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鹽茶國營

第278章 鹽茶國營

“萬歲同意了、如何?”

五軍都督府內,伴隨着陸文昭將消息帶來,坐在主位的孫應元和滿桂兩人緊皺眉頭。

“若是萬歲誠心,我們倒是安全了,最少二十年內安全……”

滿桂不自覺的搓着指尖,顯然有些焦慮。

對於他的話,孫應元和陸文昭也不約而同的頷首。

二十年、這是朱慈燃成長的時間,顯然他們雖然相信朱由檢和朱由校的兄友弟恭,但並不相信朱由檢和朱慈燃的叔侄和睦。

畢竟……大明的叔侄就沒有和睦的例子。

朱元璋朱文正、朱棣朱允炆、朱高煦朱瞻基、朱常洵朱由校……

日後說不準還會加上自家殿下和未來的太子。

畢竟朱由校最少還有兄長的身份在,但朱慈燃就可以說全方面被朱由檢壓制了。

山東更是一連三年沒有好好消停了,人禍、天災把山東禍害的不輕。

舊港沿海容易開墾的耕地面積超過三億畝,次一等的也有四五億畝。

陝南近二百萬百姓,到時候將會陸續的遷往四川,而四川的百姓數量在朱由檢估算來看,不會超過一千萬,甚至只有六七百萬。

以百姓自己的抗災害能力,頂多能抗住半年或者一年,就已經算是不錯的情況了。

興修水利,隨後開墾耕地,最後在農閒時,要在主要的乾渠栽植樹木,從大同府北、一直圍繞大青山、陰山、狼山、賀蘭山栽植樹木。

貧困戶之所以貧困,絕大部分不是他們懶,而是他們沒有一個能保障自己生活的工作。

孫應元這句話可以說拿捏住了朱由檢的性格,朱由檢太重情義,如果諸將退一步,那即便是之後朱由校親自出手,他也會站出來勸解朱由校。

看着這三處地方的人口數量,田畝總數,朱由檢微微頷首。

不僅如此、百姓們也被禁止砍伐樹木,而是燒蜂窩煤。

這一舉動讓陝南的百姓眼紅,但他們也沒有什麼辦法,畢竟朝廷沒有針對陝南的政策。

“是!”千戶作揖回禮,隨後便派人去找畢自嚴。

“殿下準備定多少?”畢自嚴並沒有覺得朱由檢做的不妥,而是詢問他想要制定的鹽價。

“殿下、要遷多少山東饑民遷往遼東?這些被遷之人的田地,這個……”顧秉謙開口詢問,主要是在覬覦饑民手裡的田地。

但在朱由檢自己看來,他最大的功績,是移民……

“變相來說,也是會流到百姓手中。”

不管是修建鐵軌還是水泥路,又或者是水利工程,或者爲一些地方的百姓翻修房屋,總之在養活百姓的同時,還讓地方環境變好,纔是朱由檢要做的。

“下官告退……”顧秉謙很識趣的離開,而朱由檢也在他走後,當即提筆對沈廷揚進行了回信。

“我會讓沈廷揚調動皇店的貨船、商船,從山東登萊兩地將山東饑民遷往遼東,戶部結餘的糧食裡,再調三百萬石給遼東,剩下的就交給御馬監補足就行。”

“如此一來,每年的鹽稅就能達到七百到一千萬兩之間。”

舊港耕地一年三熟,畝產三、四石,哪怕只精墾一年,第二年立馬種地,畝產也最少能有七八斗,不會像遼東和琉球一樣畝產低下。

只是五年的時間,朱由檢通過軍屯田和向外遷移、開墾的手段,居然查出了大量田畝和人口。

十七世紀的漠南還有不少“湖泊”,種植樹木對於當地還不算太晚。

陝西的受災人數遠遠超過他們的估計,達到了三百七十多萬。

他到底是不是誠心的要寬恕諸將?這是關鍵的問題。

在他們離開的同時、顧秉謙也帶着一份文冊找到了齊王府內的朱由檢。

可即便是次一等的,依舊要比大寧府好開墾,尤其是南海府(爪哇島)。

朱由檢眼下掌握着三娘子的賬目,上面記載了秦、晉兩地商賈,還有大量官員的犯罪記錄。

朱由檢沒有一竿子打死,哪怕他知道這樣做,比較方便收稅,也可以杜絕民間倒賣官鹽。

一想到後世一億的山東人,在這個時代只有八百萬不到,朱由檢就忍不住嘆息,隨後纔開口道:

到最後衆人的結局,最慘也就不過是前往齊國罷了。

【遼東人口四百六十四萬四千三百零九人,田畝一千五百二十一萬四……】

【琉球人口一百九十二萬三千一百人,田畝四百二十七萬九……】

【舊港人口八十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三人,田畝一千六百五十五萬五千……】

不過相較於北方,南方兩淮的鹽商和江南的茶商,布商、礦商數量衆多,掌握的資源也最多,而包庇他們的官員胥吏也數不勝數。

想到這裡、朱由檢也寫完了回信,然後派人將回信快馬加鞭的送往南洋。

【是歲天下戶口田賦之數、官民田土八百二十二萬四千五百二十一頃三十二畝八釐九毫,人戶一千七百二十七萬五千四百二十六戶,人口八千六百三十七萬七前一百人。】

不過好消息是,在遷移了大量人口後,陝北六府的百姓在孫傳庭的佈置下,得到了一人六畝的待遇。

其中有一百三十多萬人遷移去了河套的朔方、定襄、九原、五原等地,對於他們的安置,孫傳庭是根據朱由檢當初留下來的政策執行的。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門口的錦衣衛開口詢問道:

不過、調動的前提是留下兩千萬石供當地土著吃的糧食。

孫應元一開口,衆人便都微微頷首表示認同。

只要好好開墾了舊港,再收復安南,到時候就可以把舊港的糧食運往安南,把安南的運往兩廣,把兩廣的運往東南,以此類推。

雖然過了兩百年,但按照各省的情況來看,四川人口也頂多就是翻四倍了。

對於最後的舊港人口爲什麼只有八十一萬多,朱由檢很清楚原因。

對此、朱由檢也不假思索道:

“就以農戶的收入來計算,按照每省一人只有三畝地來算,鹽價應該是糧食一百分之一的價格。”

發地這種事情可以,但問題在小冰河大旱下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但眼下的情況可不是一兩年的災害,所以爲了活命,百姓只能追逐救濟糧而走。

這個手段和方法、朱由檢還是比較滿意,而他往下看後,眉頭卻不由自主的皺了起來。

因此、就這麼看來、鹽茶的國營提價似乎可以放上正軌了。

朱由檢說完,便靜靜等待了畢自嚴的回答,而畢自嚴想了想,只能皺眉道:

“這樣的鹽價,恐怕百姓會爭先購買私鹽。”

朱由檢的眉頭再度皺緊了一些,差不多是能摸清楚這些商賈和士紳、胥吏的想法。

不過、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大明拿下南洋前就已經遷移的華人,只有六十萬不到的移民屬於去年和今年遷移的成果。

小冰河大旱下,朱由檢得把類似山西和河南這種受災嚴重的地方變成固定的工人家庭。

聽到朱由檢的新政策,顧秉謙小心翼翼的提出想法,而朱由檢則是波瀾不驚道:

“我知道、你只管這麼辦就行,再按照原來的口糧標準,大明朝一年也遷不了多少百姓,你只管辦,百姓自己會選擇遷移。”

儘管朱由檢知道,這樣做有些不道德,但是爲了大明和百姓都能活下去,他只能這麼做。

“着手一下掃北的事情吧,既然要選擇暫時蟄伏,我們還是不要太過摻和朝堂的事情。”

首先就是遷移九十二萬百姓前往河西屯墾,而剩下的一百五十多萬陝北百姓,依舊在廣袤的陝北進行耕種。

不過這還不是他最大的功績,或許在百官看來,他最大的功績是整頓了大明的軍備,將大明財政歲入拔高到了一個歷史性的巔峰。

想要用六百萬漢人統治一千萬其他民族,在不採取暴力的手段下是很難的,好在大明需要他們的勞動力……

他不出手,估計還得再吃四五十年。

但即便如此、舊港也能拿出上千萬石糧食,算上去年調撥的糧食,和今年調撥的糧食,舊港應該能湊足一千五百萬石。

朱由檢的話,說的是農閒,實際上主要還是針對大災後的饑民、難民們。

用銀子買糧食去賑災,以工賑災。

“四石按照糧價來算,便入一兩九錢,所以北直隸的鹽價應該是十九文一斤。”

“回殿下、一共七百七十五萬人左右,具體的無法統計。”顧秉謙辦事效率倒是快,山東的饑民數量很快就被他讓人統計了大概。

朱由檢眯了眯眼睛,隨後對顧秉謙道:“你退下吧。”

“利未亞的事情,讓黃龍好好派人探索吧。”

泰昌元年時、大明不過七百四十三萬頃,人戶九百五十多萬,人口五千一百六十多萬。

相比較泰昌元年,朱由檢五年時間將大明真實人口查出了三千四百多萬人,通過征戰和查補、開墾,將大明田畝增加了八千多萬畝田地。

先統一國營,幫助大明和百姓熬過這未來的十九年,然後在慢慢分出私營市場,最後形成國營、私營和諧競爭的局面。

不過、陝南的政策,朱由檢一開始就定好的,孫傳庭也知道,所以派出告示安撫了一下百姓們。

這話說的有些難聽,但是事實。

“尋常百姓一人一年,也不過食用三斤鹽,因此北直隸的百姓每年在鹽上的支出是五十七文。”

“殿下、發完俸祿和軍餉,還有調往舊港、琉球府的二百萬石糧外,還結餘四百七十六萬餘石麥。”顧秉謙諂媚的回禮,並開口迴應。

眼下山東大飢根本就沒有餓死多少人,就證明了許多東西。

這麼想着、朱由檢繼續往下翻,隨後翻到了孫傳庭對其他受災百姓的安置方案。

“……”聽到鹽商和茶商沒有動靜,朱由檢眉頭一皺。

哪裡給吃的就去哪裡,不去的結果就是在明年秋收前被餓死。

二十年後的朱由檢也不過三十六,正直壯年,誰能知道到時候的朱慈燃會怎麼想。

鹽商和茶商不敢動是正常的,畢竟朝廷在各地都有兵馬,誰敢鼓動百姓,誰就是第一個死。

想了想,朱由檢對錦衣衛說道:“去請戶部的畢尚書來商議兩司的事情。”

“得先把鋼鐵的事情解決。”

到時候他們依舊不會差到哪裡去,甚至如果朱由檢前往齊國,滿桂他們都對他有自信,齊國能在幾十年內和大明對等。

“是……”顧秉謙笑着應下,也不在乎被遷移人的想法。

畢竟眼下的山東百姓,說是饑民,實際上和“牲畜”沒有區別。

其次就是,朱由檢通過分發軍屯田獲得了不少地方上的人心,變相增加了兩商鼓動百姓的成本。

在這種問題上、孫應元卻突然有了答案,他表情凝重着分析道:

“不管萬歲的心思是什麼,只要我們退一步,那即便之後萬歲要動手,殿下也不會坐視我們被屠戮。”

不過、眼下說那些太遠了,要說還是得說朱由校的態度問題。

“殿下……這麼一來、恐怕主動遷移的百姓沒有多少了。”

朱由檢的話三分真七分假,真的在於大明在發放軍餉和俸祿後,確實沒有太多糧食可供大規模遷移了。

到了齊國,朱由檢還是會讓他們在利未亞用“趕苗拓業”的手段征戰。

沿海一省一省的通過海運遷移,內陸則是靠馬車,大明總能熬過去。

畢竟東籲和安南的人口加在一起,最少也有一千萬之多。

旱情之下,朝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必須用有限的糧食救更多的人。

“得加大舊港的遷移力度才行,哪怕按照十畝一個人的水平,也還要遷移八十幾萬人,更別說開墾速度了……”

“各地鹽商,茶商沒有什麼舉動嗎?”

假的在於,他說百姓會自己選擇這點。

今年大明在舊港收穫了近五千萬石糧食,除了已經遷移在南洋百姓手中的一千八百多萬石不能收取外,其他糧食都可以隨意調動。

隨後、三人各自離開了五軍都督府。

他還需要等一年,等掃北之戰結束,燕山第二批學子畢業,到時候就是一口氣把北方鹽商和茶商、以及衆多官員解決的時候。

“舊港必須要好好開發……”

四川的百姓,在朱由檢的計劃裡,一旦遭遇大災,那就是無條件的往雲南、東籲緬甸、安南三地遷移。

朱由檢是不想每年大風的時候,都在京城吃沙子,他已經吃了五年了,着實吃不下去了。

至於說百姓選擇,實際上是百姓根本沒得選。

如果朱由檢沒有記錯,遼東這個時候反倒稍微安穩一點,所以他才遷移百姓去遼東。

將秸稈用鏟子插進砂中,形成一片片井字田的規格,這是朱由檢在扶貧幹部羣裡,和西北扶貧幹部學習的知識,非常好用。

朱由檢削減了開墾新地百姓的口糧,而這一削減,便將遷移百姓的生活從小康拉到了溫飽的水平。

“私鹽的事情我會讓巡檢司去打擊,總歸不會佔據市場太大的份額。”朱由檢迴應道:

“這些銀子收上來也不代表不流動,而是要以募工的方式,在農閒時候由朝廷牽頭進行修建道路、溝渠、堤壩。”

朱由檢喃喃自語,隨後擡頭看向了顧秉謙:“戶部的錢糧撥發之後還有多少?”

如果擁有了舊港和安南、河套的大明都熬不過去,那世界其他國家就更別提了。

想到這裡、朱由檢便對顧秉謙說道:

“山東饑民數量有多少統計出來了嗎?”

“應該是在等我出征……”

這段時間的詭異氣氛壓得衆人都喘不過氣來,就當好好休息了。

至於河套中西部的沙漠,朱由檢只能依靠秸稈的防風帶固定沙土了。

聽了他的話,朱由檢點了點頭,隨後拿起了桌上沈廷揚讓人送來的軍報。

但是這個東西現在不能動,最主要的就是朱由檢手下沒有那麼多人手接管他們被處理後的市場和官位。

眼下已經天啓五年,從泰昌元年到今年,朱由檢可以感覺到的是災害越來越多,並且範圍越來越大。

至於後世所謂的什麼屠川六萬萬、六千萬,大多都是無稽之談……

不過、畢自嚴畢竟在六部辦案,而六部在內城,齊王府在東城,所以耽誤了不少時間。

滿桂他們也對自己有自信,只要有足夠的人口,他們完全可以把大半個利未亞打下來。

不過、朱由檢不怕他們搞手段,就怕他們不搞。

抄家北方頂多讓大明回血一兩年,但如果能把官商勾結的大量江南官員、商賈、士紳、胥吏解決,朱由檢就可以着手推動也“鹽鐵礦茶”國營的政策了。

茶商雖然不如鹽商,但資產的規模也不算小。

長長的天啓五年總彙交到了朱由檢的手上,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大明的田地和人口問題。

在之前他就告訴過沈廷揚,舊港不用統計當地土人的數量,因此這裡報上來的都是漢民。

他的回信內容很簡單,那就是不管消耗多少耗材,舊港必須在明年年底,精墾五百萬畝耕地,之後每年都如此。

朱由檢根本不怕鹽商和茶商,說白了所謂的商賈,在面對軍隊和強大的中央集權下,不過是案板上的魚肉罷了。

只是眼下,南北鹽商和茶商都沒有動靜,就好像被收割的利益不是他們的一樣。

他的統計手段也是用按人頭髮糧票的模式進行的,因此算的還比較準確。

雖然百姓們主要的任務是種地,不能專心種樹,但畢竟出了一份力,剩下的全看天數。

這七百七十五萬人,基本上也就是山東百姓的大致人口數量了。

哪怕把六百萬全部遷走,朱由檢都覺得不夠。

搞了手段,錦衣衛也就能直接動手了,而不搞手段,錦衣衛還需要自己去調查證據。

不過、大明鹽商數百家,每家資產少則數萬兩,多則上百萬兩,加上數量衆多的私鹽販子,這羣傢伙如果能被抄家,國庫也就能充盈不少了。

今年的蝗災,如果沒有朱由檢積極上疏調糧,沒有袁可立統籌有序,任由百姓發展,那發展到“人相食”都不奇怪。

不過對於山東饑民的田地,朱由檢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能遷移多少遷移多少,最少不能少於二百萬人,至於他們手中的田地……”

“如、北直隸畝產二石,三畝便收入六石,交了御馬監和朝廷的糧食,平均百姓能有四石二斗的收入。”

安排了舊港之後,朱由檢又看了看了一眼孫傳庭讓人送來的軍報。

孫傳庭首先說了一些朵甘的事情,基本上朵甘三分之二的藏人都被他遷移到了河西鎮番一帶放牧屯墾,而他和徐光啓遷移了十七萬受災的百姓前往朵甘一些宜居的河谷。

“告訴他們,官府發耕牛和農具糧食,他們前往遼東後,每人兩斤米一天,從今日開始,各地遷移百姓也是如此。”

【半麥四百三十萬八十二石……】

滿桂開口,決定了他們這羣人的立場,儘管他們都知道,這樣的立場是暫時的,但總比爭鋒相對要好。

如此一來,朵甘的漢人佔比就高達六成了。

畢竟蒙古人霍霍四川,導致明初休養二十六年,四川也不過恢復到了一百六十萬的人口。

等畢自嚴來到齊王府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時辰,而朱由檢也在見到他的時候,也示意他入座,然後才道:

“我準備將兩司的鹽價,全部統一售賣給皇店,然後由皇店根據各省百姓收入的狀況來定鹽價。”

這就是朱由檢要進行的初步稅收改革,而這一步走好了,大明熬過大旱也就不成問題了。

聽到朱由檢的詢問聲,門口的班值錦衣衛千戶立馬小跑進書房,作揖道:

“沒有什麼舉動,兩司已經接管了各地的鹽場和茶場。”

只要有一百萬工人,就能解決一百萬戶家庭,而一百萬工人對於大明需要的工程,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但如果募的工人太多,大明的財政必然要崩潰,所以必須找到足夠多的財源。

只有大明有足夠多的銀子,才能在旱災的時候進行東糧西調、南糧北調。

四點還有一更

(本章完)

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52章 兄友弟恭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68章 海納百川第163章 齊王黨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150章 大小曹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121章 備戰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136章 出塞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40章 海運之爭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492章 直布羅陀
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341章 礦產國營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421章 沙俄東侵第460章 北線無戰事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89章 銀子不夠花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52章 兄友弟恭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464章 忠心耿耿劉愛塔第372章 穩坐釣魚臺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68章 海納百川第163章 齊王黨第4章 一年換三帝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150章 大小曹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121章 備戰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國恨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584章 風吹到西州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434章 人丁凋零齊王府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358章 殺倭取賞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249章 牆式衝鋒第420章 上直與海軍的貓膩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253章 復套終戰第625章 兄弟同遊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612章 金鉉返京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152章 佈局朝鮮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547章 商貿繁榮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136章 出塞第242章 攻心爲上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209章 誓殺腐儒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40章 海運之爭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684章 後記(四)白駒過隙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379章 對內反擊第394章 大明亞非經濟圈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63章 爲戚家軍擴軍第492章 直布羅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