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急報

徐州,下邳國,剛剛經歷了一場戰事,河內郝萌叛亂,若非曹豹和曹性,幾乎奪取了下邳城,呂布急行軍趕回,大破郝萌,斬其頭顱,才平定了這場叛亂。

雖然叛亂平定,但這幾日呂布依舊煩悶不已,這一場叛亂讓他損失不小,更令他心驚的是這場叛亂看似郝萌受到了袁術的蠱惑,但背後卻是向來倚重的陳宮竟然也參與其中,甚至可能是主謀,雖然隱藏的很深,但呂布依舊捉到了蛛絲馬跡。

陳宮當初從東郡投奔他時本就帶了兵馬,這些兵馬是聽從陳宮命令的,而且隨着陳宮這幾年出謀劃策,對他的部曲影響更大了,連手下不少將領都會聽從陳宮的命令。

呂布還知道陳宮與世家勢力關係也很好,所以他縱然察覺陳宮參與其中,也只能裝作不知,不敢深究,否則一旦撕破臉,後果他不敢想象。

至於援助張遼那邊,他是顧不得了。

比之當年意氣風發、馳騁天下的人中呂布,此時的呂布頹廢了許多。

很少有人知道,陳宮的背叛對呂布的打擊是致命的。

呂布這些年馳騁江淮,能與袁術、曹操抗衡,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陳宮的謀略和陳宮對後方的打理,如今陳宮背叛了,大本營不穩,呂布根本不敢兵出下邳了。

陳宮此人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有着自己的抱負,又有着很強的地方觀念,是以他當初先迎曹操入兗州,而後察覺曹操不是他理想中的主公,而且過於強勢和狠辣,遲早要打擊地方勢力,便又背叛曹操迎呂布入兗州,隨後呂布被曹操打敗,退入徐州。

呂布雖然比曹操更容易掌控,但政治上太過稚嫩,比曹操差了何止百倍,在徐州奔波數年無成,還處處受制,甚至很多時候呂布不聽從陳宮的計謀,爛泥扶不上牆,陳宮自然會產生另尋明主或自己單幹的想法。

這無可厚非,對陳宮而言也很正常,一個有抱負的人絕不會一直跟着一個不聽勸諫又沒有前途的主公。

對陳宮而言只是一念之間,但對呂布卻全然不同了。

因爲這些年呂布對陳宮的信任是絕對的,甚至視爲兄長,引爲家人,連女兒的婚事都與陳宮商量,所以陳宮的背叛對呂布這個輕俠是實力和感情上的雙重打擊,着實令呂布心灰意冷,連帶着對其他手下也失去了信任。

這就是輕俠的性格,講義氣,好衝動,表面強勢無比,心性卻又脆弱不堪。

因爲陳宮的背叛,讓呂布失去了雄心壯志,麾下勢力更是產生了信任危機,當一個勢力產生信任危機、將帥離心之時,就是這個勢力走向衰亡之始,歷史上呂布集團的衰落便始於這一次叛亂,而今依舊如此。

呂布正在煩悶,下來人報,曹豹求見。

呂布精神一震,連忙命傳,如今他最信任的只有曹豹了。

曹豹是徐州豪強,曾經徐州牧陶謙手下第一大將,呂布入主徐州後,曹豹將女兒送給他做妾室,成了他的老丈人,對他一向也很支持,這一次平亂中曹豹出力不小。

是以曹豹求見,呂布不敢怠慢,起身相迎門外,二人進屋坐下,曹豹稟報了一些徐州的情況,閒聊了一會,話題無意中一轉,裝作若無其事的問道:“主公,嘗聽聞大將軍有一從弟,往來大江之上,掌控舟船無數,渡江之人皆賴其力,可是當真?”

呂布聞言一怔,奇道:“外舅如何得知此事?”

曹豹沒有說自己是從呂布一次醉話中無意得知的,而是道:“江淮之人多有傳言,此人化名文強,卻不知真假?”

呂布不疑有他,點頭道:“不錯,張健與文員兄弟排輩,字文強,此事本是少有人知,竟然傳揚了出去?倒是有些奇怪。”

曹豹笑道:“天下無不透風之牆,卻也難免,這文強怕是與大將軍關係不睦,否則怎會被髮配江淮?”

呂布搖頭道:“文遠素重兄弟情義,何況從弟,他二人關係極好的。”

曹豹心中落定,又聊了兩句,告辭離去。

曹豹回到府中,府中早有一人迎上,急切的問道:“曹兄,可曾確定了那文強身份?”

曹豹神情不悅,哼道:“前番便告知汝等文強乃張遼從弟,汝等竟然懷疑於吾!”

那人賠笑道:“本就相信曹兄消息,是以謀劃早已進行,只是事關重大,到了最後一刻,不得不再次確認耳。”

曹豹點了點頭:“吾已確認,前番所告汝等消息並無差錯,那文強真是張遼從弟無疑,而且與張遼關係極好。”

那人喜道:“甚好!甚好!如此張遼之亡,爲時不遠也。”

曹豹拱了拱手:“如此倒要恭賀袁公路了。”

那人尚不知袁術已死於汝陰,笑道:“張遼之死,於吾主有利,於溫侯亦有利也,從此不必在依附張遼,可自謀大事。”

曹豹眯起了眼睛:“此事斷不可讓溫侯知曉,否則一旦張遼不死,我等必招大禍,血流千里也不爲過!”

那人嘿嘿一笑:“曹兄勿憂,天網已就,除非張遼不顧念兄弟之情,有插翅之能,否則必死無疑!”

……

豫州汝南郡,在汝陰城破、袁術自殺的第二日,張遼集中兵力在汝陰縣境南部阻擊來自壽春的袁術援軍。

據暗影傳來的消息,壽春城來援的是紀靈和陸勉兩大將,領五萬兵馬,留下張勳帶着兩萬人鎮守壽春。

唯有廬江太守劉勳,以孫策虎視廬江爲由,拒不援救。

五萬對五萬,張遼還有留下一些兵力看守俘虜和汝陰城,從兵力上看還要稍微弱一些,但張遼行的是精兵之道,便是四萬對五萬,也絕對有壓倒性的優勢。

選擇戰場的主動權在張遼,不過他並沒有選擇峽谷要道之處,這一段也沒有這樣的地形,他直接選了一片開闊地,利於大規模作戰。

烈日炎炎經天,兵馬如龍行地,當太陽位於中天之時,大戰在這一片開闊地轟然展開。

紀靈與陸勉在救援前猜到了張遼是圍點打援之計,但是他們一路小心翼翼防範,尤其是在狹窄地段更是慎之又慎,卻沒有想到張遼會直接在一片開闊地與他們會戰,所以依舊被張遼打了個措手不及。

急行軍的陣型來不及調整,只能倉促分爲兩路迎戰。

這是張遼在豫州戰場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作戰需要奇兵制勝,但也需要戰場正面對陣來磨礪士兵的陣戰與殺氣。

張遼直接將兵馬分作三路,黃忠左路,臧霸右路,許褚中路。

中路迅速突進,猶如長虹貫日。

左右猛烈夾擊,宛若雙龍絞柱。

戰鼓之聲,震天吼聲,平地乍起風雷,殺氣直貫日月!

張遼在中軍高地觀看戰局,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鬥,一方兵強馬壯,以逸待勞,蓄勢已久,一方戰力偏弱,急行至此,倉促應戰,結果可想而知。

事實沒有出乎張遼的預料,戰鬥剛開始不久,就呈一面倒的局勢。

袁術麾下缺乏人才,四大天王的名頭叫的響,但在諸侯麾下的一線將領中算是最弱的。

陸勉的中軍幾乎是被臧霸一舉拿下,紀靈稍強一些,但是面對正值壯年的黃忠也是相形見絀,首尾難顧。

許褚當中一衝,更是一條血路鋪開,當者披靡。

諸葛亮和郭淮跟隨張遼在中軍查看戰場,見此局面,諸葛亮道:“此戰已定,壽春只在彀中,師父當思雒陽之事矣。”

張遼點了點頭,一揮手,中軍鼓聲頓變,而後衆將士齊聲大吼:“汝陰城破,袁術已死,投降!投降!”

張遼慣用打擊軍心之計,此番這計策卻是諸葛亮和郭淮聽了張遼講課之後所出,此時數萬將士齊聲大吼袁術已死,令本就落了下風的紀靈和陸勉兵馬更是士氣低落,開始大舉潰散。

與此同時,戰場遠處山林中又出現無數旌旗,無數的人影在涌動,在大吼:“袁術已死,投降!投降!”

這些吶喊的人影卻都是汝陰城一戰的袁術俘虜,被押過來助威。

紀靈與陸勉兵馬卻不知道這些人的身份,他們看到四面無數人影,無不絕望,不少人開始放下兵器,放棄抵抗。

至此戰場再也沒有懸念。

張遼看着戰場上的一幕幕,思緒卻不在這裡,而是如諸葛亮所說,在雒陽。

雒陽之事,他縱然交給李儒和荀彧,卻也不可能完全放下,此時豫州戰場大局已定,他就該思索如何處置雒陽之事了。

雒陽局面發展到如今態勢,他也是無可奈何。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這把劍可以讓你擁有至高的地位,可以讓你做很多事,可以讓你風光無限,但同時也會讓你身處風口浪尖,時刻面臨無數的算計和陷害。

可以一世風光,但一朝落魄,就是萬丈深淵。

而且這更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只有向前,沒有退路,正如歷史上的曹操和司馬懿一樣,到了他們那個地位,明裡暗裡爭鬥無數,不再進一步的下場就是毀滅,除非甘願俯首就戮,身死族滅,否則沒有其他任何選擇。

而自己呢。

張遼眉頭緊皺,不過就在這時,一個暗影急匆匆而來,張遼見此情形,知道必然是發生了緊急的情況,他從暗影手中接過情報,匆匆一掃,面色大變。

不是雒陽的消息,而是從南邊傳過來的,張健有難,被數千水匪圍困,情況危在旦夕!

第十九章 橫衝第五百七十一章 紛亂第三百九十一章 四箭第八十二章 回兵第二百八十九章 地方郡吏第一百四十五章 遷徙第三百六十九章 淡然應對第六百八十八章 城門樓上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四百九十三章 大罵曹鮑第五百零七章 喝!第一百零六章 萬馬奔騰第二百零二章 俘虜與兵符第三百八十四章 貂蟬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六十九章 尹氏第三百九十章 決裂第三百九十八章 董卓伏誅(二)第六百零一章 得償第一百三十章 恨之入骨第四百三十章 回河東第一百一十三章 控制第三百三十九章 魄力第二十三章 秋風掃落葉第三百一十七章 潛心發展第四百三十七章 門前第三百九十九章 董卓伏誅(三)第四百三十八章 坦然第三百六十七章 嫁禍第六百一十四章 壽春第二百七十六章 三英戰張遼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意人爲第五百三十七章 請求第五百六十四章 各自行動第五百四十三章 犒勞第六百九十八章 一個命令第五百章 子義來歸第二百四十二章 胡騎下潁川(二)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三百二十八章 韓馥第五百三十七章 請求第四百四十九章 潰退第六百五十五章 城門外第二百九十八章 使君上任(七)第三百零五章 衛固入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一百一十九章 請罪第九十二章 小人不死,算計不休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三百五十五章 就職第二十五章 欺侮第六百七十四章 黃昏第九十一章 謀臣之助(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哭泣第五百七十九章 背信第九十章 謀臣之助第六百六十三章 教導和佈局第四百一十二章 長安亂(五)第六百零三章 於夫羅的哭訴第五十七章 賈詡第六百一十三章 定音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七百零四章 定謀第五百一十九章 琅琊第一百七十七章 挖皇陵的呂布第二百七十六章 三英戰張遼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挖我也挖第四百零九章 長安亂(二)第三百一十九章 意外之喜第五百四十六章 曹操出兵第六百章 南下雒陽第一百一十一章 敗興而回第一百四十一章 械鬥第六百六十六章 虛虛實實第六百二十四章 堂皇第六百五十九章 袁術大回軍第七百一十章 惆悵第一百五十一章 辯駁第一百五十一章 辯駁第十四章 被算計了第一百九十章 曹操西進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八十五章 智勸第三十三章 力可頂牛?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顯手段第二百二十三章 錯過第三百四十七章 潁川第一百三十七章 慘象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三百一十四章 史督郵第五百零一章 名士惡風第七百一十六章 雷霆攻擊第四百六十四章 河套大漠第八十七章 王方的報復!第四百零三章 蔡邕下獄第一百四十五章 遷徙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五百九十一章 發難第一百四十二章 遊俠
第十九章 橫衝第五百七十一章 紛亂第三百九十一章 四箭第八十二章 回兵第二百八十九章 地方郡吏第一百四十五章 遷徙第三百六十九章 淡然應對第六百八十八章 城門樓上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四百九十三章 大罵曹鮑第五百零七章 喝!第一百零六章 萬馬奔騰第二百零二章 俘虜與兵符第三百八十四章 貂蟬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六十九章 尹氏第三百九十章 決裂第三百九十八章 董卓伏誅(二)第六百零一章 得償第一百三十章 恨之入骨第四百三十章 回河東第一百一十三章 控制第三百三十九章 魄力第二十三章 秋風掃落葉第三百一十七章 潛心發展第四百三十七章 門前第三百九十九章 董卓伏誅(三)第四百三十八章 坦然第三百六十七章 嫁禍第六百一十四章 壽春第二百七十六章 三英戰張遼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意人爲第五百三十七章 請求第五百六十四章 各自行動第五百四十三章 犒勞第六百九十八章 一個命令第五百章 子義來歸第二百四十二章 胡騎下潁川(二)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三百二十八章 韓馥第五百三十七章 請求第四百四十九章 潰退第六百五十五章 城門外第二百九十八章 使君上任(七)第三百零五章 衛固入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上門女婿第一百一十九章 請罪第九十二章 小人不死,算計不休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三百五十五章 就職第二十五章 欺侮第六百七十四章 黃昏第九十一章 謀臣之助(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哭泣第五百七十九章 背信第九十章 謀臣之助第六百六十三章 教導和佈局第四百一十二章 長安亂(五)第六百零三章 於夫羅的哭訴第五十七章 賈詡第六百一十三章 定音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七百零四章 定謀第五百一十九章 琅琊第一百七十七章 挖皇陵的呂布第二百七十六章 三英戰張遼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挖我也挖第四百零九章 長安亂(二)第三百一十九章 意外之喜第五百四十六章 曹操出兵第六百章 南下雒陽第一百一十一章 敗興而回第一百四十一章 械鬥第六百六十六章 虛虛實實第六百二十四章 堂皇第六百五十九章 袁術大回軍第七百一十章 惆悵第一百五十一章 辯駁第一百五十一章 辯駁第十四章 被算計了第一百九十章 曹操西進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八十五章 智勸第三十三章 力可頂牛?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顯手段第二百二十三章 錯過第三百四十七章 潁川第一百三十七章 慘象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三百一十四章 史督郵第五百零一章 名士惡風第七百一十六章 雷霆攻擊第四百六十四章 河套大漠第八十七章 王方的報復!第四百零三章 蔡邕下獄第一百四十五章 遷徙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五百九十一章 發難第一百四十二章 遊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