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長安故土紅塵路

西域戰事未休,漠北大戰將起。就在長樂侯元召暗中點撥大漠智者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約束草原族羣,這一局大棋快要抵定乾坤的時刻,大漢皇都長安,有些未知的變化也正在悄然發生。

這種變化,說的既是長安市井間的事,又是宮廷內近來出現的某些現象。

大漢長安,這座巍峨的偉大城市,自高祖皇帝奠基,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早已經今非昔比。尤其是近十幾年以來,市井間的繁榮程度,簡直是日新月異,出現的各種新奇事物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

這樣的變化使人驚歎不已。即便是在長安城內已經居住了許多年的世家大族,也從來沒有想過,短短几年功夫,就讓他們見識到了歷代先祖都沒有見識過的新奇世界。

先不必說中原各地的百工製作蓬勃發展之後,帶動起來的商業流通和經濟發展。只是從東南越、南海諸島、西南彝這些最先被大漢軍隊所征服的地區運送到各地郡縣和長安來的香料、水果美食、珍珠翡翠、珍貴的木材以及琳琅滿目的當地特產,就足已經讓長安民衆享受到前人從來無福消受的許多東西。

至於從東海之濱、高麗三郡以及剛剛開始大量涌進的西域特產,就更是令人大開眼界。時至今日,像原先極爲稀缺的細鹽、烈酒、香料、糖、茶等等這些生活必須用品,早已經算不得什麼稀奇物品。當然,這些產業的規模已經極其龐大,有心人如果粗略估計一下,其背後蘊藏的財富價值,單獨拿出任何一項來說,恐怕都早已經是富可敵國,無法估量!

這樣的財富,在任何時代恐怕都是極其容易招致貪婪之徒覬覦的,不擇手段掠奪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本來就是無法避免的事。但在現在的長安及漢朝疆域之內,雖然暗中眼紅的人很多,到目前爲止,卻還並沒有人敢伸手染指。

因爲,只要有點兒眼力價兒的人都知道,這些產業歸屬地是長安西郊三十里之外的那個地方。而這背後站立的一個巨大身影,雖然年輕,但已經是頭頂大漢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雙侯爺桂冠,影響力橫跨軍、政、商數界,被皇帝陛下親口稱爲國士無雙的那個人。

斯人雖然不在長安,但長安無處不在都有他的傳說。除去極少數朝廷貴臣,知道未央宮在這些巨大財富後面也有着隱隱約約的影子之外,世間絕大多數的普通人,卻並不瞭解這些。而對於他們來說,在普遍的認知中,經常出征在外的元召,就是創造這一切繁榮的人。

當然,在朝堂上也不是沒有人提出過一些措施,想要對國家內部流通中這些最賺錢的行業苛以比平常商品多數倍的重稅,以增加國庫的收入,用以填補因爲對外戰爭所造成的損失。

不過,當時自以爲揣摩聖意而聽了某些人挑撥上書言事的這位大臣,奏事完畢之後,出乎意料,感覺到很多重臣看向他的目光都有些奇怪。

那裡面似乎包含了鄙視、嘲笑、奇怪、不屑一顧……但就是沒有贊同和附和。甚至包括皇帝的臉色都有些莫名其妙,似笑非笑,令人琢磨不透。

皇帝劉徹在心中暗自大罵“愚蠢”的聲音自然沒有人能夠聽到。在他的暗示之下,丞相公孫弘冷着臉站了出來,極爲不客氣的駁斥了這位想要出風頭的傢伙。

熟知一切內情並且十分享受現在太平丞相日子的公孫弘,只想平平安安的站好最後一班崗。在丞相的位置上得以封侯,他已經算是得償所願,功成名就,只求一個善終了。現在如果誰要創造機會挑起事端,只要有一絲把他這個丞相推向“背鍋俠”尷尬地位的可能,那這個人就是和他不共戴天的仇人啊!

作爲這一任丞相,公孫弘雖然被大大的收縮了權力,但想要在皇帝面前保持榮華富貴,需要的是消息靈通,遊刃有餘。朝野上下的任何暗中動向他當然比誰都清楚,這些目光短淺的傢伙,因爲嫉妒和貪婪,簡直就是利令智昏!他們只看到了握在元召手中潑天的財富,卻根本就不知道,皇帝陛下、皇后太子一系都在這其中各自有着怎樣的利益糾葛。如果真的不死心,想要在這其中做文章的話,總有一天,這些人恐怕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話當然不能明說,負有維護皇帝陛下形象的丞相大人,怎麼能把天子另有渠道賺取民間財富,而在未央宮中建有比國庫還要富有的小金庫這樣的事說出來呢!

丞相公孫弘在大殿之上厲聲斥責的理由,是該大臣的鼠目寸光不識大體!難道不知道這幾年那些行業和帶動起來的整個大漢商業系統爲國庫捐獻的賦稅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正是因爲有了這些錢,漢朝才能夠有能力發動一次次的對外戰爭,東征高麗,西通西域,北驅匈奴……並且正是因爲用財富堆積起來的充足後勤軍備供應,才讓大漢軍隊勇往直前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而正是因爲有了這些對外戰爭的勝利,大漢周邊環境逐漸安定,周邊各國的商業往來逐步正常展開,並且日漸頻繁。隨之而來的,便是大批的商賈和大量的財富開始涌入漢朝的疆域內……今天的大好局面、長安街市的繁榮,皆是由此而來!

丞相公孫弘言辭未休,緊接着出場的是掌管國家財政大權的太中大夫鄭當時。這位多年以來的朝廷財政大臣,以詳實的數據再一次向世人說明了大漢軍隊的對外戰爭,並不是窮兵黜武勞民傷財,而是在取得大片疆域之外,更有無可估量的財富隨着勝利被運往長安,入到庫府。

這兩位朝廷重臣的言辭前後呼應,因果互成,明白無誤地告訴所有人,始創造自名叫元召那位年輕侯爺之手的這些財富,到底對這個國家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皇帝劉徹從始至終都沒有說什麼,不過這已經說明了他的態度。在朝堂大臣們表情各異中,丞相公孫弘已經大喝一聲,以“妄議朝政”之罪喝令殿前武士把那位面如土色的倒黴蛋趕了出去。御史大夫張湯閉目養神,只嘴角動了動,卻一言未發。其餘皆默然。

這是發生在幾天前朝堂上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許多人也並沒有太當一回事,甚至朝堂之外的人都沒有聽說。不過,在有所牽連的許多人看來,這背後已經暗藏了微風吹動的波瀾……許多陰謀、策劃和觀察預防,都在分別展開,也許在不久之後,一場有關於此的大風浪會猛然襲來!

與這些不起眼的事相比,現在整個朝廷上下和長安民衆最關心和期盼的,就是西域各國諸王和歸降以及被俘的匈奴幾位部落王來長安伏闕覲見這件大事了。

這恐怕是自漢朝開國以來,最隆重和最榮耀的外邦諸王覲見天子儀式。西域將近三十多個國王再加上匈奴王,這樣的規模到時候一起拜伏在大漢未央宮前,所謂“威遠來伏”,莫此爲甚!

好大喜功最得意這樣隆重場面的皇帝劉徹,心中的興奮可想而知。歷代先皇沒有取得的成就,在自己手裡易如反掌。而且,據急報,匈奴單于羿稚邪的頭顱已經在送往長安來的路上。雖然沒有能夠把活着的大單于押着來長安獻俘於高廟,有些遺憾。但前軍將士能夠取得這樣大的勝利,已經足以讓天下振奮了。在此時的皇帝心中,倒沒有想到其他。

爲了規模更隆重一些,好擴大影響力,讓這一事件能夠銘記在史冊,赫赫武功供後世子孫膜拜。皇帝劉徹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傳下旨意,命令天下諸侯各王,利用這次機會,齊聚長安。名義上是讓高祖皇帝的子孫們都來見證一下這榮耀的時刻,也好告慰一下共同祖先的英靈。而實際上,得到旨意的劉氏所有諸侯王都深深的明白這位手段高超皇帝的真正用意。不過就是當衆炫耀一下他的功績,也好打消最後一絲留存在諸侯王心中不服氣的念頭而已。

其實,這樣的震懾方法,對於早已經不成氣候的漢氏天下諸侯們來說,是有些多此一舉了。不過既然有這樣的機會,來長安走一趟,打消皇帝潛意識中的某些不友善念頭,還是很有必要的。

這樣一來,不久之後的長安城,可真是會迎來一個大場面了。說是百年難遇,也並不過分。因此,朝廷上下各有關部門相關有司人員,這一段時間爲了做好準備,可是沒日沒夜的忙碌,累的吐血啊!

而就在這全城振奮準備迎接盛況的前夕,有一支遠渡的船隊在東海之濱登上漢朝疆域,然後沿水道轉入大江口,溯流而上,幾日之後,在渭河碼頭登岸了。

在大批精悍武士的保護下,衣飾華貴國色天香的女子懷抱着一個睜大好奇的雙眼四處觀望的小小孩童,登上了去往長安城的馬車。

長安故土,三千紅塵路,良人安在乎?猶記當年,雨夜暗花開,情根深種處,落字已成書……!

第三百三十八章 輕策馬 奏凱歌第一百四十八章 塵埃未定 天意無常第一百章 安得兩全法 天機未可說第三百七十一章 長安動 風雲生第一百二十五章 千騎飛過 萬箭難發第七百零七章 天下爲棋第六百二十六章 塵世烈骨第六十五章 鐵血鏽忠骨 丹心照汗青第八百八十章 殺王祭旗春秋訣第六百一十章 以劍之名第八百六十一章 甲光曜日風雲決第八百三十七章 心胸似海無限大第七百六十八章 琅琊王府第八百零七章 鐵甲征塵入長安第一百一十章 龍有逆鱗 觸之必死第三百五十五章 氣凜凜 馬蕭蕭第三百八十五章 河上誡 曾聽聞第一百零三章 平生意氣 睥睨神魔第八百一十四章 滿座衣冠朝天闕第七百四十九章 山崩地裂第五十六章 禍福身所繫 長街風波起第八百九十六章 萬里百劫又千傷第八百七十章 天機難測已註定第七百九十三章 脣槍舌劍第五十一章 白馬踏夢境 心字點硃砂第六百五十九章 甘爲前驅第七百二十八章 長歌英雄第六百一十二章 豈曰無家第三百七十二章 玉笛挽 人傾城第五十五章 好價且待估 奇貨亦可居第八百九十三章 大難來時以身當第一百零二章 有心藏劍 無形雕琢第四百六十一章 魑魅魍魎 明槍暗箭難防第五百四十二章 席捲千軍如草芥第八十二章 萬字平戎策 一語定興衰第六百四十三章 生死難以第三百二十八章 樓船至 鎖大江第五章 時有紈絝子 一 騎爭道先第五百六十七章 月光杯裡酒如霜第五百二十一章 萍蹤俠影意綿綿第一百九十章 掌中煙雲 紅顏血煞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波又起 不過枉費心機第一百四十三章 涇渭之水 澤被衆生第八百八十七章 狂風驟雨浪滔天第四章 天涯曾相隔 人生若初見第四百六十三章 此身肝膽 何懼詆譭流言第十二章 無瑕少女心 誰家麒麟兒第八十章 新府畫樓畔 故人盡餘歡第六十二章 臨難須肝膽 爭權辯忠奸第七百零二章 以劍之名第七十九章 滄海珠有淚 滴落明月邊第四百三十六章 文華之盛 以載道育精英第八百零九章 敢教日月換新天第一百四十三章 涇渭之水 澤被衆生第六百零一章 銀魂劍魄第三百九十章 長安路 風雪中第五百七十四章 靜處忽聽風雷聲第二百五十二章 豪情天縱大漢魂第七百零八章 鉤弋宮深第五百五十八章 舊恨難消人成魔第八百一十八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六百八十章 霹靂忽驚第三百零七章 踏征途 將旗出第三百零五章 人北顧 烽煙暮第七百一十二章 無命絕殺第九百九十三章 星火傳日月第七百一十九章 未央落日第三百八十四章 青雲志 明月心第四百一十章 鐵肩道義 俯仰無愧天地第四百零一章 盛宴之後 當歸去來兮第三百三十七章 山河間 留傳說第四百章 塞上雪 大漢風第三百七十三章 朔風侵 兵鋒行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石無醫非是病第九百九十五章 華夏傳承者第十一章 重陽登高塬 陌上黃花遍第一百七十二章 黑鷹展翅 征程萬里第六百四十二章 血雨腥風第四百九十四章 長安春釀 飲君一盞黃泉第三百零三章 王之怒 氣如虎第六百四十六章 紛擾不休第二百三十章 善惡成敗翻手間第八十三章 未央琉璃瓦 長樂宮闈深第八百零四章 一劍光寒魄千軍第一百五十五章 願請長纓 手縛蒼龍第五百三十章 青草深處埋忠骨第六百九十五章 忠烈春秋第二十六章 歲月兩生花 古木發新芽第七百九十七章 生死存亡第八百一十七章 萬里瀚海起悲歌第三百七十二章 玉笛挽 人傾城第三百二十三章 決戰地 馬蹄霜第六百零九章 天子新寵第一百零二章 有心藏劍 無形雕琢第七十一章舊夢沉香盡 山河幾回新第四百四十五章 文韜武略 青史篆刻瀟灑第八百九十六章 萬里百劫又千傷第四百六十二章 朝堂生變 長安風起雲涌第八百一十七章 萬里瀚海起悲歌第五百七十四章 靜處忽聽風雷聲
第三百三十八章 輕策馬 奏凱歌第一百四十八章 塵埃未定 天意無常第一百章 安得兩全法 天機未可說第三百七十一章 長安動 風雲生第一百二十五章 千騎飛過 萬箭難發第七百零七章 天下爲棋第六百二十六章 塵世烈骨第六十五章 鐵血鏽忠骨 丹心照汗青第八百八十章 殺王祭旗春秋訣第六百一十章 以劍之名第八百六十一章 甲光曜日風雲決第八百三十七章 心胸似海無限大第七百六十八章 琅琊王府第八百零七章 鐵甲征塵入長安第一百一十章 龍有逆鱗 觸之必死第三百五十五章 氣凜凜 馬蕭蕭第三百八十五章 河上誡 曾聽聞第一百零三章 平生意氣 睥睨神魔第八百一十四章 滿座衣冠朝天闕第七百四十九章 山崩地裂第五十六章 禍福身所繫 長街風波起第八百九十六章 萬里百劫又千傷第八百七十章 天機難測已註定第七百九十三章 脣槍舌劍第五十一章 白馬踏夢境 心字點硃砂第六百五十九章 甘爲前驅第七百二十八章 長歌英雄第六百一十二章 豈曰無家第三百七十二章 玉笛挽 人傾城第五十五章 好價且待估 奇貨亦可居第八百九十三章 大難來時以身當第一百零二章 有心藏劍 無形雕琢第四百六十一章 魑魅魍魎 明槍暗箭難防第五百四十二章 席捲千軍如草芥第八十二章 萬字平戎策 一語定興衰第六百四十三章 生死難以第三百二十八章 樓船至 鎖大江第五章 時有紈絝子 一 騎爭道先第五百六十七章 月光杯裡酒如霜第五百二十一章 萍蹤俠影意綿綿第一百九十章 掌中煙雲 紅顏血煞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波又起 不過枉費心機第一百四十三章 涇渭之水 澤被衆生第八百八十七章 狂風驟雨浪滔天第四章 天涯曾相隔 人生若初見第四百六十三章 此身肝膽 何懼詆譭流言第十二章 無瑕少女心 誰家麒麟兒第八十章 新府畫樓畔 故人盡餘歡第六十二章 臨難須肝膽 爭權辯忠奸第七百零二章 以劍之名第七十九章 滄海珠有淚 滴落明月邊第四百三十六章 文華之盛 以載道育精英第八百零九章 敢教日月換新天第一百四十三章 涇渭之水 澤被衆生第六百零一章 銀魂劍魄第三百九十章 長安路 風雪中第五百七十四章 靜處忽聽風雷聲第二百五十二章 豪情天縱大漢魂第七百零八章 鉤弋宮深第五百五十八章 舊恨難消人成魔第八百一十八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六百八十章 霹靂忽驚第三百零七章 踏征途 將旗出第三百零五章 人北顧 烽煙暮第七百一十二章 無命絕殺第九百九十三章 星火傳日月第七百一十九章 未央落日第三百八十四章 青雲志 明月心第四百一十章 鐵肩道義 俯仰無愧天地第四百零一章 盛宴之後 當歸去來兮第三百三十七章 山河間 留傳說第四百章 塞上雪 大漢風第三百七十三章 朔風侵 兵鋒行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石無醫非是病第九百九十五章 華夏傳承者第十一章 重陽登高塬 陌上黃花遍第一百七十二章 黑鷹展翅 征程萬里第六百四十二章 血雨腥風第四百九十四章 長安春釀 飲君一盞黃泉第三百零三章 王之怒 氣如虎第六百四十六章 紛擾不休第二百三十章 善惡成敗翻手間第八十三章 未央琉璃瓦 長樂宮闈深第八百零四章 一劍光寒魄千軍第一百五十五章 願請長纓 手縛蒼龍第五百三十章 青草深處埋忠骨第六百九十五章 忠烈春秋第二十六章 歲月兩生花 古木發新芽第七百九十七章 生死存亡第八百一十七章 萬里瀚海起悲歌第三百七十二章 玉笛挽 人傾城第三百二十三章 決戰地 馬蹄霜第六百零九章 天子新寵第一百零二章 有心藏劍 無形雕琢第七十一章舊夢沉香盡 山河幾回新第四百四十五章 文韜武略 青史篆刻瀟灑第八百九十六章 萬里百劫又千傷第四百六十二章 朝堂生變 長安風起雲涌第八百一十七章 萬里瀚海起悲歌第五百七十四章 靜處忽聽風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