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

八月中旬的河淮大地,秋風已漸有蕭瑟之意,渾濁的黃河水滔滔而下。

數以百計的舟船沿河而下,氣勢洶洶殺入濮州境內。

大越立朝以來,雲燕等地爲契丹所佔,百餘年來爲防範契丹鐵騎經遼闊的河北平原南下,朝廷在黃河下游有意不築堤壩,甚至禁止民間修築堤壩,放任黃河在經過濮、魏等州境之後,在河北平原上肆意泛流——

黃河在河北平原之上沒有固定河道,或者說經常性的改變河道,不僅令生活在黃河下游兩岸的民衆苦不堪言,稍微大一些的舟船也沒有辦法藉助變幻莫測、淤淺的河道直接殺入河北平原。

司空府在收復河洛鄭汴等地之後,建造了數座船場因此缺乏大料,雖說只能緊急建造一批中小型戰船,補充新組建的洛陽水營、滎陽水營使用,但也不用擔心敵軍在登州的水師戰船能殺入黃河中游水道里來。

同時平燕宗王府,也不需要擔心隨着司空府在鄭汴河洛等地的水營力量逐步加強後,能通過控制黃河下游河道,切斷河北與齊魯的聯絡。

不過,隨着司空府在鄭汴等地的水營力量逐步增強,黃河中游的河道已經完全處於滎陽水營的控制之中,隔三岔五還會有戰船沿河而下,深入濮州、魏州境內偵察、襲擾。

濮州、魏州、曹州、鄆州等地的敵軍對此也見怪不怪。

只是今日從上游而來、長驅殺入長垣縣境內的舟船未免太多了一些。

除了戰船外,還有大量的民船隨行,足足五六百艘之多,彷彿狹長的烏雲,完全將長垣縣以南、以東的十數裡黃河水道遮閉住。

長垣等地敵軍這一刻也是風聲鶴唳,以爲駐守鄭汴的南兵終於要對近在咫尺的濮州展開大規模攻勢了。

在司空府收復鄭汴等地之後,兵鋒往北直抵黃河沿岸,東翼則沿泗水東岸展開,也迫使虜兵沿黃河以北以及泗水以東部署防線。

長垣乃是虜兵千里防線的一個節點,周約六裡的城池早年毀於戰火,此時倉促修繕一番,駐入三千守軍,以降附漢軍爲主,看到南兵氣勢洶洶殺來,當然無膽出城作戰,這一刻只是緊緊關閉城門,派出信騎馳往各地求援。

“嗒嗒”的馬蹄聲在大地上奏響,數十信騎疾奔出城後,在人煙稀寥的曠野上馳騁。

城池裡吹響起低沉的號角聲,一隊隊兵卒拿起來刀槍,穿上鎧甲,登上城牆嚴陣以待。

烽火狼煙也升騰而起,以便快速的向附近的城池傳遞緊急軍情。

黃河在長垣城東南拐了一個大彎,左岸形成一大片開闊的河灘,數百艘舟船靠上河灘,徐憚身穿鎧甲,在諸多侍衛騎兵的簇擁下第一批登岸。

徐憚策馬馳上一座矮丘,勒馬眺望河北平原遼闊的曠野,田野間還有一些衣裳襤褸的農民,神情麻木的朝這邊張望,既沒有倉皇逃離,也沒有欣喜若狂的迎過來。

徐憚又朝數裡外的長垣城頭眺望過去。

登上城頭的守軍既倉皇又混亂,看到最先登岸的千餘騎兵往長垣城外圍馳來,相距三四百步就有人倉皇開弓射箭,箭矢無力的墜落在長

滿雜草的荒地上。

此次渡河並非突襲長垣城,主力人馬通過一座座緊急架設的棧橋登上左岸,稍作整飭,就繞過長垣城,徑直往北穿插而去。

徐憚在侍衛騎兵的簇擁下,最後才與歸攏過來的警戒騎兵一起動身北上。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不是長垣,也不是長垣以北的滑縣或湯陰縣,而是要直插到相州安陽縣以北的漳水沿岸,與活躍在漳水上游青龍嶺、白硯嶺等地的義軍部隊會合,然後像一顆釘子牢牢盤踞在漳水上游的山嶺之中,展開遊擊作戰。

漳水上游不僅直指魏州大名府的西部、北部腹地,橫貫河北平原的幾條驛路,都集中通過這一地區,堅持在此進行遊擊、運動作戰,一方面能極大牽制東路虜兵入冬之後從北往南輸運糧秣人馬,同時還控扼澤州潞州橫穿太行山聯絡河北腹地的大動脈滏口陘。

在京西、京南以及徐州行營三大主力兵團正式展開冬季大反攻之前,徐憚率偏師直奔漳水,乃是要最大限度的切斷東西路虜兵的聯絡、增援,最大限度的擾亂東路虜兵從北往南輸送糧秣、人馬……

…………

…………

近兩百年來,黃河右岸有過三次大決堤,滾滾河水傾瀉到濟州境內,與鉅野澤、大野澤連成一片,形成一望無際、港汊縱橫的大水泊,橫亙在濟州、鄆州境內,四下方圓八百餘里,山排巨浪、水接遙天。

梁山、青龍山、風凰山、龜山、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原梁山縣境內的丘嶺,也成爲大水泊中一座座島嶼。

河淮淪陷後,不計其數的官兵以及不堪壓榨、盤剝的民衆逃往大水泊之中,捕漁爲生,堅持作戰。虜兵屢屢進剿,雖說前後屠戮數萬軍民,但自始至終都沒有徹底的剿滅梁山義軍。

八月中旬的梁山,半山腰的野杮子樹火紅一片。

登上聚義崖的餘珙極目遠眺,水天遙接,數十里外的濟州城僅有一道黛青的淡影,蹲伏在晴空之下。

冬季大會戰將由京西行營率先從泗水東岸沿線發起攻勢。

兩年多前梁山義軍接受司空府的收編,司空府從沿淮水師及京西行營抽調數百武吏秘密入駐梁山,對梁山水營進行整編;還調來數百匠工,藉助梁山原有的簡陋船場,新造、改造數百艘戰船。

如今的梁山水營,擁有水步軍六千餘衆。

ωωω ¸тt kán ¸C○

餘珙此時來到梁山,將負責指揮梁山水營,殲滅虜兵在濟鄆曹三州境內未成氣候的水軍力量,然後藉助縱橫交錯的河汊,將濟州、鄆州、曹州等十數座城池與平燕宗王府佔據的其他地域徹底分割開來,變成一座座孤城,逐一拔之。

…………

…………

沂山、王屋山、中條山、崤山、華山等一座座位於敵我緩衝區或虜兵佔領區腹地的山嶺,其間有如星密佈般隱藏着大量這些年來

堅持抵抗的義軍營寨。

過去三四年間,這些地區總計有上百座義軍營寨接受了司空府的收編,然後由軍情參謀司從各行營抽調大量的武吏進行支持加強,又克服一切困難輸入必要的補給。

雖說小規模襲擾、遊擊作戰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但這些義軍營寨在過去兩年時間裡,還是以休生養息爲主,避免過早暴露實力,但在紹隆十一年的秋季,這些義軍營寨都逐一激活起來。

在臨近各行營控制區的數十座義軍營寨,甚至得到行營主力精銳的直接加強。

與此同時,徐懷也簽署總動員令,除天雄、靖勝、宣武、驍勝、龍武及選鋒五軍戰兵,適度擴編到二十五萬之外,京襄、淮南兩路以及河洛、京西、京南、徐州四大行營駐防區,守兵規模從之前的十萬擴編到二十萬;諸路州府輪戍兵馬也由之前的五萬擴編到十萬,另編四十萬輜重兵馬脫離日常生產,分編到四大行營用於糧秣輸送及營壘、道路的修築。

靜寂兩三年之久的戰爭機器,在紹隆十一年的秋季,在大越司空、樞密使徐懷與纓雲公主大婚的前夕,徹底的開動起來,以橫掃一切的氣勢,發動收復中原失地的最後會戰。

……………

…………

平陸城前,仲長卿勒馬停在一座山崗之上,眺望黃河水從眼前滾滾而過。

這一段的黃河僅有千步寬窄,也是千古聞名的茅津渡所在。

建繼帝當年就是從這裡渡河北上,然後翻越太嶽山,進入澤州、潞州作戰。

仲長卿此時能清清楚楚的將對岸沿崤山、邙山北麓險坡修築的堅壘雄寨盡收眼底,能清楚的看到源源不斷有新的物資、人力從東面洛陽方向而來,進駐到陝州城北面臨河的諸多塞壘之中。

平陸縣境內的黃河,雖說河道都不甚寬闊,卻是黃河進入大平原之前最爲險要湍急的一段。

經潼關東出後,黃河爲兩岸的中條山、崤山夾峙住,水流異常湍急,河道里又險灘礁石密佈,歷來都有鬼門、神門、人門之謂,是三門峽之名的由來,舟船難行、神鬼莫渡。

雖說洛陽與關中比鄰,又有黃河、渭水相接,但隋唐時期,關中氣候惡劣之後,土地荒漠嚴重,帝室數次率文武百官就糧洛陽,又或者將洛陽立爲陪都,或者乾脆利落直接遷都洛陽,卻沒有想着將江淮漕糧經洛陽運入關中,主要就是三門峽水道太過兇險、舟船難渡。

這一流段的黃河,南岸崤、邙等山就像屏風一般橫亙黃河與洛陽盆地之間,北岸則是中條、王屋兩座更爲雄奇的山脈像城牆一般緊緊矗立於黃河岸邊。

平陸城又恰到好處的嵌入中條山與王屋山之間的狹長峽谷。

因爲三門峽水流湍急兇險的緣故,千百年來洛陽兵馬征戰周邊,寧可向西強攻雄奇無比的函谷關、潼關,也不想從陝州渡河強攻平陸城。

因爲一旦渡河強攻平陸失利,平陸城南又沒有多少緩衝的空間,攻城兵馬很容易被反攻

的守軍趕入滔滔黃河湍流之中,成爲魚蝦之食。

然而就在仲長卿所站上游十一二里外,一座懸索橋宛如橫空出世凌架於黃河滔滔湍流之上,將兩岸的峭壁連接起來。

對這一幕的出現,仲長卿是有預料的。

河洛失守後,曹師雄率殘部退守河中府,三四萬殘兵除了守禦平陸、垣曲等城寨外,對黃河北岸、更爲廣闊的王屋山、中條山以及橫亙於澤州與河中府之間的太嶽山區已經失去控制。

而隨着南朝不斷輸送人馬與錢糧,山區的抵抗軍活動日益活躍,甚至肆無忌憚的在緊鄰平陸、垣曲的崇山峻嶺之中開闢棧道、建造營地;他們卻無計可施。

在黃河南北兩岸,建造橫跨千丈的懸索橋,在別人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畢竟千丈長的鐵環索自重太過驚人,一般只能用於浮橋的架設,利用一艘艘浮舟將鐵環索承托起來,儘可能降低對兩岸固定端的拉扯。

然而京襄所造的鐵線索,強度足夠以橫跨千丈,重量卻又僅有鐵環索的四五分之一,這才使得架設如此跨度的懸索橋成爲可能。

即便如此,平陸城上游的這座懸索橋一次也只能通過兩三千斤的人馬或物資,但平陸守軍無法攻破河洛行營在平陸城西建造的山地營壘,無法摧毀高過水麪逾五十丈的懸索橋,只能眼睜睜看着南岸的人馬與物資,夜以繼日的北上。

只要中條山裡儲備足夠的物資,後續還可以通過懸索橋源源的往北岸輸送物資,河洛行營進入中條山的人馬,完全可以繞過平陸城,直接殺入河中府腹地,甚至徹底切斷平陸守軍的退路,使之成爲困守獨城的孤軍。

當然,仲長卿以爲河洛行營並不會急於殺入河中府,因爲京襄大將徐憚率領一支五千人左右規模的精銳兵馬,已經從長垣以東登岸,又繞過長垣往北穿插,抵達漳水沿岸就鑽入相州、魏州以西的山區。

仲長卿推測京襄必然是要用徐憚這次偏師,不斷進襲平燕宗王府從燕薊、遼東等地徵調人馬、糧秣,儘可能壓制平燕宗王府對黃河下游以南地區的增援,以便其京南行營、徐州行營的主力兵馬,以最快速度收復濟沂鄆曹以及登萊青淄等州。

唯有看到這些地區的收復戰事進展順利,河洛行營纔會真正出兵殺入河中府腹地。

然而仲長卿此時能窺破京襄所有的算謀,又有何用?

這個冬季京襄以司空府的名義,除了河洛、京西、京南、徐州四大行營預計將動員可能高達六十萬之巨的守戰兵馬外,顧氏還在東川路集結三萬精銳重新殺入子午道,意圖一洗數年前丟失藍田等地的恥辱。

特別是這次即將全面展開的大會戰,京襄前期可以有重點的將近四十萬精銳兵馬都集中到東線攻城拔寨,而鎮南宗王府、靜憚宗王府在關陝、河東的兵馬,卻因爲路途遙遠,又或自身還沒有從重創中恢復過來、實力不足,沒有辦法給予增援,平燕宗王府這個冬季能獨自承接下如此巨大的壓力?

大勢已去矣!

第三十五章 防務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二十三章 守慎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一百七十四章 增援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一百四十九章 觀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十七章 換血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二十七章 將變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四十八章 胡姬暖香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八十六章 惡言相向第一百四十四章 傳授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六十二章 殺人者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三十章 西進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一百十一章 孤驛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六章 殿議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四十四章 傳授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二百章 京中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十三章 奪寨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九十四章 美人與謀第十八章 奪城第八十章 觀敵第十章 去淮川第三十章 接戰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九十章 赴襄陽
第三十五章 防務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二十三章 守慎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一百七十四章 增援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一百四十九章 觀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十七章 換血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二十七章 將變第五十六章 怯敵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四十八章 胡姬暖香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八十六章 惡言相向第一百四十四章 傳授第二百二十三章 藏匿第一百二十一章 三月之期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一百六十九章 進宮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六十四章 圍河第二百二十二章 城門第六十二章 殺人者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三十章 西進第一百五十八章 衝陣第一百十一章 孤驛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四十三章 飲宴第六章 殿議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軍議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四十四章 傳授第二百五十五章 新城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七十七章 交涉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二百章 京中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十三章 奪寨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九十二章 以防不患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九十四章 美人與謀第十八章 奪城第八十章 觀敵第十章 去淮川第三十章 接戰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一百九十七章 接觸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九十章 赴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