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東窗事發

聽聞龍淵的話,劉秀、李通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通瞪大眼睛,過了片刻,他大步走到龍淵近前,一把抓住他的胳膊,緊張地問道:“忠伯,你說……我說我父親怎麼了?”龍

淵和李通也是老熟人了,在益州並肩作戰,出生入死過。看着李通急切的眼神,難以置信的表情,龍淵心中哀嘆,垂首說道:“李公……李公被王莽處斬了。”李

通聞言,就覺得眼前一黑,身子不受控制的向前傾倒。龍淵急忙伸手把李通倒下的身子接住,急聲呼喚道:“次元!次元!”

劉秀快步上前,接過李通,把他慢慢扶坐下來,而後他擡頭看向龍淵,追問道:“忠伯,到底怎麼回事?你說清楚!”龍

淵深吸口氣,把京城那邊發生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講述出來。

劉秀的推測沒錯,當初甄阜路經宛城,請李家出人協助剿滅綠林軍,被李通、李軼拒絕後,他當時沒什麼表示,好是樂呵呵的,但過後,他寫了一份奏疏,直接呈交到了朝廷。

這份奏疏裡,甄阜列舉了李家一系列的罪狀。罪狀中的第一條就是勾結綠林軍,圖謀不軌,意圖造反。

第二條是與族兄弟李軼、李鬆等人,合謀造反之事。第三條是私營兵馬,囤積武器、物資,準備造反,第四條是欲從宛城造反,直取南陽郡城。奏

疏中的這四條,每一條都是指認李通、李軼等人正在準備造反,可以說每一條都很致命,何況還是四條。

李守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黃顯。黃顯在朝中的官職不低,官拜中郎將,隸屬光祿勳,主管着皇宮侍衛,可以說是天子身邊的近臣。李守前來京城,組織反莽,身居要職、又是至交好友的黃顯,自然成爲李守重點的拉攏對象。黃

顯倒是也給予了李守極大的支持,表示願意跟着他一起幹。可問題是,李守拉攏的對象不是黃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但並非每一個人都如黃顯一樣可靠。

當李守在京城裡東奔西走,到處遊說的時候,消息不知不覺的就傳進了皇宮裡。

身爲皇宮侍衛主管的黃顯,消息靈通,得知此事後,他立刻向李守通風報信。

這個時候,龍淵、龍準、龍孛三人都已跟在李守身邊。聽聞黃顯傳來的消息,三人都勸李守,京城已經待不下去了,趁着現在王莽還沒找上門來,當趕緊離京回宛城。

李守覺得龍淵三人言之有理,便也有了逃回宛城的心思。

不過這個時候,黃顯勸阻了李守,說現在只是有風聲傳進皇宮,王莽還沒有認定他要造反,如果現在他跑了,相當於畏罪潛逃,他造反的事就被坐實了,朝廷立刻就會下令逮捕他。

而李守體型又很特殊,怎麼可能通過京城到宛城之間的層層關卡。

其實黃顯說的也有一定道理,李守的體型的確太特殊了,身高達到九尺,用現在的話講,他身高兩米零九,無論走到哪裡,都是最扎眼的那一個,朝廷的統計令一旦頒佈下來,李守的確很容易被人發現。龍

淵三人和黃顯的意見向左,現在跑路,起碼還有一線生機,現在不跑,就等於是坐在這裡等死,毫無生還的機會。龍淵三人的意見是要李守趕快逃離京城,哪怕回宛城的時間慢點,繞路也可以,而黃顯的意見是要李守留在京城,順便給王莽上一份奏疏,解釋自己並無造反之意,打消王莽的疑慮。李

守思前想後,最終採納了黃顯的意見。他還真給王莽寫了一份奏疏,表示最近京城裡有很多關於自己的風言風語,請陛下不要相信,自己絕無反意等等。他

這份奏疏,由黃顯代他呈交給了王莽。

但詭異的是,王莽並未看到這份奏疏。奏疏交上去後,如石沉大海,一點反應都沒有。

過去了幾天,一直都是風平浪靜,李守都認爲自己已經沒事了,可在這天的朝堂上,突然有人舉報李守,圖謀不軌,企圖造反。王

莽聽聞,大爲震怒,立刻令人帶李守入宮,他要親自問個明白。李

守以前做過宗師,就是主管宗室事務的官員,而且他自身又是讖學大師,很得王莽的信任和賞識,所以聽說李守都要造自己的反,王莽心中的氣憤可想而知。被

帶入朝堂的李守,聽聞王莽的責問,他立刻表示,自己已經對這件事做出瞭解釋,並在數日前就寫了奏疏,請黃顯轉交給了朝廷。王

莽聽得莫名其妙,他根本沒看過這份奏疏,後來讓太監去查,還真把這份奏疏給翻了出來。王莽看過這份數日前的奏疏,臉色總算是緩和了一些。在

這個時期,各地造反的人已經很多了,除了赤眉軍、綠林軍、銅馬軍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起義軍,甚至許多起義軍的首領都是朝中大臣們的親戚,真要是一律嚴懲不貸的話,朝堂上都剩不下幾個大臣了。看

過奏疏後,王莽已打算不再繼續深究此事了,可偏偏這個時候,有一人站了出來,太中大夫費興。費興直接把甄阜呈報的奏疏拿出來,交給王莽。甄

阜的這份奏疏太致命了,四條彈劾,條條要命。

原本已經消氣了的王莽,看完甄阜的奏疏後,勃然大怒,氣得連拍龍書案,當場下令,將李守,以及幫李守說話的黃顯,一併處死,另將李守滿門抄斬。

李守和黃顯,連個解釋的機會都沒有,甚至連宮門都未能走出去,當場被人拖出大殿,斬下了首級。另

外,李守在京城的家人,全部被殺,李家在京城的店鋪,也全部被查封。龍

淵、龍準、龍孛反應機敏,第一時間躲藏起來,纔算逃過這一劫。之後三人連夜逃回宛城,來向李家通風報信。

這就是整件事的經過。

把事情講完,龍淵急聲說道:“朝廷的旨意,即刻就到郡城,甄阜只要接到朝廷的旨意,立刻便會率郡軍到宛城。宛城已經待不了了,我們馬上就得走!”

他們三人,是日夜兼程,趕在旨意之前到的宛城。按照時間推算,王莽的旨意,也就這一兩天便會到郡城,甚至都有可能今天就到,十萬火急,耽擱不得。

此時的李通,早已是淚流滿面,悲痛欲絕。

李軼也是滿臉的淚痕,不過他還保持着理智,他拉了拉李通的衣服,說道:“次元,現在不是傷心難過的時候,我們得趕緊離開宛城!”

李通沒有理會李軼,哽咽着問道:“我父親的遺體現在哪裡?”

龍淵神色黯然地說道:“已經……已經被王莽下令焚燒了。”言

下之意,就是被王莽挫骨揚灰,連個葬身之地都沒有。李

通聞言,就覺得嗓子眼發甜,噗的一聲,噴出口血水。劉秀等人大驚,急忙扶住李通,他轉頭看向嚴光,急聲說道:“子陵!”嚴

光三步併成兩步,到了李通近前的同時,從一隻小瓷瓶中倒出一顆丹藥,塞入李通的口中。緩

了好一會,李通才算緩過這口氣,他哭得淚流滿面,一字一頓地說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若不殺莽賊,我愧爲人子,誓不爲人!”

劉秀用力地抓着李通的胳膊,說道:“次元,這個仇,我一定會幫你報,但是現在,你必須得跟我去舂陵!”

李家事發,己方脫不開干係。甄阜那邊只要稍微一做調查,就會把李家和己方聯繫到一起。

所以,不管現在己方有沒有準備好,都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再無其它的選擇。劉

秀之所爲那麼看重李守在京城的安危,主要的原因也就在這,李守一出事,李家必定要跟着受牽連,李家出了事,大哥和自己也得被牽扯進去。

宛城、舂陵、新野,早已經是個共同體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那一塊出了問題,都會牽扯到全部。李

通抹了抹臉上的淚珠,然後深吸了兩口氣,看了看周圍的衆人,只見在場的衆人也都充滿關切地看着自己,他站起身形,衝着劉秀點點頭,說道:“主公,我跟你去舂陵!”

李軼急聲說道:“我現在就回城中的主宅,把弟兄和物資都帶上!”

劉秀點點頭,提醒道:“多加小心!只帶細軟,重物可棄!”“

明白!”稍頓,他恍然想起什麼,小心翼翼地問道:“那……麗華小姐怎麼辦?”他

這話還真把劉秀問住了,現在己方必須得提前起事,宛城不安全,新野不安全,舂陵更不安全,可以說整個南陽郡,劉秀都找不到一處絕對安全的地方。

見他面露難色,沉默未語,李軼說道:“文叔,不如就讓麗華小姐暫時住在這裡吧!這座莊子不是在李家名下,也不會受到李家的牽連。”“

這……”劉秀遲疑片刻,看向李通。後者紅着眼睛,向劉秀點點頭,表示李軼說得沒錯,知道這座莊子和李家關係的人不多,而且知道的人,都是李家的心腹。

劉秀不再多做猶豫,對龍淵說道:“忠伯,你們三人暫時留在這裡,負責麗華的安全。”

龍淵、龍準、龍孛根本不清楚這邊的情況,三人都是一臉的茫然。

鄧禹上前,把陰麗華藏身在宛城的事,向他們三人大致講了一遍。三人互相看了看,心裡都很是無奈。他

們本以爲這次從京城回來,終於可以跟在劉秀身邊,大幹一場了,沒想到,現在又要留在這座位於荒郊野嶺的莊子裡,保護陰麗華。劉

秀看出他們的心思,拍了拍三人的肩膀,意味深長地說道:“麗華於我,至關重要,我必須得確保她的安全!等我們的起事有了一定的根基,我會第一時間召你們回來!”

第三百九十三章 複雜關係第八十三章 禍事之根第七十七章 支持反莽第六百二十七章 幽州戰事第四百二十四章 揚名河北第三百六十二章 禍起蕭牆第四十七章 騎槍之下第六百一十四章 當衆行兇第三百二十四章 順水人情第三百六十七章 心思歹毒第八百八十六章 隱忍不發第二百五十九章 挺身相助第十七章 明修棧道第三百六十八章 垂涎已久第五百九十章 借刀殺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兵救援第四百零八章 河北之變第一百五十四章 家族軍隊第六百八十二章 弘農之戰第七百零六章 堵鄉之戰第八百八十七章 志向不同第四百四十二章 正面交鋒第一百四十一章 噩耗傳來第八百二十四章 鐵面無私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兵作戰第四百零六章 抵達鄴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破大營第七十四章 來龍去脈第四百三十三章 城頭血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勸降倒戈第三百七十九章 攻佔郡城第八百四十三章 龐萌造反第二百九十四章 驚爲天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推斷真兇第七百零八章 分崩離析第七百八十五章 君臣議事第四百一十六章 拉開帷幕第四百三十四章 雙戟合璧第四百四十章 發兵信都第四百三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八百九十八章 蜀地猛將第一百三十章 識破陰謀第三百四十九章 地獄難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入京刺莽第十四章 圍而殲之第七百七十五章 賣主求榮第一百三十七章 罪證確鑿第八百六十四章 一計不成第八十一章 把酒言歡第八百九十章 吊人胃口第七百五十五章 震懾敵軍第六百零四章 詭異病症第五十八章 攔路打劫第七百四十九章 山谷之戰第六十八章 一見傾心第四百七十四章 王朗伏誅第五百三十二章 我爲天子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破大營第七十四章 來龍去脈第九十九章 秘密進行第七百零八章 分崩離析第九十七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六十七章 心思歹毒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戰在即第六百五十三章 漢營血戰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天道之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上門接人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勸鄧奉第四百一十九章 心懷鬼胎第一百零五章 出其不意第七百四十九章 山谷之戰第八百一十六章 着手政改第三百六十一章 昆陽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危在旦夕第七十六章 被擺一道第六百三十九章 暗中相助第六百五十二章 天子所在第六百零八章 根除禍首第一百三十章 識破陰謀第三百一十八章 斬首成功第三百一十一章 首戰告捷第一百三十七章 罪證確鑿第四百五十五章 婦人之心第五百一十章 用人不疑第八百零三章 加以警告第七百五十七章 秦漢之爭第三百四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七百四十八章 北伐之戰第六百八十九章 營中刺客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戰前兆第八百三十九章 圍魏救趙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勸鄧奉第三百三十五章 萬人莫敵第一百七十一章 巧佔朝陽第一百二十三章 再做試探第二百八十章 大局已定第四百五十四章 避其鋒芒第七十章 通風報信第九十八章 現身示警第七百八十五章 君臣議事
第三百九十三章 複雜關係第八十三章 禍事之根第七十七章 支持反莽第六百二十七章 幽州戰事第四百二十四章 揚名河北第三百六十二章 禍起蕭牆第四十七章 騎槍之下第六百一十四章 當衆行兇第三百二十四章 順水人情第三百六十七章 心思歹毒第八百八十六章 隱忍不發第二百五十九章 挺身相助第十七章 明修棧道第三百六十八章 垂涎已久第五百九十章 借刀殺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兵救援第四百零八章 河北之變第一百五十四章 家族軍隊第六百八十二章 弘農之戰第七百零六章 堵鄉之戰第八百八十七章 志向不同第四百四十二章 正面交鋒第一百四十一章 噩耗傳來第八百二十四章 鐵面無私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兵作戰第四百零六章 抵達鄴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破大營第七十四章 來龍去脈第四百三十三章 城頭血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勸降倒戈第三百七十九章 攻佔郡城第八百四十三章 龐萌造反第二百九十四章 驚爲天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推斷真兇第七百零八章 分崩離析第七百八十五章 君臣議事第四百一十六章 拉開帷幕第四百三十四章 雙戟合璧第四百四十章 發兵信都第四百三十一章 峰迴路轉第八百九十八章 蜀地猛將第一百三十章 識破陰謀第三百四十九章 地獄難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入京刺莽第十四章 圍而殲之第七百七十五章 賣主求榮第一百三十七章 罪證確鑿第八百六十四章 一計不成第八十一章 把酒言歡第八百九十章 吊人胃口第七百五十五章 震懾敵軍第六百零四章 詭異病症第五十八章 攔路打劫第七百四十九章 山谷之戰第六十八章 一見傾心第四百七十四章 王朗伏誅第五百三十二章 我爲天子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破大營第七十四章 來龍去脈第九十九章 秘密進行第七百零八章 分崩離析第九十七章 不歡而散第三百六十七章 心思歹毒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戰在即第六百五十三章 漢營血戰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天道之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上門接人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勸鄧奉第四百一十九章 心懷鬼胎第一百零五章 出其不意第七百四十九章 山谷之戰第八百一十六章 着手政改第三百六十一章 昆陽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危在旦夕第七十六章 被擺一道第六百三十九章 暗中相助第六百五十二章 天子所在第六百零八章 根除禍首第一百三十章 識破陰謀第三百一十八章 斬首成功第三百一十一章 首戰告捷第一百三十七章 罪證確鑿第四百五十五章 婦人之心第五百一十章 用人不疑第八百零三章 加以警告第七百五十七章 秦漢之爭第三百四十七章 全面開戰第七百四十八章 北伐之戰第六百八十九章 營中刺客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戰前兆第八百三十九章 圍魏救趙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勸鄧奉第三百三十五章 萬人莫敵第一百七十一章 巧佔朝陽第一百二十三章 再做試探第二百八十章 大局已定第四百五十四章 避其鋒芒第七十章 通風報信第九十八章 現身示警第七百八十五章 君臣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