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

就在錦州市**正式成立的時候,張作霖的部隊也在軍營裡集合,開始進行統一的換裝,同時還有軍委派駐到張作霖部隊的政工幹部,也是正式上任。

現在張作霖的部隊儘管己升級爲團編制,但從士兵到軍官,都是張作霖一手招募、提拔的,人民軍並沒有干涉,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支軍隊還是張作霖的私人軍隊。軍委只是向張作霖的部隊派遣了政工幹部。對此,張作霖當然也不能拒絕,一來是人民軍所有的部隊都是這樣,都有政工幹部,並非是只針對張作霖的部隊,自然也不能例外;二來畢競是張作霖主動投靠人民軍,自然要尊守人民軍的規據來,何況張作霖現在也沒有什麼資本能夠和人民軍討價還價。

雖然張作霖不懂什麼叫政工幹部,但有一點他明白,這些人實際就是人民軍派到自己隊伍是來的監軍。張作霖到也能夠理解,換了自己是人民軍的掌權人,也會如此,只是這人數也太多了一點,自己現在不過區區一個團,還不到3000人,競然派來了十幾個人,而且還是從連一級就開始佈置起,有必要這麼多人嗎?不過即然是人民軍的規據,張作霖也不好說什麼,另外他對自己的隊伍還是很有一些信心的,畢竟這是他一手拉扯起來的隊伍,幾乎所有的各級軍官不是張作霖的老弟兄,就是張作霖提拔起來,而士兵也大部份都是張作霖的同鄉,因此張作霖對於這支軍隊的控制,還是相當有信心的。

其實華東**和軍委向張作霖的部隊派遣政工幹部,除了是人民軍正常的編制和人員安排,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拿張作霖的部隊作試驗,看看軍委花了6年多時間培養出來的政工幹部到底有多強的能力。

張作霖是第一支以整支隊伍向華東**投誠的,再此之前從未有過。華東**和軍委都十分重視,因爲在以後統一全國的戰鬥中,肯定還會有成建制的軍隊陣前起義,或是主動向華東**投誠,那麼怎樣處置這些軍隊,是人民軍今後要面臨的問題之一。

這個時代的軍隊有一個十分鮮明的共同點,就是長官對這支軍隊的影響力很大,甚致基本就是長官的私人軍隊, 如張作霖的這支軍隊基本如此,但華東**顯然是不可能接受在人民軍中存在着這種軍隊,所有的軍隊效忠的對像應該是國家或**,而不是個人,因此必須對這樣的軍隊進行改造,張作霖的部隊正好可以做爲一個試驗田,從中積累相應的經驗。

但具體的改造方式,在軍委裡存在着不小的爭議。有人建議將張作霖的部隊拆分,然後分配到其他部隊中;也有人認爲應該向張作霖的部隊摻砂子,逐步以人民軍培養的士兵取代張作霖的部隊中的士兵;還有人則主張,讓政工幹部去作工作。

最終軍委決定,首先採用政工幹部工作的方式,前個建議雖然更容易,但只適合在和平時期,現在卻是在戰爭時期,這種做法會有損軍隊的戰鬥力,另外軍委也想看看政工幹部到底有多大的能量。

人民軍的元老是秉承着舊時空的傳統,相當重視軍隊的政治教育,並視爲確保人民軍的戰鬥力,對**的忠誠度、以及優秀作風的最有力保證。因此在人民軍成軍時起,就注重培養政工幹部,並在華東**成立之後,就以支部建在連上的標準,在軍隊中設置政工幹部,一邊訓練軍隊的戰鬥力;一邊注重併發掘政工幹部。

現在人民軍己成軍6年,也培養出一批政工幹部,以及對軍隊進行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並在人民軍中,發揮着相當重要的作用。但爲此軍委也是花廢了相當大的力氣,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一名合格的政工幹部要比培養一名合格的軍事指揮官還要困難,因爲軍事指揮官只需要具備相應的軍事知識和實戰經驗就行了,而政工幹部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不僅要能看能算,而且還要能寫,否則是搞不好政治工作的,這一點就相當難,畢競這個時代的識字率並不高;其次是政工幹部必須要對華東**的治國理念、人民軍的建軍理念都比較深刻的認知,要明白華東**打算把中國建設成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人民軍是爲而戰,否則就不可能對士兵進行良好的政治教育;除此之外,政工幹部還必需有一定的組織溝通能力,而且最好還要有一些文藝表演能力。

不過到目前止,人民軍的政工幹部主要都是面對招募的士兵,相對來說工作也好做一些,畢競這些人是生活在華東**的統治範圍內,也深刻體會到新舊兩種社會環境的對比,對華東**有比較深的認同和感情,當然也更容易接受政工幹部的教育。但在舊時空裡,元老先輩們的政治工作有很大一部份是針對俘虜、投降、投誠、起義的敵軍,而且成績相當斐然。因此這次就拿張作霖的部隊練手,試一下人民軍培養的政工幹部的成色到底如何。

這次張作霖部隊的政委叫李鑑舟,是主要接受這個任務,因爲在舊時空裡,他很喜歡聽單老先生的評書,將單老先生的代表作,以張作霖的生平經歷改編的評書【亂世梟雄】反覆聽過十數遍,幾乎自己都可以依樣畫葫蘆說一遍了,因此對張作霖也頗感興趣,於是在選拔張作霖部隊的政委時,主動報名,擔任了這個職務,並且信誓擔擔,一定要將張作霖改造成合格的革命戰士。

當然,這是人民軍的政工幹部進行的一次重要的戰鬥,因此必需要集中精兵強將,連營的政工幹部都是從留守山東的人民軍部隊中抽調的優秀人員,並且還專程進行了一次爲期5天的培訓。

秦錚在自己的工作之餘,根據自巳從事多年的軍政工作經驗,特意爲他們制定了3條工作原則,第一條就是必須要深入基層,和普通士兵打成一片,同吃同住,不能因爲對方的投誠部隊就高高在上,拿自己當長官,更不能因爲對方是土匪出身,就看不起他們,而是應把他們當自己人平等看待、交流。這是政工幹部的工作基礎,只有這樣,政工幹部才能夠得到普通士兵的認同,普通士兵才能向他們趟開心菲,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也便於政工幹部開展工作。

第二條則是必須處理好和軍事長官的關係,由其是要注意維護軍事長官的權威,也不得干涉軍事指揮。其實政工幹部和軍事長官的矛盾也是在舊時空裡就存在的問題。因爲軍事長官大多都有些毛病,由其是能打仗、會打仗的軍事長官,幾乎都是問題一大堆。一但處理不好,就極容造成軍政之間的矛盾,從而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嚴重的還會造成軍隊的分裂。因此維護軍事長官的權威,就十分重要,畢競沒有軍事長官的支持,政工幹部也不可能搞好工作,軍隊是用來打仗的,打不了勝仗的軍隊,政治再好也沒有用。另外在政工幹部中,雖然也不泛有相當軍事能力的人,但軍隊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畢競是軍事長官,一支軍隊中絕不能出兩個指揮官,在軍事指揮方面,政工幹部必須服從軍事長官。

第三條就是大原則必須堅持到底,不能有絲毫的退讓,但其中的尺度,則是可以靈活掌握。這裡的所謂大原則,是指人民軍制定的制度和紀律。不也這些制度和紀律也不能機械的執行,其中有些是沒有一點退讓的餘地,如掠劫百姓,貪墨、濫殺無辜、臨陣脫逃等。但有些則是可以靈活控制的,如在原則上,人民軍裡是禁止長官打罵士兵的,但在實際中,軍隊裡幾乎是不可能不說粗話,另外說急了眼,動手開打也是常見的事件;另外戰前雖然制定好作戰計劃,但戰場變化瞬息萬千,軍事長官往往會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作出有違作戰計劃應對,這也是合理的。但這些尺度怎樣把握,就只能靠個人的經驗和判斷力了。

秦錚認爲,只要做好這三點原則,那麼在張作霖的部隊中的政治工作也就不會出現大問題了。

張作霖的部隊集合之後,首先宣佈各級的政工幹部上任,而張作霖也對這些人的到來,表示了歡迎,李鑑舟也代表全部政工幹部進行了發言,至少現場的氣氛還是十分融洽。

接下來就是進行武器換裝,每名士兵發給一件戰術背心,一支01式步槍,一把刺刀,一個行軍水壺和一個行軍揹包,所有武器都是全新的,步槍、刺刀均是用油紙包裹,當面拆封,因爲軍服己經發了,這次就沒有。另外每個班還配4把工兵鏟和兩具擲彈筒,當然全班的成員都要輪流進行擲彈筒的使用學習,而以前士兵使用的武器則全部上交,進行統一的銷燬。

而機槍兵、炮兵則是做爲一個小組集體來領取裝備,當然他們還要進行相當的訓練才能夠熟練的掌握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另外騎軍部隊也領到了足夠的戰馬。張作霖的部隊也終於配齊了全部的裝備,而此前對人民軍有諸多不滿的人,這次也沒有話說了。

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二零三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九)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二二四章 青島戰役(八)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三四七章 財政工作報告(四)第三八四章 足球比賽(五)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二六九章 進城(五)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區(二)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七十五章 規劃(一)第二五六章 圈套(四)第四八零章 登陸作戰(二)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二二二章 青島戰役(六)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三二一章 騎軍(五)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一二六章 天津會議(下)第四九九章 各方態度(二)第一九七章 訪問英法(八)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三零七章 反制行動(五)第一章 收關行動(一)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一一七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三)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一一零章 造艦(五)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五百章 輿論再變(三)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三一八章 騎軍(二)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二七三章 陰島(四)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一四四章 訪問(四)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二五九章 根據地(一)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二二三章 青島戰役(七)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作者發言第二十二章 增援部隊(下)第一三二章 海軍假期(三)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三五二章 上海警戒(五)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一六三章 日本的訪問(六)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六十章 上海新區(十三)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
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十八章 接管濟南(十一)第二零三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九)第一二五章 秋收行動(十四)第二二四章 青島戰役(八)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三四七章 財政工作報告(四)第三八四章 足球比賽(五)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二六九章 進城(五)第四十九章 上海新區(二)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七十五章 規劃(一)第二五六章 圈套(四)第四八零章 登陸作戰(二)第六八七章 反制(一)第二二二章 青島戰役(六)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四一三章 北京攻略(九)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三二一章 騎軍(五)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議(上)第一二六章 天津會議(下)第四九九章 各方態度(二)第一九七章 訪問英法(八)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五四六章 鎮南浦登陸(六)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三零七章 反制行動(五)第一章 收關行動(一)第五九六章 濟南衆態(五)第一一七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三)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一一零章 造艦(五)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五百章 輿論再變(三)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一七五章 德國之行(七)第三一八章 騎軍(二)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二七三章 陰島(四)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一四四章 訪問(四)第七十一章 海軍顧問(下)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二五九章 根據地(一)第六五六章 遠東遠征軍(三)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二零二章 蒙古攻略(五)第三二二章 騎軍(六)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六一一章 滿洲里戰役(四)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三八零章 對馬海戰(七)第一四二章 訪問(二)第二二三章 青島戰役(七)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作者發言第二十二章 增援部隊(下)第一三二章 海軍假期(三)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三二零章 騎軍(四)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三五二章 上海警戒(五)第二七八章 五人會議(二)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第四四九章 遼陽之戰(十一)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八章 接管濟南(一)第一六三章 日本的訪問(六)第七一一章 腰帶計劃(下)第二二六章 青島戰役(十)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六十章 上海新區(十三)第五二三章 反圍剿(三)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一二一章 秋收行動(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