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與時俱進

“臣崔浚,參見陛下,陛下千秋萬歲……”

“平身”

四月初,抵達北京一個多月的崔浚總算見到了當今陛下。

他跪在武英偏殿內,雙手呈出奏疏:“陛下,此乃南洋都司都指揮使崔均的奏疏,請您過目。”

崔浚說着,亦失哈上前接了過來並遞給朱高煦,朱高煦接過奏疏卻並不着急打開,而是看着崔浚道:

“嗯,你倒是儀表堂堂,比你父親要英俊許多。”

“臣惶恐……”崔浚謙虛回禮,朱高煦滿意頷首後這纔打開了奏疏。

這份奏疏無非就是崔均談及的南洋諸國事宜罷了,其中馬來半島上諸如滿剌加、大泥、丁加盧等國改回爲佛,並引進儒學的事情讓朱高煦不由側目。

仔細想想也正常,江東與江西、浙西派在淮西結束後鬥了那麼多年,哪裡是三言兩語就能親密無間的。

算上戶部每年撥給的二百萬貫,這家底也算殷實,九年下來積攢了七百萬貫之多。

他要的不是一個想着證明自己的繼承人,而是一個蕭規曹隨的繼承人。

殿內傳來朱高煦略帶威嚴的聲音,徐碩當即走入殿中,對朱高煦五拜三叩後作揖道:

“另外,從內帑調撥三萬貫前往巨港修建清河公主府,要趕在公主他們入住前完工。”

“既然如此,二位便先下去休息吧。”

王回的清廉名聲,就連皇帝想殺他都得三思,更何況他們了。

朱高煦語氣略帶怒意,隨後突然想到了一個人,擺手道:“罷了,召回張孟存,調雲南布政使司左參議兼督糧道江淮任浙江布政司左參議兼督糧道,河南擔任按察僉事陸愈爲江西布政司右參議兼督糧道。”

雖說被,流放,但長春府有鐵路經過,而且開發三十餘年,加上皇帝對太上皇給予這兩人的賞賜通常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這兩人連帶其黨羽在長春府過得還算滋潤。

“你在這裡不用那麼拘束,放鬆些,和自己家一樣。”

徐碩如此說着,朱高煦卻略皺眉,儘管他知道紀舒和張孟存不是三楊的對手,但沒想到這羣人居然這麼沉不住氣,也難怪會被顏、李這種水平的人壓制那麼多年。

朱高煦將王驥調往了江南擔任京察官員,歷史上他因爲皇帝太小,得不到支持而敗給三楊,直到堡宗長大才以軍功被堡宗扶持,現在朱高煦要將這一幕提前。

坐在朱高煦身旁,郭琰爲他揉捏着有些痠痛的肩膀,同時爲他慶賀。

下面的人得利,他們作爲操辦之人,所得之利自然也不會少。

除了這些國家南洋的蘇門答臘、勃泥、蘇祿等國也基本改爲了佛教,引進了儒學。

“即便江南遭受打擊,我們也能迅速拉攏並推上去一批人。”

他還有足夠多的時間,來爲大明朝積累財富,不用急於一時。

朱高煦詢問着,徐碩卻作揖道:“江南的鹽茶酒政雖有進展,但依舊不如殿閣與六部的預期,下面許多官員要求更換張孟存,復起王回。”

想到這裡,朱高煦將思緒從財政方面抽回,不免詢問起內廷的情況。

趁這個機會,把他們掃除出官場,拉攏一批更容易控制,並且還能幹事情的人,這無疑是一個一石二鳥之計。

“看樣子去年的大閱兵,他們並非只是說說而已,不過這樣也好,雖說宗教不分高低,但親近我漢人自然還是要以漢學爲主。”

當然,能做到的前提條件是他們能穩穩壓制紀舒、張孟存等人,而這就需要徐碩不下場了。

朱高煦還是很在意漢學推廣的,拳頭大隻是一時的,但文化根植卻是永久的。

在土地財政爲主的這個時代,現在開墾的土地,幾年後就是新的財政收入。

雖說比不得楊榮與楊溥的宅院,但他這院子也足夠大,招待客人不在話下。

宋代是“足陌”與“省陌”兩種幣制並行,“足陌”就是100文爲1陌,“省陌”則是77文爲1陌。

這麼一來,可不就好管許多了嘛……

自確定楊稷犯事後,楊士奇便知道皇帝想要幹什麼,故此賣了老家田畝宅院,置辦了這京城四進出的二畝院落。

“即便我們阻攔了王驥,可陛下還有王回可以隨時復起,另外你們別忘了一件事,紀綱、陳瑛那羣傢伙可是還活着呢……”楊士奇突然提起了紀綱和陳瑛,這讓楊溥和楊榮瞬間想到了被流放到渤海長春府的二人。

徐碩的話很隱晦,但朱高煦知道他想說什麼。

“宣!”

但放在如今這個時代,儘管宗教有所不同,但歐亞大陸上的所有國家,基本上都知道東方有一箇中國,那裡的人高大,那裡的國度遍地黃金……

“南洋諸國若是親近我漢學,那印度廝當上的諸國也會自然而然的開始接受漢學,這點還需要你父親多多努力才行。”

老二雖然足夠狠辣,但正因爲他狠辣有野心,無時無刻想要證明自己,所以被朱高煦排除在外。

“此外,令王驥暫緩入京,受任江南及湖廣、福建等地京察巡撫,京察顏李案殘黨,推行鹽茶酒政。”

即便是宋代巔峰時,也達不到歲入明制巔峰七千貫的歲入,如果將宋代的幣制梳理清楚,其歲入甚至不如朱高煦治下的洪熙。

“倒是陛下這些年過得略微簡樸了,理應增加些開銷,即便是賞賜大臣也能得到些大方的名聲。”

雖說不如自己,但也算是個人才,而且就自己從錦衣衛獲得的情報來說,這人生活方面倒也沒有太多不良嗜好,除了在舊港斂財值得詬病,其它的都還好。

“戶部每年撥二百萬給內廷,內廷又有報刊賺錢,現在歲入幾何?”

“這話說的有些客套了。”朱高煦輕笑道:“我與你父親相識三十餘年,當年他在我手下不過是一個小卒,如今能成長起來全憑他自己。”

“算上各國使臣的朝貢,約二百四十萬貫。”郭琰一邊爲他揉捏肩膀,一邊笑着回答道:

“父親那邊的一百萬貫是不能削減的,內廷和外廷的宮女、太監支出則是二十萬貫左右,算上飯食和衣食住行內廷每年用度在六十萬貫,內帑之中已經積存七百萬貫了。”

朱高煦詢問崔浚,這讓崔浚心裡一緊,擔心皇帝是想要對付他們崔家了。

唯有王回這種掘地三尺都找不到他貪腐證據的人,直到現在回想,他們依舊會覺得頭皮發麻。

文化一旦根植,想要去除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從南洋到印度廝當,再到中亞、西亞,歐洲……

內帑是皇家的私房錢,經過朱高煦改制後,除了營造陵墓、以及各類大典的花費是國庫承擔外,整個紫禁城和所有皇家園林、宮殿的花費都由內帑出錢。

楊榮與楊溥得知旨意內容後,趕在暮鼓前便來到了楊士奇府上議事。

楊士奇示意掌事帶路,掌事當即也開始爲楊榮、楊溥帶路。

“至於江淮和陸愈,此二人雖有些能力,但想來只是陛下爲了提升東宮在廟堂權力而做出的安排,不用上心。”

楊榮心心念念江南鐵路,原因就是江南鐵路一旦修建完畢,整個東南的財富將會更加集中,而他們下面的人基本都佈局在江東六府及紹興、杭州、寧波一帶。

既能滿足皇帝,又能解決內部問題,國庫也隨之充盈。

“王回不過被奪職三月逾,而今就要復起他回來做官,這樣豈不是顯得朝廷其餘百官無能?”

“不過這麼一來,下面那羣人以前跑關係弄來的鹽引可就作廢了,他們可不願意多年心血付之東流。”

不多時,迷迷糊糊的崔浚便被朱瞻壑帶着去東宮畫了一張肖像畫。

楊榮就三份旨意進行分析,楊溥也開口說道:

“鹽酒茶政對朝廷來說確實很重要,若是施行好了,興許還能再添三百萬貫歲入。”

朱高煦缺錢,也可以向百姓收重稅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眼下大明還在上升期,只有百姓手裡的錢比較多了,纔會有時間去開墾田地。

“東里先生,依你之見,我們應該怎麼辦?”

朱高煦一席話讓崔浚愣住了,他沒想到皇帝居然真的放心把公主嫁給自己,而不是公主尚駙馬。

“陛下,東海侯崔均鎮守南洋十數年,而這十數年間南洋卻並無後起之秀,臣以爲是否是東海侯太過盡職,這才導致年輕將領難以冒出頭。”

“對了!”朱高煦看向崔浚,語重心長道:

“陛下是要鐵了心要推行新政,同時也要收拾江南及湖廣、福建官場來充盈國庫,這是攔不住的。”

若是皇帝真的準備復起這羣傢伙,到時候他們要面對的局面可就困難了,更別提最令他們忌憚的王回。

“看來這次他們是鬥不起來了。”

更別提宋代一貫並非千文,七百餘文換一貫已經是足貫了,還有一貫四百五十文這種不足貫。

“按照這麼說,就只能看王驥在江南收拾我們的人?”

不過朱高煦即位後,除了保留西苑和大明宮的宮殿土地外,其餘的土地和獵場都均分給了百姓來恢復生產,開銷也自然小了許多。

這個時代的漢化背景可比後世要好太多了,後世畢竟經過了歐洲殖民者數百年的強勢行爲,所以在心底還是有些畏懼和仰慕的。

郭琰聞言搖搖頭:“坤寧宮每年撥三萬貫,這錢已經足夠多了,何來沒有享受這一說?”

儘管他們也並不想殺王回,但王回這廝不死,他們總感覺如鯁在喉,心裡難受的緊。

“兒臣領命……”朱瞻壑也十分無奈,但還是作揖應下。

至於後世所鼓吹的商稅,實際只佔據宋代歲入的不到兩成,真正佔據大頭的是宋代的兩稅和各類雜項。

海外不比大陸,別的暫且不提,海外各地宣慰司、都司任職通常只有三年,三年後就需要輪換,而南洋卻被崔均大權獨攬十餘年。

不過這種心理也好,最少在傳播漢文化上會十分方便。

端茶抿了一口,楊士奇只覺得略微疲憊,若不是顧忌楊稷性命,他真想罷官回家,頤養天年……

前者基本不賺錢,後者每年能保持四十萬貫的歲入。

朱高煦前世看宋代史料時就在想宋代那麼多苛捐雜稅,遼金元朝佔據天下後要怎麼治理才能治理好。

“有了這筆歲入,朝廷就不會再有財政上的問題了,只要定期治理吏治,每年都能增收上百萬貫。”

“借這個機會,解決內患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爲皇家所經營的,主要就是北京的動物園,以及天下報刊這兩項。

摸了摸短鬚,朱高煦拿着奏疏評價道:

“朝廷在南洋立足已經多年,現在南洋每年向朝廷繳納二百餘萬貫的稅收,在賦稅這塊,甚至比一些擁有三司的地方還要厲害。”

“他要清查就清查,吏部那邊夏原吉唯纔是舉,但新政遭此打擊,一時間也推薦不了太多人才。”

徐碩雖然不如王回,但也並非那麼好對付的。

不管怎麼想,他們都沒有拒絕的理由。

“王驥這個人我知道,早年在山西巡按,陛下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去了交趾後又雷厲風行打殺了不少試圖投降的叛軍,僅是死在他手中的叛軍便不下於十萬,是一個硬骨頭。”

朱高煦詢問崔浚,崔浚聞言愣了愣,反應過來後才作揖道:“臣確實尚未婚娶。”

舊港如果發生動亂,那給大明朝帶來的損失與現在的收入成正比。

這般想着,朱高煦也擺手示意徐碩退下了。

在朱高煦印象裡,他穿越前幾年,這種風氣才慢慢開始發生改變,但想要結束卻還需要數十上百年的時間才行。

“是……”儘管皇帝這麼說,但崔浚卻不敢真的放鬆,畢竟當今天子的風評可不算好。

崔浚無奈,只覺得自己的仕途是到頭了,他並不覺得皇帝會真的讓公主隨自己前往南洋。

“這些年跟着我,也倒是苦了你了,其實你可以多花銷一些,畢竟你是皇后。”

“鹽酒茶政一旦佈局完成,國庫的稅收也能增加,臣妾恭賀陛下。”

楊榮有些坐不住,楊士奇卻道:“收拾收拾也挺好,當今官學推廣後,我們也拉攏了不少中學畢業的官員。”

面對三楊的“與時俱進”,朱高煦並沒有過多警惕,如果守舊派都是三楊這種與時俱進的人,那大明朝的官吏效率反而能提高。

“我準備派幾名官員去南洋巡視吏治,你覺得如何?”

“過個十幾年,歲入七千萬貫也大概是常態了。”

“臣願意接受安排……”

就目前來說,經過改變後的朱瞻壑還是挺合適的,心思也在這些天的理政中逐漸深沉,如果江淮和陸愈幹得好,自己再培養一批青壯派交給他,那朱瞻壑做個守成之君還是沒有問題的。

面對二人詢問,楊士奇沉默着抿了一口茶,而後纔開口道:

結果翻到後面才發現,忽必烈乾脆把這些全廢除了,只留幾項就足夠。

三楊的密謀不過兩個時辰,便已經傳到了內廷的朱高煦耳中。

“呵呵,他們比我有錢……”朱高煦苦笑搖頭,確實他下面那羣人比他有錢太多了。

誠然大明百姓在身高和物質上確實要比世界各國都要好,但並不像各國所吹噓的那般是一個“巨人國”。

楊士奇所說內患,無非就是江南並非鐵板一塊罷了。

在他們離開後,偏殿外理政的徐碩也走到殿前作揖,班值太監往內唱聲道:“陛下,臣大學士徐碩求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天下都是陛下的疆域,只要陛下想,臣等必定翹首以盼,等待天使蒞臨。”

朱高煦鬆了一口氣,歲入七千萬貫,這是把崇禎時期明朝、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神聖羅馬帝國這些國家加到一起才能達到的歲入。

“額……這……”崔浚被他這突如其來的包辦婚姻給弄得不知所措,朱瞻壑本想開口,但想了想還是閉上了嘴。

即便崔均沒有反心,但以他兩個兒子都擔任了舊港知府,而舊港又多爲他舊部來看,一旦崔家叛亂,那無疑會讓大明在南洋的統治陷入內亂。

此前新政強大他就中立,萬一新政示弱他站出來主持局面,那他們的計劃就得破產了。

畢竟把百姓逼到爲了躲避身丁錢而溺死孩子,就連驢車戰神自己都在感慨:“費用若如此,民力何久以堪”的,估計也就大宋這獨一份了。

畢竟美洲和日本白銀涌入大明那麼多年,真要收稅也能收到足夠多的銅錢和白銀。

“徐碩那邊我去試探,這次要是國庫能充盈,江南鐵路也能順勢修建起來了。”

不過他要真的這麼幹,那真是從士大夫到百姓都戳着他脊樑骨罵。

他不收重稅,爲的就是避免工業化早期壓榨工人及農民的老路子。

按部就班下去,自己的遺產足夠他吃十幾年。

“此事我心裡有把握,你還有沒有別的事情。”

“雖說如此,但吏治這方面,南洋還是要稍微注意注意。”

朱高煦聞言頷首:“佈局成功後,只要禁絕走私,鹽茶酒價無須漲太多,只需要略微漲一些,朝廷就能增收數百萬貫。”

“臣遵旨……”崔浚現在還是迷迷糊糊,朱高煦見狀卻對身旁朱瞻壑道:

“你帶你這個準妹夫在外廷走走,讓人給他畫張肖像畫,也好讓玥瑛有個準備。”

“這男人三妻四妾並不奇怪,但你與公主育有子嗣前,還是最好不要納妾,以成婚五年爲期,若是五年未有子嗣,那你納妾,朕也不會說什麼。”

“尚未婚娶啊……”朱高煦目光審視崔浚,不得不說這廝長得劍眉星目,身材也稍顯高大。

朱高煦握住郭琰的手,真情實感的說着自己的想法。

“我聽聞你尚未婚娶?”

徐碩見狀,只能退出了偏殿,而三份旨意也在他走後不久被派發出宮。

老實說,他們到現在都懷疑王回清廉的真實性。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開口道:“內廷之中,我尚有二十三歲的公主一名,如今我想將她嫁給你,隨伱前往舊港,你覺得如何?”

至於江淮和陸愈,這二人能加入這場鬥爭,則完全是朱高煦準備進一步提升東宮在廟堂地位的安排。

所謂宋代歲入一億六,實乃宋代歲入一億六千萬貫石匹兩束,真正按照明代標準來折色,巔峰時能有五千萬貫就不錯了。

儘管楊士奇被皇帝所要挾,但楊榮與楊溥並不覺得楊士奇會完全站在皇帝那邊,畢竟楊士奇又不止一個兒子,也不是每個兒子都和楊稷一樣那麼惹是生非。

爲官那麼多年,什麼官員他們沒見過,哪怕那些被百姓奉承爲青天大老爺的一些清廉之官,屁股上也沒少沾屎。

“只要能收拾了王驥,這兩人想來也不會節外生枝。”

朱高煦要是按照宋代的稅率來收稅,大明朝的財政收入恐怕真的能瞬間破億,而且是不摻雜水份的破億。

“好,既然如此,那就這麼定下了,禮部選一個好日子,敕封玥瑛爲清河公主,爲其二人舉辦婚禮吧。”

宋代連各地兌換比率都無法統一,地方上各行其是,皇帝下詔都不管用。

“這些官員若是論起經史典籍不如此前的人,但論起辦事,他們比之前人要懂得許多。”

東南的財富如果聚集,也將聚集到這片區域。

短陌制肇始於南朝、盛行於五代,其根源是割據政權濫發貨幣造成的貨幣貶值,即使宋代建國後也沒能扭轉過來。

說起來,根據西廠在國外的調查來說,這個時代的“中國吹”可比後世要厲害多了。

念在昔日情分,他不會對這羣人下手,可日後新君即位,那時候他就保不住這羣人了。

朱高煦想到了朱瞻壑,故此嘆氣道:

“東宮那邊,每年定額二十萬貫吧,他也需要賞賜下面的官員,他比我需要……”

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7章 便宜舅舅第426章 瘋狂作死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596章 後記崇弘中衰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59章 東窗事發第67章 大本堂內244.第244章第589章 後記弘治第60章 嶽婿矛盾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549章 形單影隻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41章 兄仁侄狠第535章 各懷鬼胎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444章 天家無情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571章 君臨河中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5章 洪武暮色第114章 東宮三傑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22章 《削藩論》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76章 造船平倭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576章 烈士暮年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460章 好事成雙第459章 闔家團圓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64章 募兵之論第574章 可汗舞樂第55章 道德者死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603章 地府濃眉大眼朱重八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466章 各懷鬼胎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37章 離經叛道第395章 厚德嘉貞第37章 一舉一動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524章 以一持萬第75章 魏國公府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589章 後記弘治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76章 造船平倭第75章 魏國公府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492章 衣冠禽獸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405章 怨種父子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48章 老當益壯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552章 各抒己見第52章 街頭鬥嘴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426章 瘋狂作死第616章 地府始秦終明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78章 何安瑤苗第535章 各懷鬼胎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89章 孤家寡人
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第7章 便宜舅舅第426章 瘋狂作死209.第209章 建文新政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第596章 後記崇弘中衰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59章 東窗事發第67章 大本堂內244.第244章第589章 後記弘治第60章 嶽婿矛盾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549章 形單影隻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41章 兄仁侄狠第535章 各懷鬼胎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133章 讓利移民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444章 天家無情21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571章 君臨河中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404章 遠洋崑崙角第5章 洪武暮色第114章 東宮三傑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第22章 《削藩論》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480章 攜老扶幼第76章 造船平倭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576章 烈士暮年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357章 朱家歡樂第460章 好事成雙第459章 闔家團圓275.第275章 貓哭耗子第64章 募兵之論第574章 可汗舞樂第55章 道德者死182.第182章 坐井觀天151.第151章 風雨前綴302.第302章 三子欲比高164.第164章 燕王掃北第600章 後記永曆新明305.第305章 朱三受難第406章 東洲第一人168.第168章 茁壯成長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581章 日落西斜第391章 大明孝子第603章 地府濃眉大眼朱重八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466章 各懷鬼胎290.第290章 沿海商幫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37章 離經叛道第395章 厚德嘉貞第37章 一舉一動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524章 以一持萬第75章 魏國公府第435章 四方雲動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433章 北征告終第589章 後記弘治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76章 造船平倭第75章 魏國公府第455章 人在囧途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492章 衣冠禽獸234.第234章 烽火夏至第363章 誘敵深入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91章 仁官不仁民第376章 貪心不足第405章 怨種父子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48章 老當益壯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第552章 各抒己見第52章 街頭鬥嘴第482章 狼子野心第426章 瘋狂作死第616章 地府始秦終明第412章 天神的孫子第78章 何安瑤苗第535章 各懷鬼胎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118章 未雨綢繆第89章 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