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潛心發展

“呂義的家眷可曾被放出來?”張遼又隨口問了一句。

一向天然酷的史阿臉上難得露出佩服之情,好奇的道:“使君是如何看出來的?呂義家眷進去不到兩日,便被宋方下令釋放,僕才以此爲突破,查到了線索。”

張遼呵呵一笑:“當時只是隨口一問,發現那呂義神情有異,又隨便一試而已,成了便好,不成放了便是。”

史阿一時也不知說什麼好了,這個主公的手段便如他的作戰風格一樣,看似沒有章法,卻往往正打在妙處,或許這就是敏銳的直覺吧,正如自己對劍法的直覺一樣。

恰好這時張遼說道:“阿衡,你而今是督郵,對付下面這些滑吏,就要如同你使劍一般,既要凌厲,更要靈活,虛實相合,奇正相輔,要大膽猜想,審慎求證,不摻雜喜惡,不枉殺好人,獎優罰劣,卻不容情。”

史阿若有所悟。

“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重典法。”張遼沉吟了下,又道:“五部督郵作爲督察之吏,是郡府的五柄出鞘利劍,必須要凌厲,且要從郡府的層面來看待和處置事務,正如眼下我們剛在河東打開局面,各項政令初步下達,就必須要用重手段震懾地方!所以,這宋方要重處,樹立督郵巡查諸縣的權威,使政令迅速暢通。”

史阿面色凝重的點了點頭。

……

初平元年十二月,關東諸侯兵馬徹底退出雒陽,袁紹退到了河內,曹操依附其麾下,王匡、於夫羅、張楊、毌丘毅也到了河內,河內一時間兵強馬壯,有近三萬兵馬。

其餘諸侯如袁術、韓馥、張邈、劉岱、袁遺等人則各自回了本郡。

關東諸侯兵馬退去後,董卓命中郎將董越屯兵澠池,段煨屯兵華陰,牛輔和張遼屯兵河東,又命李傕、郭汜、張濟、賈詡、樊稠等校尉駐紮在新安和谷縣一帶,由牛輔統領,隨時準備作戰和掃蕩,又任命朱儁爲河萳尹,守在雒陽畢圭苑一帶。

董卓自己則帶着中郎將呂布、徐榮以及皇甫嵩、蓋勳等大臣回了長安。

回到長安後,董卓爲了聚斂錢財,將原本通行的五銖錢大量回爐,又將雒陽百姓當初無法搬走的銅人、銅鐘和銅馬打碎,重新鑄成小錢。

粗製濫造的小錢就是個破圓銅片,不僅分量比五銖錢輕,而且沒有紋章,小錢邊緣也沒有輪廓,不耐磨損,唯一的一個特點就是數量增加數十倍了。

河東太守、中郎將張遼聽聞後,向董卓上書,提到了通貨膨脹之論,董卓雖不以爲然,但卻在李儒的建議下,稍稍放緩了小錢鑄造。

除此之外,董卓大肆發動關中民夫二十萬,加緊了建造郿塢,又大肆搜刮金錢珠玉和糧草,以充實郿塢,令關中怨聲載道。

……

天下四處大亂之時,張遼卻在河東郡潛心發展。

在掃清豪強、度田編戶、徹底掌控了河東郡之後,張遼迅速走出了第二步,強軍、屯田、發明,軍事、農業和技術齊頭並進。

軍事是張遼立足亂世的根本,而他的精兵戰略更是少不了操練,爲此他制定了詳細的士兵操練條律。

條律規定,士兵每日黎明卯時和黃昏酉時進行奔跑越野,鍛鍊體力和奔襲能力。每日上午辰時和下午申時進行陣戰操練和騎射,練習旗鼓號令和兵種配合,包括攻城和野戰,尤其是旗鼓號令,全軍統一,以避免將領陣亡或輪換將領後的指揮混亂。巳時、午時和入夜後練習急行軍就餐、學軍規、誦軍紀和休息。午後未時,則到附近縣鄉幫助百姓和老弱孤寡挑水、打掃,拉近軍民關係。

除了操練外,士兵每個月有三天休息和探親假,實行輪休,戰時取消。

爲了鼓勵青壯踊躍參軍,激勵將士奮勇殺敵,張遼減輕了軍戶的賦稅,凡七口以下人家,有一人入伍者賦稅減半,兩人入伍者賦稅全免,富戶豪強和大口之家則不在此例。

張遼又將在小平津時設立的忠烈祠推廣開來,凡是殉國陣亡的有功將士,他們的名字都會刻寫入忠烈祠中,接受祭祀。

同時,張遼在郡下各縣設立專屬住宅,專門安置殉國將士的遺孀孤寡。

這一舉措,直接爲他收攏了軍心,將士們無不對他誓死擁戴,少了後顧之憂,作戰更是勇猛,從幾次零星的戰鬥中就能明顯反映出來。

不過,在提高軍戶待遇的同時,張遼也提高了參軍入伍的准入資格,凡是新兵入伍經歷三個月操練不合格、而又無一技之長者,便遣送原籍繼續種田,或作爲郡府、縣府、鄉亭的巡捕和護衛。

與此同時,張遼嚴申“三要九禁”軍令,尤其是違反了九禁的,斬殺不饒,與臨陣逃脫者同,並取消其家眷享有的軍戶待遇。這個處罰可謂極爲嚴厲了,那些士兵無不肅然,幾個月來沒有一個膽敢違紀的。

張遼對此很滿意,他要的是精兵,可掌控的精兵,可縱橫馳騁的精兵,而不是冗兵和亂兵,看似聲勢浩大,虛耗糧草卻沒多少戰鬥力,反而爲禍百姓,自壞根基。

除了軍事訓練外,張遼在河東郡開始全面屯田墾荒。

屯田最早始於漢武帝在西域屯田,是安頓流民,統一墾種,獲得糧食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三國曹魏率先強大的基礎。

張遼早就知道屯田,但他只是聞其名而不知其然,直到與韓浩經過一番交流,他才知道,屯田也不是那麼簡單。

屯田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強迫百姓屯田,第二種是招募屯田。

張遼自然不會強迫百姓,他採取的是招募屯田。

接着便是組織屯田,屯戶主要來自那些從豪強庇護下收回來的佃農、賊寇俘虜、受罰的罪囚和一些自願參與的尋常百姓,並採取一種近乎軍事化的管制,以五十人或百人爲一屯,由屯官發放工具和種子,集體勞作,接受監管。

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收成分配,韓浩提出了三種分配方式供張遼選擇:

第一種是勞役屯田,每年的屯田收成除了供屯戶食用外,全部交官。

第二種是分成屯田,每年收成之後,分成收租,使用官牛的,官六民四;使用私牛的,對半分,即百姓留一半,上交官府一半。

第三種是定額屯田,按每人或按每畝,收取固定數額的糧食。

張遼放棄了第三種方式,定額收租太呆板,如果遇到豐年還好,遇到災年屯民的負擔就會很重。

他採取了第一種和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勞役方式是針對賊寇俘虜和受處罰的罪囚,他們只有無償進行一年至三年的勞役屯田,才能轉爲正常屯田。

對於尋常屯戶,則採取第二種方式,按比例分最爲合理,可以激發屯戶的積極性,即便後世的很多領域仍然都是採用這種分成模式。

不過針對韓浩的提議,張遼又放寬了分成條件,將比例定爲使用官牛者,官民對分,使用私牛者,官四民六。

先前編戶齊民之後,河東郡足足多了近十萬的編戶齊民,數目之多令張遼瞠目。

只是,雖然可用人數不少,屯田對無田無產的百姓和流民也大有好處,但那種近乎軍事化管控,卻讓大多百姓猶疑卻步。

從各世家豪強釋放出的十萬百姓,只有不到三萬無產者願意參與屯田,其餘百姓或是租借土地自行耕種,或是仍願意託庇於豪強,做一個編戶的佃農。

三萬屯民看似不少,卻遠遠達不到張遼的要求,但他不能強迫,他已經得罪了世家,再得罪了百姓,可就徹底玩完了。

不過張遼自然有手段,他迅速佈告了四條鼓勵措施。

第一條,屯戶可以免除每年一個月的勞役。

第二條,遇到災年,屯戶將優先得到官糧賑濟,屯戶家中的患病者將優先得到官家醫館的醫治。

第三條,凡屯田滿五年的屯戶,可免費獲得五十畝自有田地,滿八年的可免費獲得一百畝自有田地,自行耕種,按律納稅。

第四條,官府將建立郡學、縣學、鄉學,凡屯田滿三年的屯戶,允許家中一名子弟免費進入鄉學讀書,屯田滿七年者,允許家中一名子弟免費進入縣學讀書,績優者可優先擢入官府任用。

這四條規定一出,參與報名屯田的百姓登時蜂擁而至,甚至有一些有田地的百姓也參與了進來,數目達到了十萬人,只把韓浩忙得不可開交,張遼不得不給他增派人手。

衆屯民在韓浩的帶領下,開始分田、復田、修田、墾荒,趁着明年初夏前,做好屯田耕作的一切準備。

河東地區處於河谷盆地,氣候相對於幷州地方稍微暖和,幷州由於氣候偏冷,只能種植一茬,河東一年卻可以種兩茬作物。

初夏耕種一茬,到了秋季成熟收穫,整田之後,可以在秋季直接耕種冬小麥。冬小麥經歷冬春,到了夏季六月收割,再種夏糧。

如此循環,只要施肥得當,再利用武帝時趙過發明的“代田法”,溝壠相間種植,加上合理施肥,灌溉得當,地力完全可以支撐,收成也有保障。

軍事和屯田是張遼這段時間忙碌的兩大事項,除此之外,還有一項,就是發明。

第六百四十四章 嘆息第十九章 橫衝第二百零四章 謀劃,亂營,入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暴打第四百一十六章 長安亂(九)第六百六十六章 虛虛實實第五百七十五章 愈亂第四百五十章 休屠各覆沒第一百三十章 恨之入骨第三百零六章 拿下豪強,度田編戶第三百五十章 變故第六百六十六章 虛虛實實第一百九十六章 驟聞第六百六十七章 曹操之疑第九十四章 執紀!第三百九十七章 董卓伏誅(一)第六百四十一章 暴雨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四百三十九章 登門第一百七十章 身影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挖我也挖第四百三十八章 坦然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回朝第三百一十七章 潛心發展第三十二章 戰!第四百六十七章 陷阱第三百一十六章 水落石出第四百二十章 長安亂(十三)第三百八十六章 古採英的想法第六百三十章 袁術的快意第一百九十八章 戰前謀劃第二百零五章 逼迫第三百八十五章 怎連環第一百一十九章 請罪第七百二十四章 重建絲路第一百九十九章 酸棗第五百八十二章 病因第三百二十六章 實力暗漲第七百三十七章 天子駕崩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退第六百二十六章 臣請罪第二百四十六章 謀職第三百零四章 玉璽第四百二十章 長安亂(十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四百五十章 休屠各覆沒第四百二十四章 搶馬第七百零五章 定製第六十六章 局勢第一百二十章 結果第三百五十七章 再見蔡琰第五百零一章 名士惡風第五百一十四章 歡聲笑語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敗孫堅第六百五十八章 董承之死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四百四十七章 巨弩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喜第四百三十一章 開府第四百六十四章 河套大漠第一百六十九章 退卻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的決定第五百一十九章 琅琊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二百七十二章 誰爲華雄第三百二十四章 上黨易主第五百零八章 怒斥!第四百章 董卓伏誅(四)第三百九十七章 志大才疏孔北海第三百六十九章 淡然應對第九十八章 天子劍第七百一十八章 袁氏兄弟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二百四十章 請命第六百一十章 短歌行第一百八十五章 搏虎!第九十八章 天子劍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三百二十二章 袁氏嫡子第五百八十四章 作祟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二百一十四章 先消敵意第二十六章 震懾第八十一章 坑了誰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哭泣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第二百九十一章 休沐之日第三百一十五章 不妥之處第二百二十九章 跑錯了地方第四百三十七章 門前第五百零四章 太平道第二百七十六章 三英戰張遼第六十五章 起風了第九十二章 小人不死,算計不休第三百七十章 狠辣的算計第五百七十四章 亂戰始第五百七十八章 疫病再起第六百一十七章 按兵第二百四十六章 謀職
第六百四十四章 嘆息第十九章 橫衝第二百零四章 謀劃,亂營,入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暴打第四百一十六章 長安亂(九)第六百六十六章 虛虛實實第五百七十五章 愈亂第四百五十章 休屠各覆沒第一百三十章 恨之入骨第三百零六章 拿下豪強,度田編戶第三百五十章 變故第六百六十六章 虛虛實實第一百九十六章 驟聞第六百六十七章 曹操之疑第九十四章 執紀!第三百九十七章 董卓伏誅(一)第六百四十一章 暴雨第七百二十七章 欲動第四百三十九章 登門第一百七十章 身影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挖我也挖第四百三十八章 坦然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回朝第三百一十七章 潛心發展第三十二章 戰!第四百六十七章 陷阱第三百一十六章 水落石出第四百二十章 長安亂(十三)第三百八十六章 古採英的想法第六百三十章 袁術的快意第一百九十八章 戰前謀劃第二百零五章 逼迫第三百八十五章 怎連環第一百一十九章 請罪第七百二十四章 重建絲路第一百九十九章 酸棗第五百八十二章 病因第三百二十六章 實力暗漲第七百三十七章 天子駕崩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退第六百二十六章 臣請罪第二百四十六章 謀職第三百零四章 玉璽第四百二十章 長安亂(十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四百五十章 休屠各覆沒第四百二十四章 搶馬第七百零五章 定製第六十六章 局勢第一百二十章 結果第三百五十七章 再見蔡琰第五百零一章 名士惡風第五百一十四章 歡聲笑語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敗孫堅第六百五十八章 董承之死第五百二十二章 意外之變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四百四十七章 巨弩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喜第四百三十一章 開府第四百六十四章 河套大漠第一百六十九章 退卻第五百七十二章 劉協的決定第五百一十九章 琅琊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二百七十二章 誰爲華雄第三百二十四章 上黨易主第五百零八章 怒斥!第四百章 董卓伏誅(四)第三百九十七章 志大才疏孔北海第三百六十九章 淡然應對第九十八章 天子劍第七百一十八章 袁氏兄弟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二百四十章 請命第六百一十章 短歌行第一百八十五章 搏虎!第九十八章 天子劍第四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三百二十二章 袁氏嫡子第五百八十四章 作祟第三百五十一章 長安秋第二百一十四章 先消敵意第二十六章 震懾第八十一章 坑了誰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哭泣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第二百九十一章 休沐之日第三百一十五章 不妥之處第二百二十九章 跑錯了地方第四百三十七章 門前第五百零四章 太平道第二百七十六章 三英戰張遼第六十五章 起風了第九十二章 小人不死,算計不休第三百七十章 狠辣的算計第五百七十四章 亂戰始第五百七十八章 疫病再起第六百一十七章 按兵第二百四十六章 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