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

中原戰場如火如荼之時,雒陽城中也是暗流涌動。隨着官制改革的進程推進,哪怕是蕞爾小吏,也都知曉了這即將發生的大變動,對於關乎他們生計和前程的改革,自然萬分關切。

再加上有人在暗地裡進行煽動,整個雒陽城都呈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作爲雒陽兩大核心之一的魏王府自然是風暴的中心,但正如龍捲風的中心沒有風,魏王府內似乎並沒有被影響到,劉備依然是有條不紊的處理着各項公務,大半精力似乎都放在了關注幽州烏桓的異動上。

很多人都想知道劉備的想法,再根據這位當朝第一人的決定,來調整自己的計劃和安排。這之中不乏一些久居高位的朝廷宿老、士林領袖,荀彧縱然官居尚書令,家世高隆,但面對這些人的聯合請求,他也不得不登門拜訪劉備,替這些人探探口風。

魏王府對於荀彧來說並不是什麼龍潭虎穴,且不說他本就是劉備一系的重臣,只說作爲尚書令處理日常政務,荀彧就經常需要登門打攪。或許是爲了避忌居宮中控制天子的流言蜚語,劉備很少前往尚書檯與尚書們共論政務,荀彧只能經常將尚書檯的決議以及一些重大難決事項帶給劉備進行審批。

長久下來,守門的侍衛對這位尚書令也是極其眼熟,加上劉備的吩咐,荀彧有着不經通稟徑直入內的權利,這也是朝中老臣們拜託他來探路的原因之一。

多次登門,荀彧也很瞭解劉備的習慣,此時剛到戌時,劉備應該還在處理政務,畢竟尚書們難以決定的事項,大多都是關係重大之事,劉備往往需要數日沉思才能做出決定,尤其是李澈、荀攸都不在身邊的時候,劉備對自己的決定更加謹慎。

如今已經快入秋了,戌時的天色略顯昏暗,荀彧遠遠看去,政事堂中已經點燃了燈火,走的近些,隱隱能看到兩道人影,劉備似乎正在和人議事。

今日前來並非公事,荀彧也無意仗着自己的權勢插入進去,當即準備讓侍衛帶他去來客等候的屋子裡坐上一會兒。

話未出口,便看見兩人起身往外走來,六目相對,荀彧不由得一愣。劉備身邊的是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鶴髮童顏,身材高大,面帶微笑,與劉備交談時雖然帶有幾分恭敬,卻不至諂媚,僅此一點,在荀彧看來便勝過雒陽九成九的官僚。

“下官參見大王,見過前輩。”心中思緒百轉,荀彧的禮數卻沒有落下,雖不認識此人,但看相貌想必也是前輩大儒,稱一聲前輩不爲過。

“原來是文若登門,恰好認識一下高人,這位是北海的鄭康成先生。”

哪怕猜到此人是前輩大儒,心裡有所準備,荀彧還是不由得一驚。鄭玄是當世儒學的豐碑,與一般的大儒不可同日而語,他年紀尚幼,未曾見過這位當世儒宗,但也久聞其名,不想能在今日見到。

“末學後進,潁川荀彧字文若,見過康成先生。”

鄭玄也是鄭重回禮:“北海鄭玄,字康成,久聞荀令君大名,幸得一見。”

禮畢,鄭玄恢復笑意,撫須道:“當年慈明公也算有幾面之緣,更是久聞神君大名,能見荀氏有令君這般的人才後繼,老朽也是不勝欣喜。”

荀彧謙遜道:“晚輩才疏學淺,尚有需精進之處,不敢當先生這般盛讚。”

“君子如玉,僅此一點,便不遜於慈明公。令君還是莫要過謙,老朽從明日開始便要與令君共事,若一直這般,未免拘謹。”

荀彧一怔,若非鄭玄提起,他險些忘了面前這位其實也是尚書檯的尚書之一。只是由於教化曹新設,泰半事務都是在冀州試點,鄭玄也一直呆在冀州,未曾隨劉備入雒。

今日在此見到,想必是爲了選官制度的全面改革,劉備把他請回來坐鎮,以此堵住一些冥頑不化之人。

“能與先生共事,是彧之榮幸。”

鄭玄輕輕頷首道:“此亦是老朽之榮幸。令君來拜訪大王,想必是有要事,老朽也不便再耽擱時間,明日尚書檯再與令君敘話。”

……

在府門前看着鄭玄的馬車遠去,劉備才與荀彧二人往回走,畢竟是當世儒宗,又與盧植是知交好友,劉備也不能端着架子。

由於荀彧始終守禮的退後半步,劉備也只能彆着頭道:“文若今日前來,又是有何要事需要孤拿意見?”

“今日之事非朝廷政務,但也屬要事。滿朝文武都想知道,大王的官制改革要做到哪一步。”

劉備笑着點頭道:“這確實是要事,滿朝文武的情緒若不能安撫好,恐怕都中有變啊。只是官制改革的範圍,當日在殿中已經具陳,莫非公卿們未告知其餘官吏?”

荀彧蹙眉道:“有人煽動,言稱大王意圖裁撤三府掾吏,掾吏們人心惶惶,還望大王早日闢謠。”

“此非謠言,何以闢謠?”

荀彧腳步一頓,思索一番後問道:“大王真的要裁撤三府掾吏?須知……”

“三府掾吏數以千計,牽扯甚廣,甚至比三公九卿都要麻煩。一旦動亂,影響甚廣啊。”劉備慨嘆道:“孤又如何不知?但這三府掾吏卻是不得不裁一部分。革新官制,爲的是增強朝廷的行政能力、加強對地方的管控,但官制制定的再好,終究是人來執行。

若是將三府掾吏原封不動的移入三省六部兩院,這官制革新又有何意義?無非是換了套名頭,空耗人力物力罷了。”

荀彧眉頭擰的更緊了:“臣知曉大王之意,但三府掾吏數量衆多,關礙甚大,若行裁撤,一時又去何處尋找替代之人?”

“所以科舉要與官制改革並行啊。”劉備呵呵道:“科舉若是一開始便取高官,與察舉又有什麼區別?縱然六經通習,不會治國也是無用。

故而在明遠的設計裡,科舉選拔出的人是需要從蕞爾小官做起的,恰好新生的三省六部兩院需要大量低級官吏填充,也好藉此看看科舉選拔的人才與察舉有何不同之處。”

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八十章 宗室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五百章 演(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三十章 三荀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十五章 英雄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趙子龍(上)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八十章 宗室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二十二章 蹇碩伏誅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
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二百八十二章 清查土地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八十章 宗室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五百章 演(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三十章 三荀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十五章 英雄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趙子龍(上)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三百八十章 天下動盪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一百三十章 誅殺不當辜第八十章 宗室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二十二章 蹇碩伏誅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戰端(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