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

看着大巫祝被拖了下去,田豐有些訝異的看着李澈,道:“豐當真是第一次看到將軍這般果決的處事。”

陳羣嘖嘖道:“位比九卿的大縣侯,處置一名江湖術士罷了。若是還畏首畏尾,那可真是太丟人了。焦和若是真的敢爲了大巫祝出頭,恐怕正中將軍下懷。”

“裝神弄鬼之輩,若以戲法娛人倒也不錯,但此獠膽敢涉足軍國大事,欺瞞主官,以至千餘將士因他而亡,便是千刀萬剮亦不爲過!本侯事務繁忙,可沒興趣和這種將死之人糾纏不休。”

田豐笑着點點頭道:“將軍放心,已經佈置下去了,若焦和不識好歹,便以勾結妖人意圖造反的罪名把他拿下。至於城中大姓,倒也不必將軍親自出面,豐與陳治中代勞即可,將軍還是多多靜思怎麼說動康成先生吧。”

臨菑雖爲古城,卻也沒有名揚天下的大姓,加之青州被黃巾禍禍的夠慘,齊國的士族並沒有可稱道之處,也不足以讓李澈向他們低頭。適當的擺出一些高傲的姿態,也可以讓他們看清楚目前的形勢。

想了想,李澈還是囑咐道:“主要還是拿回那些被匪寇侵佔後的無主土地,本侯也不想現在跟他們撕破臉。若他們能放開手中侵佔的利益,本侯也不會糾纏不放。”

陳羣一語道破:“將軍想在青州屯田?”

“不錯。”李澈頷首道:“青州如今的混亂,在於民心思亂,若要治亂,先治民心。不管是那些匪寇,還是普通平民,都需要安撫。屯田之法不僅可以收穫足夠的糧食,也能將流民束縛在土地上,讓他們穩定下來。

只要能把大部分賊寇穩定住,黃巾軍自然不戰而潰。說到底,若不是連一口飯都沒得吃,很多人又何必落草爲寇呢?”

田豐感慨道:“將軍的意思豐已經明白了,確實很有道理。民人以衣食爲天,此乃自古之理啊。”

“青州土地肥沃,加之百萬黃巾皆可收納屯田,若真能功成……”陳羣咂咂嘴,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屯田制所索取的糧食比例若放在盛世之時,是足以逼反一地百姓的惡政。然而如今卻能得到不少人的擁戴,成爲“善政”。大量的糧食收歸官府,相較於平時而言,是一個極其可怕的數字。足以供養出一支橫掃天下的大軍。

李澈卻不怎麼高興,搖頭道:“大亂之後易大治,便是這般可笑的緣由。民衆已經陷入了絕望,是以任何一點希望都能讓他們趨之若鶩,並非是我們做的有多好,而是之前的官僚實在是太爛了。”

“若將軍真的這麼認爲,那恕豐不能苟同。天下之事,好一分便是好一分,好壞永遠是比較出來的。所謂長短相形、高下相盈,無短何來長?無下何來高?若真是如將軍一般消極,堯舜之君比起桀紂,也只是比爛而已了。

將軍勸農耕,恤民力,憐民苦,重民生,此等人物,豐往昔只在古籍上見過一二。盛世之臣,如能除一二貪官污吏,斷三五冤假錯案,便足以被稱爲名臣,比之將軍,卻猶如螢火比之皓月。”

看着田豐一臉嚴肅的樣子,李澈摸了摸鼻子,尷尬道:“元皓實在過譽了,澈不過是做了些分內之事罷了,何足掛齒。”

田豐未及開口,陳羣意味深長的道:“若天下人人都做不到分內之事,那唯一一個做到的,就是聖人!”

……

青州之事塵埃落定,兗州之事卻是如火如荼。由於兗州刺史劉岱的不作爲,入寇兗州的黃巾軍在東平國內大肆劫掠,搞得民不聊生。

而兗州的州治,便在緊鄰東平國的山陽郡,可以說黃巾軍每分每秒都在狠狠抽打劉兗州的臉。

這般情況下,劉岱不得不選擇了向袁紹低頭,並許下了和親之約,正式成爲了南陽朝廷的兗州刺史。

一位宗室疆臣選擇了站隊,天下爲之震動,更別說劉岱的兄弟劉繇之前剛剛被雒陽朝廷拜爲揚州刺史,這般算下來,南陽朝廷已經拿下了荊州、兗州、揚州三個大州,而雒陽朝廷實際掌握的也只有半個豫州與半個司隸。強弱之勢已然逆轉。

對於刺史易幟之事,濟陰太守曹操似乎一點都不在意,只是不斷向劉岱請戰,希望能帶兵剿滅入侵兗州的賊寇。

劉岱自然不會把這個“出風頭”的機會讓給曹操,在他看來,所謂的黃巾軍不過是一羣亂民,輕而易舉便能剿滅。

渤海傳來的軍情也印證了他的想法,三萬對戰三十萬大勝,他這個兗州刺史手上還是有四五萬軍隊的,安民剿匪,自然當仁不讓。

有人勸諫劉岱,黃巾軍依劫掠爲生,只要堅壁清野,讓黃巾軍無處下手,自然能慢慢分化這些各懷鬼胎的賊寇,屆時便可一鼓而破。

劉岱卻冷笑道:“吾爲兗州刺史,守土安民爲吾本職。今賊寇肆虐兗州,吾若不能保境安民,豈不愧對此職?”

不管劉岱的心裡是怎麼想的,至少在他這個兗州刺史一力主戰的情況下,兗州各郡很快動員起來,即便是濟陰太守曹操和山陽太守袁遺,也是派出了三千部曲跟隨劉岱。

畢竟按照東漢末年的慣例,當刺史需要動用軍事力量時,各郡都需要服從。這也是爲了應對洶涌的賊寇浪潮,糾合多郡之力對抗。在明面上,曹操和袁遺還是要聽從劉岱的軍事安排。

初平元年七月十五,兗州刺史劉岱將兵六萬,逆擊進入兗州的黃巾賊寇。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初平元年夏七月,青州黃巾衆四十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岱欲擊之,或諫曰:“今賊勢衆,百姓皆震恐,士卒無鬥志,不可敵也。觀賊衆羣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爲資,今不若畜士衆之力,先爲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又不能,其勢必離散,後選精銳,據其要害,擊之可破也。”岱不從,遂與戰於東平,果爲所殺。

——《季漢書·昭烈帝紀》

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懷心思(上)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二百三十八章 廢立(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十五章 英雄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九十六章 比試(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五百章 演(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殘酷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二百七十五章 選擇(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趙子龍(上)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七十章 迎駕
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懷心思(上)第五百五十四章 西域(上)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二百三十八章 廢立(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十五章 英雄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九十六章 比試(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五百章 演(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殘酷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二百七十五章 選擇(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趙子龍(上)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七十章 迎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