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諸藩分地

第313章 諸藩分地

“嗶嗶!”

“放!”

“嘭嘭嘭——”

天啓七年三月初九,伴隨着天津港鳴炮的聲音出現,港口碼頭之上,已經站滿了烏壓壓的人羣。

這其中、有前來看熱鬧的百姓,也有天津船廠的船工,但更多的,是負責維護秩序的拱衛營士兵,和負責接應使船迴歸的禮部官員,以及主持歡迎的戶部尚書畢自嚴。

除了他們,還有從京城紛紛趕來的各藩王、郡王。

他們等不及諸藩長史前往京城,於是決定親自來迎接。

等不及的原因很簡單,天啓年間的第二次藩王會議,將會在十天後的京城太廟前舉行,而負責主持諸藩大會的,則是被朱由檢委以重任的畢自嚴。

在碼頭上,諸藩的臉色並不好看,又或者應該說是五味雜陳。

他們有的隱晦看向自己左右的藩王,有的則是看向畢自嚴,很少有人把注意力放在即將靠岸的下西洋船隊上。

因爲眼下的諸藩和朱元璋、朱棣時期相比,多了一個可以自治管理的藩地。

當數百名諸藩長史,使臣紛紛下了船隻,他們便對着諸藩人羣開始了作揖行禮。

不得不說、朱由檢這手玩的不錯,只要小藩不跟着強藩走,那僅僅七八個強藩,根本不足以湊出威脅大明的武力。

“收復三宣六慰,在強伽河以東飲馬,直接和三藩接壤就足夠。”

周藩的象輅上,朱肅溱帶着朱恭枵、朱紹烔面對周藩迴歸的一名長史和四名家臣提出詢問,而對此,長史陳蕤則是遞上了一份文冊,並恭敬道:

但同時,朱元璋也是讀過史書的,他也擔心這些諸侯王過於勢大,會威脅到朝廷的安全。

儘管沒有開口,但殿內所有人都能看出,這位前一天還吵着鬧着要自己弟弟爲自己作畫的皇帝,恐怕有生之年都不會再讓自家弟弟給自己畫第二次全身像了。

“需要穩定一下諸藩,另外注意一下諸藩的分地位置。”

朱由檢走到養心殿角落,在金盆中洗了洗手後,便頭也不回的詢問陸文昭。

“他們倒是挺會選的……”朱由檢擦了擦手,才接過文書看了看。

對於推恩令這個所謂的‘千古第一陽謀’,諸侯王們其實至少有三種辦法可以破解。

“不過這高原也並非一無是處,其高原與海岸平原之間盛產水稻、小麥、甘蔗等作物,礦產更富煤、鐵、錳、雲母、金等物。”

大明藩王子弟是需要分封出去的,這和漢武帝的推恩令是差不多的。

朱由校在朱由檢開口時開口提醒,而面對提前,朱由檢卻搖頭道:

“而天竺沿海土邦城池,大大小小數百座,百姓多者十餘萬,寡者上萬,而聽聞他們的商賈說,百姓最多的還是在強伽河兩岸的城池中。”

儘管這作畫的要求,是他自己提出來的……

“由於北、東有着高大延綿的山脈,加上三面環海,又有開發了數量不少的耕地,因此天竺在地利上有一定的優點。”

不過若是仔細看到殿中場景,便不會有人再心虛了。

對於他來說,被自家弟弟作畫,可以說是一種煎熬。

雖然不能說慘敗,但是大明丟失了對三宣六慰的主權是已經坐實的。

“別讓強藩碰撞到一起,要保護小藩的利益,避免提早的內耗……”

他們的所見所聞,將會決定諸藩會下多少籌碼,會把多少身價賭到這場“牌桌”上。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手下的將領陣容放在哪朝哪代都十分豪華,從宋晟到吳傑,盛庸,平安,鐵鉉,徐輝祖,郭英,瞿能……

“若是有六衛兵馬,完全可以擊退這個這個號稱莫臥兒的南虜,屆時掌控一省之地,再聯合其餘諸藩共同討伐南虜,則大事可定!”

陸文昭看着手中的諸藩態度,不過看到後面卻又收起笑容:“不過蠢貨也多……”

按照這套制度,明朝藩王雖然是被分封了出去,但是對自己的封國沒有任何管理權。

近十萬兵馬,足夠崩碎莫臥兒的牙齒,而唯一需要操控和注意的,就是如何在就藩地上和和氣氣的進行分地,並且團結諸藩。

這一幕看的朱肅溱十分滿意,他想了想後才道:

他座下是一張純玉質的龍椅和三乘三丈的上好蜀錦地毯,僅僅這地毯,價值便有千兩白銀,而座下的玉質龍椅雖然質地一般,但也價值數萬兩白銀。

“我周王府變賣家產,只要湊出銀子,就足以招募六衛兵馬爲我們征戰一年!”朱恭枵拿出了魄力。

“分地的事情,還需要好好商量,不能惡到強藩,不然之後難以結盟。”

“並非全部都是騎兵,他們軍中主要以步卒、戰象、火炮、騎兵爲主,騎兵數量在八萬左右。”

他們有一個優勢,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他們背後站着大明,身旁站着諸藩。

煎熬的日子終究是在一刻鐘後過去了,當朱由檢放下畫筆的時候,朱由校立馬靠在了椅子上,長嘆一口氣。

朱由檢對着陸文昭開口,而朱由校也聽着。

“天竺之地情況複雜,臣將其分爲三部分,其一是地利,第二是人文,其三是利害。”

只不過是在漢武帝時期,那種特殊的局面之下,諸侯王們破解推恩令的成本太大,所以就顯得無法破解而已。

“不過他們的火炮數量,威力遠不如我朝,護航的上直海軍四衛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就覆滅了錫蘭島上帶甲八萬的土邦。”

所以,朱元璋當時設計了一套很聰明的制度。

“這……”長史愣了愣,他沒想到朱恭枵說的這麼露骨,不過頓了頓後,他還是迴應道:

之後繼位的他隆則是對東籲王朝內部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制了各地戶口、耕地面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計,作爲徵稅和徵調勞役的依據。

他站在殿內角落,等着自家殿下作畫完畢後彙報。

也因此、明朝初期的時候,朱元璋爲了維護老朱家的統治,曾經把自己的兒子,都封到了國內的各個要地去鎮守。

在他抵達幹清宮門,並得到宣旨可以進入的時候,養心殿內也傳來一聲呵斥:

“別動!”

“三宣六慰可不好收復……”朱由校略微煩躁,畢竟他很清楚萬曆年間明軍和西南的東籲緬甸打成了什麼模樣。

“是……”禮部官員作揖應下,隨後開始安排諸藩官員和諸藩親王、郡王上車。

三十二親王,只要子嗣夠多,四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南亞能分裂成四百多個郡國。

作爲古代歷史上,最有名的一種陽謀,推恩令其實並非無解。

“這四藩只會想着速速解決就藩的事情,提早前往海外就藩。”

陸文昭聞言,當即上前一步,雙手呈上文書道:

“這是諸藩這三日的舉動,基本上都是盯上了靠近天竺中部的沿海地區……”

“此外、天竺大多平原都已經被開發大半,灌溉水利俱有,農業發達,依臣之見,整個天竺已經開墾的耕地,恐不遜色於我大明……”

“萬里海疆之外,這三藩要搶的位置也和小西洋監察使司相距甚遠,如何注意?”朱由校不清楚海外的情況,只能詢問。

長史說罷,看了看朱肅溱等人的模樣,並小心翼翼道:

“雖說有些誇大,但海軍與拱衛營,上直的戰力有目共睹,若是真的能聘請一衛兵馬,或許能在數月內蕩平南部的一地土邦,獲得耕地千萬,民衆百萬。”

“西北荒蕪,他們四藩若是爭奪,必然都是爭奪東部。”

他坐着一動不動,而他的對面這是一個擺好的畫桌,桌後是執筆正在爲朱由校描繪全身像的朱由檢。

還有大量洪武朝培養出來的優秀中下層軍官們,而這批人裡,有文有武,有猛將,有騎將,有統帥,軍隊素質較高,士氣高昂,後勤補給充分……

別說藍玉、傅友德能不能打過他們,就算是年輕的常遇春,徐達等人,都不敢保證一定打得過朱允炆手下這批人。

“整個天竺的沿海地界,不管是氣候,還是土壤和植被,各種變化十分顯著,其地廣袤,不輸於大明……”

在北部平原以北,是一座隆起的高山,延綿數千裡,臥在我大明烏斯藏宣慰司與天竺之間。”

至於朱由檢也很清楚,眼下甚至可以說未來的二十幾年都不是收復三宣六慰的好時候。

只見在朱由檢安心描繪的時候,朱由校卻是跟患上了多動症一樣,這會兒抓抓臉,這會兒打打哈欠,過了一會兒又胡亂活動脖子。

“不過、若是真的要以戰養戰,還是得對莫臥兒東部的沿海平原地區下手。”

“眼下天竺分割嚴重,北部是由當年哈烈國(帖木兒帝國)的駙馬帖木兒後代巴布爾所建立的國家。”

說罷、他帶人向着皇宮而去,越過西華門、武英殿,最後來到了幹清宮門前。

“這怎麼可能?”朱肅溱不相信天竺的耕地數量能和大明媲美,而周王世子朱恭枵也皺眉道:

周藩的底氣和教育,讓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想到了最大的牟利機會。

車隊拉的老長,向着京城踏上返程,只不過在這返程的馬車上,許多藩王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詢問諸藩長史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周藩的周王朱肅溱。

這三種辦法分別是:計劃生育、直接造反,或者只分封地不分權力。

二十一年後小冰河大旱徹底結束,之後雖然還處於低溫期,全國糧食減產,但百姓最少已經能活下去了。

“北部和中部的平原河網密佈,灌溉渠衆多,農業發達,而南部爲高原,只是東西兩側的海岸擁有少量平原。”

伴隨着“砰”的聲音響起,當船隊靠岸,木梯被放下,一隊隊已經離去一年多的下西洋船隊終於迴歸。

對於自家父親的求助,朱恭枵畢竟被評價有參將之才的學子,自然有一些自己的見解。

原因很簡單,東籲已經在阿那畢隆的統治下,壓服了地方勢力,重新完成了緬甸地區名義上的統一,結束了緬甸地區自十六世紀末以來分裂。

“二十萬騎兵?”聽到這話,在兵家學府學習過的朱恭枵二人驚詫開口,畢竟在十七世紀能養二十萬騎兵,這說明莫臥兒的經濟並不遜於大明。

因此朱由檢從來不擔心諸藩造反的事情,因爲拖得時間越長,天竺之上的勢力就越割裂。

“天竺之地,究竟如何?是否適合就藩?”

“弟弟這麼篤定?”朱由校接過文書,大致看了一眼。

“該國被歐羅巴人稱呼爲莫臥兒,治下有民數千萬,羈縻整個天竺南部高原地區的土邦,帶甲二十餘萬,大多是騎兵……”

“周藩和蜀藩、福藩、晉藩、楚藩、趙藩、秦藩、唐藩的銀子應該最多……”

原本他還好奇爲什麼自家殿下要呵斥萬歲,不過過了一會兒他就明白了。

“枵兒……”朱肅溱看向了自家兒子朱恭枵,畢竟他不懂軍事,只能求助朱恭枵。

哪怕每個藩王只招募一營拱衛營,他們也能形成三十二個拱衛營的巨大規模。

“臣在與四衛指揮使交談時,他們對於莫臥兒的情報也十分熟悉,其中海軍都督黃龍的侄子,指揮使黃蜚更揚言“以我天軍一衛,可滅南虜數萬”的豪言。”

他寧願和正處於中興的東籲再度交手,也不願意等二十一年。

長史說出了自己的見解,而朱肅溱聽聞天竺有不少耕地也就放心了不少,他繼續示意長史再說,而長史也道:

“天竺的氣候和大明迥異,首先是該地全年溫度奇高,各地雨季時間相差很大。”

所以他纔沒有像朱由校那樣在意諸藩的海外就藩,說白了、諸藩日後只可能成爲大明軍事上的馬前卒和華夏經濟圈的一員。

“他們不會爭奪太稀缺的位置,大概率是在南部兩側沿海平原。”

此刻的養心殿內,朱由校頭戴翼善冠,身着黃色的常服,腰別玉帶,坐在一個屏風面前,大馬金刀,看上去十分威風。

“結盟一事,還得看看朱由檢會派誰前往監察使司。”

所謂的無解,其實也只是鑑於當時特殊的局面,推恩令其實也是如此。

“先從地利來說,臣等只是隨船隊從東籲沿海一直巡弋到了波斯地界。”

至於朱由檢要做的,就是讓諸藩接受並使用大明規定的世襲手段。

“南部土邦,若是真的要打,或許選一大邦能繳獲銀兩數十萬兩。”

哪怕燕軍引以爲豪的漢矇混雜的精銳騎兵,在白溝河之戰中也被南軍騎兵先行打敗。

進入殿內的陸文昭被呵斥聲嚇了一跳,不過在看到呵斥的人是朱由檢後,他就放心了下來。

“諸藩子弟裡,福藩子弟的能力也不行,這三藩或許會在抵禦莫臥兒之後發生矛盾,因此哥哥需要注意一下。”

“哪怕打下一個大大的藩國,可以我大明祖制,興許不用百年的時間,天竺之上便會出現數百郡國。”

即便不算郡王,三十二個藩王組成的勢力,也絕對不是莫臥兒可以一口吃下的。

就這胡亂動的舉動,換做尋常的宮廷畫師自然只能自由發揮,但當這個畫師變成朱由檢後,朱由校便開始受罪了。

朱允炆削藩是最蠢的一種削藩手段,朱由檢根本不需要學習他,他要學習效仿的,就是在朱元璋、朱棣的削藩手段上,加強管控就足夠了。

二十一年……這個時間朱由檢根本等不及。

見狀的畢自嚴看了一眼四周,察覺人太多後便開口對身旁的禮部官員道:

“這場爭奪主要還是周藩、蜀藩、福藩和唐藩這四藩之中。”

朱肅溱抓住了問題所在,而朱恭枵道:

“朝廷設立小西洋監察使司,顯然是爲了監督諸藩,順帶掌控諸藩。”

等到有戰爭的時候,被大明皇帝給予軍權,然後帶兵去打仗,平日裡的權力很小。

“不過……”朱由檢頓了頓,想起了唐藩的老唐王和朱聿鍵,隨後道:

“唐藩估計也會選擇中部或者南部,甚至會主動拆分唐國。”

朱由檢要做的就是加強管控,並且保證諸藩的子嗣數量,就能無形之中削弱他們。

“組織人馬返回京城吧。”

“洪承疇這人手段老練,心狠手辣,小西洋監察使司很適合他,就是不知道朱由檢會不會另有人選。”

由於整日不是海鮮、就是山珍野味,加上朱由校自己做手工活計,並且有朱由檢幫忙處理政務,因此他沒有歷史畫像上那麼瘦弱,反而有些壯實。

養心殿內傳來呵斥聲,聲音還不是皇帝的,這讓人有些心裡莫名發虛。

他沉默了片刻,想了想後才詢問道:

“依你之見,若是以戰養戰,南部土邦能繳獲出多少銀子?”

這批人,有打過鬆潘少數民族的,有打過南方少數民族的,有參加過北伐蒙古人的,戰力彪悍,難以抵擋。

“不過天竺西北地區有面積不小的沙漠,因此如果要爭取就藩地,首選距離中部平原最近的沿海地區。”

那個時候是什麼時候?好像是二十一年後……

至於朱允炆爲什麼掌握那麼大的優勢,卻還是被朱棣給幹翻了,這點並不是因爲朱元璋沒給朱允炆留下猛將,而是朱允炆和朱棣的差距。

朱恭枵說出了兩個有可能的名字,而朱肅溱想了想後才道:

“父親、若是要對莫臥兒動手,那莫臥兒數十萬大軍強攻而來,我們沒有足夠的兵力恐怕難以爲繼。”

“這塊地域不小,三藩之中周藩實力最強,蜀藩其次,福藩最弱。”

倒是朱由檢則是道:“他們還沒回來時,我就大概知道了這天竺之地他們會如何分。”

“繼續說!”一句不輸於大明,立馬把朱肅溱的興趣給提了起來,他追問着,而長史陳蕤也繼續道:

“臣在沿海打聽過內陸的事情,長話短說便是……天竺之地北闊南狹,平原和適合耕種的地方也大多在北部沿着一條叫做強伽河(恆河)兩岸,以及中部一帶。

“很簡單……”朱由檢走到了《大明坤輿總圖》下方,用手拍在了東籲緬甸的位置。

“他們若是擠進去,恐怕天竺之地也經不起他們折騰。”

“楚藩有僞楚王案的嫌疑,秦藩是旁系上位,晉藩、趙藩又無能……”

“這羣人倒是挺有遠見的……”

“說吧,什麼事……”

不過、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任何一種計謀,可以真正無解。

“三千……”聽到這話,朱恭枵有些心動了,而他旁邊的朱紹烔似乎看了出來,連忙勸阻道:

任誰坐下來兩刻鐘一動不動都會難受,更別提喜歡馳馬射箭、做做木工活的朱由校了。

“我等在隨軍攻打小西洋監察使司時,小西洋監察司不過是天竺的一個海外土邦,一島之地卻有數府大小,數百萬人。”

明朝初期藩王唯一的權力,就是帶着自己的親衛軍隊,鎮守一方。

“參見千歲……”

“也就是說……只有三個藩?”朱由校微微皺眉,而朱由檢也道:

而東籲再度衰落,就要等到他隆病逝了。

“總之還是先團結諸藩,等十日後太廟召開諸藩大會,再議事也不遲。”

“有的地方常年不下雨,有的地方常年下雨,這其中以西北和東北首當其衝,而這兩地也容易爆發旱情和洪澇。”

“確實相當……”長史作揖道:

三天的時間緩緩過去,當諸藩象輅進入了東城百王府中時,錦衣衛也把這三天所打探的消息送往了鎮撫司,並交到了陸文昭的手中。

看完之後,他將文書遞給了朱由校:“哥哥可以看看這些好皇叔的就藩地了。”

“是……”象輅內衆人紛紛應下,而像周藩象輅之中的場景,也在各種不同的象輅中上演。

“莫臥兒在東部的幾座城池中,一城十餘萬,二十餘萬百姓並不在少數,加上莫臥兒經濟較之繁榮,或許一城便能養三千甲士。”

“三十二爲親王,一百餘名郡王,天竺之地不過和我大明本土差不多大小。”

“若是有這麼多耕地,那他們百姓的人數豈不是與我大明相當?”

“依我之見,恐怕不是洪承疇,便是孫傳庭,再無第三人……”

只要能活下去,願意遷移的人就不會太多。

這麼一來、大明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傾入東籲移民上。

與其投入資源來遷移百姓,平衡當地近七百萬蠻夷,倒不如提前爆發大戰,先打上個十幾年,讓東籲疲於奔命,最後入主人口銳減的三宣六慰。

想到這裡,朱由檢合上了文書,下意識看向了窗外,似乎心思已經飛到了雲南臨安府去……

(本章完)

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163章 齊王黨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48章 狂攬人才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3章 難兄難弟第136章 出塞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56章 盡是空餉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7章 解決兵員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76章 浙黨勢大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112章 落幕第11章 噩夢開局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465章 拂曉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48章 狂攬人才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10章 局勢艱難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64章 孜孜不倦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523章 荊棘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56章 盡是空餉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
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16章 吸血蟲的勳貴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163章 齊王黨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240章 收復呂宋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48章 狂攬人才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3章 難兄難弟第136章 出塞第512章 大國寡民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12章 伸手錦衣衛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156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168章 監國瑣事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56章 盡是空餉第438章 建虜來犯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223章 諫言廢遼餉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57章 解決兵員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627章 兩相對照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270章 吹響革新的號角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26章 截胡工部第147章 私鹽暴利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76章 浙黨勢大第390章 晚明兩大人精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207章 殺建虜賞百銀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112章 落幕第11章 噩夢開局第389章 戶籍制度和存摺制度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465章 拂曉第450章 戰前內訌第48章 狂攬人才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10章 局勢艱難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64章 孜孜不倦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緬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214章 圍殺黃臺吉第523章 荊棘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313章 諸藩分地第56章 盡是空餉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