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

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在兩漢二十四帝中亦是名列前茅的偉大君王,在後漢臣民眼中更是可以與文、武二帝並駕齊驅,僅次於高皇帝的聖君。

於民而言,光武帝的許多政令可以說對於洗去奴隸制殘渣有着非常積極的意義。如建武十一年春二月己卯下詔,天地之性以人爲貴,殺奴婢者不得減罪。八月下詔,敢炙灼奴婢者,論如律,免所炙灼者爲庶人。

凡此種種政令,或許因爲各種原因沒有有效的推行下去,但確實是以天子的名義,在洗去奴隸制所殘留的糟粕。

而於世宦貴戚而言,光武帝崇信今文經學的讖緯之說,在前漢獨尊儒術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選擇了“獨尊今文”,對待士大夫和功臣集團極其優渥。

在政局上選擇了“退功臣而進文吏”,於分封賞賜上卻是絲毫不吝惜名爵,建武二年使功臣皆爲列侯,侯國大者更是食邑四縣。光武帝認爲,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嘗聞有因功臣地多而亡者。

然而這一做法卻是爲東漢一百多年的亂局埋下了禍根。首先是功勳貴戚集團,鄧、耿、陰、馬、樑、竇,這六家貴戚正是開國功臣竇融、馬援、樑統、鄧禹、耿弇以及光烈皇后陰麗華的家族。

而也正是這六家大姓,貫穿了東漢一百多年的權力鬥爭,竇憲、竇武、樑冀、鄧太后等等,皆是出自這六家貴戚之中,可以說東漢中前期的政治鬥爭,就是這六家大姓與宦官、清流之間的鬥爭。

除此之外,對儒生的極盡優渥也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地方士族的特權進一步加強,獲得優渥地位的儒生自然不甘心跟在功勳貴戚的後面吃土,藉助察舉制的特色,耗費百年時光,在東漢王朝末路之時,儒生終於擊敗了宦官和功臣,成爲了帝國最上層的階級。

被後世稱爲“儒道盛世”,被司馬光譽爲“三代以來,風化之美未有比其盛者”的東漢,事實上便是栽在了這一套“盛世之制”上。

劉秀的出身並不算好,他父親不過是一介縣令,前漢宗室裡手握大權的上層反對派幾乎被王莽清洗一空。劉秀能夠撥亂反正,中興大漢,除了他本身的才能卓絕、氣運不凡以外,也離不開他宗室身份對世家的感召。

偏偏在那個時代,打着炎漢旗幟的並不只有劉秀一人,他也不是唯一選項。爲了能夠從一衆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劉秀也對世家豪強們做出了許多的讓步。爲了能坐穩天命,穩固政權,他又大肆推崇今文經學,藉助讖緯之言鞏固地位。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種種好處的背後,早已標明瞭價碼,劉秀對於東漢那深入骨髓的弊病或許是心知肚明,但卻是無能爲力。

對於這其中的問題,荀彧自然也頗爲明白,作爲帝國上層世族的嫡系,作爲這天下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他並不像普通的士人那般一廂情願的將責任全部推到天子與宦官頭上。

後漢之積弊,以及世家豪強對天下的吸血,如此種種他自然也明白。只是身爲世家的代表人物,他顯然並不是背叛階級之人,依照他的構想,自然是在重塑河山後再定秩序。世家的地位不能動搖,但對民衆的剝削卻必須被控制。

竭澤而漁,殺雞取卵,何如可持續發展?

偏偏劉備卻笑吟吟的說出了讓他脊背發寒的話語,身爲大漢宗室,劉備若要繼承大統,顯然只能承續後漢法理。這也是他選劉備不選曹操的根本緣由所在,祖宗之法便是劉備避不開的枷鎖,新生的第三漢朝,逃不開後漢的陰影。

而劉備談笑間竟然在非議劉秀,這其中的意味讓荀彧神情緊繃,一時不知該如何接話。

見荀彧面色終於有了大的波動,劉備輕笑一聲,悠悠道:“文若是世之大才,卻非奇才。天下大變,卻想着歸於舊制,豈是智者所爲?”

荀彧輕聲道:“變化,也未必都是好事。”

“但不變,一定是壞事!”劉備收起笑容,肅然道:“自世祖中興以來,這一百餘年中發生的種種,文若當真不明白根源何在?

世卿世祿,在大秦的軍功世爵之下分崩離析,然而卻在世祖中興後再有死灰復燃之相!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當真是文若喜聞樂見之事?”

“明公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百姓愚魯,不比世家子飽讀詩書,擇優而錄有何不可?至於其中或有無能之人混雜,也是難免之事,明公何以因一點不協便否定所有?”

看着眼神堅定、鬥志昂揚的荀彧,劉備笑了笑,反問道:“於文若而言,究竟是以一身才學爲傲,還是以身爲荀子後裔爲傲?”

www▲ t t k a n▲ ℃O

荀彧微微蹙眉,沉聲道:“二者並無矛盾。”

“如何沒有矛盾?文若如今的昭昭文華,究竟是來自荀卿的遺賜,還是自己的天賦與勤學呢?那些碌碌的世家子,若是將他們的條件播之於民,這浩浩數千萬黎民中,難道真的出不了大才?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這天下黎民,缺的或許只是一個機會!”

劉備的聲音很大,微微有些茫然出神的荀彧只覺得彷彿大堂都在劉備的吼聲中抖動。

這是發自內心的怒意,來自於年近三十方纔立業安身之人的怒火,對於劉備而言,他也一直認爲自己差的或許就是那麼一個機會。

父親早亡,家道中落,自認不凡的劉備轉瞬便失去了步上仕途的機會,一名自幼便出不凡之語的年輕人,二十多歲卻只能帶着一羣遊俠做買賣,劉備心中是有怨的。

“明公看來是有備而來啊。”荀彧當然也不是那麼容易被說服的,他輕輕揭開這一層,淡然道:“那不知明公究竟是有何想法,欲作何決斷?”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初,彧慕世祖文華,思建武盛世,遂請於帝,欲盡復光武舊制、定儒學正宗。

昭烈曰:“世殊時異,時過境遷,何禮之可循?朕聞古之聖賢多起於野,百家盛世常有異人。今雖獨尊儒術,未可泯滅他途。先聖所言囊括萬象,焉能偏信一說?”

遂不許。

——《季漢書·列傳第二》

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九十二章 決鬥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百八十六章 決斷(上)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九十八章 比試(下)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五章 黨人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話第一百零一章 忠義立身呂奉先第十五章 英雄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一百零一章 忠義立身呂奉先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八十四章 孫慎
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荒唐一夢(一)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九十二章 決鬥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百八十六章 決斷(上)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第九十八章 比試(下)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五章 黨人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話第一百零一章 忠義立身呂奉先第十五章 英雄第四十八章 何苗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十四章 八及弟子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一百零一章 忠義立身呂奉先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八十四章 孫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