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理念不同

第196章 理念不同

“齊王弟慢走——”

“崇王兄不用再送了……”

汝陽縣崇王府門口,一身常服的朱由檢與一名二十出頭、身着親王常服的青年互相作揖行禮,隨後朱由檢翻身上馬,帶領陸文昭和上百緹騎向城外走去。

那身着親王常服的青年看着朱由檢離去的背影,也哼着曲轉身朝着府內走去。

今日是臘月初九,短短六天的時間,朱由檢接連拜訪了河南的周王朱肅溱,潞王朱常淓,鄭王朱載壐(xi),以及山東的德王朱常潔、魯王朱壽鋐、衡王朱常等各地藩王。

接下來、他還將前往南陽的唐王府、洛陽的福王府。

至於更遙遠的秦王府、慶王府、韓王府、肅王府,他是沒有時間一一拜訪了。

好在陝西的四個王府加在一起,宗室不超過兩千人,其中還有兩百人早就被廢爲了庶人。

這麼一看、陝西的四王可以說是宗室模範,而革新也就不會有太大的阻力了。

這也難怪四王會主動上疏了,畢竟人丁稀少,五服以外的子弟少的可憐,革新對他們沒有什麼壞處。

王體幹這話中,有羨慕、又嫉妒,也有畏懼和敬畏。

古代中原王朝,人多地廣,繁榮富強,文明程度最高,因此自以爲據有天下,具備地理、法理上的天下統治權。

陝西需要留到遼東之戰結束才行,不過那時朱由檢要裁撤的,就不只是一個陝西了。

也就是需要調二十一萬人馬北上,而調這麼多兵馬,僅僅是開拔銀就需要一百萬兩。

想到這裡,魏忠賢合上了奏疏,隨後道:

“你按照奏疏上齊王的話,下中旨給各部兵馬,再重新起草一份發往內閣吧。”

在這個體系中,藩屬國稱臣納貢,並獲得中原王朝的認可,這就形成了藩屬關係。

人口對於大明來說是優點,但在接下來是負擔。

“殿下、海外就藩,真的可行嗎?會不會引起藩屬國的惶恐?另外就這麼來看、海外就藩恐怕要從大明遷移走不少百姓……”

要知道在在朱元璋和朱棣創建了新形勢的藩屬朝貢體系後,中原王朝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果然、當馬車的車門被拉來,露出的是曹化淳的臉龐,而曹化淳踩住了馬伕放好的馬凳,隨後下馬車對二人作揖。

王體幹湊了過來,魏忠賢也展開了奏疏,與王體幹一覽了起來。

但只有一年的大旱,各省百姓和官府都能依靠常平倉活下去,只有陝西和山西需要一直經歷大旱。

就眼下這二省之地來說,上千萬畝軍屯田,每年交田賦三成扣除御馬監需要交給戶部的賦稅,還能獲利近四百萬石糧。

將他們送出去,還能從藩王手中撈出不少銀子,百利而無一害。

因此、他將遷移百姓,定爲了罪犯、養濟院懶漢、以及其他還在迷信白蓮教的愚民。

遷移人口需要大量的糧食,銀兩,而他只剩下五年的時間。

之所以有這麼多情緒交雜其中,也是因爲御馬監牽扯的利益太大了。

曹化淳見狀、回禮後便小心翼翼退出了庭院。

只是在他退出庭院的同時,朱由校那原本頭疼的臉色忽然一鬆,隨後眉頭緊皺,似乎在思考什麼。

“看規模來看,流民的數量不止百萬,或許能有一百五十萬左右……”

八部兵馬,雖然圍剿水西城、織金關、安順州、永寧州折損不少,但依舊還有兵馬十五萬人。

“回萬歲,還是一樣繳納三成田賦。”曹化淳老實迴應。

“不用客氣。”曹化淳含笑迴應,末了又道:

“既無事,那我便先進去尋萬歲了。”

在他走後,魏忠賢和王體乾沒有上馬車,而是重新叫來了馬車,隨後上車前往了司禮監。

五年之後,東北會有良田數千萬畝,而這數千萬畝良田將能拯救上千萬人。

也就是說,中原王朝——宗主國,中原皇帝——羣藩君主,是上下級對應關係。

“過來吧……”

“可以。”王體幹應下,隨後接過了奏疏。

藩屬國之所以甘於認同中原王朝的宗主名義,是其中有大大的好處。

“萬歲,齊王殿下的奏疏……”

諸如其他省,最少都有三四年空隙可以休養生息,因此合理調常平倉糧,完全可以讓南方除了湖廣、江西、南直隸、浙江外的其他數省安然渡過。

如河南百姓一樣,即便眼下遭了兵禍,但如果誰在街上大喊說二十幾年後大明朝就亡了的話,只會讓人鬨然大笑。

“是不是先告訴一聲萬歲,再調兵裁撤?”

“萬歲請放心……”曹化淳迴應道:

“殿下爲了避免平遼出錯,因此請奴婢特意帶口信給萬歲。”

“這是自然……”

“有兵權,齊王想幹嘛都可以……”魏忠賢似乎話裡有話,而王體幹抽了抽面部的肌肉,隨後道:

“呼……”吐出一口濁氣,卻並不能緩解朱由檢心中的焦急。

因爲中原擁有絕對優勢,自商周時期以來又遺留下宗法、封建的思想和手段,所以後世王朝就把周邊勢力視作自己的附屬,如同周天子建立藩國諸侯一般。

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陝西、山西、河南、四川、北直隸等六省,還有五年就會爆發旱情。

明朝時南洋某國“進貢”大量胡椒,朝廷不得不接受,還要“賞賜”大量財務,以至於要用胡椒代替官員工資才能處理完。

在戍衛長城的兵馬不能調動,因此他手中只有二十營五衛可以空出來。

——————

“這加起來,數量可不算少,如果全部裁撤,恐怕御馬監又能獲利上千萬畝軍屯田……”

但在朱由檢看來、這些功績的收效,遠遠達不到他心中所需。

“二位這是有事?”

實際上操作得當,是可以將人口稀釋出去,如東北一地,只要糧食管夠,完全可以在旱情到來前,遷移數百萬人前往。

打斷了建虜的脊背,在建虜養傷的時間,他能調往南方的兵馬,將會高達二十萬。

時局會在十二年後崩壞,十八年後達到頂峰,兩京十四省,除了遼東、雲南、廣東和福建,其他諸省皆旱。

屆時就能用崛起的新生勢力,掃除天下士紳,對大明徹底的進行變法!

只是他沒有當着奴婢的面說什麼,而是將書信放在一旁,隨後道:

“讓弟弟自己安排便是,另外二省之地的衛所裁撤後,是否也如之前御馬監的田賦規定一樣,繳納三成田賦?”

王體幹見狀倒是想拒絕,但魏忠賢卻笑着應下:“這樣最好不過了,多謝曹提督。”

但以中原爲天下中心,天子的力量不足以對周邊勢力形成掌控,因爲周邊勢力都是落後、弱小、遙遠的狀態,中原甚至不屑於去謀求控制權。

“這纔過去了多久?又要對河南和山東的衛所下手了?”

他無時無刻都在回想如何度過旱情,從人口角度來說,北直隸、山西、河南、山西、山東等五省實際是被旱情肆虐最多,最頻繁的地方。

也正是因爲這樣的記錄,才讓朱由檢知道,一旦天災來了,那將是多麼殘酷。

“沒有,就按弟弟說的辦吧,司禮監把需要下中旨的兵馬都先下中旨,再另外起草發往內閣。”朱由校把手裡的奏疏遞給魏忠賢,舒展了眉頭回應。

“奴婢領旨……”魏忠賢先接過奏疏應下,緊接着緩緩起身,走出了庭院,在門口看到了班值的王體幹。

朱由檢腦中一直對三省衛所充滿了執念,他之所以隱匿徐鴻儒叛亂,就是要領兵入河南、山東,革新藩王,裁撤衛所。

朱由檢動了裁撤之心,而陸文昭聞言先是應下,緊接着又道:

“因此、必須沿遼河、松花江,混同江北上,將已經有田地的地方重新遷移百姓,駐紮兵馬。”

說到兵馬,朱由校想起了明年的平遼一事,於是放下了酒杯,對曹化淳道:

“平遼一事爲主要,你讓人回信弟弟,不要耽擱了平遼。”

比如,中原王朝承認周邊勢力爲獨立邦國,賜予名號爵位,保證附屬藩國的安全,保證藩屬國君主的地位傳承,保證藩屬國的內部秩序,化解藩屬國之間的衝突矛盾。

這獲利,等同於大明田賦的六分之一了,誰能不眼紅?

但眼紅有用嗎?獲利的人是誰?那可不是他們能得罪的人。

由於靠海,即便大旱來臨、但以皇店的商船規模,一邊捕魚、一邊從中南半島運糧,完全能解決這四省的問題。

旁邊的魏忠賢見狀,眼睛一眯,隨即躬身在朱由校身邊道:

“萬歲、齊王殿下的上疏有什麼不妥嗎?”

曹化淳還想再說,但朱由校卻擡手打斷道:

說實話、一眼望去,大部分百姓身上都是穿着乾淨得體,人羣之中的一些人能被看出是農民,但他們也學着士人的模樣,穿道袍、戴四方巾。

“除了流民之外,陝西、河南、山東等地養濟院的懶漢也被殿下強制遷往遼東了。”

可又不可否認王朝周邊的確存在許多國家、部落,所以如何處理彼此關係則成爲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四省則是要進行人口遷移來降低人口密度,增加抵抗風險。

交稅的銀子、基本上都是靠亂跑打工來湊足,或者在家中圈養牲畜,到交稅前販賣。

畢竟即便是陝北的百姓都能給地主當佃戶活下來,如河南這等富碩之地的百姓就過的更舒服了。

近來、朱由校依舊呆在內官監船塢不遠處的內官監庭院中,不過他將處理奏疏的時間,更多的用在了木匠手藝上。

“遵命!”

中原王朝在一些時候需要組建國際聯軍,也會動員藩屬國出力,比如在南洋壓制安南,支持暹羅遏制緬甸,明末援朝抗倭等等。

用這九萬不到的兵馬,在裁撤河南和山東之餘,再去裁撤有着西北四鎮的陝西,着實不是明智之舉。

除此之外,朱由檢沒敢說直接遷移百姓,因爲他知道如果自己說過幾年會大旱,那這話只會被自家皇兄一笑泯之。

百姓們可以亂跑去縣城打工,上個十天半個月就能買一身新衣服,田地裡的農民種地大多爲了自己吃。

裁撤三省衛所……

想要不讓他們成爲負擔,就要儘可能的將人口密度降下來。

“呵呵、曹提督說笑了,我二人正受萬歲吩咐,準備前往司禮監呢。”魏忠賢露出笑容,一副和氣生財的模樣。

“……”坐在位置上,朱由校將奏疏一覽,眉頭也越皺越緊。

直到崇禎元年,整個大明朝都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

“山東、河南百萬流民的遷移如何了?”朱由校眉頭舒展,繼續品酒詢問,而曹化淳聞言也介紹道:

因此旱情的問題實際還是北方五省的問題。

“請調孫傳庭、洪承疇、楊文嶽、曹文詔、吳阿衡、秦良玉、馬祥麟、孫應元等八部兵馬領兵,在臘月末北上援遼。”

“山東有都司,備倭司等十九衛十六千戶所,三個羣牧所、以及營兵三營,河南有都司十二衛、六個千戶所、四個羣牧所。”

此外,中原王朝要與藩屬國保持聯繫,就需要在“賞賜—納貢”的“君臣”關係下進行。

這樣的經濟、政治、文化交融,不僅構建了中華文化圈,也促進了中原勢力的擴張。

不同的是,陝西一爆發便是全陝的規模,而其他五省則是零星有地方爆發旱情。

這信的內容,主要是朱由檢說了將諸藩封往海外,不讓他們在兩京十四省拖累大明。

至於曹化淳,他則是在走入庭院後,便見到了正在煮酒賞雪的朱由校,當即跪在地上,隔着老遠行禮道:

“萬歲、奴婢曹化淳求見,齊王殿下有信託奴婢轉呈。”

“陸文昭,執我軍令,命北直隸的神策衛、四騎衛的羽林衛,前往山東,分爲千戶,前往山東裁撤山東諸衛。”

“再命山西二十八拱衛營,調太原府以南的九營兵馬以及太原府的壽陽營,與三騎衛一同,就河南之地裁撤衛所!”

今日本想煮酒三品,好好賞賞雪,順帶梳理一下思緒,卻不想又有事情來了。

調這十五萬人,等同是還要調他們背後的六萬輔兵。

不過就在這時、遠處卻駛來了一輛馬車。

再往後一年,也就是七年後,有九個省都會遭遇大旱,其中的四川和湖廣、南直隸在遭遇大旱後,天下米價都會飆升。

“巧了這不是?既然要返回司禮監,那便乘坐我這馬車吧。”曹化淳側過半個身位,示意二人可以上車。

“朝廷承諾遷移抵達遼東提供糧食,但流民和百姓們都十分抗拒,依舊寄希望於和官府借糧,繼續在河南耕種。”

這一覽、二人都皺緊了眉頭,王體幹更是道:

臘月十二,朱由校正坐在庭院中看雪,賞梅。

“然而河南、山東等地官府早已因爲山東大震的後續賑災而沒有了官糧,因爲百萬流民爲了活命只能北上。”

不過這麼一來、朱由檢只需要前往拜訪老唐王和朱由檢的那個好三叔就可以了。

唯一的問題就是,遷移屯墾需要三年才能見成效,大明要玩數百萬人的大遷移,將需要每年支出數千萬石米麥。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需要銀子和糧食。

“遼東、努爾幹兩地,若是有錢糧供應,百姓出人,開墾出數千萬乃至上億畝耕地都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一些連秀才都不是的普通百姓也學着書生寫寫《遊記》、《雜記》,因此記錄了明朝遭遇十數年天災前的太平盛世。

“加上努爾乾的松花江,混同江(黑龍江)兩岸,都曾有我大明敕封的衛所女真,儘管老奴在對這些衛所女真圍剿,但耕地既然已經開墾出來,那就可以遷移百姓前往,如果……”

衛所裁撤只是一個開始,裁撤衛所之後建立各地的外拱衛營,隨後等待燕山所學子出山。

朱由校拿起溫酒品了一口,心不在焉的傳喚,而曹化淳也掏出了一份手書,小心翼翼的上前遞出。

“殿下說、這些百姓遷往了遼東,只需要老實開墾耕種三年,那第四年就能反哺朝廷。”

朱由檢反問陸文昭,而陸文昭見狀也掃視了一下道路左右。

“伱的意思是,弟弟要遷移百姓前往努爾幹?”

“目前發放災民的木牘已經多達三十多萬塊,每日還在以數萬的規模不斷上漲。”

遷移東北、河西走廊、西域、中南等地纔是大明能渡過大旱的最佳辦法。

身處皇城,爲了效率而乘車是一種不錯的行爲,不過魏忠賢和王體幹在意的不是馬車,而是車上的人。

“廠公。”見到魏忠賢,王體干連忙上來問好。

“奴婢遵旨……”聽到皇帝的話,曹化淳老老實實的應下,而朱由校隨後一擺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說到底、明朝和歷史上所有王朝亡的都不一樣。

再往後一年四川和河南的旱情結束,但山西和陝西、北直隸、廣東、廣西、福建都會遭遇旱情。

“至於百姓、你難道沒有看到你的四周嗎?”

這些人趕出大明,對大明是一件好事,畢竟養濟院的懶漢每年要吃去地方不少糧食。

五省在國初的人口合計不超過一千八百萬人,以眼下藏匿三倍來看,最多不會超過五千五百萬人。

明朝創立的藩屬朝貢體系,實質上是宗法、封建性質的國際關係。

“回萬歲,正是……”曹化淳老實回答,並繼續道:

“殿下說過、老奴若是遁入山中,屆時如果不圍追堵截,必然會在之後對我大明造成傷害,如當年北虜遁逃一般。”

“曹提督慢走……”魏忠賢帶着王體干與曹化淳行禮,而曹化淳回禮後便走入了庭院之中。

其實這也不難猜測,朱由校在思考的,便是海外就藩這件事情。

騎馬慢步出城的時候,陸文昭忽的詢問起了朱由檢,而朱由檢聞言卻面無表情的迴應道:

“藩屬國若是恐慌,便告知他們緣由便可,若是有哪一個敢犯上作亂,蕩平便是。”

朱由校接過、隨後一目十行的看完了信中內容。

他們的關係並非是上下級,而是一種聯盟的姿態,因此魏忠賢當着王體乾的面打開了奏疏,示意他一起看。

這樣的大旱,是眼下人口稠密的大明所不能抵禦的,哪怕修建再多的水利工程,但天上不下雨,地下不冒水,除了靠近大河的一些地方,其他地方都會乾裂得讓人發瘋似的逃荒。

對此、朱由校有些肉痛,但還是緊皺着眉說道:

“調吧、從內帑撥銀一百萬兩,命其四個月後必須抵達遼東。”

在旁人看來、還有十幾天就滿十三歲的他,已經完成了旁人一生都完成不了的功績。

比如,明朝詳細規定“勘合”,也就是藩屬國按時按量的進貢,中原王朝則給予超額的“賞賜”。

聽到魏忠賢的話,朱由校轉頭看了一眼,隨後接過了奏疏,慢慢打開觀閱內容。

不過即便朱由檢已經想的這麼完美、朱由校還是不滿意的皺了皺眉。

言官和都察院的奏疏交給司禮監後,他輕鬆了不少,可以騰出更多時間來研究自家弟弟所說的織布機、紡織機技術上。

其中山西、陝西、北直隸、廣東四省的乾旱會波及全省。

加上甘肅因爲明代沒有好好開發,還有河套不會遭遇旱災,以及東北不會遭遇旱災。

這是事實上的貿易關係,額外的利益也可以保證藩屬國的政治積極性。

藩王海外就藩後,所有親王、郡王、郡主將軍等人的俸祿也可以省下,變相爲大明省了上百萬兩銀子。

日本足利幕府衰落,兩個地方的大名先後冒名進行“勘合”貿易,彼此大打出手。

朱由檢沒有趁熱打鐵的對陝西進行衛所裁撤,因爲眼下的他沒有時間耗在陝西,並且兵力也不夠。

現在革新藩王已經接近尾聲,那麼裁撤衛所的行動就要擺上日程了!

所以,藩屬關係,是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安全方面的國際秩序,對於藩屬國具有現實利益,對於中原王朝,也帶來文化自豪感,加強了朝廷權威,在國防上也獲得外圍屏障。

對於平民商人,構建了一個高度發達、安全、容易溝通的貿易圈子。

但問題來了,如果諸藩海外就藩,大明固然可以從他們手中拿到不少銀子,但問題是如果這些諸藩帶着大明的技術和工匠前往海外,最後建立起一個更大的國家該怎麼辦?

不解決這個問題,朱由校根本不會讓諸國就藩。

即便諸藩就藩數萬裡外,他也不會放心,因爲這是中原王朝自秦以來的一個通病……

(本章完)

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69章 滿桂到來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21章 備戰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163章 齊王黨第466章 終末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3章 領兵要點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496章 海陸夾擊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7章 浙兵戚金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68章 海納百川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10章 局勢艱難第554章 書不如人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69章 滿桂到來第121章 備戰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
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647章 鯨落萬物生第69章 滿桂到來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526章 糧食就是民心第121章 備戰第521章 廢衍聖公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163章 齊王黨第466章 終末第324章 收復交趾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國難爲第166章 黃臺吉的計劃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3章 領兵要點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496章 海陸夾擊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7章 浙兵戚金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245章 黃龍的野望第619章 大西洋的風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15章 千萬兩軍餉的缺口第543章 雙璧隕落第327章 陝西民變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329章 風雨欲來第691章 後記(十一)五反三正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351章 憫農者厭農第68章 海納百川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61章 番外(九) 天啓三十八年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49章 傷心總是離別日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10章 局勢艱難第554章 書不如人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399章 官學開辦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69章 滿桂到來第121章 備戰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