早就對何進最近古怪行爲十分看不滿的幷州刺史趙苞。

見陰館軍營諸人到位,何進也不客套,直接說出了他今日召集衆人的目的道:“此番邀諸君前來,並無它事,本將欲三日後出兵,北出雁門,直入塞外,救援伏巴郡所部,不知諸君有無異議?”

在場衆人臉色一變,面面相覷,隨即紛紛行禮喝道:“末將並無異議,請將軍下令。”就是一直對何進有所不滿的趙苞,也是在何進親口說出出兵日期後,也是跟着衆人行禮道。

“善!諸將聽令!”

“末將在!”

……

在何進正在陰館縣下令,如何能合理的“救援”伏泉所部之時,伏泉也已經率領麾下兵馬,在離開彈汗山鮮卑王庭後,一路東進,最終在彈汗山東北,一處氣候涼爽,泉流縈紆,沙草茂盛,禽鳥衆多的大草原內停下駐紮。

這處草原位於白山之北,境內流淌着一條不知名姓的河流,入得草原內後,一望遍地,金色燦然,只見草原境內開滿了不少金色野花,以及其他各色大小不一的不知名姓的野花。

據石屈突言道,此地地積陰冷,五穀不殖,郡縣難建,蓋自古極邊荒棄之壤也。氣候殊異,中夏降霜,一日之間寒暑交至,十分適合草原之人,夏季時候畏懼酷熱,前來避暑。

平日裡這草原水草豐盛,加之其內野花燦爛,數量繁多,景色宜人,對於草原人來說,也是不錯的放牧地點。雖然因爲此地季節氣候變化極大,但是也是不少草原部落,互相爭奪的地點,只是如今,似乎他們都知道漢軍那支一路出塞以來,對鮮卑人極其殘忍的偏師正往這草原一樣,早早的爲了性命,拋棄家園而離開。

“此地真仙境也,卻不知其後何如?”

望着滿眼盡是花海的大草原,伏泉滿是哀嘆的概嘆道,隨着過膝的水草隨風飄動,似乎可以想見當時那些草原部落在放牧之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情景。只是,一切都因爲戰火的燃燒,而徹底沒有了,即使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多麼怨恨戰爭,然而,草原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命運,不會因爲他們的一廂情願而改變。

其實伏泉不知道的是,這處草原,以後將會因爲此刻那草原上不知名姓的河流,被當地的牧民起名爲“曷裡滸東川”,而那讓人一眼就忘不了的金色野花,也會被起名爲“金蓮花”,直到後來金世宗大定八年五月,以“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將“曷裡滸東川”命名爲後世有名的“金蓮川”,甚至到了元代,也因爲這處草原的獨特環境,建陪都於此,稱元上都。

“將軍何必如此,兩國交戰,難有幸免,無非漢滅鮮卑,亦或鮮卑亡漢爾!吾等身爲漢將,自當領兵於外,掃滅國敵,此地若因戰事不存,自有其因,不需如此也。”段熲拖着有些瘦弱的身軀,披着一件繳獲來的鮮卑貴族的保暖狐裘,在伏泉身邊道。

“段公?”伏泉詫異喊了一句,然後看了一眼跟隨段熲前來的其族弟段煨和他身邊的親兵,狠狠道:“段公身體不適,爾等竟令其出帳,罪該萬死……”

“不必動怒……咳、咳……將軍不必動怒,此乃熲之願也,非其等可阻,不需責罰。”段熲一邊咳嗽一邊示意伏泉不必動怒道,自從深秋以來,天氣逐漸變冷,加上前番時間大雨傾盆,又有長途跋涉,段熲年歲已高的緣故,諸般原因之下,這位大漢的軍神也敵不過病魔的痛襲,據於忠診斷染了風寒,最近一直在休養。

好在伏泉所部漢軍,尚未和鮮卑人有過正面接觸,使得段熲可以有一些時候休養,不然一旦交戰中生病,就是伏泉想要讓他休養,也絲毫沒有機會。

哎……段熲真是護短,這麼偏袒段煨……伏泉心中苦笑,自己不過就是嚇唬他族弟還有親兵一句,就怎麼求情,想想當年段熲手下那支少有敗績的常勝之軍,段熲又會怎麼護短呢?不過想想也是,若是段熲學的吳起這般護犢子,愛士卒,那些士兵怎麼會爲其送死,取得那麼多的戰功呢?

“踢踏、踢踏”的聲音突然響起,衆人循聲望去,便見一騎快速趕來,隨後那名騎士策馬到伏泉面前,然後快速下馬行禮,之後得到允許,才彙報說營內又有兩名羌人失蹤。

“失蹤……被抓……”伏泉目光一凜,喃喃自語,然後繼續道:“走,回帳。”說完,他又看了眼段熲道:“軍情緊急,便不叨擾段公,還請段公回帳休息,安養身體,以備大戰。”

不過段熲並未回這話,而是反問道:“將軍可需熲相助否?”

“泉不需也,段公所授,泉盡知也,安能需段公躬行乎?”伏泉反問回道,自從和段熲一起出徵,他才發現以前自己摸索的一套用兵方略,和這些名將比,顯然太不成熟。大概是兩人之間投緣,又因爲段熲看重自己的身份,許多用兵經驗都沒私藏,所以應對付這種逃兵的問題,如果還需要段熲來做的話,那也太對不起伏泉來自後世練就的學習能力了吧?

其實兵營出現逃兵,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畢竟從當初奇襲受降城開始,軍隊裡就不斷出現大軍兵卒掉隊失蹤的情況。不過,終究因爲穿越無數荒漠,事出有因,漢軍諸將對此不可置否,在他們眼裡那些失蹤的人都不是逃兵,即使有人事後迴歸,該給的賞賜依舊給予,而沒有迴歸的人,伏泉也會按照爲國犧牲的陣亡將士的名義,將他錄入漢軍花名冊,使得其家人得到朝廷的撫卹。

戈壁荒漠終歸是險地,誰也不能保證沒人不掉隊,然而,自從受降城一役後,在之後屢次攻打鮮卑部落,甚至攻破彈汗山鮮卑王庭以後,軍隊裡面的漢軍還好,都是經年老將組成,雖然士氣已經消磨,但都沒有什麼擾亂軍心的行爲。

可是先零羌胡,卻是不能,因爲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是剛剛被部落首領派來,才真正殺人不久的年輕人,隨着他們跟着漢軍遠征,早就對戰鬥耐煩,厭戰,並且最終直到漢軍準備從彈汗山東進以來,用自己行爲的表示意願。

那三個昨日夜裡悄悄策馬逃跑的羌胡,不是第一批逃走的人了,此刻在漢軍依舊建造結實的轅門之上,掛着的五個血淋淋的腦袋,就是比他們三人更早逃跑的先驅者而已,只是很顯然,這些人頭還是沒有引起軍隊之中那些思鄉心切的羌胡的注意。

昨天早上家裡來親戚,中午以後就一直在打麻將,吃了晚飯又打到半夜放鞭炮,到現在才起,實在沒時間更新,睡到下午五點纔起來,

“桓州曷裡滸東川更名金蓮川”摘選自《地理志》

“金蓮川即山北避暑行宮,五月祭龍且避暑。”摘選自《龍和宮賦》注

“龍庭和林西之地也,和林西百餘里,有金蓮花甸,金河其中,東匯龍渦。”摘選自《雙溪醉隱集》詩注

另外漢代是有陣亡將士撫卹的,對士兵的優撫除了賞賜軍功外,還表現在對他們家庭的照顧以及他們的復員安置和死亡撫卹等方面。《漢書·高帝紀》載高祖二年詔令:“關中卒從軍者,復家一歲。”即對關中地區士兵的家庭,給予免除一年賦稅的優待。又載:“高祖八年十一月,令士卒從軍死者,爲槥歸其縣,縣給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長吏視葬。”

東漢繼承前漢制度,雖然國家兵制不同,道撫卹相同,而且已經不僅僅侷限於西漢的大本營關中了。

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八十五章 外放幽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激烈和保守的政治手段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五百五十三章 陳留壯士黑漢者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六百八十二章 爲將者 只有忠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輕俊傑第二百七十八章 道觀異象第二百零五章 孤身說降心意絕第六百一十一章 馬鐙馬蹄鐵初顯威第四百五十一章 鮮卑俘虜做炮灰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五百四十七章 皇甫中郎有何意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二百一十一章 巴郡勇將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殺服人第八十六章 遇賊第七十五章 徵拜議郎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一百四十九章 願得一心人第一百零二章 武聖歸心第三百四十六章 更好的活着第六百零四章 天上怪異的黑東西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五百三十章 從祖以下皆得解釋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五百三十八章 孝子名士皆宣傳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獨不復燃乎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四百七十八章 塞外決戰已先發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蘇氏第一百三十六章 捷報傳京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二百九十八章 短歌行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二百八十六章 夫爲妻綱第七十七章 被架空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宮門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五百五十五章 涼州 風乍起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將的休止符第六百四十四章 調外兵入京第六百六十一章 形勢變了人皆自私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俘不詳第十章 佳兒早慧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七十七章 被架空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馬開城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四百三十章 冠禮伊始第五百二十一章 長社城下誰成名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五百一十三章 無地百姓出塞屯田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難有再復始第一百四十四章 涿縣巧遇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將究何爲第六百一十七章 當往西域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手尾誰先從第一百七十六章 彈劾蔡邕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第六百五十三章 天子威儀可真威風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五百三十二章 單家子中出徐福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三百四十七章 血染山崗鴉渡來第三百六十二章 以土爲糧第十四章 考校
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八十五章 外放幽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激烈和保守的政治手段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五百五十三章 陳留壯士黑漢者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六百八十二章 爲將者 只有忠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輕俊傑第二百七十八章 道觀異象第二百零五章 孤身說降心意絕第六百一十一章 馬鐙馬蹄鐵初顯威第四百五十一章 鮮卑俘虜做炮灰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原秋風漢軍急第五百四十七章 皇甫中郎有何意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二百一十一章 巴郡勇將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紀明爲輔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殺服人第八十六章 遇賊第七十五章 徵拜議郎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東虎戰武聖第一百四十九章 願得一心人第一百零二章 武聖歸心第三百四十六章 更好的活着第六百零四章 天上怪異的黑東西第五百二十九章 潁川黨人聚集地第五百三十章 從祖以下皆得解釋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五百三十八章 孝子名士皆宣傳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獨不復燃乎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四百七十八章 塞外決戰已先發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蘇氏第一百三十六章 捷報傳京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二百九十八章 短歌行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二百八十六章 夫爲妻綱第七十七章 被架空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宮門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五百五十五章 涼州 風乍起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將的休止符第六百四十四章 調外兵入京第六百六十一章 形勢變了人皆自私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俘不詳第十章 佳兒早慧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七十七章 被架空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馬開城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四百三十章 冠禮伊始第五百二十一章 長社城下誰成名第二百零八章 當封侯也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五百一十三章 無地百姓出塞屯田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難有再復始第一百四十四章 涿縣巧遇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將究何爲第六百一十七章 當往西域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手尾誰先從第一百七十六章 彈劾蔡邕第一百九十五章 士氣血勇何人敵第六百五十三章 天子威儀可真威風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五百三十二章 單家子中出徐福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三百三十八章 汝曹誤朕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三百四十七章 血染山崗鴉渡來第三百六十二章 以土爲糧第十四章 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