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

“鐺…鐺…鐺…鐺……”

“噼裡啪啦——”

清晨,當北京城鐘鼓聲響起,翹首以盼的京城百姓們紛紛開始點燃了鞭炮,一時間整個京城被熱鬧的年味所籠罩。

在硫磺味和鐘聲裡,六千京官齊聚大明門外。

隨着大明門打開,天啓十五年的序幕也正式拉開。

百官們前後簇擁進入外廷,過端門、午門、皇極門,最後按照品級站在皇極殿廣場上。

唯有五品以上京官,他們向着白玉臺上登階,在大漢將軍的淨鞭聲中走進了皇極殿。

所有官員身着朝服,而當他們進來時,擺放在龍椅之下的卻有兩把椅子,這一幕讓人啞然。

“唱禮……”

“鐺!”

不等所有人議論,鴻臚寺卿敲鐘唱禮,百官們也紛紛作揖跪下稽首:“恭請陛下安……”

在百官們的唱禮聲中,身着冕服的兩人走上了高臺,當着羣臣跪拜的面,坐在了那代表着監國位置的椅子上。

相比朱由檢,十三歲的朱慈燃還是第一次以這個角度來觀看大朝會。

坐在這個位置上,他算是第一次體驗到了什麼叫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即便是他這個年紀,在享受了一把後,都不免心神搖晃。

這種時候,他不免看向了旁邊氣定神閒的朱由檢。

“真不知道叔父是怎麼忍住的……”

他在心底暗自嘀咕,而此時鴻臚寺卿也再次擊鐘:“起……”

“萬歲…萬歲…萬萬歲……”

羣臣起身,也就是這時,他們纔看到了那面容稚嫩的朱慈燃。

“差……差太多了……”

朱慈燃作爲太子,實際上並沒有對羣臣露過什麼臉,說起來,這也算是他第一次在大朝會這樣的地方露臉。

這樣的事情,本該由皇帝朱由校親自來做,但眼下卻由朱由檢代勞了。

對於朱慈燃,羣臣實際上並沒有報過什麼期待,哪怕是一直翹首以盼的浙黨官員,實際上在天啓十一年皇帝燕山被圍的事情爆發後,便也跟着死了擁立太子的心。

因爲他們都清楚,齊王已經有了廢立皇帝的能力。

他想不想做,那取決於他。

在他沒有徹底離開大明前,亂下注是會死人的……

只是,儘管沒有報着什麼期待,但許多守舊派見識過萬曆、泰昌、天啓和齊王的官員還是不可避免的把朱慈燃和這幾人做對比。

老臣之中,不管是顧秉謙、還是袁可立、亦或者是朱燮元,畢自嚴、施鳳來、馮銓……

總之,他們看着朱慈燃,只覺得這就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同樣的年紀裡,他們見過最驚豔的人,恐怕便是朱由檢了。

這種驚豔不是指朱由檢的外貌,而是指同樣年紀,兩人幹出來的事情。

十三歲的朱由檢在幹嘛?

他在帶兵橫掃白蓮教,鎮壓叛亂的同時,上殿揮斥羣臣,籌備復遼之役。

十三歲的朱慈燃呢?

“……”看着冕旒之後那張稚嫩的臉龐,以及想到這些年來內廷裡傳出的消息,他們只能嘆了一口氣。

臣強主弱,誰又能不嘆氣……

不過,相比守舊派官員們的嘆氣,燕山派官員就是譏諷了。

坐在位置上,朱慈燃可以清楚的看到,殿上四旬以下的臣子,都在用一種輕蔑的目光在看他。

他是誰?他可是太子!

這羣人居然敢用這些眼神來看他?

朱慈燃驚詫之餘,也看到了站在廟堂之上,低着頭的成德。

成德是朱慈燃的第二個老師,但對於這個老師,朱慈燃心裡很清楚,他並不願意教導自己太多的東西。

他教導的和金鉉教導的感覺,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成德教導的,大部分還是書本上的知識,對於金鉉口中的“實踐出真理”“耳聽爲虛眼見爲實”等話,往往不會從成德口中說出。

不過即便如此,朱慈燃還是比較親近成德,畢竟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哪怕他身爲太子,這套理論不適用於他,他也很親近成德。

“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蕭道規有事啓奏……”

朝會剛剛開始,按道理來說,理應是朱由檢作爲監國開口訓話,但蕭道規卻直接開口打斷了流程。

“準……”朱由檢穩坐釣魚臺,臉色平靜的准奏,然而下一秒蕭道規卻道:

“請監國恕臣直言,自古以來,哪怕是太子,只要沒有授予監國之位,一律不得登御臺,而眼下太子殿下不僅登玉臺,還與監國平起平坐,此舉有違禮法!”

“齊王叔……”蕭道規的話讓朱慈燃在一瞬間如坐鍼氈,他轉頭想看看朱由檢,但朱由檢卻擡手示意他別開口。

緊接着,面對蕭道規的質問,朱由檢語氣十分平淡:“禮法就可以千古不變嗎?”

“可變,但必先變,纔可施行!”蕭道規不卑不亢的迴應,這就是燕山派官員強於守舊派官員的一點。

他們善於利用新的規則和舊的規則來讓自己站在道義的制高點,守舊派能用的禮法他們能用,燕山派能用的新法,他們也能用。

總之一句話,只要能用來攻劾政敵的手段,他們都能取長補短的來使用,讓自身立於不敗之地。

只是,他們這手段面對朱由校和守舊派還不錯,面對朱由檢……

“既然有違禮法,那就把禮法改了,立即執行,如此可行否?”

朱由檢目光平淡,看着蕭道規像是看待待宰的牛羊,讓蕭道規不由低下頭:“這……雖然可行,但太子理應……”

“既然可行,那就沒有什麼爭議的!”

“是……”

朱由檢加重了語氣,讓蕭道規忍不住閉嘴後應了一句:“是。”

換做朱由校和顧秉謙,蕭道規可不會那麼老實,畢竟他是燕山派之中最善於詭辯的人,朱由校也經常被他辯得下不來臺。

只可惜,這種詭辯得看人,而朱由檢明顯是詭辯無法令其臣服的人,因爲他手上有所有詭辯之人都辯不起來的存在。

“規則……”

蕭道規退回了自己的位置,而朱由檢掃視了一圈羣臣,那種無緣無故升起的壓迫感,讓羣臣不由得矮了他半頭,只能在他目光掃視的同時,避讓式的低下了頭。

這一幕被朱慈燃看在了眼裡,同時他也感受到了自家叔父的那種氣勢。

只從氣勢來看,確實他更要像一個皇帝,或者說是皇帝之上的皇帝……

“國朝定下的事情,顧閣老沒有忘記吧!”

朱由檢一開口,顧秉謙連忙上前持着笏板回禮:“回監國,並未忘記,國朝八十四萬六千三百名官員皆票擬結束。”

“支持者,六萬九千二百三十二人……”

“反對者,五萬二千一百九十七人……”

“其餘七十二萬四千八百七十一人,皆棄票……”

顧秉謙話說三分點到爲止,因爲他清楚,接下來那句話,除了朱由檢,其他人,誰說誰死……

“既然如此,即日起、廢除衍聖公爵位,孔府所受的所有官田盡數收回,私田由戶部派人清查,登入《魚鱗圖冊》,即日起加入收稅名錄!”

朱由檢心裡知道顧秉謙這老小子是怎麼想的,但是他不在意,說白了,他不在乎名聲。

“殿下千歲……”

儘管心裡一萬個不服,但許多官員都只能在朱由檢面前低頭,高呼他的聖明。

這一幕,讓朱慈燃感覺到了權力的好處,也讓他感受到了朝堂上的兇險。

他從沒有覺得,自家叔父居然是這樣言出法隨的人物,但今日他見到了自家叔父的另一面。

“六部簡單說說去歲的情況吧。”

大朝會畢竟是以迎春慶賀爲主,不該說太多的正事,但畢竟是大朝會,在京官員都會參與,因此說說一些增加百官自信心的事情不算壞事。

對此,作爲閣老、同時也是禮部尚書的顧秉謙上前一步作揖道:

“去歲,外藩朝鮮、暹羅、甘孛智、南掌、勃泥、蘇祿以及天下三十二親王藩國,二百三十七郡王藩國皆派人入朝朝貢,貢珍寶三百二十九箱,金銀二十三萬餘兩。”

“除此之外,歐羅巴洲的大弗朗機、小弗朗機、弗朗擦、暗厄利亞等四國皆在小西洋監察使司朝貢,獻珍寶十二箱,金銀八千餘兩。”

隨着大明冊封海內外諸藩,禮部的作用依舊很大,同時還是六部之首。

在他話說完後退一步後,作爲六部第二的吏部尚書兼內閣次輔的袁可立爲上疏官員走出。

“去歲,吏部增添官吏九萬六千四百五十七人,皆派任。”

吏部的話聽上去好像是好消息,但對於百官們來說可不是好消息。

九萬多官員都派任了,那說明被牽連落馬的官員也不少,一時間衆人都有些牙疼。

真按照《大明律》來,這數千京官最少有九成九要被流放烏斯藏和南州。

“戶部去歲收支平衡,百官和官學、兵馬司、五軍都督府等衙門的俸祿,皆已經分發入存摺之中。”

“此外,去歲共遷移海外、關外三百三十七萬六千餘百姓,查出隱戶三百五十一萬四千餘人,田畝二百三十六萬四千三百七十二畝。”

“天啓十五年正旦新春,國朝共有百姓三千二百六十九萬五千三百二十九戶,有口一萬萬六千三百九十一萬七百三十五口。”

“天啓十五年正旦新春,國朝共有耕地九萬萬七百二十六萬三千四百餘畝,分爲二水四澆四旱。”

“天啓十五年正旦新春,國朝疆域東起齊洲,西據崑崙,南包南州,北抵北海,其東兩萬三千里,南北兩萬一千六百餘里。”

“無論從耕地還是人口,疆域,皆超越前朝,遠邁漢唐!”

畢自嚴一邊說着大明的情況,一邊吹噓了大明的疆域面積之廣。

當然,他說的也基本屬實,眼下的大明除了沒在南極洲、南美洲、歐洲插旗外,其餘各大洲皆有大明疆域。

按照大明的宗藩體系來算,外藩和內藩實際上也是“明天下”的一部分,因此大明的疆域面積實際上達到了兩千五百萬平方公里。

當然,如果按照法統來說,那南北美洲已經被稱爲齊洲,利未亞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又稱爲南崑崙,因此只要大明想,這三州都可以算作勢力範圍內,反正講究的就是一個“自古以來”。

不過“自古以來”這一招打出,那在大明的宗藩體系下,其疆域就直逼七千萬平方公里了。

當然,明代人也知道地圖開疆不可取,因此在實控上,除去諸藩,大明的疆域應該是東抵瀛洲、西抵南崑崙、南抵南州、北抵北海,面積約兩千二百多萬平方公里。

即便如此,這也十分足夠了,平均算下來,大明每一個百姓可擁有的土地面積是二百畝,而後世只有十畝……

也就是在維持這個疆域不變的情況下,即便大明的百姓暴漲十倍,那人均資源也比後世要多。

不過,無法開發的資源,並不算資源,而無法使用的土地也不算土地。

眼下的大明看起來人很多,但實際上人又很少。

總結下來就是關內人口太多,關外、海外人口太少。

哪怕到了如今,大明在海外和關外的人口也不過只有四千萬,而關內人口則是有一億兩千萬。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和關外的四千萬人口裡,漢人的比例只達到了37%的程度。

這還是整體來看,實際上這個比例會更低,尤其是刨除了北方關外三省後,漢人的比例甚至降低到了20%。

可以說,如果不持續的移民,那這些疆域是一着不慎就會被少民化程度。

因此,朱由檢還需要鞏固自己打下來的疆域,最少要讓漢人成爲當地的主體民族,這樣纔不會動輒生亂。

“去歲大旱便註定了今歲即便不旱,也不會是一個好年景,遷移的事情還要繼續。”

“工部和戶部須得加大對關外、瀛洲、交趾、麓川、南州等地的遷移,同時也要鼓勵瀛洲男丁遷移南崑崙、小西洋。”

朱由檢坐在位置上侃侃而談,但他說的話都被官員們紛紛記在了心裡,畢竟不辦事是什麼下場,去年被罷免的數萬官員之慘狀還歷歷在目。

“今歲六月前,戶部要估算好賦稅,另外,今歲常平倉糧還有多少?”

朱由檢對畢自嚴詢問,百官中主管常平倉事宜的戶部侍郎也走了出來,持着笏板作揖迴應道:

“國朝兩京二十四省的常平倉,除了四川、雲南、貴州、廣西、麓川、交趾、舊港以外,其餘全空……”

“便是七省常平倉,除了麓川、交趾、舊港三省外,其餘四省也不過存糧半數,合計不過九百萬石。”

“之所以數量如此之少,全因去歲北方、江南糧價飛漲,各省糧食也跟着上漲,除了舊港和交趾、麓川沒有遭受影響,其餘各省衙門根本無力購糧。”

戶部侍郎的解釋,讓許多官員對今年充滿了悲觀,因爲大家都能看得出來,旱情的規模雖然因爲冬雪而降低了烈度,但實際上它波及的範圍依舊很廣。

這種局面下,作爲穩定糧價的常平倉居然只存了九百萬石糧食,如何讓人不悲觀?

要知道,天啓十三年秋收過後,常平倉可是存了三千萬石平抑糧,結果纔到五月就消耗殆盡,只能靠蒸汽輪船將交趾和舊港的糧食北調,才得以渡過了去年的難關。

朝中有不少人都算過,平抑去年的糧價,朝廷用了整整六千多萬石糧食,但即便如此,最後的糧價還是不盡人意。

山西、河南最嚴重時,糧價漲到了二兩七錢一石,這是尋常百姓打工最少八個月才能賺到的銀錢,而一石米僅夠五口之家吃上一個月的稀粥。

正因如此,去年纔會有這麼多人遷移。

“眼下,山西、河南兩省的百姓數量是多少?”

朱由檢沒有直接責怪戶部,而是詢問起了山西和河南的百姓數量。

災情前,山西人口數量是七百八十萬左右,河南是六百二十萬到五十萬左右。

眼下山西遭了一年絕收,一年半數絕收的大災,河南也遭遇了一年半數絕收的災,朱由檢得先了解一下二省的人口數量才能下發政策來應對。

面對他的想法,畢自嚴也作揖迴應道:

“至天啓十四年臘月三十,山西人口數爲五百三十一萬六千餘人,河南爲五百五十七萬三千餘人。”

“此外,陝西爲四百七十六萬三百餘人,山東爲八百六十九萬餘人,北直隸爲六百九十三萬餘人。”

畢自嚴把各省人口彙報出來了,總的來說,這次移民的人口主力,主要還是以遭了大旱的北方爲主。

江南的洪澇雖然也導致了許多田地顆粒無收,但是由於江南的手工業發達,經濟發達進而導致了有大量的工作來接納饑民。

如此以來,江南的百姓自然不會離開江南太多,真正離開的那羣人,本來就是生活在溫飽線上的那羣人。

這就好比後世的一線城市,哪怕遭遇了什麼變故,但還是會有大量的人不願意離開。

對此,朱由檢心裡很清楚,只有從明年開始的南方大旱,才能讓江南的百姓進一步認清現實。

江南的事情暫時先不提,單單這次利用旱情來遷移人口的手段來說,擺在朱由檢面前的結果確實不錯。

山西驟降二百五十幾萬人,河南驟降七十餘萬,山東和北直隸也各自降低了幾十萬。

淮河以北、長城以南的省份裡,除了河西和陝西,其它各省紛紛遷移了不少人口。

只是兩年的時間,北方的五千萬人口分佈已經逐漸趨**均了。

“河西、關外、遼東這五省的人口如何?”

朱由檢詢問起了畢自嚴,畢自嚴聞言也不緊不慢的作揖回答:

“河西五百七十餘萬,漠東二百九十餘萬,東海三百二十餘萬,遼東六百八十餘萬,北山四十萬。”

“北方一京九省人口,合計爲五千餘三十九萬人……”

畢自嚴的彙報,讓朱由檢更直觀看到了北方各省的情況,以耕地面積來說,眼下的山東依舊人口稠密。

不過朱由檢也不擔心,因爲接下來的山東會在兩年後開始,連續遭遇四年全省半數絕收的大旱。

按照北方的田地數量,想用不足二億六千萬畝田地養活五千萬人,實際上依舊有些吃力。

歷史上滿清是把北方屠戮到了兩千萬人口左右的程度,而朱由檢自然不可能那麼做。

不過他也能從其中掌握一個均值,那就是按照清初北方兩億三千多萬畝土地,兩千多萬人口來算,基本上是一比十一的程度。

哪怕到了康熙年間,這個比例依舊達到了一比九。

眼下大明在北方的土地和人口比例是一比五,因此想要北方百姓安穩生產,就必須繼續提高這個比例。

對北方,除了使用機械開墾,加上開拓西域和漠北,朱由檢也沒有別的辦法。

好在只要機器足夠,不出意外的話,朱由檢應該可以在離開大明前,讓北方耕地面積達到三億畝以上。

想到這裡,朱由檢略微滿意的對畢自嚴頷首:

“北方一京九省,按照旱情,可以對各省進行蠲免,無非就是損失兩千餘萬石田賦糧罷了。”

“至於各省平抑糧怎麼出,這點不用擔心,麓川今年將會輸入一千三百餘萬石米麥前往雲南,雲南的糧食會順長江送往湖廣,湖廣糧食也會送往江南之地。”

“江南糧食富裕後,戶部做好統籌,將江南之地多出來的糧食運往山東、河南,以此來平抑兩地的糧價。”

“至於山西的糧價,可以先用北直隸的糧食平抑,皇店會在之後從瀛洲、交趾、舊港前後輸送一千五百餘萬石米麥交付北直隸、東海、漠東三省。”

“最後河西和陝西的糧價,則是依靠四川的糧食平抑。”

朱由檢將事情給定了下來,至於具體的細節則是由畢自嚴和曹化淳他們去完善。

羣臣聽了他的話後,紛紛鬆了一口氣,而朱由檢自己又何嘗不是鬆了一口氣。

如果不是大明有了交趾、麓川、舊港三個糧倉,又有了可以將三省糧食運往北方的蒸汽輪船,恐怕今年與明年,被餓死的百姓將不下數百萬……

數百萬百姓被餓死,所誕生的瘟疫則是將奪走上千萬人的性命。

換而言之,只要保住了人有糧食吃,瘟疫就不會那麼頻繁,哪怕有,也僅僅侷限於部分地區,不會像歷史上一樣,一鬧就是整個北方。

糧食不能憑空變出來,想要糧食,只能自己去種。

中南三省外加暹羅、甘孛智兩國的糧食根本吃不完,只要大明有充足的蒸汽輪船,那糧食將源源不斷的送回大明的北方,讓大明扛過一輪又一輪的旱情。

想到這裡,朱由檢冕旒後的眼神更爲沉着了。

“只有手握糧食,才能手握民心……”

第163章 齊王黨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353章 分憂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77章 野心第73章 秦氏兄弟第164章 事畢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80章 少年縱馬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81章 天賦異稟第48章 狂攬人才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490章 師徒
第163章 齊王黨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353章 分憂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來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113章 浙川援遼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儲第531章 國事艱難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39章 俘獲巴約部大妃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舊時代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648章 新人勝舊人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77章 野心第73章 秦氏兄弟第164章 事畢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690章 後記(十)紹慶新風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80章 少年縱馬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349章 興大案治大腐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132章 波流涌動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81章 天賦異稟第48章 狂攬人才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271章 一羣蟲豸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597章 廢奴運動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105章 士紳貪婪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565章 父債子償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459章 男丁死而婦孺上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585章 收復西域第652章 齊王東渡(終章)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490章 師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