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收復交趾

第324章 收復交趾

“事情做的不錯,命洪承疇休整之後速速南下收復交趾其餘疆土。”

天啓七年十月十九,當南方的消息傳回北方時,朱由校和朱由檢已經返回了京城,而眼下的朱由校則是和朱由檢在養心殿內下棋。

下棋的時候忽的接到洪承疇傳來的捷報,這自然讓朱由校十分高興。

畢竟安南境內勢力最強的就是鄭梉,眼下鄭梉自刎,鄭氏全境被收復,那麼接下來的阮氏、佔婆等其餘勢力被平定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弟弟也看看這捷報。”

朱由校高興過後,也把捷報遞給了朱由檢,而正在下棋的朱由檢接過捷報,將捷報中的戰事過程好好看了一遍。

鄭梉自刎後不到半個月,南邊的四府十三縣盡數被沐啓元和吾必奎帶兵收復,不過結果有些殘暴。

與鄭氏“牽連”的二十餘萬壯丁,以及三十多萬鄭氏旗下佃戶男丁紛紛被判罪,發配舊港勞改。

儘管這麼一來、紅河三角洲就丟失了大量勞動力,不過朱由檢需要的政治意義算是達到了。

出兵前後接近四個月,拿下交趾北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接下來的阮氏和佔婆也會在明年春種前徹底拿下。

聚衆傳播朱由檢的黑點?無所謂,朱由檢並不在乎。

朱由檢不太想去澳洲,畢竟澳洲的地緣政治太差了,如果要發展,就只能把北面的舊港奪下來。

說白了、把控輿論的極致就是教育問題。

那聚衆打砸縣衙?開玩笑,兵馬司和地方刑部的衙役可不是吃素的。

這麼多的耕地數量,朱由校很難相信交趾會有這麼多耕地。

文官什麼時候把控的輿論?不就是在社學和私學大行其道後開始的嗎?

朱元璋、朱棣時期怎麼不見文官能把控天下言論?官學的推廣和學子們接觸的知識面纔是鞏固統治,傳播輿論最重要的手段。

這些地方被標註,並染上了大明的紅色顏料後,讓人只覺得它們尤其廣袤,而朱由校更是第一反應就指着澳大利亞說道:

他只需要在尼羅河,尼日爾河,剛果河,塞內加爾河的沿岸開墾足夠齊國百姓吃的糧食就行了,這些地方在後世也經過驗證可以開墾,並且成本不高。

“沐啓元世襲黔國公爵位,自即日起鎮守交州,吾必奎擔任交趾總兵,洪承疇暫領交趾布政使,交趾歸入南軍都督府節制,”

把控輿論,可不簡單的是一個報紙就能解決的事情。

“陝西、山西各地都打了水井,雖然田地乾旱,但百姓的飲水不成問題。”

“弟弟若是去利未亞就藩,那我可不會讓弟弟在朕有生之年離開大明。”

就是這麼一直打劫歐羅巴人,朱由檢良心都有些過意不去了。

五十七萬學子,也就代表燕山學府每年需要投入三百多萬兩銀子。

這些地方的森林面積可遠遠不如後世,將交趾的木頭運往北方,只可能賺銀子,不可能虧。

陸文昭的回稟讓朱由校皺眉,他看向了自家弟弟詢問道:

“當時徐先生已經和船隊抵達了被歐羅巴人稱爲好望角的利未亞南端。”

“這塊地方,還是留給慈焴和慈炅他們吧……”

如果他們成功前往利未亞以西,那麼信鴿飛回來最少需要兩個多月。

開墾哪有搶的香……

讓幾十萬人接受忠君愛國的教育固然已經不錯,但這和朱由檢要對抗的社學和族學相比,所影響的人就少很多了。

他難得說了一些煽情的話,朱由校一聽也露出了一些笑容,倒是魏忠賢聽後,臉上雖然在笑,心裡卻難受的想死。

這麼看來、安南的事情是不用關心了,而朱由檢需要關心的則是南掌的問題和移民實邊的問題。

北宋天禧年間人口最多不過五千萬,這五千萬人就創造了一千零四十萬貫的酒課稅。

他們知道朱由檢的計劃也沒關係,因爲他們做不了什麼。

對此朱由檢也苦笑道:“哥哥放心吧,臣弟若是前往利未亞,那也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

當嶄新的《大明坤輿總圖》被換上時,可以看到的是,大明的疆域基本包括了後世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方。

“殿下仁善……”魏忠賢見有馬屁可拍,當即對朱由檢拍起了馬屁。

山西、陝西、河西、漠南、江南……

那些稀有的病毒是怎麼產生的?這點朱由檢也清楚,無非就是當地土人和野生動物距離太近導致的。

“交趾牽連鄭氏的老弱婦孺有多少?”朱由檢對陸文昭詢問,而陸文昭聞言則是迴應道:

“大約百來萬……”

“更何況、官學不應該止步於縣城,而是要下達到鄉鎮,而每縣也需要達到四所官學。”

朱由檢不想給災民高工錢嗎?他當然想,可他得考慮有沒有人會混入其中濫竽充數,還得考慮國庫能不能運轉過來。

商朝纔多少人……朱由檢只要遷移的人夠多,加上工業化進程,想要減少雨林面積只是時間問題。

“小西洋監察使司那邊,也需要派遣三千官吏。”

“大明在不斷地開拓疆域,別的不說,就如眼下,交趾收復之後,最少需要派遣官吏萬人前往管理。”

“另外福建贛南一帶的百萬災民一分爲二,六十萬遷移交趾,四十萬遷移舊港的巨港府和南海府、舊港府。”

至於當地的瘧疾和各種疾病,朱由檢倒不是很擔心瘧疾怎麼治理,大明有系統的處理方法。

“這麼算下來、我大明最少要有上百萬人成爲教習,而這上百萬人,就需要燕山學府十年的學子數量。”

到了後來、文官開始誘惑他們時,他們便擋不住這種誘惑,紛紛選擇了上鉤,最後皇帝失去了自己的人才儲備。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把控輿論,才能更好地對付士紳。

“這二分之一里,大部分只能用來放牧,能用來耕種的土地,大約有三億畝。”

大明人口應該在一億五千萬左右,這個朱由檢是有點底子的,也就是在酒價是北宋四分之一的情況下,人口是北宋三倍。

朱由校毫無顧忌的詢問這一點,因爲這一點也是朱元璋和朱棣沒能解決的一點。

朱由檢在故意放話,朱由校大概是聽出來了,他想通過魏忠賢的嘴巴來告訴朝堂上的官員們,給他們一些緊迫感。

“這……”陸文昭被朱由檢的問題給問住了,他猶豫着作揖道:

“飛鴿傳書有限,加上大明距離利未亞太遠,因此上次的消息傳回是八月二十七。”

“按照這麼多的學子數量,若是十年之後派無可派,弟弟要怎麼解決他們的任職問題?”

國家長期的長治久安,這就導致了可以上位的國子監學子開始內卷,每年被抓的官員也就數百人,而國子監的學子又不願意去做胥吏。

哪怕每年只遷移幾萬人,三十年時間也足夠遷移上百萬人前往齊國。

至於朱由檢,他早就想好怎麼收拾當地了。

燕山學府的事情,在大明早就不是秘密了,誰都知道朱由檢的強力手段不是軍隊,而是這批人。

“信上、徐先生說從利未亞南端前往利未亞西部有些困難,因此消息傳遞會有些緩慢……”

十萬人,可以說南北京城國子監的人數也就這樣了。

他完全可以在執政期間,隨着自己子嗣的誕生而開始着手齊國的事情。

“老弱婦孺需要勞改三年,三年後按照每日工錢十文來發放工錢。”

好在按照眼下的速度,燕山第三學府和第四學府應該能在幾年後突破十萬人的上限,到時候朱由檢一旦把人放出去,所能影響的學子就是數以百萬人了。

他得給大明留下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一個半工業化的社會,還有較爲完善的官學體系。

想到這裡、朱由檢也想起了徐霞客,轉頭對陸文昭道:

“徐霞客有消息傳回來嗎?”

朱由檢不殺人,他只會選擇流放。

好在他端起貢茶喝了一口後,這種過意不去就煙消雲散了。

大明百姓又沒有當地土人那麼變態,只要講述其中危害,一些病毒自然會慢慢消失。

有上百萬大明百姓的齊國,發展起來速度也慢不到哪裡去。

說到這裡,朱由檢揹着手回到了位置上,對朱由校說道:

“這已經是朝廷今年能做出最好的以工代賑手段,想要把工錢提上去,只有看酒課司的稅能收上來多少。”

這筆銀子朱由檢基本沒有和朱由校要過,而御馬監的賬面銀子也走的很隱秘,根本看不出來有做賬的痕跡。

朱由校一口氣下了許多任命,而養心殿內的魏忠賢見狀當即應下。

“父母在不遠行,而父母不在便是長兄爲父,哥哥尚在,我又怎麼能放心遠行呢?”

朱由檢話裡話外都用交趾來稱呼安南,而朱由校見狀也明白自家弟弟的心思,當即先說道:

“廢除安南都統司,重設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設立交趾行省,升龍府更名爲交州府,爲交趾治所。”

他又不在乎崑崙奴的死活,況且只要打通蘇伊士運河,再加上利未亞上面的金礦,齊國就可以過得很滋潤,他完全沒有必要依靠農業發家致富。

不過對此、朱由檢卻道:“有,就算沒有,洪承疇也會讓當地有。”

況且、如果大明達到了這種程度,那麼他想要前往就藩地也就輕鬆很多了。

哪怕兵馬司和衙役解決不了他們,當地的拱衛營也能解決他們。

“官學也應該換一換了,我大明眼下的官學應該有四千餘所,按照每所入教習百人來算,也需要整整四十萬教習。”

朱由校忽的又提起了婚事,而朱由檢則是放下茶杯好奇看向他。

“這麼算來,遷移交趾的百姓豈不是達到了一百二十三萬?若是一人二十畝,交趾能有這麼多耕地發放嗎?”

“眼下每年入學的學子數量在十萬上下……”陸文昭一句話,讓朱由校更坐不住了。

“一日十文工錢,以當地糧價來算,目前還能買三斤米。”

只是這些話不過是場面話,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眼下大明的條件,還不符合朱由檢要離開的條件。

五千人,按照官學最少五科來說,頂多也就能福澤一千所官學,而一所官學不過幾百人。

不過想到流放,朱由檢倒是想起了黃龍的奏疏,隨後對朱由校說道:

“對了哥哥、黃龍在南下探索時,發現了舊港以南的一塊新大陸,這塊大陸的正南邊還有一塊小大陸,東南千里之外還有一大一小兩塊大陸。”

看一千篇報紙,不如把人放到官學裡學習十天。

“因此、能用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實際上不到土地的二之一……”

一百二十三萬人,一人二十畝,需要發出的耕地就是兩千四百六十萬畝。

朱由檢從天啓二年就在爲官學大換血做準備,不過這速度快不起來。

“這……”聽到這話,朱由檢笑了出來,而朱由校則是不解看向他,似乎在想有什麼好笑的。

或者說、也要通過官員們的嘴巴,給底下的士紳一些緊迫感。

這代表朱由檢每年都在產出十萬書吏,以這樣的速度,只需要十年的時間就能把官員胥吏換一個遍,並且根本不用擔心有人貪腐。

畢竟四千多年前,河南還是一塊熱帶雨林呢,結果不到五百年的時間,就被商朝人弄成了平原。

“不知道利未亞能不能統治……”

“其中梳理黃河的民夫八十萬,擴寬驛道、官道的民夫四十萬。”

朱由檢端起貢茶飲了一口,而朱由校也好奇看向陸文昭,而魏忠賢雖然沒看,但也豎着耳朵聽了起來。

如果沒有,那就藩地就是利未亞,或者直接蹲守在尼羅河流域,挖掘蘇伊士運河後,讓齊國坐着收稅。

“旱情如何了?”朱由檢沒有理魏忠賢的馬屁,對陸文昭追問,而陸文昭也道:

對於他的不解,朱由檢只能起身用自己的梨花棍指着澳大利亞說道:

“這塊新大陸的情況是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其中約七成土地是乾旱或半乾旱的土地,看地圖雖然它很大,但有五分之一約爲沙漠。”

因此徐霞客的信鴿需要先飛到流沙千戶所(馬爾代夫),然後飛到舊港,再飛回京城。

原因很簡單,因爲不需要給工錢……

大明的酒價遠不如北宋,比如酒課司成立後的地瓜燒更是隻售賣八文,只有北宋酒價的四分之一。

至於移民的事情,站在一旁的陸文昭也作揖回稟道:

“陝西遷移災民已經有六十三萬,分六批南下,目前第一批十三萬人已經抵達交州府的清化縣。”

朱由校看不出來不奇怪,因爲從天啓三年開始,燕山學府就被劃歸皇店的官場管轄了。

說罷、朱由檢看向了陸文昭,而陸文昭也點頭走出養心殿,隨後帶着兩名錦衣衛來到殿內,當着朱由校的面將老式的《大明坤輿總圖》更換。

他的想法很簡單,如果在子嗣降臨幾年內,軍備院能弄出蒸汽機船和蒸汽機車和蒸汽機車,那齊國的就藩地就是美洲。

反正只要廢除了雜項,便是苦士紳、而非苦百姓。

“三斤米養活不了六口人,但最少也是一份收入來源。”

“民夫工價每日十文,眼下算上材料,每日支出在二萬兩銀子左右。”

只有擁有了這些,他才能放心的離開大明。

哪怕是信息時代,查一個規模龐大的公司也需要很長時間,更別提這是十七世紀了。

每塊大陸有每塊大陸的統治方式,照搬統治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以他的權勢,如果齊國的就藩地太靠近大明,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這一百二十萬民夫背後就是六百萬張嘴,六百萬人。”

“災民遷移交趾的事情忙的如何了?”

“另外一說、燕山眼下還有籌備第九、第十、第十一等三所學府。”

“撐不下去也得撐。”朱由檢對朱由校說道:

燕山第三、第四學府纔是分科的開始,然而眼下經過三年,其中學子數量還不超過五千人。

對於朱由檢好奇的目光,朱由校則是哈哈笑道:

“朝鮮、暹羅、甘孛智、勃泥、蘇祿、還有西邊的吐魯番等國都在朝拜時提起,希望你的婚事不要簡單的從大明內部選拔,而是放到宗藩之中。”

這七百五十萬兩銀子只要能收上來,那麼給百官發俸祿也就簡單多了,給災民工錢提價也更爲簡單了。

不過就就藩地這件事情,朱由檢還是有些頭疼。

“這麼下去,戶部撐得下去嗎?”

誰貪腐就換誰,想從十萬人裡面選出幾百上千人來替換一批官員簡直不要太簡單。

朱由檢皺了皺眉,他自然知道利未亞的惡劣環境,也知道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在當地開墾出上千萬畝耕地。

“二萬兩?”聽到這數目,朱由校看向了朱由檢:

“對於遷移交趾的百姓,洪經略已經按照朝廷的旨意,按照一人二十畝田地的遷移標準發放田畝。”

這話有些繞,但朱由校聽後便收了心。

“大約五十七萬……”陸文昭一開口,朱由校就忍不住看向了朱由檢。

“這地方看起來夠大,可以全部封弟弟你作爲就藩地。”

廣袤的非洲雨林孕育了許多病毒,但只要朱由檢在尼羅河等河流流域建立齊國,按照漢人的建築風格,這些雨林能撐多少年,還真的不好說。

這些工程是比較難進行,所以只能苦一苦當地人了。

耕地不足?那就效仿建虜好了,建虜用三十多萬漢人開墾幾十萬畝耕地,那大明同樣可以用上百萬安南人開墾上百萬畝耕地。

“另外……”朱由檢看了一眼魏忠賢,隨後明目張膽道:

“對了、你的婚事似乎有些鬧的不可開交了……”

“告訴承恩,在交趾建立兩大船廠,南北兩大紡織場、水泥場,鐵場。”

這話說出去都沒有人相信,但朱由檢不需要別人相信。

搞笑的一幕發生,只有兩百多萬人口的交趾,居然有近一百五十萬的反賊。

他想知道自家弟弟是怎麼養活這麼多學子的,畢竟朱由檢和他說過,每個燕山學子的投入都是每年六兩銀子。

也就是說,燕山學府實際是皇店在支出,而數量衆多的皇店想要做賬,把賬面做的讓人看不出來哪裡有問題,這就很簡單了。

不過、如果能弄出蒸汽機,朱由檢還是寧願前往中美洲,直接把西班牙人已經開發了一半的中美洲搶過來。

“眼下燕山學府除開第三、第四學府,其餘六個基礎教育的學府有多少學子?”

可是……

信鴿的感應在三千公里左右,而好望角距離京城的距離,朱由檢雖然不太清楚,但也能估計直線距離在七八千公里左右。

如果酒課稅不夠,那就把契稅、礦稅、商稅一樣樣的稅收擺上來。

士紳若是想出別的手段轉嫁賦稅給百姓,那朱由檢也能用其他手段對付他們。

“工部那邊已經招募了一百二十萬的河南、山西、陝西等民夫。”

“這些地方,希望哥哥能新設一府,遷移百姓實邊。”

“三所學府需要的教習數量高達萬人,這些都需要人來運轉才行。”

由於信鴿攜帶的消息有限,朱由檢也只能知道徐霞客大概的位置。

況且和建虜相比,大明擁有龐大的人口市場,建虜開荒時砍伐木頭,木頭只能用來建造房屋,冶鐵,但大明可以用來建造船隻,炮製木頭北運來做建築材料。

朱由校難得對朱由檢用上了朕的自稱,顯然他確實很捨不得朱由檢離開。

不管是政治上、軍事上、還是感情上,他都離不開朱由檢。

北宋能收的一千萬貫的酒課稅,大明最少能收入七百五十萬兩左右。

“遷移交趾的六十萬人,以五萬人爲一批次,分十二批遷移,預計半年內能全數遷移交趾。”

“他們倒是管的挺多的……”朱由檢有些不舒服,而朱由校則是說道:

“朝鮮的國王李倧一直在選拔秀女訓練,聽說已經選拔五百秀女,到時候就算伱不選,留在王府作爲奴婢也是不錯的。”

“到時候再看吧,現在談這個有些爲時過早。”對於李倧的舉動,朱由檢早就從楊鎬寄來的手書中聽說了。

他倒是沒想到這廝爲了拍馬屁可以花費那麼多精力,不過眼下朱由檢沒心思想這些事情,他關心的還是酒課司和旱情的問題……

(本章完)

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56章 盡是空餉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620章 國債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95章 藩王質問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150章 大小曹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57章 解決兵員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136章 出塞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32章 百般無奈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10章 局勢艱難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609章 秋風起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567章 獸窮則齧
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225章 第兩百二十四 革新勳貴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56章 盡是空餉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飽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01章 齊國總旗張煌言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425章 我徂東山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436章 齊王大婚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692章 後記(十二)齊光同塵第620章 國債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95章 藩王質問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603章 搶人大戰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15章 四方紛亂第150章 大小曹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536章 和碩特歸順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57章 解決兵員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346章 晚明科學家王徽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45章 再薅皇兄羊毛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88章 死太監銀錢多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607章 師徒相悖第136章 出塞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32章 百般無奈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10章 局勢艱難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609章 秋風起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567章 獸窮則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