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追索

騎兵,人與馬協同作戰的精銳兵種,自先秦時代便奔馳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

《六韜》曰: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者。可見騎兵選拔之嚴苛,以劉備那種身高都是當不了騎兵的。

而到了兩漢時期,雖然還沒有成熟的馬鐙,但是已經有了馬鞍的存在,騎兵在戰場上的衝擊力更是超凡絕倫,可以穩穩的騎在馬上進行衝殺。對於一般的步兵單位基本有着壓倒性的優勢。

李澈面色蒼白的看着那越來越近的火龍,感受着大地的震動,只覺得自己的心臟都要隨之迸出。區區數人,面對這騎兵洪流,真如螻蟻一般。

幾人伏在官道邊的樹林裡不敢出聲,隨着騎兵越來越近,震動感越來越強烈,劉辯嚇得將頭一直往李澈懷裡鑽。

騎兵須臾便到了身前,人數大約有數百,而李澈在藉着火光看到騎兵隊伍領頭之人時,嚇得魂飛魄散,一把拉過呂韻捂住了她嘴巴。

呂韻扭過頭來正要掙扎,卻見李澈眼中罕見的流露出懇求之意,還是悶悶的點了點頭,李澈呼了口氣,鬆手放開了她。

騎兵領頭者正是呂布,此時他已不復之前李澈所見的文士打扮,全身甲冑俱全,手持一杆丈八馬槊,揹負一張大弓,端的是一副無雙上將的打扮。

呂布鷹目如電,緩緩掃視四周,皺眉道:“莫非他們並不是走的這條路?”

“呂主簿,自北芒山要回雒陽城,只有這麼一條大路。或許天子他們走的是田野小路?”他身後的士卒也是頗爲疑惑的說道。

“天色昏暗,如今星辰亦隱於雲中,如何能看清方向?官道尚可順之而行,田野小路,恐怕目標是雒陽,走至孟津自投羅網都有可能。”

呂布搖頭反駁,繼而嘆道:“看來董公他們算錯了,張讓並沒有帶着天子往回走,他們應該還在山中!”

“傳我命令,兩百人回山,其餘人再往前奔馳兩裡,若無發現便進山搜尋。”

長長的隊伍分成兩段反向而行,隨着火把形成的長龍遠去,李澈才長呼了一口氣,低聲道:“別起身,等這一波人回山了再說。”

呂韻卻有些不敢置信,她親耳聽到了呂布口中的“董公”,如今的雒陽左近,除了那位幷州牧,又有誰會被呂布稱爲“董公”呢?

而這一路上,聽着李澈與荀攸的交談,再加上張讓臨死前的遺言,她對董卓已經有了一個很簡單的印象:“殘***詐、有野心的亂臣賊子。”

而自己的父親卻在爲這名亂臣賊子做事?甚至在幫他尋找天子?

半晌後,呂韻顫抖着聲音問道:“他……他是被欺騙了,對嗎?”

劉辯與劉協沒什麼反應,他們不清楚呂韻說的是誰。見過呂布的李澈與荀攸卻陷入了沉默。

呂布不是主官,不存在被董卓的表象欺騙的可能。而他的主官丁原是何進的鐵桿,絕對不可能和董卓合作的。呂布卻在爲董卓做事,這種事簡直細思極恐。

聽出了少女聲音中的哀求,李澈輕聲道:“或許他另有苦衷,待天子安定下來,我帶你去見他,到時候自見分曉。”

“嗯!”

聲音中重新帶上了一絲希望,李澈卻只能暗暗嘆息,爲人父,卻爲子女做了如此榜樣,呂布可真是非人哉。

話說原本歷史上也是如此,女兒在他心裡也只是一樣工具吧。

本已許配給了袁術之子,隨着陳珪一通嘴炮,他又反水了,追回了已經送出去的女兒,甚至還宰了袁術的迎婚使。絲毫沒有顧慮過女兒的感受。

呂布就是這樣一個極度自私自利,而又短視的人。所謂“輕狡反覆,惟利是視”便是如此了。

遠去的火龍又折返了回來,隨即漸漸消失在了黑暗中。幾人徹底放鬆下來,荀攸拭去了額頭上的汗水,長嘆道:

“不想當日所見一主簿,竟是如此了得的人物。攸觀那支騎軍,軍容整肅、隊列嚴整,好一支強軍啊。”

“世道亂了,天下自然會涌現出各種傑出的人物。公達若不調節下情緒,以後還有許多讓你驚訝的人。”

李澈也是面色複雜的嘆息道。呂布絕對是三國第一流的勇將,後來號爲“飛將”,攻拔無數,勇冠三軍。即便是陳壽極度瞧不起這廝忘恩負義的人品,也不得不承認呂布有“虓虎”之勇。

《詩》曰: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所謂虓虎,便是咆哮的老虎,兇厲而勇猛,用來形容呂布倒是再合適不過了。

荀攸聽到李澈之言,卻又發散思維到了另一邊:“便如此次給董卓出謀劃策之人?此計還有不少漏洞,也不知是不是其人刻意留下的,攸倒是很想與此人公平較量一番。”

李澈揉了揉眉頭,不出所料的話,這人應該是賈詡賈文和,漢末三國第一流的大才,明哲保身的典範,才能卓絕。

最有趣的是,在《三國志》裡,二荀與賈詡是並傳的,陳壽贊荀攸與賈詡“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將這二人與張良陳平相提並論。

不過賈詡是有污點的人,其曾爲董卓部屬,又曾爲李傕等出謀劃策攻打長安,掠奪天子。再加上其出身不高,是以歷代的評價也不大好。

如裴松之就覺得賈詡不配與荀攸相提並論,他認爲漢初沒什麼謀士,所以良平得以並列。但曹魏謀士如雲,賈詡應該只能和程昱、郭嘉相提並論,沒有資格與二荀同傳,荀攸與賈詡的品德相比更是“夜光之與蒸燭乎!”。

更將漢末之亂泰半歸結於賈詡身上,認爲他不該爲李傕出謀劃策,言稱賈詡之罪“一何大哉”,稱其“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

如今賈詡爲董卓獻此惡謀,掠襲天子、圍殺公卿、擾亂先帝出殯,這可都是彌天大罪,恐怕其歷史上的名聲又要臭了。

雖然李澈倒不甚在意這些,只是劉備必然會心存芥蒂,要想把賈詡拉過來,怕是難了。

“文和先生確爲世之大才,荀侍郎既然有心一見,不若隨布去孟津一會如何?”

幾人頓時僵住。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幷州。刺史丁原爲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爲主簿,大見親待。

靈帝崩,董卓迫近雒陽,大將軍何進慮卓野心,以原屯孟津。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叛原,並其兵衆。

會十常侍劫天子而逃,卓命布遍索山周,佈於途中截得天子、李澈等。

——《季漢書·列傳十一》

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八十章 宗室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趙子龍(下)第四十二章 仁義
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二百四十二章 遙祭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遊說(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八十章 宗室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三百三十章 算計(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四百零五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趙子龍(下)第四十二章 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