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五章 反擊(上)

原來在襲擊營地的事件結束之後,相關報告,以及俘虜經由上海,被押送到青島,經過安全部的審議、複覈之後,確定基本屬實,因此引起了華東**上下人等的憤怒。

說起來這是上海恐怖襲擊之後,清廷和日本再次聯手,攻擊華東**。當然,上海恐怖襲擊是確確實實給華東**造了一定的損失,而這一次由於發現得極時,因此實際並沒有給華東**造成什麼損失。但這時的華東**,也和上海恐怖襲擊時,大不相同了。

在上海恐怖襲擊時,華東**還沒有參戰,擁有的地盤也僅僅只有一個山東省、及河南省的部份地區,總面積只有2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3500萬左右,雖然算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但無論是實力還是影響力都還比較有限。而現在華東**己經取得遠東戰爭的勝利,擊敗了英法日俄四國,領土面積己超300萬平方公里,人口8500餘萬,放眼整個世界,都是有份量的大國,在東亞地區更是有舉足輕重的巨大影響力,因此華東**上下的心態都發生巨大的變化,由其是華東**宣佈推翻清廷、建立新中國的目標之後,更是將華東**軍政民衆的信心、精氣神都推到了頂峰。

而清廷、日本在這個時候聯手以恐怖襲擊的方式攻擊華東**,由其還是打擊華東**的救災行動,自然是引起了羣情激憤,由其是元老在這個時候表現得冉爲激進,因爲現在正是元老們自信暴棚,個個都以龍傲天自居的時候,是決不容任何的恤,而且元老說話也沒有什麼顧忌,因此輿論是一片喊打喊殺,要求華東**立刻出兵,進攻北京,推翻清廷,攻打日本,佔領東京等等。

行政院對此當然也不敢輕視,畢競日本和清廷的行爲也確實是威脅到了華東**的安全,華東**也必須要有所迴應,甚致是進行對等的報復,同時面對內部的激烈反應,也必須要有一個交待。

而且這時秦錚也從東北迴到了青島,行政院的人員也全部到齊,正好可以展開討論。

經過了三天的研究之後,行政院也確定了採取的措施,在針對清廷的方面,首先確實現在出兵進攻北京顯然是不現實的,這是基於4個方面的考量:

一是遠東戰爭剛剛結束,華東**雖然獲勝,並且獲得了鉅額的賠款,但所消耗的巨大人力物力還需要時間恢復,而且遠東戰爭的勝利果實也需要時間消化,因此在短時間內,華東**並不宜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二是儘管現在華東**己在東北地區站穩了腳跟,並且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系統,但畢竟是統治東北地區的時間太短,根基不深,還需要時間來深耕。

三是在秦錚回青島之前,制定的蠶食蒙古東部計劃也己開始實施,這個計劃對於保護東北地區安全,擴大華東**在蒙古地區的影響力,遏制****勢力都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蠶食蒙古東部計劃應該做爲優先選項,那麼在這個時候,自然也沒有必要節外生枝。

四是現在長江中下游的水災還沒有平息,牽扯了華東**的大部精力。而且這是關係到華東**的形像和治理組織能力,不可能中斷。

那麼對於清廷,華東**的應對方案有兩條,一是進一步擴大輿論宣傳,製造華東**的偉光正形像,並盡力的貶底清朝;當然僅僅只是擴大輿論宣傳,在華東**內部顯然是交待不過去的,由其是無法令元老滿足,因此第二條就是武力佔領安徽省,並將安徽省納入到華東**的版圖內來。

由於這次攔截船隊、和襲擊營地都是發生在安徽省,因此華東**對安徽省動手,也是合情合理,這樣做既使不能讓元老們完全滿意,但也能夠接受。而且安徽省是這次水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華東**重點求災的地方,現在己在安徽省建立了3個災民安置營,同時人民軍征剿紅蓮教的戰爭也是在安徽省境內進行的,可以說華東**在安徽省有比較深的基礎,佔領安徽省,也不會消耗太多的資源。

另外對長江中下游的督撫大員們也是一個嚴厲的警告,和華東**作對,這就是下場,而安徽省畢竟是清廷的領土,華東**武力佔領安徽省,對清廷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並且令清廷無從發力還擊,要救援安徽省,離得太遠,鞭長莫及,而要向華東**宣戰,估計清廷也沒有這個膽量,最終只能吞下這個後果。

而應對日本,宣戰肯定是不可能的,現在對內都尚未安定下來,更不要說是對外發動戰爭了。華東**的應對是首先通過外交,向日本表示抗議,要求日本作出解釋,道歉並賠償損失,這是必須要有的,不管抗議有沒有用,至少達了華東**的態度。

當然僅僅是抗議沒有用,由其是對日本這樣畏強不畏德的國家,因此必須要有所行動,那就是派遣艦隊,在日本週邊進行事演習,實際也就是向日本示威,施加壓力。雖然現在華東**並沒有能力發動對外的戰爭,但日本的情況其實要比華東**更遭糟,更擔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所以日本妥協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不過也有人指揮對於日本的行爲判斷,也不能完全以正常的邏輯來推斷,畢竟日本人的性格中有瘋狂的一面,因此日本拒不妥協,死硬到底,甚致主動向華東**發動攻擊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因爲這時日本在遠東戰爭之前,向英國定購的兩艘排水量高達17000噸的戰列艦鹿島號、香取號己經歸國,並編入聯合艦隊,這兩艘戰列艦的加入,可以讓在遠東戰爭中受到重創的聯合艦隊底氣大增,至少己經具備了一戰之中,說不定日本會冒險一搏,因此如果發生這種情況,華東**必須要有自己的預案。

這個建議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畢竟這確實就是日本人的特性,於是經過討論之後決安,如果日本拒不妥協,華東**將採取封鎖日本海上運輸線的策略,攔截、扣押日本的商人,以此進一步向日本實壓,而日本真的要挺而走險,冒險一搏,和華東**開戰,則正好藉機在海戰中再次沉重打擊日本海軍,以一場海戰的勝利,向元老們作交待。

當然,這樣一來,派遣向日本施壓的艦隊安排,就要認真的考慮,必須有絕對的把握擊敗日本聯合艦隊,不過這是軍委考慮的事情,不用在行政會議上討論。

迴應的決議確定之後,就是實施,正好這時羅嶽己在安徽領軍剿滅了紅蓮教,於是軍委也決定就由羅嶽領軍,攻佔安徽省,因爲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羅嶽一直都在安徽省活動,熟悉這裡的情況,同時清廷的安徽省是橫跨長江兩岸的,因此攻佔安徽需要水陸並進,現在羅嶽還掛着救災副總指揮的職務,可以調動上海的內河艦隊,自然是由他來指揮這次戰鬥更合適一些。

而就在第二天,外事委員李三傑招見日本駐華東**領事阿部守太郎,此人是在遠東戰爭之後到青島上任的,生於1872年,大分縣人,東京帝國大學法科畢業,對中國有相當深入的研窮,熟知中國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並能說流利的漢語,是日本的外務省裡,是有名的中國通。日本任命他爲駐華東**領事,也是希望他能夠利用對中國的瞭解,處理好日本和華東**的關係,畢競現在日本也需要一個安定和平的外部環境,以獲得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的時間,實在不宜和華東**搞僵關係。

阿部守太郎也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而且還要忍辱負重,因此到青島上任之後,一方面頻頻拜訪華東**的各官員,態度十分歉俾,對誰都恭恭敬敬;另一方面,他也經常出席社會活動,開口閉口都是兩國和平,加強友誼之類的話,到也贏得了不少的好感。

收到了李三傑的招見邀請之後,阿部守太郎也知道是什麼事,因爲相關的報導在報紙上已經有了,阿部守太郎在看到相關的新聞之後,也立刻向國內發電詢問是怎麼回事,而且言語也頗有些抱怨,畢竟這樣重大的事情,自己居然一點風聲都沒有聽到,也沒有問問自己的意見,另外老實說這次事情的意義實在是不大,就算是成功了,對華東**也沒有什麼實質的影響,而對日本更是沒有半點利益,甚致還會惹怒了華東**,給日本惹來麻煩。自己來青島的時候,國內不己經確定了應對華東**的基調,就是緩和關係,不可激化矛盾,怎麼這就變了。

不過很快阿部守太郎就收到了國內的回覆,原來這是陸軍部情報處的私自行動,連陸軍部都被矇在鼓裡,更不要說是內閣了。因此阿部守太郎也只能苦笑不語,這幫軍人們實在是太無法無天了,但最終卻還要自己給他們擦屁股,處理善後事宜,真是飛來橫禍。

現在外事委招見自己,顯然是對方有反應了,因此阿部守太郎也只能硬着頭皮,如約來到外事委的辦公大樓,面見李三傑。

第三章 尖刀排長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一四八章 上任(二)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五四零章 美國調停(下)第四二九章 撤軍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一一三章 接管天津(五)第三零三章 反制行動(一)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九十八章 天津租界(五)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六十章 大沽口會議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二四一章 教育(下)第四八五章 登陸作戰(七)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四二二章 進攻北京(一)第六五零章 撤僑(二)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六十五章 工業(二)第五六八章 預備會議(三)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四九四章 襲取海參崴(三)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六六一章 臺灣海峽之戰(二)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第五六一章 美國(四)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二四八章 創業(一)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一五七章 天津見聞(二)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四二七章 進攻北京(六)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四零四章 談判破裂(五)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三三零章 海歸(一)第一四八章 進攻楊村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二七七章 中立(一)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五九九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上)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一八七章 德國海軍戰略(五)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七十一章 工作開展(下)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一五八章 日本的訪問(一)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四九八章 各方態度(一)第三二七章 李鴻章來訪(四)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
第三章 尖刀排長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三九一章 對馬海戰(十七)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一四八章 上任(二)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第五四零章 美國調停(下)第四二九章 撤軍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一一三章 接管天津(五)第三零三章 反制行動(一)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九十八章 天津租界(五)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三七三章 餘波未平(十)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六十章 大沽口會議第五七七章 袁世凱來訪(一)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二四一章 教育(下)第四八五章 登陸作戰(七)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八十九章 安置營(五)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四二二章 進攻北京(一)第六五零章 撤僑(二)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六十五章 工業(二)第五六八章 預備會議(三)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四九四章 襲取海參崴(三)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一二九章 德國艦隊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六九三章 再度出擊(四)第六六一章 臺灣海峽之戰(二)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六一七章 滿洲里戰役(十)第二一八章 爪哇之戰(八)第五六一章 美國(四)第四一八章 遼河之戰(四)第四五九章 圍殲日軍(三)第一五六章 對日談判(上)第二四八章 創業(一)第五零七章 清廷招撫(四)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一五七章 天津見聞(二)第一五二章 徳國之行(九)第二十六章 接管濟南(十九)第一七零章 投資考察(一)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五六二章 美國(五)第四二七章 進攻北京(六)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四零四章 談判破裂(五)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三三零章 海歸(一)第一四八章 進攻楊村第五四二章 未來計劃第三一四章 錦州(二)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五四零章 聯合軍演(五)第二七七章 中立(一)第四五一章 外交斡旋(八)第五九九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上)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一八七章 德國海軍戰略(五)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七十一章 工作開展(下)第五五五章 接受談判(七)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一五八章 日本的訪問(一)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四九八章 各方態度(一)第三二七章 李鴻章來訪(四)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