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扶危濟困

“賣報賣報,江南鐵路即將勘察結束,鐵路貫通江南!”

“賣報賣報!”

“給我一份!”

“我要一份……”

四月,隨着第二季度的《大明報》刊發,江南普通百姓直到這時才知道了江南即將修建鐵路的事情。

對於這個時代的大部分商賈和平民百姓來說,鐵路他們已經不陌生,但對於繁華之地的江西、浙江各地,他們卻只在報紙上見到過火車和鐵路的素描圖,並不知道火車和鐵路長什麼樣子。

人往往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此前看到其它地方有鐵路,而江南沒有的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但隨着其他地方鐵路越來越多,那作爲賦稅之地的江南自然會心生不滿。

“早就該修建了!”

“沒錯,不在江南修建鐵路,修去那種貧寒之地,也不知道怎麼想的。”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坐上火車,要是朝廷能讓我等隨意走動的話,我們倒也能乘坐兩京鐵路去北京看看。”

“實乃喜事,當浮一大白!”

火車的消息成爲了江南的頭版,相比較下,顏李案的風波卻並沒有那麼惹人關注。

這並非是百姓麻木,而是報紙上對於顏李案結案的報道是比較模糊的。

報紙上並未報道抄家所獲多少,只是以一句“累財千萬計數,主犯車裂,其餘流配”爲結案報道。

正因如此,所以百姓們顯得並不關心。

相比較顏李案,他們更在意江南鐵路的事情。

當得知江南鐵路有兩條,兩條合計里程三千三百餘里後,許多底層百姓立馬高興了起來。

按照他們過往所看報紙的內容,三千三百餘里鐵路,起碼要修建十餘年,用工百萬計數。

加上朝廷的工價通常高於市價,故此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份可以長期依靠的生計。

人的一生又有幾個十幾年,相比較一年幹不了半年的力工,鐵路修建所需要的民工更能解決江南底層百姓的就業問題。

不僅僅是普通百姓在高興,就連原本還在因爲“顏李案”而謾罵三楊的許多鄉紳富戶都紛紛高興了起來。

顏李案過後,江南鄉紳富戶被牽連一片,畢竟自古以來,鄉紳富戶的子嗣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科舉從仕。

倘若真的沒有天賦,那爲了家族,去謀一項吏員的差事也是不錯的。

畢竟即便只是吏員,獲取情報的手段也要比普通的富戶強上太多。

鄉紳富戶之所以能富裕,主要就是情報掌握的比普通百姓要多。

正因如此,顏李案收割了近乎五成以上的北方和江南富戶鄉紳。

這樣的情況下,倖存之人不痛恨三楊不作爲才奇怪。

只是現在三楊諫言修建鐵路,這無疑會使得江南的繁榮更上一層樓,而這樣的結果,也讓這羣倖存的鄉紳富戶平息了不少怒氣。

江南鐵路是三楊爲自己想好的退路,而事實是這條退路也起到了作用。

消息傳回北京後,散班後聚首的三人坐在楊士奇府邸上議論着接下來的安排,畢竟不能浪費這個官吏一空的機會。

“朝廷從地方上選了七千多名舉人任職,加上一個月後的科舉,這次只要挑選出得力的才子,江南一百多位進士席位足夠填滿江南正五品以下的空缺官員。”

“至於正五品以上的那些空缺,也只有暫時讓旁人暫攝,待日後累功操作了。”

楊溥交代着眼下的局面,楊榮也接上話茬:“官員補滿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過去那麼多年都沒有興大案,癸卯案雖然嚴重,但北方學子也待職嚴重,這次對江南下手,想來效率能提升不少。”

“江南鹽酒茶政居然能讓朝廷增收三百餘萬貫,這是我等沒有想到的,看來下面人積極阻攔也是因爲牽扯的利益太大所導致。”

“如今鹽酒茶政已經收歸朝廷官營,具體數目我也看過了鹽課司的文冊,僅是過去兩個月便利用鐵路售出近一億三千餘斤,獲利六十餘萬貫。”

“按照這個速度,僅是鹽政,每年便可獲利四百萬貫,而且當下鹽價偏低,若是選擇擡高,那每斤擡高一文,朝廷便可盈利百萬貫。”

“此外,酒和茶,以及油也是大項,每年最少可歲入八百萬貫。”

“這一前一後相加,即便價格不變,朝廷也能由此三項歲入一千二百萬貫,怪不得陛下要將此三項收歸官營。”

楊榮訴說着顏李案後大明鹽酒茶政的進展,要知道在案子開啓前,天下鹽酒茶政不過歲入七百餘萬貫。

而今鹽價經過調整降低,鹽酒茶政收入本該降低,事實卻依舊達到了一千二百萬貫的收入。

如果鹽價略微增長一兩文,那朝廷便能多收入一二百萬貫。

想到這裡,楊榮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朝廷的財政會在歲末達到一個新高,而且漲幅比去年還要大。

原本的利益集團已經死了,他們幾人也就不用再抗拒朝廷官營這些茶酒油鹽的政策了。

現在他們要做的是推動江南鐵路的建設,而江南鐵路建設就必須保障賬面上有足夠的錢糧。

他們自然不會想着去爲朝廷創收,畢竟每一個行業都有一批利益集團,爲了朝廷而得罪他們並不值當。

倘若錢糧短缺,他們更願意去勸停北方的鐵路,而非創收。

不過就眼下局面來看,國庫還有六千餘萬貫的積存,顯然不需要他們擔心錢糧之事。

“吏部那邊夏原吉唯纔是舉,讓下面人幹出點成績,拔擢起來也更爲方便。”

楊士奇端着茶抿了一口,同時提點道:“提前從工部獲知鐵路具體路線,把有才幹的人安排到臨近的府縣,這樣更容易得到拔擢。”

楊士奇話音落下,楊榮也皺眉道:

“東宮那邊已經佈置好了,不過殿下還是偏信任詹事府的高觀,這人雖然官職低微,但油鹽不進,對殿下來說是個好幫手,但有他在的話,我們的人便得不到重用了。”

“此外,東宮私下已經拉攏了人,江西參議的陸愈,浙江參議的江淮都是他拉攏的人。”

“這兩人有陛下安排,累功不少,估計再往上拔擢不是參政就是入京爲官。”

“若是這二人入京爲官,那詹事府那邊就徹底成爲擺設了。”

“總歸要有人能平衡南北。”楊士奇看透道:

“當今陛下雖然在彌合南北,但南北彌合又豈是那麼容易得?”

“即便依靠海外金銀扶持北方,可若是失去了海外,北方被打回原形也就是轉瞬間罷了。”

“更何況北方只是一味從海外索取,而南邊則是不同。”

“海外所需的紅糖、白糖、棉花、布匹、瓷器、茶葉都是南邊生產,海外越強則江南越強。”

“江南之勢大,非一人之力可以阻擋。”

楊士奇給這場所謂彌合南北定下了調子,當下時代,南北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而永樂洪熙年間的北方繁榮,也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對於他的言論,楊榮、楊溥二人深以爲然。

他們的對話很隱秘,只是對於朱高煦來說,天下沒有他關注後還能保持隱秘的事情。

“簡直放肆!”

幹清宮內,朱瞻壑聽着胡季彙報的事情,當即出言呵斥起了三楊的言論。

反倒是相比較他,朱高煦卻老神在在,並不因爲這件事情而生氣。

朱瞻壑見狀看向他:“父親,三楊此言,您難道不生氣嗎?”

“生氣能解決問題嗎?你也不必裝給我看。”

朱高煦一開口,朱瞻壑立馬心裡一驚,連忙躬身作揖:“兒臣班門弄斧,父親見笑了。”

朱瞻壑畢竟已經協理政務一年有餘,三楊言論雖然驚人,但也不至於讓他失態。

他的失態,主要是爲了表態罷了。

對此,朱高煦緩緩看向面前的胡季,隨後纔開口談論道。

“南方勢大是需要承認的事情,南北彌合併非一朝一夕,朝廷需要面對的挑戰也很大。”

“不過,所謂南北矛盾,倒不如說是階級矛盾更爲合理。”

“我且問你,江南的普通百姓會去仇視北方的百姓嗎?”

朱高煦對朱瞻壑提出問題,朱瞻壑搖頭道:“自然不會,百姓只想過好自己的日子。”

“天下最大的問題永遠是階級矛盾,而不是地域矛盾。”

“百姓興亡皆苦,唯有貧窮是不分民族和性別的。”

“那天家……”朱瞻壑猶豫着提問,他自然知道階級矛盾是什麼,畢竟中學政治課上講過。

“政治課上,階級矛盾如何調和和解決,還記得嗎?”

朱高煦繼續詢問朱瞻壑,朱瞻壑想了想,這才模模糊糊的說道:

“課本上說階級矛盾可以調和,從經濟上,可以通過社會福利實現資源的再分配,政治上則是以民主協商爲主,而文化上以尊重其他民族,施行民族自治制度爲主等等……”

聞言,朱高煦搖搖頭道:“你說的這些,這些都是在協調階級矛盾。”

“書上所說的,其實是出於對政權穩定的考慮,而非真正的解決辦法。”

“那真正的解決辦法是……”朱瞻壑謙虛詢問,朱高煦卻搖頭道:“我也不知道。”

“……”聽到自家父親的話,朱瞻壑愣住了。

在他眼裡,自家父親可以說無所不知,然而在面對階級問題的時候,自家父親卻給出了不知道作爲答案。

“或者我應該說,有辦法,但這個辦法以當下的情況是無法實現的,也不可能爲你我所接受。” 朱高煦想到了後世的制度,不過這些制度需要搭配科技,順應時代背景來推行。

如果只是單純的照抄,不顧時代背景,那就是自尋死路。

更何況以他朱家的身份背景,後世子孫註定不會接受新的制度。

新制度的出現,一定會讓朱家跌落高位,所以他才說無法爲他們父子所接受。

“階級矛盾解決不了,但剝削階級卻能夠解決。”

“解決剝削階級,以他們的財富分配給普通百姓,那南北矛盾就會被彌合。”

朱高煦再度談起了財富分配的問題,這讓朱瞻壑意識到了,自家父親想讓自己繼承的,其實就是財富分配的思維。

“不患寡而患不均,兒臣明白了。”

朱瞻壑突然開口說出這麼一句話,這倒是讓朱高煦高看了這小子一眼。

他將朱棣讓人記錄的文冊放在了桌上,示意朱瞻壑翻閱。

朱瞻壑見狀將其打開,很快便從中瞭解到了西北百姓的生活。

“今後是海洋的時代,當下的南北矛盾不難解決,日後的東西矛盾才比較難解決。”

“不過不管是什麼矛盾,只要記住分配合理,那百姓就不會鬧事。”

“只有貧富差距拉大,加上富貴者不斷對百姓盤剝,那百姓之間纔會意識到所謂階級矛盾是什麼意思。”

“當下,顏李案查獲的田地足有四百餘萬畝,這些土地還在變賣中。”

“待土地變賣完全,朝廷還能再收入三千餘萬貫。”

“正常來說,這些土地應該均分給百姓,但朝廷現在擁有上億人的海外市場,單純均分田地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

“人口不斷增加後,朝廷也會出現錢荒,而屆時朝廷必然要發行紙幣。”

“大明宗藩體系下,只能有一種紙幣,那就是大明通寶。”

“讓大明朝成爲世界工廠,用商品來控制藩屬國。”

“這其中有許許多多問題,三言兩語間我即便告訴你,你也記不下來。”

“改日我手書一本書冊,你拿回去翻看,也好方便你管理東洲、北洲和印度廝當。”

朱高煦只覺得有些口乾,拿起桌上的茶杯便抿了一口,同時看向胡季詢問道:

“太上皇和太孫,自上次返回後,一直都在大明宮嗎?”

“回陛下,一直都在大明宮,不過近日太上皇準備等西北開春後前往西北的肅州。”

胡季迴應着朱高煦的問題,同時還說道:“吏部尚書夏原吉得知此事,常上疏太上皇切勿遠行,但太上皇不聽,還讓人把夏尚書的奏本拿來當柴火燒了。”

“呵呵……”聽到朱棣和夏原吉相愛相殺的事情,朱高煦忍不住笑道:

“這夏原吉去煩太上皇,總比煩我比較好,這老頭總是勸我善待官吏,卻不想想又有幾個官吏能像他這樣清廉。”

評價過後,朱高煦也不免對朱瞻壑交代道:“這夏原吉着實清廉,伱從內帑撥賜錢百枚賞賜他吧。”

洪熙改制後,所謂賜錢也就是純金打造的永樂通寶,一枚重五錢,兩枚一兩,百枚也就是五十兩黃金。

“是,兒臣稍許就讓人去操辦。”朱瞻壑如此說着,隨後有開口道:

“父親,如今已經是洪熙十年,朝廷卻還在用永樂通寶,這是否有些不太合理?”

“沒什麼不合理的,版型定在那裡,突然改了也浪費錢糧,照舊便是。”

朱高煦對鑄錢沒有什麼執念,鑄錢主要是爲了讓百姓有錢用,將海外資源分配給百姓,而不是滿足他個人。

對於百姓來說,用永樂通寶和洪熙通寶沒有什麼區別。

“過去二十八年,朝廷鑄幣兩億六千餘萬貫,近年來,海外流入銀銅鑄幣九百餘萬貫,而朝廷每年出生口數卻朝着四百萬人在靠近。”

“東洲的治理你要多多上心,那裡的白銀和銅錠足夠朝廷維持很多年。”

“眼下,朝廷的貨幣流出海外也不少,宗藩各國大部分已經開始使用天朝貨幣,這會加大貨幣供給問題。”

“我在位時尚好,若是到了你在位時供給出現問題,那適當回收寶鈔,發行紙幣是可以的。”

“紙幣的發行,必須要有錨定物,不能隨意發行。”

“這點,我也會寫在給你的書上,不僅僅是你需要翻閱,鉞兒和他的子孫也要翻閱,直到其中內容過時。”

“兒臣明白。”朱瞻壑應下,總覺得自家父親今日有些奇怪。

如果不是他知道自家父親的身體情況,他甚至都覺得自家父親是在交代後事。

“行了,該說的也說得差不多了,你坐下理政吧。”

朱高煦吩咐了一聲朱瞻壑,同時對胡季道:“你父親年邁致仕,讓他在家中休息也好,你如今被拔擢爲西廠指揮使,切記不要驕縱,不然即便是我,也只能狠心處置你了。”

“臣謹記……”

胡季心裡嚇一跳,反應過來後連忙作揖行禮。

作揖過後,他這纔開口道:“陛下,伊王和谷王的事情已經查清楚,伊王年幼遭宦官矇蔽,谷王之事屬實,已經按照陛下您的吩咐懲處二位了。”

“此外,崑崙宣慰司的軍功也覈查屬實,波斯衛那邊找到了幾個精通西夷語言的人,從那幾名降兵身上得到了情報。”

“該國爲弗朗機,位於西洲西南濱海之位置,國土僅有兩三個府的面積,人口近百萬。”

“此次遠征入侵我天朝崑崙角,已經耗盡了其國國力,想來經過這次失敗,他們恐怕不會再輕易進犯了。”

胡季將弗朗機入侵崑崙角的後續情報給交代了一遍,朱高煦聞言頷首道:

“西洲各國林立,單論國力不值一提,不過朝廷現在在東洲、北洲東部沿海沒有太多力量,若是他們入侵此二洲,也會給朝廷帶來不少困擾。”

話到此處,朱高煦看向朱瞻壑:“扶持幾個勢力在東海岸,以防這些西夷侵犯天朝疆土。”

“是!”朱瞻壑應下,朱高煦見狀也將目光繼續投回胡季身上。

“西洲的情報要早些佈置,朝廷要了解天下,即便這些國家國力孱弱也不能放過。”

“此外,海戰中這弗朗機逃回不少人,這些人逃回本國後,應該會讓西洲發生一些變化,讓人儘早將情報探查回來。”

“臣遵旨。”胡季頷首,並交代起西洲的一些情報。

“西廠駐魯迷國(奧斯曼)百戶所也傳來了消息,魯迷國的國主打造了許多射石炮,看樣子是準備強攻拂臨國(拜占庭)的國都。”

“強攻君士坦丁堡?”朱高煦來了興致,在他記憶裡,拜占庭似乎在君士坦丁堡被攻破不久就滅亡了,拜佔廷最後一代皇帝還在城池被攻破後殉國了。

這種參與到歷史大事件中,卻居高臨下看待事物的感覺,不得不說還挺有意思的。

“君士坦丁堡?”胡季愣了愣,大明對各國都是採取音譯,所以取名都比較隨意。

地圖上凡是比較好聽的名字,基本都是朱高煦隨口說出來,然後繪圖官員們繪畫上去的。

見自家陛下將拂林國國都稱爲君士坦丁堡,胡季自然沒選擇糾正。

只要是自家陛下開口,即便這地方以前叫豬圈,那以後也應該叫君士坦丁堡了,反之亦然。

“沒事,你繼續彙報吧。”

朱高煦示意他繼續彙報,想知道還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情。

不過胡季接下來的彙報,註定會讓他失望。

面對他的示意,胡季顯得有些猶豫,支支吾吾片刻後,他才壯着膽子開口道:

“漢王府御醫傳來消息,漢王近來身體變差許多……”

胡季帶來了一條壞消息,這讓朱高煦心裡出現了波動,就連臉上也露出凝重的表情。

他忍不住站了起來,語氣沉重:“嚴重嗎?”

“漢王已經入住昆明醫院。”胡季低下頭,這讓朱高煦意識到了老大的情況有多嚴重。

漢王府有御醫,而御醫顯然無法在漢王府全天照顧朱高熾,所以將他安排到了昆明醫院,由御醫和昆明醫院的醫生聯合調理他的身體。

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後,朱高煦手心冒出了些許細汗,他也揣摩着手上的細汗,將目光看向了朱瞻壑。

“東洲和北洲,還有印度廝當的事情,可有緊急需要處理的?”

朱瞻壑明白自家父親想說什麼,當即作揖道:“沒有什麼緊急的事情,況且西南近海,兒臣願意爲父親走一趟,親自去看看大伯的身體。”

“好,你帶太醫院的王完者他們一起前往昆明,順帶看看你岳丈。”

朱高煦沒有遲疑,選擇將自己手中最好的醫療團隊派往西南幫自己大哥治病。

朱瞻壑聞言作揖應下,同時擡頭詢問道:“這件事情需要告訴爺爺嗎?”

“暫時先擱置,我怕他受不了。”朱高煦得考慮朱棣的身體。

朱棣已經經歷過一次中年喪妻的事情了,老大這件事情除非真到了藥石難醫的地步,不然他不想輕易告訴朱棣,讓他傷心傷神。

“那兒臣告退。”

“臣告退……”

朱瞻壑作揖告退,胡季也作揖告退並跟上朱瞻壑腳步。

在他們走後,朱高煦腦海中則是充斥着當年他與老大在南京的那些事情。

良久之後,這些回憶化作了嘆息……

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81章 孝陵之上第80章 紫金山下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103章 亂我家者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41章 兄仁侄狠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第57章 入宮覲見第8章 徐氏治戎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110章 佈局成功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244.第244章第478章 洪熙三年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43章 春和不和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53章 難成大器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134章 以待天時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18章 小子野望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第537章 蘇州遊行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343章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第59章 東窗事發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469章 建元洪熙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請假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12章 天下糜爛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第118章 未雨綢繆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51章 孜孜不倦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136章 奴母婢也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124章 前路漫漫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3章 燕府虎兒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483章 恩賞難爲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38章 宋國公府第61章 校臺比試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469章 建元洪熙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503章 洪熙之隆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18章 小子野望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73章 平倭論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437章 江左恥辱第13章 大樹營內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467章 朝鮮特供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79章 中元祭日第2章 大教場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340章 青藏驛道第546章 愚蠢至極
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81章 孝陵之上第80章 紫金山下第505章 直掛長帆第103章 亂我家者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41章 兄仁侄狠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253.第253章 渤海爭戰267.第267章 撥亂反正第57章 入宮覲見第8章 徐氏治戎第446章 滅其國更其主第110章 佈局成功240.第240章 尷尬境地244.第244章第478章 洪熙三年286.第286章 父子雄才第43章 春和不和239.第239章 負債累累第427章 積學有待第53章 難成大器187.第187章 螳螂捕蟬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134章 以待天時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18章 小子野望261.第261章 軍民魚水第537章 蘇州遊行第481章 日不暇給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343章第368章 明屬榜噶喇海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141.第141章 大破其賊第59章 東窗事發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102章 西南欲亂第469章 建元洪熙225.第225章 風起雲涌請假229.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282.第282章 人人自危第137章 北亂南治第397章 哀毀骨立第12章 天下糜爛148.第148章 悶聲做事第118章 未雨綢繆246.第246章 末路盡忠318.第318章 小國強人第487章 草臺內閣第51章 孜孜不倦276.第276章 理清稅制第136章 奴母婢也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124章 前路漫漫181.第181章 關外尚安第3章 燕府虎兒245.第245章 真定之戰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第394章 藥石難醫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483章 恩賞難爲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328.第328章 攻略安南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216.第216章 龍遊潛水149.第149章 洪武二十九年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第38章 宋國公府第61章 校臺比試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469章 建元洪熙316.第316章 朱教習第503章 洪熙之隆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第447章 瘈狗噬人第18章 小子野望197.第197章 西南戰起第519章 長治久安第73章 平倭論第456章 衣錦還鄉第437章 江左恥辱第13章 大樹營內193.第193章 卻胡兵七百里第467章 朝鮮特供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345章 呂宋宣慰司第494章 癸卯案終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400章 炮擊木骨都束第79章 中元祭日第2章 大教場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340章 青藏驛道第546章 愚蠢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