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九章 權掌九州

劉秀在親自指揮了昌慮之戰後,便離開了關東地區,返回洛陽。

接下來的戰事,他全權交給了吳漢。劉秀回到洛陽時,陰麗華已經生產完,爲劉秀誕下一子,也就是劉秀的第四子,只是還未給孩子取名。

這個孩子的模樣,繼承了父母身上的優點,嬰兒肥的小臉圓乎乎的,很是可愛,濃眉毛,大眼睛,睫毛又長又往上翹,眨眼睛的時候,好像兩隻小扇子。

劉秀看到陰麗華誕下的孩兒,立刻將其抱起,越看越喜歡,對陰麗華笑道:“麗華,孩子就取名爲‘陽’吧!”

陰麗華喃喃說道:“劉陽。”她含笑點點頭,說道:“陛下的取名甚好。”

劉秀看着懷中的嬰兒,笑道:“陽兒!陽兒!哈哈!”劉秀大笑,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笑容感染到了襁褓中的嬰兒,才幾個月大的劉陽也咯咯地笑了起來。

不得不說,劉秀的後宮是很會生孩子的,皇后郭聖通已爲劉秀連續生下三個兒子,貴人陰麗華第一胎便爲劉秀誕下一子。

劉秀的後宮不大,但兒子卻不少,現在已經有四子,另外還有一位小公主。

這次出征,劉秀與溪澈影的關係改善了不少,平日裡,劉秀也願意去溪澈影那裡坐一坐。

與郭聖通、陰麗華、許汐泠不太一樣,溪澈影對國務、軍務這方面很感興趣,也願意就這方面的事務和劉秀討論。

後宮不得干政,這是漢室的規矩,因爲以前發生過呂后之亂,後世都有引以爲戒,不過私下裡聊一聊,討論討論還是可以的。

其實做皇帝也很孤獨,終日待在皇宮裡,能說得上話的人沒有幾個。

郭聖通、陰麗華、許汐泠對這些枯燥乏味的國務都沒什麼興趣,難得溪澈影喜歡這些,劉秀也願意和她隨便講一講、聊一聊,順便聽聽溪澈影的見解。

劉秀回到洛陽沒多久,對尚書檯又進行了改制。尚書檯依舊是掛在少府治下,而實際上,尚書檯並不歸少府管轄,而是直接向皇帝負責。

他把尚書檯分爲六曹,分別是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每曹設尚書一人,合稱六部尚書。

尚書檯的一把手是尚書令,尚書令下有尚書僕射一人,再下面,便是六部尚書,尚書令、尚書僕射加上六部尚書,這八位便是尚書檯的核心人員,合稱八座。

尚書檯的權利,全都集中在八座的手裡,每逢有大事,八座聯名上奏,與皇帝商議。

除了八座外,尚書檯還設有左丞、右丞各一人,侍郎三十六人,令史二十一人,這便是尚書檯的主體。

每日的早朝議事,那是大朝堂,而尚書檯則是個小朝堂,劉秀的重要決議,越來越的都是在尚書檯,和八座共同商議制定的。

劉秀將國家大權集中在尚書檯,也就等於是集中在他自己的手裡,中國千百年來中央集權政府的雛形,也正是從劉秀這個時期開始生出的萌芽。

尚書檯的三公曹、吏部曹、民曹、主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這六曹,其實就是後來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雛形。

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皇帝)參決,乃下三府(三公)。雖置三公,事歸臺閣。這便是劉秀的治政理念。

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的三公,漸漸變得可有可無,只剩下個虛名,而國家大事的決議,基本都是在尚書檯完成的。

尚書檯商議好決定,再下發給三公,讓三公具體去執行。再通俗點說,三公逐漸淪爲去做事的人,而制定如何做事的這個過程,三公已不再參與其中。

這日,南方傳來戰報,岑彭取得夷陵大捷。

看罷岑彭傳來的戰報,劉秀喜形於色,忍不住哈哈大笑。

黎丘之戰,田戎戰敗,逃回夷陵,岑彭率部追擊。田戎回到夷陵後,集結兵馬,與南郡的江陵與岑彭部展開會戰。

此戰,漢軍的兵馬有二十萬衆,田戎軍亦是傾巢而出,也有二十萬衆,雙方的兵力相差無幾,勢均力敵。敵我雙方合計四十萬大軍的會戰,規模浩大。

剛開始,雙方只是出動小股兵力,相互做試探,發生的戰鬥規模也較小,隨着時間的推移,雙方的戰鬥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

漢軍雖然來勢洶洶,但田戎佔據着地利的優勢,雙方的交戰,互有輸贏,難分上下。隨着戰事的持續,漢軍的後勤補給開始吃緊。

岑彭早早的放出消息,說漢軍打算撤退。聽聞這個消息的田戎,喜出望外,對漢軍更是加緊的攻勢。接下來的幾日,漢軍都是躲在營中避戰。

等田戎的攻勢稍微鬆緩了一些,岑彭率領着漢軍將士,起營拔寨,準備撤離江陵一帶。

這些天,田戎就等着漢軍撤走,他好率軍趁勢追擊,現在漢軍終於撤了,他又哪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田戎率領麾下將士,追殺漢軍。

哪知漢軍撤退是假,將田戎軍引出他們的營壘體系,誘到己方這一邊作戰纔是真。之後,雙方的兵馬在江陵的東部平原上,發生了針尖對麥芒的碰撞。

這一場大戰,雙雙足足鏖戰了兩天兩夜,最終以漢軍的大獲全勝,田戎軍的全線崩潰而告終。

江陵會戰,田戎幾乎打光了他的全部兵馬,只帶着千餘名殘部逃到夷陵。

岑彭趁勝追擊,率領漢軍,追殺到夷陵,再次大破田戎軍,攻破夷陵。

田戎帶着殘部,倉皇逃出夷陵,跑到秭歸縣。岑彭不依不饒,繼續追擊,到了秭歸縣,再次擊敗田戎。

這一戰之後,田戎在南郡徹底喪失立足之地,只帶着數十名殘部,西逃蜀地,去投奔公孫述了。

而田戎的家眷,則全部被岑彭生擒活捉。與吳漢不同,岑彭抓了田戎的家眷,並沒有斬盡殺絕,而是令人將其押送回洛陽,交由陛下處置。

田戎逃走後,岑彭控制了整個南郡,他繼續率軍駐紮在江陵。

至於要不要攻入蜀地,繼續追殺田戎,並與公孫述交戰,這就不是他所能決定的了,得看朝廷的決議。yuyV

不過岑彭駐紮在江陵期間,人也沒閒着,和他的故交鄧讓書信往來頻繁。

目前鄧讓擔任交州牧之職。交州這裡,屬於天高皇帝遠的地區,交州管轄範圍,包括今廣東、廣西、越南北部和越南中部,以及海南等地。

面積很大,但經濟極度匱乏,境內的異族也多。原本鄧讓是向劉玄效忠的,劉玄死後,赤眉軍入主長安,再後來劉秀又宣稱繼承大統。

中原地區,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局勢,讓鄧讓都不知道自己該效忠於誰了。

天下大亂之際,羣雄並舉,軍閥割據,像兩河一帶、關東關西等中原地區,早已打得頭破血流,屍橫遍野,而交州這裡倒好,沒人攻,沒人打,割據地方的羣雄們,似乎集體忘記了還有交州這麼一個地方。

岑彭也是在打敗了田戎,駐守江陵的時候,才把自己的這位老朋友鄧讓想起來。

他給鄧讓寫去書信,向鄧讓講明當今天下的格局,向他分析利害關係,權衡其中的利弊,最後勸說鄧讓投靠洛陽朝廷,迴歸漢室正統。

鄧讓和劉秀關係不熟,但和岑彭的關係很好,也十分敬佩岑彭的爲人。在和岑彭的書信往來中,他漸漸被岑彭說動。

後來,岑彭派出麾下的偏將軍屈充,到江南招撫。

得知消息的鄧讓,令自己治下的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合計七個郡的太守,派出使者,去往江南,向屈充貢獻方物禮品。

至此,交州正式向洛陽朝廷臣服。可以說劉秀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完全是靠着岑彭和鄧讓的交情,便兵不血刃的拿下整個交州。

隨着交州的臣服,劉秀除了張步的青州、盧芳的幷州、隗囂的涼州、公孫述的益州外,天下十三州,大部分地區已都在劉秀的掌控之中。

細數劉秀控制的區域,冀州、幽州,是劉秀打敗王郎,以及銅馬、赤眉、五校等等衆多起義軍後得下的;司隸地區,是劉秀打敗赤眉得下的;豫州是劉秀打敗劉永得下的;荊州是劉秀打敗鄧奉、秦豐、田戎等人得下的;兗州、徐州是劉秀打敗董憲得下的;揚州是劉秀平定當地的割據勢力得下的。

只有天高皇帝遠的交州,是靠着岑彭和鄧讓的良好關係,讓劉秀沒打一仗,而順利得下來的。

十三州府,現在劉秀已佔其九,羣雄割據,混戰不斷的局面也逐漸變得清晰明朗,劉秀於羣雄當中脫穎而出,一家獨大。

當然,直到這個時期,劉秀距離統一全國還有好一段的距離,洛陽的東面有張步,西面有隗囂,北面有盧芳,南面有公孫述。

這四大強敵,每一家的實力都不容小覷。

就連其中最弱小的盧芳,背後也有匈奴人在給他撐腰。另外,公孫述依仗着蜀地天險,在益州不斷的做大做強,用洛陽的心腹之患來形容也毫不爲過。

第六百七十四章 再戰南陽第五百七十八章 兩漢並立第八十三章 禍事之根第五百二十三章 險象環生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中吃味第一百三十二章 上門接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大哥威武第六百九十四章 定海神針第四百三十四章 雙戟合璧第七百二十八章 上門謝恩第十三章 行進漢中第一百零五章 出其不意第八百二十三章 仗勢欺人第三百四十四章 膽小怯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謀算計第五百零四章 大戰銅馬第二百三十五章 前因後果第三百二十九章 攻防血戰第三百一十章 奇襲奏效第三十三章 仗義相救第七十四章 來龍去脈第六百八十四章 直言進諫第七百三十六章 閒雲野鶴第一百一十章 上門提親第五百七十八章 兩漢並立第六百八十八章 決戰在即第六百零八章 根除禍首第三百六十章 一敗塗地第五百二十八章 暗中私通第八百三十四章 嚴刑逼供第四百五十四章 避其鋒芒第六百四十二章 宛城惡戰第五百四十章 死士行刺第一百八十九章 奇兵偷城第五百零一章 出頭之鳥第五章 再次遇險第五百八十二章 誅殺反賊第四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零八章 救兵趕到第八百三十二章 機關算盡第四百零二章 初遇勁敵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臂之力第六百六十七章 大傷元氣第五百九十二章 賊軍入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偷襲新野第二百四十二章 據城死戰第五百七十八章 兩漢並立第六百七十六章 前來營救第四百八十二章 執法如山第三百一十九章 襄城之戰第六十四章 謀反起事第五百九十一章 兵不厭詐第一百二十章 勇冠三軍第九十二章 爭風吃醋第六百二十章 主動找茬第四百五十一章 初次相見第三百一十五章 矇混入城第十章 初次相見第五百八十二章 誅殺反賊第二百一十九章 自家兄弟第八百三十二章 機關算盡第七百五十四章 城外血戰第八百零九章 湯藥風波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自食其蠱第一百八十四章 志在人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一百五十九章 趁夜劫人第八百八十三章 伯姬求情第六百八十五章 不祥徵兆第三百六十一章 昆陽之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家事難平第二百六十一章 爲兄報仇第十四章 圍而殲之第六百五十章 征討五校第二百四十一章 偷襲新野第四百九十八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三十八章 無事生非第四百五十六章 決戰開始第五百五十六章 立後之事第二百八十八章 威震諸敵第八百七十九章 酒舍之戰第七百零二章 回鄉祭祖第二百二十八章 身中劇毒第四百八十章 愛才之心第三百七十二章 京城鉅變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軍陣前第十二章 李氏爲輔第八百零一章 嚴刑逼供第五百零九章 又起波瀾第一百六十八章 虛張聲勢第八百零二章 重歸於好第六百六十四章 陷入絕境第五百一十三章 風波又起第二十八章 貿然深入第七百八十六章 貴胄欺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不祥徵兆第三百一十二章 攔路打劫第七百四十八章 北伐之戰第四百零一章 通風報信第五百八十三章 迅速平亂
第六百七十四章 再戰南陽第五百七十八章 兩漢並立第八十三章 禍事之根第五百二十三章 險象環生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中吃味第一百三十二章 上門接人第三百六十九章 大哥威武第六百九十四章 定海神針第四百三十四章 雙戟合璧第七百二十八章 上門謝恩第十三章 行進漢中第一百零五章 出其不意第八百二十三章 仗勢欺人第三百四十四章 膽小怯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謀算計第五百零四章 大戰銅馬第二百三十五章 前因後果第三百二十九章 攻防血戰第三百一十章 奇襲奏效第三十三章 仗義相救第七十四章 來龍去脈第六百八十四章 直言進諫第七百三十六章 閒雲野鶴第一百一十章 上門提親第五百七十八章 兩漢並立第六百八十八章 決戰在即第六百零八章 根除禍首第三百六十章 一敗塗地第五百二十八章 暗中私通第八百三十四章 嚴刑逼供第四百五十四章 避其鋒芒第六百四十二章 宛城惡戰第五百四十章 死士行刺第一百八十九章 奇兵偷城第五百零一章 出頭之鳥第五章 再次遇險第五百八十二章 誅殺反賊第四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零八章 救兵趕到第八百三十二章 機關算盡第四百零二章 初遇勁敵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臂之力第六百六十七章 大傷元氣第五百九十二章 賊軍入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偷襲新野第二百四十二章 據城死戰第五百七十八章 兩漢並立第六百七十六章 前來營救第四百八十二章 執法如山第三百一十九章 襄城之戰第六十四章 謀反起事第五百九十一章 兵不厭詐第一百二十章 勇冠三軍第九十二章 爭風吃醋第六百二十章 主動找茬第四百五十一章 初次相見第三百一十五章 矇混入城第十章 初次相見第五百八十二章 誅殺反賊第二百一十九章 自家兄弟第八百三十二章 機關算盡第七百五十四章 城外血戰第八百零九章 湯藥風波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自食其蠱第一百八十四章 志在人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一百五十九章 趁夜劫人第八百八十三章 伯姬求情第六百八十五章 不祥徵兆第三百六十一章 昆陽之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家事難平第二百六十一章 爲兄報仇第十四章 圍而殲之第六百五十章 征討五校第二百四十一章 偷襲新野第四百九十八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三十八章 無事生非第四百五十六章 決戰開始第五百五十六章 立後之事第二百八十八章 威震諸敵第八百七十九章 酒舍之戰第七百零二章 回鄉祭祖第二百二十八章 身中劇毒第四百八十章 愛才之心第三百七十二章 京城鉅變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軍陣前第十二章 李氏爲輔第八百零一章 嚴刑逼供第五百零九章 又起波瀾第一百六十八章 虛張聲勢第八百零二章 重歸於好第六百六十四章 陷入絕境第五百一十三章 風波又起第二十八章 貿然深入第七百八十六章 貴胄欺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不祥徵兆第三百一十二章 攔路打劫第七百四十八章 北伐之戰第四百零一章 通風報信第五百八十三章 迅速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