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培養大侄子

“戊辰,山西潞安府飛蝗蔽天,請萬歲蠲免……”

臘月,當京城已經是銀裝素裹一片時,身着緋色圓領袍,頭戴翼善冠的朱慈燃正在齊王府承運殿內大聲朗讀着手中奏疏。

只是他那毫無感情的朗讀,註定了這輩子成爲不了一個演說家。

他坐在殿內的椅子上,面前放着堆積如山的奏疏,而作爲他叔父的朱由檢,此刻則是穿着一身天青色的圓領袍,戴着烏紗翼善冠傾聽朱慈燃那“聲情並茂”的朗讀。

朱慈燃大聲朗讀着,忽的感覺有人拉自己的衣襬,他一邊朗讀,一邊低頭看去,赫然看見了一個白皙如玉娃娃的孩子拉拽自己。

在王府內,能在承運殿隨意走動的娃娃,也就朱慈烺了。

朱慈燃平日裡可是特別喜歡揉捻朱慈烺的臉,畢竟長得太好看了,但今日他得幫着處理政務,自然不敢忙中取樂,因此便不再低頭看他,而是繼續朗讀奏疏。

等朱慈燃好不容易唸完,閉着眼睛假寐的朱由檢才緩緩開口:“應該如何做?”

“應該派南鎮撫司、都察院、戶部三司官員前往覈查,若是真的遭了災,理當蠲免一年。”

朱慈燃來齊王府已經兩個月了,大概怎麼處理朝政他也知道了,因此回答的沒有什麼問題,基本都是效仿着朱由檢的辦法來。

“繼續……”朱由檢開口讓他繼續,朱慈燃也開始繼續朗讀下一份奏疏,而旁邊的王承恩則是接過了上一份奏疏,按照兩人說的批覆。

“爹……”

興許是在朱慈燃那邊找不到玩的,朱慈烺開始一步步的朝着朱由檢走來。

朱由檢聽到了“爹”的稱呼後,也睜開了眼睛,躬身將走過來的朱慈烺抱了起來。

能在史書上留下相貌描寫的,大多都長相俊美,而朱慈烺的相貌更是被晚明多家史書所記載。

其中最爲代表性的時《明清遺書》和《纖言》。

《明清遺書》中記載朱慈烺“爲人白皙而美,善應對,其足骭骨皆雙,上甚愛之”

《纖言》則是記載的更爲具體“太子年可十七八,履雲冠,綠綈袍,白纖縞襪,風姿龍採,纖好白皙,截髮類頭陀,手爪似春蔥,語言若震洞簫,見者疑爲神仙,自非尋常佳公子所及也。”

歷史上朱慈烺的長相,基本是繼承了周氏的相貌,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身材並不算高大。

不過,於歷史不同,朱慈烺晚出生了幾年,而朱由檢也因爲從小鍛鍊,補充肉食而長得比歷史上的崇禎高大,因此在吃喝上,朱由檢也比較朱慈烺四兄弟的吃喝。

隨着朱慈烺漸漸長大“白皙而美”的特點依舊存在,嬰兒肥的小臉配上黑白分明,睫毛長翹的模樣,怕是丟到後世都能成爲爆款的童裝模特。

長相如此,也難怪朱慈燃不去捏自己親弟弟的臉,而跑來齊王府捏朱慈烺的臉了。

“餓了嗎?”

朱由檢把朱慈烺抱在懷裡,低着頭詢問他,嘴角藏着一抹笑意。

“不餓,我想去玩……”比起朱慈燃的鬧騰,得益於袁禧嬪和周素潔的教導,齊王府的幾個孩子性子都比較恬靜,做事也十分端凝。

朱慈烺很少鬧騰人,只是喜歡來看朱由檢,不明白自家父親爲什麼不出去玩,而是每日對着這堆積如山的“書本”。

“我讓楊姐姐帶你去玩如何?”朱由檢口中的楊姐姐,自然便是王府之中的楊如是了。

不過對此,朱慈烺卻搖了搖頭:“楊姐姐要讀書寫詩,不願意帶我玩。”

“那我讓承恩送你去內廷,去和焴哥兒、炅哥兒玩?”朱由檢想了許多點子,就是沒想到由自己帶朱慈烺出去玩。

“不,我想和爹一起出去玩……”朱慈烺用黑白分明的眸子擡頭仰視朱由檢,朱由檢一聽有些語塞。

他看了看桌上的奏疏,只能安慰着摸了摸朱慈烺的頭髮:“爹今日有些忙,明日再陪你去玩?”

“喔……”朱慈烺眼裡帶着些失落低下了頭,他知道自家父親明日也不會帶自己出去玩,因爲他昨日便是這樣答應的。

鬧脾氣的孩子分爲兩種,一種是難受自己,一種是難受別人。

朱慈烺屬於前者,因此他在不高興後,只是埋頭不說話,就這樣靜靜地坐在朱由檢的懷裡。

這樣過去了許久,直到存心殿派楊媛愛叫朱慈烺回存心殿用膳,朱慈烺才帶着氣離開了承運殿。

朱由檢自然是知道朱慈烺帶着怨氣的,但他也十分無奈。

他總不可能讓朱慈燃一個人在這裡處理奏疏,自己帶着朱慈烺去玩吧。

況且,這個時代確實也沒有什麼好玩的。

這麼想着,朱由檢只能動手畫起了一幅畫,並在期間添上色彩,讓王承恩給朱慈烺送去。

忙完一切,他又繼續坐了下來,聽着朱慈燃的奏疏彙報。

“至天啓十四年臘月十五,時過六月,天下戶籍清查又出三十二萬四千餘戶,一百五十一萬六千餘口,國朝百姓進增至一萬萬六千三百七十九萬二千三百餘口。”

朱慈燃將戶部人口普查的數目報了出來,報完之後他也不免說道:

“叔父,這戶部查人口從天啓六年查到了天啓十四年,按道理來說也應該進入尾聲了吧,怎麼感覺越查越多啊?”

“人口越查越多是正常的,具體追溯應該是要到太祖高皇帝制定的國策。”朱由檢剛剛洗完手回到椅子上便開始回答起了朱慈燃的問題:

“國朝在土地上的查徹十分嚴苛,因此國朝清查田畝至今,田畝的數量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新增的田地基本都是對外征戰和對內屯墾而得的,但人口不同。”

“國朝的人口,和天啓朝以前的賦稅問題有關。”

“伱懂事太晚,只知道田賦,而不知道除了田賦之外,還有徭役。”

朱由檢拿出一本書閱覽,同時繼續解釋道:

“徭役由戶等決定,戶等越高,各種徭役雜役就越高,由於很多徭役是摺合成實物繳納,往往比起田賦還重不少,這些徭役的實物繳納也是國朝重要財政來源。”

“徭役按戶和丁口來報,多報丁口那就得多收稅,收不上來就需要地方官員擔責,多收稅而逼反百姓你也要擔責任。”

“因此,下面的胥吏不敢把人查的太清楚,而胥吏不敢查,便是流官想查也不能查,因爲流官是外來戶,自然鬥不過地方胥吏。”

朱由檢對朱慈燃解釋着,朱慈燃聞言,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不由繼續追問:“所以人口問題是胥吏的問題?”

“也不全是……”朱由檢搖了搖頭:“國朝要徵收徭役,那自然得有戶籍和丁口,爲了躲避徭役,許多百姓就自發投入了地主士紳的門下。”

“國朝有《魚鱗圖冊》,對土地的管理嚴格程度比對人口嚴格得多。”

“但是對於佃戶來說,他們耕種的土地是地主的土地,土地的田賦是地主負責繳納,這麼一來,他們就成爲了隱戶,也就不用承擔田賦和各種差發。”

“至於徭役,《大明律》裡的徭役通常按照“戶”的資產差發分配的,而佃客家庭貧苦,因此佃農大多是不用服徭役,徭役的對象大多是普通的富農和有錢的地主。”

朱由檢的話讓朱慈燃越聽越迷糊,他不禁詢問道:

“那地主有銀子,資產多,需要服的徭役不是就多了嗎?”

“嗯……”朱由檢應了一聲,朱慈燃又問:

“地主能不能把徭役轉嫁給佃農,讓佃農去服徭役呢?”

“不行……”朱由檢搖了搖頭:“太祖高皇帝出身貧寒,深知佃農最苦,因此他在《大明律》中革除了宋元以來的佃奴制惡法。”

“其中規定便有:“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擡轎者”,“杖六十”,“各計一日追給工錢六十文”。”

“此外,國朝的士紳地主不得像宋元兩代一樣隨意擺佈佃戶,也不得毆打。”

“一旦佃農遭遇毆打,即可報官,讓官員依律處罰。”

“此外,爲避免地主將官派的勞役轉嫁給佃農,佃戶白乾活一無所得的情況發生,太祖高皇帝又特別規定‘凡田多丁少者如以佃人充徭役,則田主必須出米一石,以資其費用。’”

“這麼一來,國朝的佃農擺脫了宋元兩代,佃農與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佃農自己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解除租佃合同。”

“同時,太祖高皇帝還大力鼓勵開荒,規定凡是開荒出來的土地,都可以免除頭三年的租稅。”

“在此背景下,佃農紛紛脫離地主自行開墾,佃戶的數量也大大減少了。”

“只是,後期隨着國朝的發展,土地兼併、人地矛盾增加,佃農自然是會越來越多的。”

“國朝自弘治年間以來,便有大量自耕農成爲佃戶,而國朝又放棄統計佃農人口,因此紙面和實際的人口,往往差距能達到三倍以上。”

“這不能說太祖高皇帝的國策是錯誤的,畢竟國朝之初,放棄統計佃農人口,是爲了降低佃農的負擔,有利於農業生產,損失的利益也是有限的。”

“只是這種善待百姓,強化對富民的賦稅負擔的做法,在後期土地兼併的背景下,逐漸被地方地主士紳鑽了漏洞,以至於國朝要用六千萬人口的賦稅來養上萬萬百姓。”

話說到這裡,朱由檢不免搖了搖頭,看向朱慈燃說道:“國策都不是一層不變的,作爲儲君,你需要知道國策什麼時候該維持,什麼時候該改變。”

“就像叔父一樣嗎?”朱慈燃似懂非懂,朱由檢也毫不避諱的點了點頭:

“國策不變是什麼樣子,你應該還記得金鉉帶你去看的民生是什麼樣,而現在的民生又是什麼樣吧?”

“爲何當年國朝沒有大災,但百姓卻生活如此疾苦,而眼下天災遍佈北方,國朝卻能得以安穩。”

“人亡政息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清楚哪些政該熄,哪些政該維持。”

朱由檢算是已經放棄自己哥哥了,他準備着重培養朱慈燃這個大侄子。

最少從目前看來,相比自家哥哥的“君重民輕”,朱慈燃最少能做到“君民平等”。

隨着全民基礎教育的推行,百姓的民間思想會解放,再用“君重民輕”的思想,遲早會把自己送上死路。

朱慈燃接受的教育不同,見識的民生疾苦也比朱由校要多,他雖然做不到絕對的君民平等,但最少還能把百姓當做對等的人來看待。

這對於君王來說不是好事,但封建制度下的君王思想如果不轉變,那上斷頭臺就是最後的結果。

新制度下,君王必須要有符合新制度的新思想才行。

“叔父現在定下的新政,有需要改變的嗎?”

朱慈燃忽的詢問,這讓剛剛返回承運殿的王承恩心裡一緊,如芒在背。

“自然有……”朱由檢沒有說有哪些。

“那叔父就藩前,得記得把這些需要改的新政告訴我爹。”

朱慈燃倒是心很大的開口,順帶還在之後笑道:“我爹雖然嘴上不說,但我這次去仲夏宮,感覺他還是想叔父的。”

“他近來如何?”聽到有關朱由校的事情,朱由檢上了上心。

“近來啊……”朱慈燃回想了一下,然後苦着臉道:“長胖了許多,大概有一百六十幾斤(96kg)了。”

“一百六……”朱由檢微微皺眉,以朱由校的身高來說,這個體重明顯是超重了。

“你發明的旅行四輪自行車如何了?”

朱由檢沒有再討論朱由校的事情,而是轉而問起了朱慈燃自己弄出來的四輪自行車,而朱慈燃聞言也來了興趣,放下奏疏便滔滔不絕道:

“我那車好是好,但就是車子的鏈條和輪胎得每三千里換一次。”

“我想等來年暑假的時候,親自騎着它去交趾看看。”

“去交趾?”朱由檢有些語塞,不免打斷道:“此地去交趾足有五千裡,哪怕乘坐火車也需要七天,況且火車還沒有修通。”

“是啊!”朱慈燃激動道:“所以我準備有火車就坐火車,沒火車就騎車。”

“我想帶上李永貞和李朝欽,陸元高三人出發。”

“陸元高?”朱由檢手上動作頓了頓,皺着眉看向了王承恩,王承恩感受到目光後也作揖回答道:

“回殿下,陸元高是陸指揮使的嫡子。”

“我說這麼耳熟……”朱由檢收回了目光,反而問道:“你和陸元高是怎麼認識的?”

“陸元高和李定國是同學,除了他,我還認識了許多人,其中有個叫周伯謙的人也挺有意思的。”

朱慈燃興致勃勃的解釋着,但朱由檢倒還是第一次知道,陸文昭的兒子居然和李定國在同一個班級。

“陸元高和周伯謙眼下就讀哪所府學?”

朱由檢詢問朱慈燃,朱慈燃也知無不言:“陸元高好像是順天府學裡的社會學,周伯謙是順天學府的法學。”

“嗯……”一聽到陸元高學的是社會學,朱由檢就皺了皺眉。

顯然,陸文昭的這個兒子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至於周伯謙,朱由檢瞭解過這個孩子,總的來說就是一個才幹不錯的普通人。

如果從政,根據他的學習能力,以朱由檢的標準,他最多擔任一個縣令。

不過世事沒有絕對,萬一周伯謙突然開竅,那執掌一府乃至一省也不是沒有可能。

總之這個人的品德是不錯的,受家裡影響,沒有沾染那麼多世俗氣,陪在李定國和朱慈燃身邊倒是不用在意。

只是那陸元高,朱由檢準備事後讓王承恩去查查看。

如果只是想着和太子親近,那朱由檢不會怎麼樣,但如果有不該有的心思,那恐怕朱由檢就要讓陸文昭親自把陸元高送往齊國了。

這麼想着,朱由檢也頷首笑道:“出去走走也好,不要瞞着錦衣衛,讓錦衣衛可以保護你。”

“既然你要去,那孤也給你下一份作業。”

“作業?”朱慈燃嚥了咽口水,對這兩個字有着靈魂上的恐懼。

“寫一篇《遊記》如何?”朱由檢笑着詢問,朱慈燃一聽立馬點頭:“這個可以!寫這個不累人!”

畢竟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朱慈燃當然不會抗拒寫《遊記》,而朱由檢也對他還沒開始的遊記做出了要求:

“你這遊記,要寫得真實些,得把百姓的生活寫出來,寄給我和你爹看,讓我們看到百姓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不止是我們,你自己也要看得仔細,這樣你才能在日後處理政務上,理解百姓的苦衷。”

“叔父放心,我肯定寫的真實。”朱慈燃笑着迴應,整個人也似乎因此充滿了幹勁,就連手上的活計都快了許多。

只是過了一個時辰,朱慈燃就幫助朱由檢處理完了所有奏疏。

朱由檢本想留朱慈燃吃飯,但他卻說要去街頭上吃,朱由檢擺了擺手,也就隨他去了。

只不過在他走後,朱由檢纔對王承恩皺眉詢問:“去查查陸元高那小子,看看他是湊巧還是蓄意。”

“殿下,這事情是不是……”王承恩本想說這事情是不是應該讓陸文昭自己去查,但他話說到一半,就看到朱由檢不高興的表情,爲此作揖打住了這話。

“明年工業區能生產多少臺拖拉機,輪船、火車?”

說完了陸元高的事情,朱由檢詢問起了關於大明工業的一些問題。

對此,王承恩也是老實作揖:“年關一過,拖拉機的年產應該能達到兩萬臺,比軍備院估計的要高,到年底的話,應該能隨着其他工業區的投產而產出兩萬三四千臺。”

“這些拖拉機,還是按照三分的比例送往齊國、舊港和北山。”

“不過,北山的拖拉機需求已經達到了,多出來的四千多臺拖拉機,是不是可以送往東海省?”

“至於輪船,去年下單的二百三十艘輪船,目前已經下水四十七艘,試航十三艘,有六艘故障返廠重修。”

“天津船廠那邊,已經把四十七艘沒有問題的船隻交付給皇店,眼下皇店正用它們來運送南洋和舊港的糧食。”

“目前蒸汽輪船的運力已經達到六萬兩千多噸,約四十餘萬石。”

“除去補給和養護的時間,每年能往返南洋九次,往返交趾十五次,對兩省的運力分別爲三百六十餘萬石,和六百萬石左右。”

Tтkд n ℃o

“明年預計還會有四十艘輪船下水,屆時運力可以提高到九萬五千噸,約六十萬石。”

“最後的火車,火車頭的產量基本達到年產四百輛,總數九百二十七輛。”

“工部那邊迴應,滿足眼下國朝未來十三條鐵路的需求,最少三千輛。”

王承恩回答了許多問題,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朱由檢需要先消化後再回應。

從後往前,朱由檢大概計算了一下工部所說的鐵路需求。

三千輛火車的運力是三十九萬噸,不過這是滿載一班車的情況下,實際隨着靠站,貨物還會不斷地搬上搬下,真實運力往往比這大得多。

按照往年的數據推算,這三千輛貨車每年最少要運送數千萬噸的貨物,確實是眼下十三條鐵路的極限了。

不過朱由檢目前最想修通的,還是京城通往河套、而後南下寧夏,再前往河西走廊,抵達嘉峪關的京嘉鐵路。

只有京嘉鐵路修通,大明的軍事物資才能源源不斷的輸送到當地,進而組織軍隊遠征,收復西域。

收復西域和漠北這兩件事情,朱由檢得在天啓二十三年完成。

就眼下的進度來看,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至於輪船的進度,年產四十艘輪船確實很慢,但是這也沒有辦法。

況且,四十艘輪船的運力已經足夠不錯了,如果用來移民,那往返南直隸和齊國京兆府,實際上也就是兩個月的事情,一年除去養護的時間,最少能跑四五次。

一艘船裝滿淡水、食物和燃料,最少能乘坐一千五百人,四十艘也就是六萬人,一年四五趟能運送二十四到三十萬人。

這樣的規模已經足夠了,況且到天啓二十年左右的時候,如果齊國養得起,朱由檢可以徵調全國大半輪船來運送移民。

一年時間裡,以大明的國力,運送上百萬人並不是難事。

只要幾年,齊國的人口就能突破五百萬。

最後的拖拉機關於農業,按照王承恩所說,明年的拖拉機產量是兩萬四,而北山已經完全實現了農業半機械化,接下來就得從三省中待開發耕地最大的東海着手了。

“北山的拖拉機,既然已經滿足了需求,那往後的拖拉機就送往東海。”

“按照之前制定的規矩一樣,先發給已經安定的百姓,以三戶一臺的形式下發。”

“是!”

朱由檢的話說完,王承恩連忙應下,而在他應下後,一匹匹塘騎也衝出了齊王府,把消息帶完了各部衙門和各省衙門。

第352章 直諫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67章 戚金練兵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32章 百般無奈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18章 國喪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37章 浙兵戚金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52章 兄友弟恭第95章 藩王質問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78章 葉向高第68章 海納百川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74章 百事艱難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
第352章 直諫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444章 抓貪官不如殺胥吏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153章 四處調兵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67章 戚金練兵第72章 忠貞秦良玉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405章 齊王愛熟婦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9章 忠心耿耿魏進忠第654章 番外篇(二)倉中鼠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195章 畫餅大師朱由檢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發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102章 打腫臉充胖子的好皇兄第551章 皇兄歸來第232章 率先中興的大明財政第32章 百般無奈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18章 國喪第582章 蠢蠢欲動第200章 來自皇兄的彩虹屁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37章 浙兵戚金第360章 天啓九年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605章 碎葉城西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142章 懷疑人生的葉向高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孫巡齊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205章 戰事打響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檢第489章 攤丁入畝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211章 魏公公的野望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190章 連下三城第52章 兄友弟恭第95章 藩王質問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35章 魏忠賢的獻媚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134章 葉向高入閣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14章 戚家軍 白杆軍第148章 東林想變法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220章 閹黨擡頭第90章 互市貿易的物資第78章 葉向高第68章 海納百川第401章 天降正義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417章 爭相鬥豔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歡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695章 後記(十五)紹慶盛世第74章 百事艱難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