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張津

第276章 張津

當年朱符強賦於民,黃魚一枚,收稻一斛,加之交州盛產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玳瑁、犀、象之珍,朱符在交趾任上短短几年間,就收斂了驚人的財富。

是以,朱符平日聽事起居的刺史部及官舍,修建得極爲豪華,屋宇無慮百間,連甍接棟,檐宇相承。內舍則合堂瓦殿,飛檐鴟尾,青瑣丹墀,榱題桷椽。

現在這些都便宜了張津。

此時,頭戴絳色帕巾,身着紗織長袍的張津就坐在官舍堂下,其年約四十餘歲,身量中等,臉容清瘦,一部鬍鬚長至上胸。

他是南陽郡人,曾入大將軍何進幕府,與袁紹等人結謀,策劃誅殺宦官,匡扶天下。可惜最後因爲董卓突然率兵入京,令他們所有的努力都付之東流。

而這也是社稷動搖,天下大亂的開始,張津至今想來,仍是感到萬分遺憾。

只是讓他沒想到的是,當年並肩作戰,親密無間的袁紹、曹操,如今竟然反目成仇,兵戎相見。不過以兩人今時今日的地位,都沒有絲毫退讓的餘地。

中原一地,豈容二虎?

張津身在萬里之外,逍遙自在,本無意插手二人的紛爭。但曹操對他有恩,當年若非得到其首肯,他哪有機會成爲一州之主。加上曹操外以王命,內以重利,令張津難以拒絕。

連日來,張津召集諸將,儲備糧秣,萬事俱備,只待吉時啓程。而這個吉時,是他經過反覆占卜定下的,就在明日。

張津不僅好《易經》、占卜,更好《道德經》,尤其是道人張道陵註釋的《老子五千文》及《太平洞極經》。後二者已經是道書了,雖被道人云以“寶書”,可在儒士眼中,無異於歪門邪道,被斥以“邪俗之流”。尤其是中平年間張角兄弟打着道家的旗號,掀起的黃巾之亂後,更是加重了儒士對道家的惡感。

張津學道多年,以前在中原時,身居京師內外,身邊皆爲儒士,因此不得不有所剋制,不敢輕易表露出來。不過來到交趾後,他就無需再藏着掖着了。

從前巴蜀之地百姓信奉原始巫教,這些妖邪之輩爲聚衆斂財,大修淫祀,無惡不作。道人張道陵入蜀後,傳以天書寶經,使得蜀地百姓不再爲妖邪侵害。

交州之地,山川長遠,習俗不齊,言語同異,民如禽獸,這裡的漢蠻也多信奉巫教,比之巴蜀之地,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津認爲漢家經學太過深奧,莫說山野蠻夷了,就是居住在城市中的漢人也未必聽得懂。而道書入門門檻就低多了,並且也更能得到無知的漢蠻百姓接受,所以張津爲了更好的教化百姓,開始在交州內傳播道經,爲此不惜修改朝廷既定的法律。

他的這個做法受到了士燮及避亂交州的北方名士的強烈反對,認爲他對道經太過癡迷,以致達到忘記儒家聖賢言訓的地步,這未免也太荒唐了。

張津不以爲然,依然故我,而今天下大亂,海內紛擾,他在交趾,可謂一方諸侯,他決定了的事情,沒有人能強迫他改變。

張津舒緩而優雅地點燃案邊的薰爐,嫋嫋煙霧從薰爐中飛出,霎時間,滿屋生香。

“咚……”

張津雙手撫上身前的古琴,一曲悠揚的《聶政刺韓王曲》順着手指緩緩流出,壯麗而又激昂的曲調在屋舍樑間環繞。

《聶政刺韓王曲》顧名思義,講的是戰國時聶政爲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它還有另一個更爲人津津樂道的名字——《廣陵散》。

《聶政刺韓王曲》乃是奇曲,天下會彈者寥寥無幾,當初爲了得到這首世間罕見的琴曲,他用家中珍貴的藏書才換來,代價不可爲不驚人。不過對於喜好彈琴的他來說,並不覺吃虧。

一曲彈罷,張津面上露出滿足之意,《聶政刺韓王曲》是一首大型琴曲,要想完整彈下來頗爲不易,而且期間他沒有出現半點失誤,這就非常難得了。

這時,一名頭戴青巾的僕人來到門外,小聲道:“使君,士府君和諸將都到正堂了。”

張津聞言,神色從容的起身,來到門外乘車前往正堂。

士燮和諸將都在堂外等候,士燮今年已經六十餘歲了,比張津還要年長十餘歲,然而他並不顯老態,身材健壯,面容嚴毅,和中原的士大夫沒什麼兩樣。

相比於頭戴絳色帕巾,毫無威儀的張津,士燮頭戴介幘,上面冠以二樑進賢冠,身着黑色官袍,站在人羣之間如鶴立雞羣。

在場人裡,文官自然是以士燮爲首,而武臣則以區景爲首,他是長沙豪族區氏子弟,是區雄、區勝的族兄。

他家中祖輩世代在交州爲武官,他十餘歲就跟隨父親來到交州,經過十餘年的拼搏,他如今在交趾之地頗有威名,深得漢蠻敬服。現官居厲鋒校尉一職,手下擁有上千漢蠻精兵。

張津堪稱一方名士,在朝野內外混跡多年,心智手腕都不缺,他靠着士燮坐穩刺史之位,隨後爲了怕被士燮架空,很快便拉攏了區景等將。

他有朝廷大義,有正式名分,更有任命之權,是以可以在士燮、區景等人之間左右逢源。

“使君……”見張津下車,士燮、區景等人齊齊拜道。

張津上前攙扶士燮,後者不僅是交州最大的地頭蛇,還是一位有才學的長者,自然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同時衝區景等將頷首道:“諸君免禮。”

張津拉着士燮的手,一邊向堂中走去,一邊說道:“孤率軍北上後,交州就交給足下了。”

士燮面有憂色道:“使君,劉荊州席捲荊南,已成定局,我交州地廣人稀,蠻夷衆多,遠不及荊州富庶強盛。使君手中兵力,不過萬餘人,僅荊州軍十一而已,不可力敵。”

張津不以爲然道:“足下何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孤乃是奉王命討不臣,一入零、桂,必得士民支持,屆時孤據零、桂以抗之,劉景升能奈我何?”

(本章完)

第354章 屯田第409章 詐降第20章 南陽來客第19章 桓階第399章 攻城(3)第165章 猛將第208章 斬殺第52章 歸家第449章 隱戶第209章 攻城第409章 詐降第406章 打擊第264章 突襲第205章 失望第112章 擔憂第222章第70章 攤牌第203章 魄力第72章 偷長第85章 囚徒第431章 獻計第288章 義士第32章 求字第258章第205章 失望第165章 猛將第211章 計劃第253章 戰死第400章 大雨第405章 防疫第290章 可惜第74章 變化第215章 南下第541章 有望第410章 中箭第478章 黃鐘第510章 計成第183章 吏治第360章 獻計第62章 拔刃第396章 怒吼第118章 劉表第387章 夏口第433章 堅韌第253章 戰死第48章 取字第299章 兵臨第430章 落幕第446章 入城第30章 陶觀第105章 八陣第44章 單程第111章 歸來第342章 陷陣第19章 桓階第511章 開戰第36章 劉瑍第537章 茂才第506章 桃李第166章 崩潰第29章 承諾第322章 馬鞍第358章 戰略第522章 變故第7章 劍術書法第102章 劉修第425章 中箭第540章 國士第174章 滅族第33章 示衆第469章 重法第446章 入城第114章 襄陽第109章 難題第463章 三郡第130章 親迎第353章第149章 要求第18章 劉蟠第244章 生子391.第391章 大敗第208章 斬殺第316章 禁酒第388章 突破第108章 名望第54章 鄧攸第542章 出兵第427章 身當第444章 東曹掾第153章 龔氏第384章 招攬第443章 韓暨第442章 破局第377章 再孕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91章 徐宗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442章 破局第270章 醫所第423章 戰死
第354章 屯田第409章 詐降第20章 南陽來客第19章 桓階第399章 攻城(3)第165章 猛將第208章 斬殺第52章 歸家第449章 隱戶第209章 攻城第409章 詐降第406章 打擊第264章 突襲第205章 失望第112章 擔憂第222章第70章 攤牌第203章 魄力第72章 偷長第85章 囚徒第431章 獻計第288章 義士第32章 求字第258章第205章 失望第165章 猛將第211章 計劃第253章 戰死第400章 大雨第405章 防疫第290章 可惜第74章 變化第215章 南下第541章 有望第410章 中箭第478章 黃鐘第510章 計成第183章 吏治第360章 獻計第62章 拔刃第396章 怒吼第118章 劉表第387章 夏口第433章 堅韌第253章 戰死第48章 取字第299章 兵臨第430章 落幕第446章 入城第30章 陶觀第105章 八陣第44章 單程第111章 歸來第342章 陷陣第19章 桓階第511章 開戰第36章 劉瑍第537章 茂才第506章 桃李第166章 崩潰第29章 承諾第322章 馬鞍第358章 戰略第522章 變故第7章 劍術書法第102章 劉修第425章 中箭第540章 國士第174章 滅族第33章 示衆第469章 重法第446章 入城第114章 襄陽第109章 難題第463章 三郡第130章 親迎第353章第149章 要求第18章 劉蟠第244章 生子391.第391章 大敗第208章 斬殺第316章 禁酒第388章 突破第108章 名望第54章 鄧攸第542章 出兵第427章 身當第444章 東曹掾第153章 龔氏第384章 招攬第443章 韓暨第442章 破局第377章 再孕第56章 謝良 (三千字)第491章 徐宗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442章 破局第270章 醫所第423章 戰死