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

收到了秦錚的要求之後,華東**也沒有異議,並立即將這個要求通過美德兩國轉呈給了日本,稱小村壽太郎的資格不足,日本至少要派出與伊藤博文地位相當的人員,出任談判代表,否則華東**將拒絕與日本舉行談判。

其實華東**的要求也不算過份,外交講究層級對等,而且因爲華東**是勝利方,日方派出的談判人員的層次至少不能比華東**底,就算高出一級也應該。而從職務上說,小村壽太郎和李三傑的地位相當,但秦錚是華東**的二號實權人物,由他代表華東**談判,日本顯然也應該派出更高一級的人員出來,因此目前日本只有桂太郎、山縣有朋、伊藤博文夠資格,但桂太郎是日本首相,山縣有朋是軍人,顯然都不適合擔任談判人員,只有伊藤博文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伊藤博文本人卻堅決的拒絕代表日本與華東**談判,因爲伊藤博文心裡很清楚,這決不是什麼好差事,誰幹誰倒黴,如果自己去了,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身敗名裂,甚致是死無葬身之地,李鴻章就是自己的前車之鑑,在簽完馬關條約回國後,當時清廷舉國上下都指李鴻章是漢奸,因此這個差事是千萬不能接的。

桂太郎和山縣有朋也能夠理解伊藤博文的心情,而且伊藤博文堅持不接,兩人也拿他沒有辦法,因此只能和華東**進行交涉,並死死咬住一條,就是伊藤博文現在沒有**公職,不適合出任談判代表,而小村壽太郎是外相,這是與首相同級的職務,僅次於首相,相當於美國的國務卿,並不是一般的內閣成員,資格是足夠的。

收到了日本的交涉文件之後,夏博海等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想不到日本人居然用玩文字遊戲這樣的小手段,難到以爲這樣就可以矇混過關嗎?在日本內閣中,外相雖然也帶一個相字,但和其他內閣大臣,如產經大臣、財政大臣並無多大的區別,說白了就是個外交部長。而美國國務卿雖然也主管美國的外交事務,但根據美國法律,國務卿是**內閣排名第一的部長,即首席部長;並執掌國璽,總統辭職要向國務卿提交辭呈;而且部分內政事務的公告文件要由總統和國務卿聯署才能生效,因此美國國務卿纔是僅次於美國總統的職務。但日本卻在字眼上作文章,這也太小看華東**的這些人員的智慧了吧。

華東**懶得和日本進行咬文嚼字的糾結,直接回復日本,3天必須要確定新的談判人選,否則華東**將取消談判,恢復戰事。

這一下日本也頓時緊張起來,雖然華東**的這個表態恐嚇的成份偏大,但也不能忽視,如果是爲了人選的問題導致談判被取消了,也不是日本能夠承受的損失。而且調停的美國、德國也有點看不下去,畢競華東**的要求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談判起碼要對等吧,小村壽太郎的資格確實差了些,由其是日本把自己的外相與美國的國務卿相提並論,美國人也確實看不過眼去,因此兩國都向日本提出建議,還是換個人。

其實桂太郎也不是不想換人,但伊藤博文死活不幹,自己又能有什麼辦法,總不能把伊藤博文給綁去上海吧。

而就在這時,明治天皇終於出手了,下詔給伊藤博文,稱:昔日清國敗於日本,李鴻章尚能顧全大局,赴下馬談判,伊藤博文豈不及李鴻章也。

原來明治天皇對伊藤博文己經相當不滿了,自己御裁決定和華東**談判,己經替你們背了一次鍋,現在論到你伊藤博文挺身而出的時候,卻推三阻四,死活不肯出頭,那有這樣的好事,再者說了,總不能因爲伊藤博文不願出面就把談判給攪黃了,因此明治天皇才決定出手,推伊藤博文一把,逼他出頭,也是給自己出一口惡氣。

果然,收到了天皇的詔書之後,伊藤博文只能長嘆一聲,到了這個時候,如果自己還不出頭接過談判的差事,就只能在家裡剖腹自殺了。由其是在天皇的詔書中特意提到了李鴻章,也給了伊藤博文極大的觸動,當初在馬關談判期間,李鴻章遭到槍擊,仍然帶傷與伊藤博文談判,伊藤博文曾對當時的副手陸奧光宗說過,如果自已和李鴻章異地相處,自已未必能做得比李鴻章更好。

不過當時的那一番話,更多的只是伊藤博文做爲勝利者的一方,對失敗者的同情,並不表示伊藤博文真的認爲自己不如李鴻章,相反在馬關談判之前,伊藤博文是很看不起李鴻章的,認爲李鴻章己經老了,跟不上那時的天下大勢了。而現在伊藤博文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李鴻章當時的心情,忽然發現自己還真的不如李鴻章,當時清國的情況和現在的日本十分相似,但李鴻章可以不計個人的名聲,概然擔任清國的談判代表,自已卻沒有這個勇氣,顯然是比李鴻章差了許多。

經過了一夜的考慮,伊藤博文終於表示自己願意擔任日本的談判代表,去上海談判。而整個日本也都鬆了一口氣,桂太郎也趕忙找美國、德國傳話,表示日本願意更換談判的人選,因此談判還是要照常進行。

本來伊藤博文就在負責和華東**談判的相關事務,現在擔任了談判代表,就更是名正言順了,伊藤博文首先確定,由小村壽太郎擔任自己的副手。本來小村壽太郎是這次談判的代表人,現在換了啡位更大的伊藤博文,小村壽太郎改任副手也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小村壽太郎對此也沒有什麼不滿的,畢竟現在有伊藤博文在前面擋風遮雨,自已的壓力也要小得多了。

其次就是制定談判的策略,雖然這次談判,日本處於劣勢的位置,而且鐵定要支付賠款的,但這並不等於就不需要談判策略了,畢競日本還沒有衰弱到任由華東**宰割,那樣日本不如直接亡國算了,何況華東**也並不是沒有弱點的,老實說華東**也應該希望儘快結束與日本的戰爭關係,畢競還有一個俄國還沒有解決。因此這次談判,日本應該賠多少?底線在那裡?華東**又會不會對日本提出土地要求,日本是否接受,都需要在談判之前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

通過伊藤博文研究華東**此前的談判經歷來看,和華東**玩硬的,耍橫的根本沒有用,華東**從來沒有怕過威脅,而且一向是以超強硬對強硬,何況現在的日本也沒有玩強硬的資格,因此伊藤博文認爲,這次談判,日本應該採取謙卑的態度去面對華東**,以博得對方的同情,對日本網開一面,而不可以強硬態度去激怒對方。

另外華東**一向都以中華正統而自居,日本也應該充份利用這一點,用禮儀之邦、君子之風這類的人設道德綁架華東**;其次則是以兩國是同文同種,一衣帶水,理應結成兄弟之邦的話題,忽悠華東**,一切都以力爭減少日本的損失爲最高目標。

而這次談判中,日本計劃承擔賠償的數額,伊藤博文認爲賠款肯定要比英法多,也就是肯定會高於6000萬英鎊,因此伊藤博文將日本賠款定在8000-1億英鎊之間,這個數額比較合理,如果華東**堅持要求賠款高於1億英鎊,日本可以以談判破裂爲威脅,相信那時華東**會做出退讓。

致於土地問題,首先日本本土的地方是絕對不能讓的,被華東**佔據的地區也都必須全部收回,否則日本寧可死戰到府,也決不屈服,當然華東**謀求日本本土的可能性也並不大,但以日本的殖民地爲目標則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畢竟在與英法荷談判時,華東**是要到了加裡曼丹島這塊龐大的殖民地區。

現在日本共有3塊殖民地,朝鮮半島、琉球羣島、臺灣,大約2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500萬左右。

伊藤博文的意見是,在原則上,這次談判是隻賠款,而不出讓殖民地,因爲日本要重新掘起,僅靠其他國家的扶持是不夠的,還需要這3塊殖民地給日本的輸血,另外這三塊殖民地的地方號雖然不大,但都是戰略要地,由其是對中國大陸,有重大的戰略價值,因此這次談判一定要保住這3塊殖民地,這樣日本纔有重新崛起的希望。並且在以後和華東**的戰略競爭時,佔有一定的優勢。

但在這3塊殖民地中,臺灣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爲臺灣原來屬於清國的直接管轄的領土,和朝鮮半島、琉球羣島有很大的不同,而華東**又一向以維護中國的利益而自居,因此很有可能借這次談判之機,向日本要回臺灣。而鑑於現在華東**處於強勢地位,伊藤博文認爲,在必要的情況下,日本可以考慮將臺灣納入談判的交易中,也就是把臺灣轉交給華東**。但決不能一定要將臺灣折算出一個好價錢,估算應在4000-5000萬英鎊,這樣日本差不多可以少支付近一半左右的賠款,也很是划算。

第四七二章 外交爭鬥(一)第五五四章 接受談判(六)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戰(四)第五一四章 清廷招撫(十一)第五一六章 試演(下)第二七七章 五人會議(一)第三章 制度(二)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選擇(三)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四十五章 導彈與炮彈(下)第四章 會議第二二四章 舞會(上)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二七一章 根據地(十三)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一二五章 天津會議第六十二章 大沽口會議(三)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第二四四章 天誅(一)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后(上)第三三八章 工業成就(四)第六五五章 遠東遠征軍(二)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四六八章 迎擊俄軍(五)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四九二章 歸附(下)第一零九章 造艦(四)第四九九章 各方態度(二)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六七六章 大獲全勝(七)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四六二章 武昌之行(三)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六一六章 滿洲里戰役(九)第三三零章 海歸(一)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五二零章 穆棱河之戰(十六)第五九五章 濟南衆態(五)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二零七章 奇襲庫倫(一)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五二二章 反圍剿(二)第二一三章 奇襲庫倫(七)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作者發言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一九一章 訪問英法(二)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四八九章 登陸作戰(十)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三十八章 談判(中)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
第四七二章 外交爭鬥(一)第五五四章 接受談判(六)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戰(四)第五一四章 清廷招撫(十一)第五一六章 試演(下)第二七七章 五人會議(一)第三章 制度(二)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七零九章 日本的選擇(三)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一百章 巡視(五)第四十五章 導彈與炮彈(下)第四章 會議第二二四章 舞會(上)第三七八章 上海(六)第二七一章 根據地(十三)第五章 收關行動(五)第一二五章 天津會議第六十二章 大沽口會議(三)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六九十章 再度出擊(一)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第二四四章 天誅(一)第六一六章 皇帝與太后(下)第六一五章 皇帝與太后(上)第三三八章 工業成就(四)第六五五章 遠東遠征軍(二)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一六九章 新艦下水(五)第四六八章 迎擊俄軍(五)第二十六章 夜話(上)第四五九章 山海關(五)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四九二章 歸附(下)第一零九章 造艦(四)第四九九章 各方態度(二)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六十三章 英日同盟(三)第六七六章 大獲全勝(七)第二十八章 錦州告急(七)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四六二章 武昌之行(三)第一一七章 農村調查(三)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三一七章 錦州(五)第六一六章 滿洲里戰役(九)第三三零章 海歸(一)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四三九章 進京(六)第五二零章 穆棱河之戰(十六)第五九五章 濟南衆態(五)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三五八章 徳國特使(六)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四零五章 北京攻略(一)第二一七章 青島戰役(二)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二零七章 奇襲庫倫(一)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六零六章 西安之行(六)第五二二章 反圍剿(二)第二一三章 奇襲庫倫(七)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動(四)作者發言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五一七章 叛逃第一九一章 訪問英法(二)第三十章 清室回京(四)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四一六章 遼河之戰(二)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一二四章 學校(三)第九十三章 青州之亂(六)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四八九章 登陸作戰(十)第七十七章 陸軍編制(一)第三十八章 談判(中)第七二九章 決策(三)第五十七章 殲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