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東出關中

武德三年,對於大唐而言,實際上僅僅是第二年。

武德元年八月,李淵登基於太極殿,至武德三年九月,也是僅僅是正好滿兩年。

兩年對於李唐這新生的帝國而言,說短不短,說長亦是不長。

李唐先是迎來隴西薛舉,河西李軌的挑戰。關中位於中原之西,隴西在於關中之西,河西而位於隴西之西,相對中原而言,河西隴西乃是關中後方。

李淵先平隴西薛舉,後聯合吐谷渾滅河西李軌,平定隴河二地。隨後李淵遣自己舊友,前朝名臣的楊恭仁爲河西道安撫大使、檢校涼州總管,安撫河西。

楊恭仁不愧幹吏,平定李軌之後,西北戎漢邊民,各得其所,自蔥嶺已東的西域各國,都向唐朝朝貢,甚至連西突厥統葉護可汗亦遣使來唐和睦。

而在河東方面,李唐在建國之初的薄弱之時,亦是頂住了當時幽州刺史李重九六萬大軍精兵驍將進攻。唐軍初戰不利,隨後李世民出兵反擊河東,止住了李唐的敗勢,唯一不足的就是丟失了李唐龍興之地太原而已。

在向南方面,李淵拜李孝恭爲大將,南下取川蜀,李孝恭連收川蜀二十餘州。

梁州總管,左武候大將軍龐玉於集州破獠,後唐軍又攻川蜀蠻酋冉肇則,兩軍戰於信州,李孝恭主力先敗,幸有大將李靖奇襲冉肇則,方纔反敗爲勝。至此川蜀大定。李淵以李世民爲益州道行臺尚書令,下轄六州總管,統轄益州軍務。

收得河西,隴西,川蜀等地之後,李唐國力大增。李淵當下下令置十二軍。分關內道各折衝府隸屬於十二軍。

以萬年道爲參旗軍,長安道爲鼓旗軍,富平道爲玄戈軍。醴泉道爲井鉞軍,同州道爲羽林軍。華州道爲騎官軍,寧州道爲折威軍,岐州道爲平道軍,豳州道爲招搖軍,西麟道爲苑遊軍,涇州道爲天紀軍,宜州道爲天節軍。以車騎府統領十二軍。

每軍設將、副將各一人。以素有威名的人充任,十二軍士卒平日習以耕戰,待作戰時編軍作戰,唐軍府兵承襲舊隋精銳。故而十分驍勇善戰。

武德二年八月,李唐總管段德操大破樑師都,段德操乃是北齊三名將段孝先之子,因功晉上柱國,賜爵平原郡公。樑師都一敗。連東突厥亦是震驚。

李唐之勢已爲諸侯所驚,李淵以戰爲輔,以撫爲主,派出夏侯端,李密分往山東招攬舊將。武德二年九月。三大反隋義軍中最後的杜伏威,在淮南降唐。

李唐拜杜伏威爲淮南安撫大使、揚州刺史、東南道行臺尚書令,封爲楚王。杜伏威持節,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其刎頸之交輔公袥也被授予行臺左僕射,封爲舒國公。

只是李密前往河南路上,聞李淵下旨詔歸不肯,結果爲李淵麾下大將盛彥師伏擊。李密被殺,王伯當同死。

當初率先反隋三大義軍首領,竇建德已爲階下囚,李密身死,杜伏威降唐。眼下取而代之的,卻是得杜伏威歸順的李淵,囚竇建德的李重九,破李密的王世充,於中原三足鼎立。

武德三年十月,建國兩年大唐之勢,已是如日中天,內憂已定,以是到了縱橫睥睨,席捲天下之際。

長安深宮之中,琉璃瓦屋之下,雨水滾落如簾,無極殿上金戈士卒森嚴站立,大殿上空不斷響起了炸雷,那隆隆之聲,直如出戰前陣陣鳴響的戰鼓,震人心肺。

無極殿內,李淵召集諸子,宗室,大將商議討鄭之事。李淵一身戎裝,按劍立於地圖之前,向羣臣問道:“朕已下決定東出潼關,進取中原。”

李淵聲音雖不高,但一字一句合着雷聲,聽得衆人耳中嗡嗡作響。衆人一併低下了頭,露出恭謙之色。

“現在天下,河南有王世充,河北有李重九,南邊還有蕭銑,這三家諸侯,都可謂是不弱啊。”

李元吉上前言道:“父皇,可是我們李唐更強啊。”

李淵看向李元吉,笑了笑問道:“那四郎你說,我們該先打誰?”

“當然是王世充。先鄭而後趙,先河南而後河北。”

李淵呵呵一笑言道:“好啊,和朕想到一塊去了,裴卿你談一談王世充這位老友近況如何?”

“諾。”

尚書左僕射裴寂從位上起身,分析王世充自廢皇泰主,自立爲帝后的局勢。

自劉文靜牽扯入李密謀反一事後,這位太原起兵元謀功臣,可恕二死的劉文靜,一死都未能免,直接被李淵下令以處死。死了老對頭後,裴寂心中十分得意,殿上諸臣除了李淵三子之外,就以他身份最尊。

裴寂當殿言道:“自王世充廢皇泰主後,前朝大臣多有叛亂,如瓦崗降將裴仁基,裴行儼、尚書左丞宇文儒童等議殺王世充,復立皇泰主,事泄皆爲王世充所殺。事後爲了免除後患,王世充縊殺皇泰主,諡號爲恭皇帝。”

說到這裡,殿上有十幾名前朝舊臣,皆是目露感傷之色,皇泰主被殺後,前朝皇帝留下真正的宗室,也只有在幽京的齊王楊暕,以及長樂公主一脈了。

裴寂卻絲毫也沒有悲傷之色,反而一副引以爲快的神情言道:“王世充殺皇泰主,又在東都倒行逆施,早已是引起了衆叛親離。殿中監豆盧達,其大將程咬金,李君羨、田留安,牛進達,吳黑闥盡數降於我大唐。不僅僅是王世充麾下大將,連各郡百姓子民,也是紛紛逃往我大唐。”

“王世充聞之之後,大爲震怒,定以連座之法,一人逃亡,株連全族。而又圈百姓,以五戶爲一保,若有一戶逃亡,盡數當誅。但王世充喪心病狂,殺得人越多,逃亡之人亦是越多,最後連百姓打柴亦是限以人數。甚至連大軍出征,也要抓軍卒家屬爲質。”

衆人聽了一併皆是搖頭,王世充真是人心盡喪。

太子李世民出首言道:“王世充未殺皇泰主時,以舊隋名義招攬天下諸侯,倒是還有幾分氣象,眼下殺了皇泰主,大事去矣。”

內史令蕭瑀不屑地言道:“成大事者當戒急用忍,王世充不懂忍耐,要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是如此做法,曹孟德也是人人可學?”

一旁納言陳叔達言道:“不過我聽聞去年東突厥處羅可汗派遣使者阿史那揭多,至東都洛陽獻良馬一千匹,並向王世充請求通婚。王世充答應突厥的要求,把宗女許配給突厥,還與突厥商定貿易,進行互市。我看若有突厥支持王世充,若要用兵是否詢問下處羅可汗的意思。”

李唐上一度攻打李軌,結果突厥不肯,最後弄得割讓兩郡之地,並無數金銀給處羅。餵飽了突厥人後,李唐方纔破了李軌。

“處羅乃是番外之人,焉能管得中原之事。”一響徹的聲音在大殿上響起,衆人見得正是秦王李世民。

陳叔達言道:“秦王,國之大事 唯祀與戎,千軍萬馬不可輕發,何況以我大唐的儲備來看,時機也是未到。”

李世民言道:“陛下,李重九已連破河北六郡,現十幾萬人馬將劉黑闥包圍爲洺州,水泄不通,一旦李重九擊敗劉黑闥,必然全力與我李唐爭天下。眼下大勢雖對我大唐有利,但時機稍縱即逝,若我們不能先破王世充,那麼鹿之誰屬,猶未可知。”

李淵捻鬚沉吟,陳叔達已是默不作聲退到一旁。

李世民見李淵不語,知是疑慮突厥,上前一步慷慨激昂地言道:“陛下,眼下四海之人皆承我大唐爲正朔,獨王世充執迷而不悟。東都士民百姓來逃至長安,請師東征,此乃是天授之機,兒臣請率大軍攻下洛陽,擒王世充獻於闕下。”

李世民出言,李建成並沒有當堂反對,最近事情一切皆是十分順利,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劉文靜被殺,在朝廷中失去一強援。李建成舉薦的大將段德操又破樑師都,令李淵龍顏大悅。

至於李世民現在急於出兵王世充,顯然是要以滅王世充之功,挽回自己眼下不利的處境。

李家諸子中,李世民最有將才,李建成也是心底有數的,所以他故而與李世民不睦,但也是知道李唐與王世充,這場決定天下歸屬的決戰中,若因一己之私,而撤李世民爲帥,顯然對國家無益的。

不過李建成也不能讓李世民太過得意了。

當下李建成上前一步言道:“微臣也是附議,微臣聽聞打戰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我們李家父子四人一條心,故而想和秦王一併上陣,並肩殺敵。”

李淵言道:“誒,你是太子,怎可輕離長安,不行,不行。”

李建成言道:“父皇,既然如此,那就讓齊王與秦王一起去。”

李淵雙手拄劍,立於地圖前,向李元吉問道:“四郎,太原之役後,我一直留你在長安,即是不肯讓你再赴戎機,眼下大哥坐鎮長安不能前往,你可願意與二郎一起,爲我李唐扛着這重擔來。”

李元吉心底大喜,朗聲言道:“馬革裹屍方爲男兒本色,兒臣不願安樂侯,只作大將軍。”

李淵聽了頓時仰頭大笑,笑聲在空曠的殿內一震一震的。

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一百八十八章 烏侯秦水畔的喧囂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微服下鄉第一百七十二章 五鼎食還是五鼎烹?第三百一十章 大勢與人謀第四百七十章 河北之將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四百章 情定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第一百五十章 螟蛉義子第六百三十九章 官位升遷(第二更)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五百三十二章 怒戰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六百八十章 要投降的是你第三百八十三章 李密心聲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八百二十六章 儲位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三百一十九章 血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敗得失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四百五十四章 預謀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六百一十章 河道行臺(第二更)第一百六十八章 私會第四百四十七章 撥雲見月第五百六十七章 焚城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一百六十章 御夷築城第兩百二十九章 家事即國事第五百四十四章 黃河岸邊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兩百九十一章 挑撥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十四章 小名芷婉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三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六十一章 說親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八百二十八章 何爲漢統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援第五百八十一章 洛陽之宴(第二更)第八百一十四章 河南烽火第五十四章 盛世當歌舞第三百六十章 傾國傾城第兩百零七章 河北之勢第三百二十二章 帥旗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七百一十八章 盟友發力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六百八十一章 爲了自己第五百六十一章 身後榮光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三百二十一章 炸營第四百四十七章 撥雲見月第四百七十二章竇建德心意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兩百九十六章 離間第兩百九十八章 花郎道第三百四十四章 鼙鼓而來第六百五十二章 假道伐虢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六百七十三章 登陸東萊
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一百八十八章 烏侯秦水畔的喧囂第四百六十九章 第三名中書侍郎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微服下鄉第一百七十二章 五鼎食還是五鼎烹?第三百一十章 大勢與人謀第四百七十章 河北之將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四百章 情定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第一百五十章 螟蛉義子第六百三十九章 官位升遷(第二更)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五百三十二章 怒戰第七百二十六章 長公主第六百三十八章 肺腑之言(第一更)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六百八十章 要投降的是你第三百八十三章 李密心聲第兩百零三章 將略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六百九十五章 情之所鍾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八百二十六章 儲位第三百零四章 置身其中第八百五十章 背叛第三百一十九章 血戰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敗得失第七百六十二章 河北集團第六百九十六章 趙軍佈置第四百五十四章 預謀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兩百八十三章 幽州刺史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六百二十三章 李家有子初長成第六百一十章 河道行臺(第二更)第一百六十八章 私會第四百四十七章 撥雲見月第五百六十七章 焚城第四百九十九章 連克數郡第六百五十六章 平壤烽火第一百六十章 御夷築城第兩百二十九章 家事即國事第五百四十四章 黃河岸邊第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第兩百九十一章 挑撥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十四章 小名芷婉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三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六十一章 說親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四百二十三章忍了你很久了第兩百九十四章 要不要戰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八百二十八章 何爲漢統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援第五百八十一章 洛陽之宴(第二更)第八百一十四章 河南烽火第五十四章 盛世當歌舞第三百六十章 傾國傾城第兩百零七章 河北之勢第三百二十二章 帥旗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七百一十八章 盟友發力第六百一十九章 要國王不要郡王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衙懷荒鎮第六百八十一章 爲了自己第五百六十一章 身後榮光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三百二十一章 炸營第四百四十七章 撥雲見月第四百七十二章竇建德心意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兩百九十六章 離間第兩百九十八章 花郎道第三百四十四章 鼙鼓而來第六百五十二章 假道伐虢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六百七十三章 登陸東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