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弘光大帝坐北京(2)

現在是八月下旬,朱由崧把登基大典定在了十月初一,給了高弘圖和王鐸一個多月的籌備時間,三十多天的時間看似漫長,但一國君王遷都之慶典,千頭萬緒,需要做工作太多了。

尤其是朱由崧從南京遷都北京,不是一般的遷都,這是一個後世穿越者三身一體的君王,光復大明之後的遷都,可以看做一次朝代的革故鼎新。

因此這次遷都是大動作。這三十多天朱由崧也沒閒着,白天和金皇后,嬋兒,馬金花,賀宣嬌,邢畹芳,歌舞昇平,看看小柳是的琴棋書畫和武藝,晚和幾個美女滾滾牀單。

除了這些宮的生活之外,朱由崧當然得着手處理朝政,雖然現在他還沒登基,但是百廢待舉。

一個月後的登基只是個形式,治國理政纔是最重要的,新遷北京介時當然得有新氣象新舉措,而不是隻是像其他帝王一樣,只是都城改變了,政策順延,坐在龍椅接受百官朝拜那麼簡單。

首先是舊都南京。南京那一套也是崇禎的舊制該改革的必須改革,但是朱由崧仍然讓南京作爲陪都。

因爲他知道現在雖然通過他一年多的努力,光復了大明,恢復了崇禎時代的大明版圖,只是把韃子趕出了原,但是內憂外患的局面並沒有徹底消除,而且又多出了兩個國之國。

那是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不管歷史承認不承認,這兩個政權真實存在,而且是勢力佔去了好幾個省,他們兩家的軍隊加在一起不下百萬,能征慣戰的戰將數千員,這對根基不牢的大明朝是很大的威脅。

朱由崧想到過一鼓作氣剿滅他們,但是連年的征戰,民生凋碧,老百姓生活在火熱水深之,不說別的,糧餉這一塊是個大問題。

國庫如不敷出,各地天災人禍不斷,根本無力支撐戰爭的巨大開銷。

這一年多來,朱由崧對軍閥作戰對韃子作戰,靠的主要是查抄朝和軍隊的大老虎所得,還有打勝仗所得的戰利品,另外他又從內帑拿出了一部分,這樣即湊合才勉強讓戰爭支撐到現在。

如果再打下去軍糧供應這個問題。必須籌措糧餉,夏糧雖然下來了。但是除了養活朝廷和各級官僚,賑災的都不夠,從老百姓身增加賦稅糧餉,無疑是自取滅亡之道。

老百姓現在是苦不堪言,很多地方甚至出現了饑民相食的現象,再增加他們的負擔,無疑於官逼民反,李自成和張獻忠現在還沒擺平。

對老百姓必須減阻減賦,才能取得他們的支持,但還得增加收入,這是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另外,可以從大地主大商人身增加賦稅,但這無疑是一步險棋,必須得運籌好。

另外江南並不穩定,不說別人,海盜出身的鄭芝龍不是一個省油燈。

現在朱由崧要做的是,喘息一下,一方面休養生息,一方面加強練兵,等兵強馬壯,兵精糧足時,剿滅這些流賊不在話下,他還要開疆拓土。

日後他臨幸江南或者御駕親征時,南京可以作爲暫時的國都使用。

因而,朱由崧延續崇禎帝的做法,這也算是保持了明末的特色了,在南京保留了一班人馬,包括太監和錦衣衛在內,只是人員編制壓縮了七成,只留下三成。

讓年事已高的姜日廣、劉宗周和黃道周在南京從鎮經營陪都,軍事留下五萬大軍由閻應元等江陰三公負責南京的防守,他們在編制屬於京營兵的分支,即隸屬於北京的京營兵。

然後朱由崧傳旨,撤銷五軍都督府,成立京營殿帥,負責戍守京師,京營兵編制一共十五萬,其駐守北京的十萬,駐守南京的五萬,成立保護皇城和宮城的御林軍,員額也是五萬,設指揮使一人,指揮同知一人,指揮儉事一人,御林軍直接對朱由崧負責,兵部和內閣均無權調動。

仍然設六部,但政權和軍權分開,從此後內閣首輔不得再兼兵部尚書,地方官也不得再掛武銜,這意味着結束了長達二百多年官壓制武將的局面。

自洪武大帝朱元璋立國開始,大明朝官壓制武將的禍根種下了。

朱元璋自作聰明,在北方驅趕了蒙元,在南方消滅了南漢王陳友諒和蘇州王張士誠等,將各地的武裝割局勢力全部消滅了。

這些武將飛鳥盡,良弓藏。現在能幫他打聽一下,將來有可能推翻他的天下,因此,朱元璋設計把跟他一塊兒打天下的淮西二十四將幾乎全都收拾了。

但他仍然對武將不放心,於是讓官壓制武將,從此以後朝的權勢大臣全是官,有的甚至掛武銜,真正的武將戍守邊疆,但這些武將只是屯兵練兵養兵,真正打仗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兵權,調不動一兵一卒。

這便是大明朝獨有特色的衛所制,戰爭起來的時候,皇另行委派武官拿着聖旨令箭從衛所裡調兵,打完仗以後再把這些部隊歸還原來的衛所。

這樣做武將們的實力被大大削弱,對他的央政權是沒有威脅了。但是有利必有弊,最大的弊端便是官壓制武將也便於拉攏武將而變得驕橫跋扈,結黨營私,甚至跟朝廷分庭抗禮,這便是後來的黨爭。

黨爭是大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大的弊端是,衛所制下,軍紀廢弛,疏於訓練。導致兵員素質嚴重下降,以至於到明朝後期,積重難返。大明的正規軍打不贏山野流賊,更打不贏關外的韃子。每每開戰,只能憑大炮或者堅成被動防守,野戰根本是沒有勝算。

朱由崧作爲一個穿越人,當然知道明朝的這一弊端,要改變這些,必須從制度進行根治,因此他對這些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朱由崧這樣做的結果是,官和武將平起平坐,爲下一步練兵尚武做準備。

經過多日準備,一個皇權專斷的大帝國呼之欲出了。

第471章 三氣范文程第217章 皆忠烈之後(二更)第263章 八旗軍初遇御營第94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更)第406章 潛城(上)第947章 駕臨美洲(一更)第448章 弘光大帝坐北京(3)第419章 朕殺的不是降將第711章 智取金門島(上)第564章 張獻忠親征第204章 王鐸進京第37章 問罪第455章 火併(續)第46章 追殺(3)第509章 李自成突圍(2)第885章 錦州會戰(6)(二更)第592章 追殺張獻忠(中)第213章 酬謝第344章 朕的女人第371章 祖大壽請纓第915章 帝王闖山寨(1)(二更)第605章 張獻忠中計第853章 遠征軍初戰告捷(二更)第352章 全部開膛破腹第91章 奸細第148章 三路判軍大潰敗(上)第928章 西伯利亞併入大明版圖(一更)第854章 破甲戰陣(三更)第915章 帝王闖山寨(1)(二更)第628章 滅西戰略與彈簧策略第867章 厲害的大明遠征軍步兵(下)(二更)第583章 難得求一敗第466章 接客第528章 潼關大戰(上)第906章 陸校陣亡(二更)第372章 滿飲此碗 你死我活第626章 大敗李定國(下)第195章 刺客竟然是猴子第905章 四路大軍挺進東北(一更)第736章 中荷大海戰(1)(一更)第271章 鄱陽湖大戰(4)第751章 駕臨臺灣島第506章 臣妾不後悔!第726章 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在行動第580章 李來亨喪生第118章 夜半兵變(中)第796章 大清第一高手(四更)第465章 破綻第94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更)第263章 八旗軍初遇御營第789章 朝鮮來使(五更)第888章 捉住了順治帝和寧完我(三更)第417章 一日取三地(二更)第124章 凱旋還京第865章 拿下不寧遠,誰都別活!(三更)第674章 張獻忠逼宮第680章 李自成再投降(3)第800章 盛京教堂的基督教徒(一更)第81章 揚州大戰(今天三更,第一更)第50章 運籌睢州第147章 御營初顯威第781章 賢宦不賢(五更)第467章 血濺青樓第406章 潛城(上)第266章 兩路用兵鎖大江第648章 激戰高崗鎮(四更)第766章 血戰赤嵌城(5)(五更)第136章 東林在行動(下)第646章 明軍撤退第750章 文藝復興堡(下)第818章 不簡單的女人(一更)第594章 身逢絕地第788章 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四更)第523章 九劍一劍都不能少第54章 朝堂事,太詭異第749章 文藝復興堡(上)第448章 弘光大帝坐北京(3)第851章 多爾袞出兵(三更)第459章 接客的條件第463章 第一個客人(3)第57章 削藩之難第182章 計高一籌第782章 宋氏弟兄入朝(一更)第685章 苗寨(1)第472章 大西大順雙起兵(一更)第458章 英雄氣短 兒女情長第726章 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在行動第689章 遭遇象軍第884章 錦州會戰(5)(一更)第619章 單挑第622章 對箭(上)第526章 帝王之心第170章 你上當了!第866章 厲害的大明遠征軍步兵(上)(一更)第245章 御營顯威(下)(二更)第226章 皇家書院第785章 伏法(一更)第149章 三路判軍大潰敗(下)第492章 強渡黃河(1)第90章 馬肉
第471章 三氣范文程第217章 皆忠烈之後(二更)第263章 八旗軍初遇御營第94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更)第406章 潛城(上)第947章 駕臨美洲(一更)第448章 弘光大帝坐北京(3)第419章 朕殺的不是降將第711章 智取金門島(上)第564章 張獻忠親征第204章 王鐸進京第37章 問罪第455章 火併(續)第46章 追殺(3)第509章 李自成突圍(2)第885章 錦州會戰(6)(二更)第592章 追殺張獻忠(中)第213章 酬謝第344章 朕的女人第371章 祖大壽請纓第915章 帝王闖山寨(1)(二更)第605章 張獻忠中計第853章 遠征軍初戰告捷(二更)第352章 全部開膛破腹第91章 奸細第148章 三路判軍大潰敗(上)第928章 西伯利亞併入大明版圖(一更)第854章 破甲戰陣(三更)第915章 帝王闖山寨(1)(二更)第628章 滅西戰略與彈簧策略第867章 厲害的大明遠征軍步兵(下)(二更)第583章 難得求一敗第466章 接客第528章 潼關大戰(上)第906章 陸校陣亡(二更)第372章 滿飲此碗 你死我活第626章 大敗李定國(下)第195章 刺客竟然是猴子第905章 四路大軍挺進東北(一更)第736章 中荷大海戰(1)(一更)第271章 鄱陽湖大戰(4)第751章 駕臨臺灣島第506章 臣妾不後悔!第726章 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在行動第580章 李來亨喪生第118章 夜半兵變(中)第796章 大清第一高手(四更)第465章 破綻第94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更)第263章 八旗軍初遇御營第789章 朝鮮來使(五更)第888章 捉住了順治帝和寧完我(三更)第417章 一日取三地(二更)第124章 凱旋還京第865章 拿下不寧遠,誰都別活!(三更)第674章 張獻忠逼宮第680章 李自成再投降(3)第800章 盛京教堂的基督教徒(一更)第81章 揚州大戰(今天三更,第一更)第50章 運籌睢州第147章 御營初顯威第781章 賢宦不賢(五更)第467章 血濺青樓第406章 潛城(上)第266章 兩路用兵鎖大江第648章 激戰高崗鎮(四更)第766章 血戰赤嵌城(5)(五更)第136章 東林在行動(下)第646章 明軍撤退第750章 文藝復興堡(下)第818章 不簡單的女人(一更)第594章 身逢絕地第788章 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四更)第523章 九劍一劍都不能少第54章 朝堂事,太詭異第749章 文藝復興堡(上)第448章 弘光大帝坐北京(3)第851章 多爾袞出兵(三更)第459章 接客的條件第463章 第一個客人(3)第57章 削藩之難第182章 計高一籌第782章 宋氏弟兄入朝(一更)第685章 苗寨(1)第472章 大西大順雙起兵(一更)第458章 英雄氣短 兒女情長第726章 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在行動第689章 遭遇象軍第884章 錦州會戰(5)(一更)第619章 單挑第622章 對箭(上)第526章 帝王之心第170章 你上當了!第866章 厲害的大明遠征軍步兵(上)(一更)第245章 御營顯威(下)(二更)第226章 皇家書院第785章 伏法(一更)第149章 三路判軍大潰敗(下)第492章 強渡黃河(1)第90章 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