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發財方可立品

丁零部,靺鞨部的士卒,推着雞公車,排着長隊一輛一輛的來到白巖城的糧倉,之後一輛又一輛滿載而回。

李重九與衆將看到這滿滿的糧草,皆有不虛此行之感。正所謂來了遼東一趟也是不容易,就更不能手軟,能搶多少是多少,反正遼東城的援軍已被李重九擊潰,此後遼東城必不敢再有動靜,而淵蓋蘇文的東部主力,也在南線,那麼就更沒什麼好擔心的。

於是李重九放出所有騎兵,分散遊弋到高句麗各城巡遊劫掠。整個遼東各城紛紛告急,示jing,頓時烽火連天。

李重九在白巖城逗留了三ri,之後覺得差不多了,開始返軍。

因爲糧草頗多,故而雞公車不夠用,果真每名士卒的麻袋也派上用場,李重九下令,凡有馬者馱載五石米糧,而士卒揹負三石米糧,總之一粒米都不能剩下。

騎兵擄劫而來的糧食都是盡數帶上,至於俘虜的高句麗士卒百姓也有兩萬多口,也是一併帶上南遷。這些高句麗人被擄離故土,不少人都面露悲sè。

一路之上,李重九的大軍走得是慢慢悠悠,在遼東各城之間乃是轉了一圈。城頭之上,高句麗軍見李重九這浩大軍容,簡直好似武裝遊行一般,整城士卒都龜縮城內不敢迎戰,同時戰戰兢兢地期望李重九快走,離開自己的境內。

最後李重九率着大軍渡過遼水,返回了遼東,一路順利。

只是待事後聽說,當時高句麗大對盧乙支文德,親自率領帶着東南北三部褥薩從對新羅的南線趕回,以及靺鞨,契丹兩部援軍,一共十五萬大軍,猛追在李重九身後,前鋒騎兵追至遼河邊時,李重九大軍渡河時已有兩天,頓時連望塵興嘆都做不到了。

李重九對高句麗的再度大勝,不僅令李重九在草原威望更上一層,同時也震懾了遼東各部,特別是遼東在隋,遼之間左右搖擺的,契丹,靺鞨諸部,頓時意識到蒼頭軍,這新崛起勢力現在似乎已可以與高句麗都一扳手腕。

特別是粟末靺鞨,在隋時粟末靺鞨分裂,以突地稽一部依附隋庭,而其他部則是依附高句麗,但高句麗人一直待粟末靺鞨人一直不甚好,強令他們交納人蔘、貂皮、名馬、北珠、俊鷹、蜜蠟、麻布等等。

故而在此壓迫下,不少粟末靺鞨部都想背離高句麗,這一次他們看到突地稽在李重九軍中的重用,特別是這一次給遼西靺鞨的厚賞,以及陣亡將士的撫卹,更他們看到李重九待靺鞨人誠意如何。

於是部人在突地稽的鼓動下,

在李重九大軍返回遼水時,當下就有三支不下於千人的粟末靺鞨部落,從遠處趕來投奔突地稽,要求一併渡河南遷,其中最大的一部甚至有三千人之多。此外丁零族也是有不少人,特意南投來依附崔序。二人向李重九稟告後,李重九就叫他們都新的族人安置在遼西郡。

之後李重九大軍經白狼水河谷,到了柳城。衆番將開始分贓大會,李重九仍如以往,自取一半,其餘盡數散給番人。而至於隨身俘虜的兩萬多高句麗人,衆番將,則是盼望李重九能將他們繼續給他們爲奴,但這一次李重九卻不這麼考慮。

李重九的決定,是將這些高句麗人,安置在上谷,雁門二郡。這二郡在多次戰爭之中,仍未從破壞中恢復,故而極缺人口勞作,不少田地荒蕪。所以李重九決定讓這些高句麗人,於兩郡之中安置屯耕。

李重九此意見一提,就遭到衆將反對。反對的多是漢人大將,他們認爲這幾十年來,高句麗人與漢人相互征戰,以是結下大仇。之前李重九不殺他們,已是天大活命的恩典,要知道他們可是將隋軍的戰俘,一律都殺了築成京觀。

他們當心將高句麗人安置爲民,將來可能會養虎遺患。反咬李重九一口。

但李重九卻沒有這個擔心,歷史之上,唐滅高句麗後,即將高句麗故民皆是從遼東南遷至中原安置。

歷史已是證明漢文化,具有極強同化之用,這些高句麗人都慢慢漢化。唐王朝不僅沒有對他們提防,並且還重用十分善戰的高句麗人,在中唐時,高句麗武人集團,已是當時作爲當時‘多國部隊’唐軍中重要戰力。

在安祿山之亂中,王思禮等高句麗武人忠於唐室,與叛軍激戰。其中最有名的高句麗大將,就乃是當時天下首屈一指的名將高仙芝。

所以李重九決定將這批高句麗人,南遷於上谷,雁門二郡,此事由趙萬三,陳克,高楚處事。

李重九決定將這些高句麗人,皆是編爲軍戶,按口授田耕種,但不必上交稅賦。上谷,雁門之地,可以種植兩季小麥,相信高句麗人的ri子會比遼東過得更好,而他們所作的就是服役,一旦徵召時,必須爲軍替李重九打戰。

高句麗人聽聞李重九不將他們販賣爲奴,而作軍戶後,皆是說不出話來,因爲這對於他們而言,已是最大的恩典。

回到薊縣後,各官皆來到城外恭賀李重九大勝高句麗,返回遼東,但卻唯獨魏徵不到。

聽聞郡丞魏徵抱恙在家。李重九心底有數,當下在薊縣犒勞三軍,而當夜自己卻親自來魏徵府上。

李重九來魏徵府上時,魏徵正披衣修改着公文。

李重九也不要下人稟報,便入府言道:“魏郡丞何必抱恙勞作。”

魏徵擡頭看了李重九一眼,卻不說話,繼續批改公文。李重九碰了個軟釘子,倒是一樂,當下亦是不客氣,直接拿起魏徵桌上的飲子喝了起來,並看魏徵改過的公文。

魏徵又寫過一篇而後,這才擱筆,言道:“請上谷公恕罪,魏某不喜在處理公務時,與人閒談。”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今ri魏郡丞爲何不到?”

魏徵鬍鬚抖抖地言道:“上谷公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但說無妨。”

魏徵長嘆了口氣,言道:“上谷公,還記得當初你召我時,你我相談之言麼?”

“記得。”

魏徵言道:“那時我與你說,我當時之所以舍魏國公,而投你上谷公,乃是李密不納我言,我一身抱負無可施展。眼下我到涿郡一年,蒙授郡守,本以爲上谷公會以爲我重,對我言聽計從,沒想到魏某所提罷酒坊,設義倉多次建議,上谷公皆沒有采納。”

說到這裡,魏徵言道:“如此與李密當初待我又有何不同,吾一身抱負無可施展,這郡丞我真不想作下去了。”

李重九笑道:“莫非魏郡丞爲官只爲了一施展抱負而已?”

魏徵捏須默然一陣,言道:“大丈夫非名利二字不取,吾不愛利,但卻也想青史留名,以慰平生。

李重九心道這位歷史上這位名臣,原來是如此心思,難道歷史上這位大名鼎鼎的諍臣,乃是沽名賣直之輩?

說到這裡,魏徵頓了頓言道:“李使君,我知道涿郡上下都贊魏某乃是能吏,幹吏,處事勤勤懇懇,每ri除了只睡兩個時辰外,皆在衙門處事。若是他們知魏某乃是沽名之輩,是否會看清我?”

李重九看魏徵也是一臉苦惱之sè,當下言道:“我有位朋友曾與我說,爲官一任當思造福一方。無數魏郡丞所慮如何,但你身在其位,勤勤懇懇做事這是大家都看到的,就是爲了百姓造福,這又有何不可,無論是愛名,還是愛民,你說對嗎?”

魏徵聽了恍然言道:“孟子有云,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爲官一任當思造福一方,魏某就算愛名,但是隻要一片爲了百姓,爲了社稷,何必在乎其他。上谷公一言真是令魏某恍然,真是慚愧。”

李重九聽了哈哈大笑。

魏徵揭開心結,當下言道:“如此魏某更要堅持己見了,私設酒坊,用糧爲酒,乃是糟蹋糧倉,輕民生,而不設義倉,將來天災,百姓必然受苦,故而無論爲己還是爲民,魏某都必須讓上谷公,答允魏某的請求。”

李重九想了下言道:“魏郡丞說的有道理,以往不設義倉,乃是擔憂囤糧不夠,眼下我新破遼東,奪得糧食除了分給番人以外,足可支四萬大軍半年之用,軍糧現已無憂了。既然如此,魏郡丞不妨將涿郡糧倉三分之二的米糧,用作義倉。至於三分之一米糧,用於平準糴糶之用。”

平準乃是穩定物價,而糴糶法則是,豐年官方買進米糧,災年時賣出米糧。

此乃是戰國時李悝在魏國所用,乃是起到護農抑商之用,打擊囤積居奇,防止米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魏徵聽後躍然而起,抱拳言道:“就如此定了,上谷公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切不可反悔啊。”

李重九見魏徵一副擔心自己反悔的樣子,當下哈哈笑道:“正所謂發財方可立品,換作以往缺糧時,我尚不敢如此答允,但眼下吾糧草濟濟,魏郡丞就放手去做吧!”

“諾!”魏徵大聲答允。(未完待續。)

第兩百零七章 河北之勢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兩百九十三章 碾壓戰第兩百二十章 反王們的機會第五百零六章 突厥手段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七十八章 伏兵第五百四十五章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九十章 內附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三百五十四章 關中精銳第三百一十一章彼此傾軋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一百一十六章 幕僚班子第六百六十三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三百一十九章 血戰第四十七章 遭人眼紅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三百一十章 大勢與人謀第兩百五十二章 排場第五百四十五章第四百七十六章 乘風破浪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四十二章 三箭之威第三十五章 流賊將至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一百四十四章 絞車弩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六百五十九章 血債血償(第一更)第一百五十七章 歷經考驗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第七百八十五章 生還希望第兩百八十八章 能吏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第一百三十七章 走馬上任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兩百八十五章 厚遇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一百八十九章 俟斤之位第三百零三章 發財方可立品第七百零四章 河陽攻防戰中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一百零九章 一戰成名天下曉第六百九十七章 開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四百二十七章 秘密武器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母安危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民兩利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六百四十六章 亂棒打出(第一更)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六百六十二章 城戰(第二更)第兩百四十六章 再會李淵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七百八十六章 斬敵一臂(第一更)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援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八百二十八章 何爲漢統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第一百四十四章 絞車弩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八百五十五章 出乎意料(第二更)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六百九十九章 大戰序幕(第一更)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四章 徐世績之心第七百二十八章 三道埋伏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
第兩百零七章 河北之勢第七百九十五章 重建秩序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八百零一章 清白第兩百九十三章 碾壓戰第兩百二十章 反王們的機會第五百零六章 突厥手段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七十八章 伏兵第五百四十五章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第四百二十一章 羅成之死第六十六章 饑民流民第九十章 內附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三百五十四章 關中精銳第三百一十一章彼此傾軋第五百七十二章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第一百一十六章 幕僚班子第六百六十三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三百一十九章 血戰第四十七章 遭人眼紅第四百三十五章 謀人謀己第三百一十章 大勢與人謀第兩百五十二章 排場第五百四十五章第四百七十六章 乘風破浪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四十二章 三箭之威第三十五章 流賊將至第七百二十五章 突利的誠意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一百四十四章 絞車弩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六百五十九章 血債血償(第一更)第一百五十七章 歷經考驗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二十一章 千杯不醉第七百八十五章 生還希望第兩百八十八章 能吏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第一百三十七章 走馬上任第兩百二十一章 遼西靺鞨第兩百八十五章 厚遇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丈夫不可辱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四百五十六章 暫避第一百八十九章 俟斤之位第三百零三章 發財方可立品第七百零四章 河陽攻防戰中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一百九十三章 汗國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一百零九章 一戰成名天下曉第六百九十七章 開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七百六十五章 萬衆一心第四百二十七章 秘密武器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母安危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民兩利第二十五章 河邊重見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六百四十六章 亂棒打出(第一更)第兩百二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五百七十一章 少林武僧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六百六十二章 城戰(第二更)第兩百四十六章 再會李淵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七百八十六章 斬敵一臂(第一更)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援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八百二十八章 何爲漢統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第一百四十四章 絞車弩第六十二章 惡向膽邊生第八百五十五章 出乎意料(第二更)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六百九十九章 大戰序幕(第一更)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四章 徐世績之心第七百二十八章 三道埋伏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五百五十八章 教訓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