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

第279章 永樂新政

“其罪有文官五千六百二十七人,武官一千四百七十六人,株連父、母、妻等三族三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七人。”

“查抄……”

“等等!”

六月十五武英殿內,當朱棣聽着朱高煦臉不紅心不跳的說出“三十六萬七千五百二十七人”的數目時,他以看待怪物的眼神看向朱高煦。

要知道,即便是洪武四大案相加,也不過也就這個數量了。

結果新朝剛剛開始,就要株連那麼多人,這讓朱棣有些心裡難安了。

他本就沒有那麼殘暴,歷史上把最罪官妻女充入教坊司,也只是讓他們幹些洗衣服打掃衛生的活計。

在官妓併入教坊司之前,他就特赦了建文舊臣的妻女,因此倒不存在讓方孝孺七八十歲老母接客的野史說法。

同樣也是因爲他並沒有那麼殘暴,因此他看朱高煦就比較殘暴了。

一個株連能株連三十幾萬人,這些事情日後要是史官寫起來,那可都是要寫到他頭上的。

“老二,有點過分了吧?”

朱棣牙疼的看着朱高煦,不過朱高煦卻掃了朱棣一眼,然後說道:

“這三十六萬人中還包括了方孝孺、暴昭、齊泰、黃子澄等人的親人,他們如此作孽,朝廷只是遷徙他們的親眷前往雲南開荒生活,這已經很對得起他們了,如何當得起過分二字?”

他這個人可最討厭浪費了,碗裡的每一粒米都得吃得乾乾淨淨。

因此進入京城之後,除了朱棣下令殺死的方孝孺等十數人外,其餘人他可一個沒殺,都等着遷徙他們去雲南開發當地,促進當地漢化呢。

有了這三十多萬人進入雲南,朱高煦有把握能將雲南的漢化工作一舉推進到二百年的進度。

後續這三十多萬人只要在雲南落地生根,那隻需要幾十年,雲南就會徹底漢化爲傳統漢地的一部分。

現在擺在他眼前的問題是,這三十多萬人遷移雲南,可雲南並沒有那麼多耕地來養活他們,所以朱高煦將目光對準了麓川。

不過在說麓川的事情之前,朱高煦還得交代自己的抄家結果。

他低下頭,不等朱棣反駁就念叨道:“查抄四萬七千六百三十三戶,共抄糧二百七十六萬一千四百石,錢三百七十九萬八千餘貫,金兩萬四千三百二十七兩,銀五十六萬四千二百三十一兩六錢,鈔二百一十五萬六千四百貫,各類宅院古董字畫和古籍價值難以估計,起碼不下三百萬貫。”

“此外,還抄得田一千二百七十九萬六千四百二十四畝三分。”

說罷,朱高煦合上了文冊,將它放在了朱棣的桌上,同時掃視了一眼瞪大眼睛的朱棣。

“這麼多東西?!”朱棣搶起文冊翻閱,他沒想到這羣道貌岸然的老蠻子居然有這麼多好東西。

朱高煦聽後倒也沒說什麼,只是開口道:“這些耕田,在北方的可以劃給武官們,在南方的則是可以交給真正的百姓來耕種。”

“只是這一次查抄,便查出了隱匿的二百餘萬畝耕地,朝廷的賦稅又漲了四十萬石。”

“這些老蠻子,着實可恨!”朱棣紅着眼看着那文冊內容,眼睛都快瞪出來了。

天知道他以前過得有多窮,即便帶着二十幾萬大軍備邊,手裡也只有不到二百萬石糧食。

可這羣文官武官的家底,哪怕刨除田地和字畫鼓動,單算金銀銅錢和糧食,都夠他帶着二十幾萬大軍,去漠北浪個四五回了。

“這些錢糧你們準備怎麼花?”朱棣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卻雙手一攤:“自然要錢生錢,不過在錢生錢之前還得收拾建文留下的爛攤子。”

“寶鈔的價格好不容易被爺爺穩住,這下又被建文敗壞,如今只能我們父子爲他擦屁股了。”

“金銀存入朝廷,不過今年繼續實施以鈔抵稅,並且是在整個江南一京二省實施。”

朱高煦要繼續以鈔抵稅惠利江南,不過這次他惠利的可不是鄉紳了,更多的是百姓。

朱允炆的濫發寶鈔致使寶鈔價格走低,百姓對寶鈔沒了信任,因此朱高煦得來一次大規模的寶鈔回收。

“那得浪費多少錢糧?”朱棣咋舌,他不敢想一京二省以鈔抵稅會花多少錢糧。

對此朱高煦輕笑一聲,隨後開口道:“我算過,如果以一石糧食一貫鈔回收,那便能一舉回收七百萬貫。”

朱棣已經下旨對天下賦稅蠲免一半,也就是說今年包括軍屯在內,朝廷的收入不會超過兩千五百萬石。

現在朱高煦再利用以鈔抵稅回收七百萬貫寶鈔,雖然百姓肯定吃了虧,但起碼能回本一點,而朝廷也可以藉此穩定提升寶鈔價格。

老朱發出去的寶鈔太多了,可以說透支了大明寶鈔的信譽。

朱高煦日後還準備繼續用寶鈔呢,因此必須把信譽補全。

反正在他印象裡,接下來幾年大明基本不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沒有必要在意錢糧。

“你都把錢糧花了,怎麼錢生錢?”

朱棣皺眉看着朱高煦,他雖然也擅長搞錢,但花錢搞錢的事情他還是不熟練。

對此,朱高煦也看向了朱棣:“我準備組織一次下西洋,並且在西洋設立貿易點,讓大明的貨品能固定在南洋、小西洋沿海各國出現。”

“我算過,僅此一筆,朝廷每年起碼能收入價值二三百萬貫的金銀。”

下西洋有多賺錢不用多說,後世詬病的原因是在於下西洋的財貨都進入了皇帝的內帑,儘管朱棣沒有貪戀金銀,並且把它們都投入到了國家上,可對於當時的大臣來說,一個香料折俸讓他們成爲了下西洋的受害者。

朱棣和宣德其次下西洋的香料,一直作爲俸祿發到了成化年間才用完。

羣臣們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結果一聽說成化也想下西洋,連忙將他的想法阻止。

要是讓他再下一次西洋,文官們這輩子都別想拿到工資了。

吸取教訓,朱高煦可不準備用香料折俸來惡了文臣,起碼要拉攏一部分才行。

下西洋爲什麼間隔時間越來越大,說白了還是沿海各國土著積攢了幾百年的金銀財貨,你鄭和來一次就被收刮乾淨了,不給幾年恢復,他們就算知道金銀銅礦和當地的珍珠珊瑚是好東西,他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開採。

按照最反對下西洋的劉大夏說法,下西洋一次得耗費幾十萬錢糧來看,這個規模對於年入五千多萬錢糧的大明來說簡直九牛一毛。

原本朱高煦還以爲是劉大夏黑不到點子上,結果他來大明看了造船價格後,他只能說劉大夏已經盡力去黑了。

“我準備讓鄭和、楊展、崔均、鄭峻四人主持這次下西洋,同時在呂宋、巨港設置兩個宣慰司。”

有朱棣的正確答案可以抄,朱高煦自然知道怎麼抄作業。

朱棣搞了個呂宋總督和舊港宣慰司,朱高煦也要搞,而且搞得還要好。

呂宋那地方別人不知道,朱高煦還能不知道?

不管是北邊的呂宋島還是南邊的棉蘭老島,這些地方充斥着大量的金礦和伴生銅礦,除此之外還有鐵礦和煤炭等東西。

更重要的是,當地的土著雖然數量近百萬,但他們的文化程度頂多停留在氏族制度時期,唯一一個國家還是十年前蘇門答臘移民遷移過去弄出來的蘇祿國。

朱高煦想要同化他們可太簡單了,無非就是恩威並濟。

可是如果真的想要政府當地,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致命的疾病了……瘧疾。

朱高煦除了知道苦蒿可以提取青蒿素外,就只知道金雞納樹皮可以有效治療瘧疾。

前者朱高煦根本不知道怎麼提取,後者反而比較簡單,只要有樹皮就可以用來治病。

想到這裡,朱高煦倒不奇怪爲什麼朱棣會讓鄭和冊封呂宋華僑的許柴佬爲總督了,說白了他身上已經有了抗體,可以在呂宋待久一點,活久一點。

不過如果是這樣,那把呂宋的華僑武裝起來,讓他們僱傭驅使當地土著挖礦是否可行?

想到這裡,朱高煦腦中有了個基礎的計劃,但眼下他還是得先想辦法應對面前發生的事情。

“這東西得耗費不少錢糧吧?”

朱棣聽到朱高煦要主持下西洋,眼前一亮,好奇詢問起來,不過朱高煦卻搖搖頭:

“耗費確實不小,但獲利更多。”

“這幾日我向父親討要鄭和後,帶着他與楊展、崔均、鄭峻等人前往龍江船廠。”

“龍江船廠所造大船,最大者可以達到三千料,不過只要撥錢糧,給時間木料和經驗,他們完全可以建造更大的戰船。”

“我讓那裡的船工往大了建造,越大越好,只要能造出五千料的戰船和六千料馬船,如此裝備二百艘的話,沿海倭寇即可蕩清。”

“此外,也可以在下西洋前,先下一次東洋,昭示國力,威懾倭國宵小。”

朱高煦提到了下東洋,而這也是許多人不知道的一件事。

鄭和下西洋前,首先前往的就是東洋的日本,並且奉朱棣旨意教諭足利義滿。

足利義滿眼看鄭和船隊規模龐大,隨即捉了二十多個盜賊說是倭寇,並且用蒸殺的方法把他們處死,以此表示大明近海倭寇與他無關。

鄭和回京報告後,朱棣對足利義滿的做法,還賜給了他九章、冠服、文綺、金銀、瓷器、書畫等物,並允許日本國十年一貢,正副使等可以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貿易。

相比較朱棣的做法,朱高煦的做法就要更進一步了。 首先佐渡島的金銀礦他是一定要拿下的,爲了方便貿易,他已經準備在修建艦隊之餘,讓渤海修建驛道直接通往海參崴,在那裡修建港口,方便日後對佐渡島補給。

其次,他肯定不會讓足利幕府來大明朝貢貿易,而是在隱歧羣島開埠,以此方便從日本獲取石見地區的銀礦。

佐渡島他可以出兵拿下,反正只是荒島,足利幕府也不會在意。

隱歧羣島比較重要,但只要朱高煦不放太多軍隊,加上當地可以面對日本鳥取、京都開埠,足利幕府即便想要拒絕也得考慮麾下大名的態度。

用經濟手段來讓日本人自己在石見挖礦,大明通過紅糖、白糖和布匹綢緞來換走白銀。

這就是朱高煦對日本兩大銀礦的態度,一個經濟掠奪,一個直接佔領挖掘。

“二百艘戰船,得花不少錢糧吧?”

朱棣不知道朱高煦在謀求日本的銀礦,因此覺得花費這麼大有些心疼。

“此舉大約花費百萬貫,後續維持這支海軍每年大概六十萬貫。”

“不過這支海軍成立之後,我大明乃至南洋都難以見到海盜倭寇,同時這支海軍能爲我大明帶來的利益起碼三百萬貫。”

朱高煦一開口,朱棣就倒吸一口涼氣:“那我的宮城?”

“京城的宮城是肯定要修建的,我準備分十五年修完,每年撥錢二百萬貫。”

朱高煦提到了朱棣關心的事情,可朱棣聽後卻覺得有些不夠,商量道:“三百萬貫,十年如何?”

“父親別難爲我了。”朱高煦無奈搖頭:“修建宮城所需的金磚、楠木都需要從西南大山之中採運,所需耗費人力物力無算,恐怕死傷也不會少,寧願慢工出細活,也不願意快工簡陋。”

“倒也是如此……”朱棣點點頭,倒是認可朱高煦的說法。

不過在他點頭之後,他又開口說道:“雲南的沐春三日前平定了刀幹孟的叛亂,詢問是否要趁勝追擊,俺尋思伱瞭解雲南,由你來看。”

“拿下允姐木了?”朱高煦倒不覺得奇怪,畢竟歷史上沐春幾個月就把刀幹孟打服,後來他病逝,即便何福繼任,也才花了半年就把他平定。

眼下刀幹孟能挺這麼久,主要還是傅茂、王瑄他們拖後腿,拉着沐春不讓他盡情施展手腳。

現在傅茂和王瑄撒手,沐春打不死刀幹孟才奇怪。

不過就朱棣話裡的意思來看,刀幹孟應該是跑去三宣六慰去了。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信任朱棣歷史上拆分麓川的手段,因此便開口道:“麓川的事情,父親覺得應該如何做?”

“俺覺得……”朱棣敢詢問朱高煦,肯定是他心中已經有了腹稿,如今見朱高煦回問,他也摸着大鬍子將腹中稿子讀出。

“麓川的危害太大,眼下必須讓沐春繼續深入,直到抓住刀幹孟爲止。”

“趁着抓住刀幹孟的威勢,朝廷得在勐蓬、勐養、勐定、勐佑、勐底這五地設立五個府。”

“然後再在勐赫、勐雅、勐連、景野四地設立長官司,爲朝廷建立更加直接的統治。”

“這麼一來,麓川的轄地就僅剩勐卯、勐宛等地,翻不起風浪了。”

朱棣這麼說着,朱高煦聽後也點頭認可。

他說的這九個地方,有的在後世的雲南,有的在後世的緬甸,不過不管怎麼說,如今都算是大明的疆域,就連三宣六慰也是大明疆域。

“既然這樣,那就設木邦、孟養、孟定、大侯、南甸爲府,設潞江、灣甸、孟連、者樂甸爲長官司。”

由於西南戰事打了兩年,因此原本的木邦、孟養、孟定、大侯、南甸等府土司已經名存實亡,根本不用像歷史上一樣還設個土司知府,完全可以移民過去漢化當地。

倒是南邊的四個長官司因爲距離戰場過遠,土司力量依舊還存在,以雲南的情況,根本吃不下它們。

想到這裡,朱高煦也開口道:“這次的三十餘萬罪民,三成遷移臨安府(蒙自),三成遷往大理、麗江、永昌等地,剩下的四成遷往這五個府吧。”

“不錯不錯。”朱棣聽到自家老二支持自己,臉上立馬露出笑意。

他現在越看朱高煦越喜歡,原因則是在得知他要定北平爲行在後,朱高熾特意寫信給他希望不要那麼做,定都南京有利於控制江南。

一想到老大不想遷都,朱棣就十分不滿,相反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基本都是與自己路線一致,自然看他也看得順眼了。

“你大哥不希望俺們遷都北平,你知道這件事嗎?”

“知道。”朱高煦點頭,自己擡了一張椅子坐到朱棣的龍案一側。

朱棣看着他,眼裡滿是怨念:“你大哥就是小家子氣,不明白俺的想法。”

“大哥確實小氣。”朱高煦輕笑,隨後開口道:“因爲小家子氣,所以成不了大事。”

朱高煦倒不是刻意貶低朱高熾,而是朱高熾和朱瞻基歷史上做的確實不怎麼樣。

北平是顧成守的,永樂年間財政無憂是鬱新、夏原吉在操持,朱高熾有功勞是一定的,但沒有江南文人們吹噓的那麼大。

永樂年間的整體方向,依舊是在走朱棣制定的路子,朱高熾只能按照朱棣的想法去操持國事,就如朱元璋在時,朱允炆得按朱元璋想法操持國事一樣。

可到了他們自己執政的時候,態度立馬就發生了轉變。

朱高煦可以抓住朱棣的心思,朱棣的心思無非就是下西洋、遷都北京、北征蒙古、疏通運河。

現在朱高煦進行的這些事情,都是按照他想要進行的方向進行的。

發展遼東和渤海,是爲了日後拿下漠東,爲了從漠東進攻漠北。

遷都北京已經開始選址,北平已經成爲北直隸,北平府也成爲順天府,北平城也成爲行在。

現在下西洋已經開始了,朱高煦接着要說的就是疏通運河了。

“北平日後若是爲國都,肯定需要從抽調遼東,遼東想要滿足北平是一個漫長過程,因此運河的疏通迫在眉睫。”

朱高煦與朱棣說起了運河的事情,朱棣聽後也點頭:“我南下看過了,當年黃河決口的事情確實糟糕,黃河奪淮入海也讓運河容易淤泥,理當疏通。”

“對!”朱高煦點頭:“疏通運河的前提是治理黃河,而治理黃河的辦法我也想好了,束水衝沙法就是對付它的好辦法之一。”

“束水衝沙法?”朱棣好奇探了探身子,朱高煦也藉機將這個明代嘉靖年間纔出現的治水辦法給解釋了清楚。

束水衝沙法是明代潘季馴提出的治理黃河辦法,其理念從明代開始影響清代,乃至後世都是在這個辦法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簡單來說,就是收緊河道,利用水的衝力,衝擊河牀底部泥沙,從而達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到清康熙年間,經靳輔、陳潢在明潘季馴治河基礎上的發展與完善,黃河上形成了以縷堤束水攻沙,遙堤防洪,結合隔堤、滾水壩、減水壩等利用洪水刷槽淤灘的治河防洪體系。

如今朱高煦將完善的它拿到明代,不僅拿到了明代,他還要撥款把這套體系建立起來。

只要這個工程修建好,黃河決口的次數將會得到控制,範圍也是同樣。

僅這一個工程,就可以讓兩淮、黃河、山東等地數百萬百姓不用再擔心黃泛,這就是朱高煦將工部討要來的原因。

“你這個辦法好!俺信任你,交給你放心去辦!”

對於朱高煦的‘束水衝沙法’,朱棣眼前一亮,畢竟他在任皇帝的時候,什麼工程不管誰修建的,到了最後始終會記在他的頭上。

他造反起身當了皇帝,現在最渴望證明自己比朱允炆強。

從宋代三易回河開始,黃河就沒消停過,連忽必烈都拿它沒辦法。

朱高煦的這個“束水衝沙工程”一旦成功,那他朱棣的功績絕對要添一筆,

“你要調動多少錢糧?”

朱棣目光如炬,朱高煦卻輕笑:“我怎麼調動,父親不用管,反正絕不會耽擱北京營造和開發遼東的事情。”

“那就好。”朱棣抓抓大鬍子,然後頓了頓:“俺那兒媳婦什麼時候到京城?”

“應該比娘她們晚半個月。”提起郭琰,朱高煦臉上也掛上一抹笑意。

不過對此,朱棣卻欲言又止,最後才道:“近來不少人在說郭英的事情,你最好在兒媳婦到來前把郭英的事情解決。”

朱棣所說的事情,無非就是郭英諫言朱允炆的事情,甚至對於朱棣這位新君,他也以年老而沒有入外廷朝拜。

這樣的做法,自然引得不少渤海、燕府的老班底不滿,不過對此,朱高煦卻又把握將老郭頭治理的服服帖帖。

“父親放心,過兩日我就去。”

朱高煦眯了眯眼睛,不知道想出了什麼辦法。

(本章完)

第11章 親親相爭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81章 孝陵之上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352章 永樂大閱兵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413章 狗咬狗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109章 雲南告急第72章 小鬼難纏第529章 封王就藩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34章 戰亂之苦第31章 謠言害人第540章 衣錦還鄉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55章 道德者死第385章 試點江南第79章 中元祭日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462章 孤家寡人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34章 戰亂之苦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101章 錢鈔事起第9章 營中小院第95章 身不由己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109章 雲南告急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24章 領功受賞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544章 各有心思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469章 建元洪熙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551章 父析子荷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41章 兄仁侄狠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53章 難成大器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53章 難成大器第422章 新年氣象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478章 洪熙三年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612章 地府獐頭鼠目朱老四第75章 魏國公府第401章 再議北征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601章 後記共和大明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26章 羽林左衛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539章 君子之澤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343章第31章 謠言害人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391章 大明孝子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5章 道德者死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464章 丁酉新政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99章 閉門思過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244.第244章
第11章 親親相爭第374章 好事不斷第81章 孝陵之上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586章 後記宣德(5)第352章 永樂大閱兵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611章 地府太子甚善朱厚照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413章 狗咬狗226.第226章 攻守易形第109章 雲南告急第72章 小鬼難纏第529章 封王就藩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342章 開港招撫第34章 戰亂之苦第31章 謠言害人第540章 衣錦還鄉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264.第264章 長江天險第55章 道德者死第385章 試點江南第79章 中元祭日241.第241章 歷史變動第462章 孤家寡人325.第325章 永樂三年第34章 戰亂之苦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101章 錢鈔事起第9章 營中小院第95章 身不由己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第109章 雲南告急203.第203章 柳暗花明第24章 領功受賞第449章 東洲金銀礦第136章 奴母婢也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第544章 各有心思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第469章 建元洪熙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551章 父析子荷第544章 各有心思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390章 皆爲利攘第41章 兄仁侄狠第507章 亂雲飛渡第53章 難成大器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53章 難成大器第422章 新年氣象第568章 四面胡歌第107章 會廳議倭第525章 吸血盛宴第478章 洪熙三年310.第310章 南北分卷210.第210章 風雨前奏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612章 地府獐頭鼠目朱老四第75章 魏國公府第401章 再議北征220.第220章 着手燕藩第553章 故人凋零第601章 後記共和大明303.第303章 替父教子第26章 羽林左衛第463章 永樂十七年第539章 君子之澤第420章 亦步亦趨第343章第31章 謠言害人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391章 大明孝子300.第300章 滿載而歸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152.第152章 姻緣自天降297.第297章 海貿之爭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第55章 道德者死299.第299章 南征北討第415章 戰爭序幕第562章 彌天大謊第464章 丁酉新政160.第160章 哈達嶺之戰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221.第221章 出兵削藩第99章 閉門思過228.第228章 戰勝似敗244.第24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